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極理論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分類號:F0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 1000-5128(1999)01-0087-0091
  增長極理論是佩魯于1950年在法國經濟學季刊上發表的《經濟空間:理論的應用》一文中提出的。這一理論的問世,引起了許多經濟學家對增長極理論進行探討。許多國家把增長極理論作為制訂政策的依據。增長極理論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一個突破,它在經濟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了解它的基本內容、理論前提和應用的可能性,對于研究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區域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
      一、增長極理論
  增長極理論產生于50年代,是由佩魯首先提出的。佩魯的增長極理論以抽象的經濟空間為出發點,把抽象的經濟空間定義為經濟變量的結構關系,并將其分為三類:一、統計學上的統一或均質經濟空間;二、作為勢力場的經濟空間;三、計劃經濟空間或政策運用的經濟空間。第二種分類是佩魯分析的重點。佩魯認為,經濟增長應該是不同部門、行業或地區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長的。主導產業部門和有創新能力的行業集中于一些大城市或地區,以較快的速度優先得到發展,形成“增長極”。這種主導產業(或稱領頭產業),佩魯稱之為推進型產業。這些作為“增長極”的推進型產業,通過其吸引力及擴散力不斷地增大自身的規模并對所在部門和地區發生支配影響,并且使所在地區迅速壯大發展,進而帶動其他部門和地區的發展。那些被帶動發展的產業,佩魯稱之為被推進型產業。佩魯認為推進型產業和被推進型產業通過經濟聯系建立起非競爭性的聯合機制,并在一定的地域上聚集。佩魯所強調的是產業間的關聯效應。
  60年代中期,佩魯的弟子,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布代維爾重新探討了經濟空間的含義。布代維爾認為,經濟空間不僅包括與一定地理范圍相聯系的經濟變量之間的結構關系,而且也包括經濟現象的地域結構關系。他也將區域分為三類:一、均質區域。在這種空間中,每一組成部分或地域彼此都有盡可能相近的特性;二、極化區域。極化是指增長極的“磁極”作用,或者說對經濟活動的吸引過程,極化區域內的不同部分通過增長極相互關聯、相互依存;三、計劃區域。一般是指實際存在的關聯區域。它是政府的計劃、政策實施地區,在性質上更富有政治性。一般來說,計劃區域和極化區域是大致協調的。但由于極化區域隨著時間的變化其范圍不斷變化,因此在時間上要保持計劃區域與極化區域的協調也有相當的難度。
  這種理論實質是強調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盡可能把有限的稀缺資源集中投入到發展潛力大、規模經濟和投資效益明顯的少數地區,使增長極的經濟實力強化,同周圍地區形成一個勢差,通過市場機制的傳導以引導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
  增長極理論及區域分類,已成為經濟學研究中普通遵循的規范。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人們采用不同的分類方法。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增長極至少包括三種內涵:
  第一,在經濟意義上的某一推進型產業或企業;
  第二,在地理意義上的空間單元,即指區位條件優越的地區,它通過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帶動整個地區及相鄰企業的經濟發展;
  第三,在經濟意義上的和地理意義上的擁有推進型產業的城市。
  由于每個國家或地區強調的重點不同,增長極理論被賦予的內涵也不同。譬如,增長極在歐洲的應用一般注重于推動型產業,利用其擴散效應和乘數效應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在美國注重于能夠吸引投資的城市的選擇,即強調城市增長極的作用。增長極理論的產生和發展,特別是由抽象的經濟空間拓寬到地理空間,表明經濟空間既存在功能極化,也存在地域極化。極化過程不僅是一個自組織過程,而且也是一個可控過程。前者是增長極的理論基礎,后者是增長極的應用基礎。所謂自組織過程是指由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引導企業和行業在某些大城市和地區聚集發展而自動建立“增長極”,所謂可控過程是指由政府通過經濟計劃和重點投資來主動建立“增長極”。正因為如此,許多國家把增長極理論運用于增長戰略、區域規劃和區域政策。
      二、國內外的實踐分析和增長極理論的條件
  增長極從理論走向實踐,所帶來的不同效果,引起了不同評論。
  許多人用意大利南部的開發來說明增長極理論的失敗或效果極差。二戰后,意大利精心挑選了一些地域作為增長極的典型,以期通過它們實現南部工業化,縮小南北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為此,政府曾經在南部地區建設了許多基礎設施,并對愿意投資或遷入的企業給予種種經濟優惠。但結果投資不多,遷入的廠家也數量甚少。到了70年代,意大利南部由政府推動建立的以重化工產業為主的增長,不但沒有帶動相關產業,而且自身的發展也困難重重。這種問題的出現值得我們反思。然而,由此來否定增長極理論是不公允的。歐洲的其它一些國家,像法國和德國運用增長極理論開發落后地區,取得了較大成功。在50年代到70年代初,發展中國家實施的增長極政策中,成功和失敗的例子幾乎對半。
