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與實踐評析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近年來,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問題引起了學術界和整個社會的極大關注。系統深入地研究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方法以及相關難點、焦點和爭論問題,已經成為在我國構建一套科學、公正的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方法體系的當務之急。
  一、國內外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實踐綜述
  國外人文社會科學的評估問題與自然科學、科技評估制度的形成密不可分。美國是最早開展科技評估活動的國家。20世紀初,美國成立國會服務部,其中與科技有關的研究、分析和評估一般認為是科技評估的雛形。目前基本仿效美國開展科技評估活動的國家有:瑞典、德國、丹麥、荷蘭、澳大利亞;部分借鑒美國科技評估的國家有瑞士、匈牙利、墨西哥、俄羅斯等。這些國家的科技評估是以定性分析為基礎,定量分析為手段,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評估的一般步驟分為項目論證和籌備階段、基礎準備階段、數據資料收集和分析階段、匯總階段。
  與自然科學界類似,國外人文社會科學關于評估的研究與運用,最廣泛采用的是專家同行評議的方法。學術研究中的同行評議制度最早起源于西方國家。1665年英國皇家學會首創聘請同行評審投寄給皇家學會《哲學會刊》的文章。美國是第二個采用這種辦法的國家。20世紀50、60年代專家評審制度在美國被廣泛接受并大力推行。同行評議后來被用于決定研究經費的分配。從1950年以后美國聯邦政府預算通過這種程序資助了大量的科學研究項目。這種制度也被看成是促成美國研究型大學在基礎科學研究實力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但由于同行評議中主觀因素的作用,有些評價很難保證客觀性,20世紀中期以后,國外人文社會科學界普遍呼吁更為客觀的評價標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對如何科學合理地借鑒科學計量學成熟的方法的研究隨之興起。目前,人文社會科學界已有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和法國國立科學技術研究所等幾項著名的統計分析研究機構。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相繼研制成功了《科學引文索引》(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和《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這可以說是用文獻計量學評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開端。1972年,法國國立科學技術情報所也建成了可以用于人文社會科學檢索的數據庫,它可以檢索除史學以外200萬件以上的人文社會科學論文數據。歐洲其他國家用科學計量分析方法評估人文社會科學的情況也非常普遍,如芬蘭赫爾辛基大學1999年借助SCI和SSCI數據對其心理學系進行評估,比利時林堡大學用SCSI評估社會科學機構,等等。
  近年來,日本在人文社會科學界采用了以國際比較進行評估的方法,如國際間人力資源比較、研究費用比較、學術論文在國際上出版數量的比較、國際合作研究的比較、接受留學生和外國研究人員的比較等,這些評估指標對推動日本人文社會科學的國際化起到很大作用。而歐洲一些國家(如芬蘭、瑞典等)的人文社會科學評估,比較注意對項目協調人的作用、項目對研究者所提供的學術訓練、項目在研究過程中所形成的合作網絡、項目成果的客觀性和適用范圍等方面的考察,進一步豐富了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和實踐。
  我國全面系統研究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問題的時間并不長,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探討評價機制,研究評價方法,制定評價標準,設計指標體系,介紹了許多國外的評價理論與實踐。
  從評價對象角度看,國內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研究較多、又相對比較成熟的問題和領域,是關于成果評價的研究。成果評價研究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2年前后到1993年左右,為自發、分散研究階段;第二階段從1994年前后至現在,為有組織、系統研究階段。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社會科學管理界就開始討論和研究成果評價問題。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夏禹龍主編《社會科學學》、陳建坤等主編的《社會科學科研管理概論》、張武主編的《社會科學管理理論與實踐》,在有關章節論述了社會科學成果評價的原則、標準尺度、評價指標、評價系統和程序等問題。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為社會科學評價研究立項開展研究,標志著成果評價研究進入有組織的系統研究的開始。199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和發布了院科研局課題組和新聞所課題組從不同角度和思路設計的兩套《社會科學成果評估指標體系》,為社會科學成果評價提供了比較公正客觀、操作簡便的評價指標體系。科研局課題組設計的成果評估指標體系,包括專著、論文、研究報告、譯著、學術資料、工具書等六種最常見的成果形式的分指標體系,較好地擴展了同行評議的功能,將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有機地結合起來,操作起來簡便易行。這套評價指標體系后來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規劃辦指定作為社科基金課題鑒定結項的評估指標體系,并在全國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評獎中使用,成為國內被社會科學界普遍認可的、較具權威性的成果評價指標體系。199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的卜衛等編著的《社會科學成果價值評價》一書,不僅從哲學價值理論的高度探討了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價值判斷問題,而且從技術層面提供了較為有效的、公正的和易操作的成果評估指標與體系。