  我國從80年代開始,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由內地轉向沿海,對東部沿海地區實施投資傾斜并輔之以財稅、信貸、外資外貿和價格等政策傾斜。相比較而言,東部地區除了自然資源居劣勢之外,在技術、人才和市場等方面都擁有較強的優勢。擁有了相對完善的產業體系、企業規模和城市規模。潛在能力的釋放,加上各種優惠政策,使得東部沿海地區獲得迅速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以“城市增長極”為其特征,表現出明顯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各種生產要素向“城市增長極”集聚,從而有力推動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從擴散效應來看,它首先表現為對本區域的擴散。一個突出的例證就是東部沿海地區鄉鎮企業的迅速崛起。實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進廠不進城”的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擴散效應的另一方面就是技術和深加工產品向中西部的轉移,對中西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建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任何一種理論都有其存在的必要的前提條件。增長極理論從總體上講是以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制為背景的。諸如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較為成熟的技術力量、比較廣闊的區域市場以及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等。佩魯本人指出“增長極”的形成有三個條件。其一,必須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和企業家群體;其二,必須有規模經濟效益;其三,需要有適當的周圍環境。
  對于發展中國家,由于與發達國家環境條件的差異,增長極理論的簡單引入往往會導致失敗。即使是發達國家,在開發落后地區時,運用增長極理論也是存在問題的。如意大利南部地區,政府區域政策推動的增長極與當地的產業結構未發生聯系,形成現代化資本密集工業與當地傳統工業結構之間的二元經濟形態。鋼鐵工業、化工工業與傳統的榨油、家具制造業并不相關。由于二元結構中產業之間的隔離作用,使得企業之間的連鎖作用、擴散作用未能發揮出來。這些不能說不是削弱增長極作用的原因。
      三、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啟示
  由于增長極的極化過程具有可控性,它所體現的是極化區域對計劃區域的融合乃至校正,故增長極理論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是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和區域差距的急速擴大,如何認識和合理解決好這一問題,促使區域和區域間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便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國內外的經濟發展經驗和教訓表明,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是一個客觀規律。如果把佩魯對產業(或城市)不平衡增長的論述用于區域不平衡增長,我們可以看到,經濟發展是由增長極帶動的,即按由一個地區引發另一個地區增長的方式進行的,關鍵在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要適度,不在于區域是否要不平衡發展。必須注重不同時期重點發展的地區和產業的變換,及其所產生的各種經濟效益的擴散。因此,今后的區域發展,必須在有效抑制差距擴大的同時,堅持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分類指導的區域增長極發展政策。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在地域分工及其伴生的區際利益分配中,各區域為了共同的利益而趨勢性地協調行動的過程和組織。顯然,它的實質就是資源配置在不斷增長的空間范圍內的調整與重組。顯然,如果能夠實現它們之間的合理、有機的組合,會有效地促進區域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由于這一政策的實施受多種因素制約,執行起來難度很大,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種長遠政策來逐步規范區域經濟行為。
  分類指導的區域增長極發展政策是指,我國東部發達地區應繼續推進以“城市增長極”為主的政策,中西部落后地區應推進“產業增長極”和“城市增長極”相結合的政策。“產業增長極”表現為點,“城市增長極”表現為面。
  堅持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分類指導的區域增長極發展政策,其原因和應注意的一些問題,我們作如下的分析。
  第一、增長極創立的前提如前已述,考慮到東部有著較為優越的條件,因此,應以“城市增長極”為主。城市是區域的中心、現代工業的中心,會產生極重要的作用。沿海地區“城市增長極”的引入,就是要把區域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人的素質提高、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勞動密集型為輔的戰略上來。大力發展金融、信息、咨詢和科技產業。更重要的特點是與整個城市體系增長結合在一起,逐步形成有世界性影響的“增長極”。
  我國的不發達地區,由于產業體系和城鎮體系發育不良,產業聯系斷檔,城市間的聯系也較弱,單獨引入一個企業或產業作為極,其對地區的帶動作用是不大的。事實表明,不發達地區即使建立一些大工業,也會由于功能不健全而導致經濟效益不高,無法實現規模經濟要求,使整個城市工業處于孤立無援的地位。因此,這個“極”的引入必須是雙重的,它既是一個創立經濟聯系的過程,又是一個空間聯系的過程。由于我國不發達區域資源擁有優勢,因此,其產業極和城市極的引入應以資源為基礎,工業區位應由資源分布所決定。
  第二、增長極的誘發效應,極化、擴散效應。一般而言,所引入的增長極誘發效應表現為以其先進的技術和部門誘發本地的經濟活動,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不僅如此,隨著增長極的引入和發展,從區域和區際角度來看還存在著由極化效應向擴散效應的轉換過程。增長極在發展到相當大的規模之前極化效應占主要地位。由于極化效應需要較長時間,在其向擴散效應轉化過程中,很可能表現為周圍地區并沒有分享到增長極的預期效果。因此,運用政府政策,充分協調增長極的發展與周圍地區關系,使增長極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就是十分必要的事了。我國的區域發展表明,政府推動建立的計劃區域的增長極(如中西部的重化工產業),在傳統的高度集中體制下,割斷了區域經濟增長與區域利益關系,阻滯了增長極的自組織發展過程。中西部的“極”并不體現以誘發本地經濟為本,而是通過計劃約束保證能源、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供應。