這本著作對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估的主要疑問,如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能否量化的問題,人文科學成果的主觀性特征是否適用客觀的方法評估的問題,以及評估成果指標是否會限制研究者的創造性等問題,都做出了比較科學的解釋與回答。其設計的成果評估體系只以論著本身為評估對象、不考慮其他外在因素的一些原則(主要是不以課題來源評成果、不考慮媒體的報道和評價、不承認所謂“核心期刊”、不以評獎論英雄等),至今對規范和完善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仍有重要的參考意義。進入21世紀以后,社會科學成果評價問題仍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門話題之一,有很多文章發表,其研究也受到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辦以及各學術單位的重視和支持。
  除了成果評估以外,隨著國內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實踐發展的需要,對相關學術機構評價,特別是高等教育系統的大學排名日漸興起。大學排名給高等教育帶來的影響和其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成為學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此外,對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的界定和期刊影響力等問題的研究,對學科、人才發展狀況評估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發表,這些研究拓展了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問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從評估手段或方法角度看,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從自然科學借鑒而來的同行評議制度已廣泛運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的科研規劃、項目鑒定與成果評獎中。同行評議方法可以充分發揮本領域專家的學術判斷力和經驗的作用,可以避免或減少因信息數據不全或不精確而產生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特別適用于一些難以量化的成果的評價。但是這種評價往往受評價者主觀意志的影響和專家知識、認識水平的局限以及評價過程中的偶然因素的影響,容易帶有個人偏見和片面性。同行評議的局限和困惑,后來成為將文獻計量學應用于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評價之中的一種無形的推動力。
  我國對使用人文社會科學文獻檢索系統和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學術評價的重要性的認識是比較晚的。較大規模開展人文社會科學文獻計量學研究約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建立的人文社會科學論文數據庫和引文數據庫,南京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承担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項目的研究與開發等,都在這一領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再認識
  目前,國內對國外社會科學整體狀況進行研究的學者,在其研究中也涉及部分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問題,介紹了一些國外的做法與經驗,但這類研究一般較為零散,不夠系統,特別是部分學者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實際管理工作不夠熟悉,其研究和介紹的針對性略顯不足,與我國社會科學評價的實際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距離。這些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在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方面,有關全面系統深入地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的著作,國內尚屬罕見。從理論角度一般地探討評價的基本認識、評估方法以及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較多,但從評估主體、評估對象、評估目標、評估動機、評估效果檢驗、評估效果利用、評估程序等諸多視角,對人文社會科學評估這個十分豐富的系統進行的研究,還顯得非常不足;從哲學視角闡述社會科學的評價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也較多,但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問題進行多學科和跨學科多種理論的綜合研究的較少;對社會科學評價活動存在的問題,如學風建設、規范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等,討論人文社會科學評估的文章也有不少,但大多缺乏從細微之處所作的實證研究和以此為基礎的深入的理論分析概括。
  其次,我們尤其缺乏從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實踐出發,尤其是從科研管理實踐中產生的具體問題出發,通過準確梳理與總結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活動中遇到的問題與難點,以實證研究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對有關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問題所進行的專題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既是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的實踐活動,又是具有較強的思想探索性質的理論研究活動。因此,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問題的研究,特別要注意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理論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的原則,既要避免脫離實際的流于空泛的討論抽象的評估理論,又要注意從評估管理的實踐活動中總結概括出科學的評估原則;要將歷史的和邏輯的研究結合起來,要注意繼承中國傳統中那些行之有效的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與方法,也要注意吸收國外最新的文獻計量學的一些方法。目前,在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的深入認識基礎上,我們急需從實證案例分析入手,也即從人文社會科學評估與管理的具體案例入手,對一些具體評估方法、指標體系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進行研究。