從而表現了計劃區域和極化區域的極大分離。中西部所引入的“極”,其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被計劃體制所淹沒。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體制的轉換,特別是逐步取消生產資料雙軌制,把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主渠道,中西部地區如何擺脫區域分工和產業結構的不利地位,實現與發達區域的平等競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沿海地區以“面”為增長極獲得極大發展,原有區域分工體制逐步喪失,區域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發達區域和不發達區域間的摩擦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一面。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既要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也要承認區域利益和區域主體性。在東部地區努力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和高收入彈性的三高產品,逐步放棄失去區際競爭優勢、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傳統工業。在東部地區努力實施“城市增長極”戰略時,中西部地區要協同沿海地區的結構調整和升級、依靠資源優勢和已有的經濟技術基礎,努力創建“增長極”。中西部增長極建設既要考慮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也要兼顧中西部自身的利益。中西部地區依靠資源為特征的增長極建立,受重工業投資起點和投資周期影響,投資后可以形成生產與消費需求,但若干年后才能較大地增加產出。考慮到中西部承受能力和結構性矛盾,必須尋找聯合建“極”方略。一方面保證區域間協調發展,另一方面要避免類似傳統的重型化結構戰略的致命缺陷的再現。從中西部自身條件看,依托原有技術,不斷引進適宜技術,努力發展輕工業、基本消費品工業和組裝加工業,是符合產業結構深化戰略的,也是對原有產業缺陷的彌補。在東西部建“極”發展中,國家要在適應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中,按規模經濟原則,促進地區間的分工和協作。
  第三、避免增長極成為“飛地”。60年代后期以來的國際區域規劃經驗表明,引入增長極的推進型單元,不僅要求很強的內部聯系,而且要求周圍地區的環境條件與之密切配合。否則,推進型單元將通過內部聯系和外部購買而形成的地區乘數作用將會在本地區之外實現,從而致使增長極成為“孤島”或“飛地”。譬如包鋼作為重工業基地,應該說它有足夠的力量帶動包頭市以及周圍區域經濟發展,似乎可成為佩魯所講的推進型企業或部門。然而,新興的工業基地并沒有體現出對本區域的重大貢獻,它的真正貢獻不在包頭和內蒙,而在向沿海地區供應原材料。更為驚異的是,包頭所需的鋼鐵原材料還得由外地調進。由政府通過計劃和重點投資建立起的增長極與增長極的自組織過程,被嚴格的計劃體制所隔斷,而且由政府推進建立的增長極與當地的產業結構表現為極大的分離。在缺乏社會性專業化和協作的條件下,諸如包鋼這類增長極很難實現降低單位產品成本的規模經濟的要求。由于這類增長極屬于現代化的資本密集工業,與當地的傳統工業結構形成了二元經濟形態,從而使得企業間的連鎖作用、擴散作用都未發揮出來,這樣也就很難談得上帶動周圍企業和地區發展。如果說有擴散作用的話,就是以國家指令性計劃向外調撥原材料和初級產品。作為遠距離幅射的增長極,它已成為孤島或飛地在封閉的系統內運轉。避免這一問題的再現,在于掌握和實現不同區域社會經濟背景中增長極的不同形式,把區域政策和產業政策結合起來,不失時機地加速推動型產業的地方化。避免飛地經濟問題的出現,對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是一個極重要而又現實的問題。對于落后地區,飛地經濟問題解決得好與壞在于二元結構問題能否得到較好的解決。
  第四、增長極理論啟示我們,建立增長極要明確其建立的具體條件,注意區位因素的具體要求,了解初始規模和部門構成,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呼和浩特87~91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蘇廷鰲/付偉19991999本文敘述了增長極理論的內容和理論的前提條件。并用該理論對我國東部和中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作了較詳細的分析。指出必須注重不同時期重點發展地區和產業的變換,及其所產生的各種經濟效益的擴散,今后的區域發展,必須在有效抑制差距擴大的同時,堅持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分類指導的區域增長極發展政策。增長極理論/區域經濟/佩魯本文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蘇廷鰲(1940-),男,內蒙古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付偉(1961-),男,內蒙古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作者: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呼和浩特87~91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蘇廷鰲/付偉19991999本文敘述了增長極理論的內容和理論的前提條件。并用該理論對我國東部和中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作了較詳細的分析。指出必須注重不同時期重點發展地區和產業的變換,及其所產生的各種經濟效益的擴散,今后的區域發展,必須在有效抑制差距擴大的同時,堅持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分類指導的區域增長極發展政策。增長極理論/區域經濟/佩魯本文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網載 2013-09-10 21:34:54

[新一篇] 增加農民收入:新階段“三農”問題的核心(專題討論)

[舊一篇] 多元文化發展中的兩種危險和文化可能作出的貢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