  最后,人文社會科學評估是一個包括評估主體、評估對象、評估目標、評估動機、評估效果檢驗、評估結果利用、評估方法、程序、指標等內容豐富的大系統。我們現在亟需在對有關評估的基本認識、方法以及評估指標體系研究的基礎上,在對20世紀以來國內外諸多學科中關于學術評價問題研究的理論與方法進行回顧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對構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估理論、方法和評價活動的學術規范體系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從而進一步拓寬人文社會科學評估理論與實踐研究的范圍,探索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方法體系和學術評價規范體系,以豐富和完善對人文社會科學評估的研究。除此而外,對國內現有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估研究的梳理、總結、概括,對學科發展、學術機構、學術期刊、學術經費等評價問題的研究,以及對社會科學發展政策、社會科學管理與決策的評價問題的研究,均很有必要。這些問題也是目前社會科學界評價問題研究的薄弱環節和空白之處,其選題和研究本身,在某種程度上就具有創新意義。
  具體來講,就目前國內對社會科學評價問題的研究而言,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層面,其不足和薄弱之處主要表現于以下幾點:第一,研究科研成果評價的相對較多,而對課題研究、學科建設、學術機構、學術刊物、科研經費、科研人員、社會科學管理與發展政策等評價的多領域的系統研究相對較少,有的問題很少有人涉足。第二,理論研究從一般層面(同行評議、文獻計量學)、從哲學視角探討和闡述問題的較多,而從多學科、跨學科、多視角進行綜合研究的較少。第三,理論研究的成果抽象思考的居多,而將評價理論研究與評價活動的實踐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較少。一些理論分析的結果脫離評價活動的實際,政策建議和對策研究缺乏操作性和有效性。第四,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實際問題的研究,一般性地發議論的多,開展深入細致的實證研究的少,以實證研究為基礎的深入的理論分析與概括更少,實際問題研究缺乏理論思考深度。第五,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經驗、做法進行總結和介紹的成果較多,探究人文社會科學評價與管理自身的理論與方法的研究較少。第六,現有的研究成果,雖然既有關于國內社會科學評價的研究成果,也有關于國外社會科學評價的研究成果,但將國內與國外兩個方面結合起來進行比較研究和分析的相對比較缺乏。
  三、構建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的問題意識及創新性方法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至今沒有建構起一套公認的評價準則和評估體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具有的人文性、歷史性、獨特性、創新性特點,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對象所具有的廣泛性、差異性等特征,決定了要制定一套科學和公正的人文學科評估體系,是一項難度極大的工作。而準確梳理、總結與探討人文學科評估中的難點或令人困惑、爭論不休的問題,有利于在人文學科評估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中,找準問題,建立正確的“問題意識”,從而為正確解決問題提供探索性方向和啟發性思路,這對深化人文社會科學評估問題的研究,對探索構建真正適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科研管理的評估理論和學術規范,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意義。
  建構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體系,存在著一些關鍵性的難點問題或困境,對這些問題的正確認識與解決,是建立科學的人文社會科學評估體系的前提和基礎。例如,如果科學的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應該是以尋求共識性價值判斷為目標的話,那么我們如何以這種評估原則來評價那些把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凝聚于一體的評估對象呢?同樣,這種規范的、以共識性批判為基礎的價值認定方法,如何評價與其評價方法會相互沖突的創新性價值?科研管理中的主觀化、實用化、行政化,以及計量泛化的非學術評價因素,如何能與那些符合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本性的純學術因素的評價相互協調?也即我們如何合理解決人文社會科學的社會建制與學科主體性的正常發展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問題?諸如此類問題,等等。
  因此,我們需要從科研管理實踐中產生的具體問題出發,準確梳理與探討人文社會科學評價中遇到的關鍵性難點問題,為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的建立提供可行性的論證原則和啟發性思路,具體研究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展開:
  第一,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本身的特點出發,對如何清楚定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的層次與本質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這是對人文社會科學評估的最基礎的認識,也是建立人文社會科學評估體系、評估準則與評估指標等問題的“原點”問題。
  第二,確立科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范式或評價標準,是建立客觀、公正的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的關鍵性問題。建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面臨諸多評價標準間的沖突,如定量標準與定性標準、學術標準與非學術標準、創新性標準與規范性標準、價值標準與科學標準,等等,這些不同標準之間的相互聯系與作用,決定了尋求不同標準間的“合理張力度”及建立“共性標準”的困難。另外,如何在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中協調以上不同評價標準的沖突,以確立一些統一的標準,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第三,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方法問題。目前,應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兩種基本評價方法(同行評議和文獻計量方法),同時都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同行評議方法的局限和困惑突出表現為:如何最大程度地減少評價者的主觀意志對評價活動的影響?如何避免諸多非學術因素的干擾,如專家知識結構、學術視野、學術偏好、人情關系等所造成的評估的片面性問題?有人提出對遴選專家及評估專家的反評估問題,那么,我們又如何解決反評估的客觀性和標準問題呢?關于用文獻計量方法評估人文學科的研究,更是爭議頗多,諸如:文獻計量分析法對人文學科的特點考慮不夠,對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學科的本土化特點考慮不夠;人文學科評價涉及價值判斷、時間——歷史判斷和性質判斷問題,而這些非單一性的指標是無法用一種單一的量化指標來涵蓋的;文獻計量法本身存在的問題,等等。對這些問題如何看待,以及如何合理解決這些問題,將是評價問題今后研究的一個重點。
  第四,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機制建立中的難點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如何正確解決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目標的實質公正與程序公正的矛盾的問題;如何實現政府評價和民間評價的和諧共存、過渡或轉化的問題;如何保證評價中介機構的非功利性目的;如何建立公開公正的評價監督機制問題;等等。
  評價問題的進一步深入研究,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多個層面展開創新性研究。我們要在宏觀理論研究的層面,系統研究和闡述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理論與方法,不僅從哲學層面思考社會科學的評價問題,還需要梳理和闡釋科技哲學、科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和方法的形成和確立的影響,從多學科、跨學科視角研究和概括社會科學評價理論與方法問題。在中觀和微觀層面,不僅討論科研成果的評價問題、同行評議及文獻計量學運用中的評價問題,還需要拓寬領域,討論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建設、學術機構、學術刊物、科研經費、社會科學發展政策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的評價問題。目前,在人文社會科學評估的理論研究與具體實踐中,提出了許多創新性方法,包括一些創新性指標體系、創新性評價程序等。我們應對這些人文社會科學評價中的創新性思想和創新性評價方式(如代表性學術論著制度、評議人信用評價、學科積累指標、學科個性指標、學術創新價值指標)進行具體分析,既探討這些方法和指標體系的可行性,也分析其在理論認識和實踐建構中存在的缺陷。
  此外,在理論研究與實際問題的結合上,還特別需要將國內研究和實踐與國外的相關研究和實踐結合起來,展開深入系統細致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積極探索與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相適應的多元化、本土化的評價理論與方法。
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京42~47C1社會科學總論韋莉莉/孫晶20072007
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機制/理論與方法
文章在對國內外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實踐進行歷史回顧的基礎上,從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方面、從科研管理實踐與評價理論相結合進行研究的角度、從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系統的整體及部分的研究出發,剖析了目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與實踐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和薄弱環節。文章指出,在人文社會科學評價中建立正確的“問題意識”,可以為解決人文社會科學中的評價問題提供探索性方向和啟發性思路,這對深化人文學科評價問題的研究,對探索構建真正適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科研與管理的評價理論和學術規范,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作者: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京42~47C1社會科學總論韋莉莉/孫晶20072007
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機制/理論與方法

網載 2013-09-10 21:33:13

[新一篇] 人文學科與公眾知識分子

[舊一篇] 人文科學的科學性與人文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