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系的心理學思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5X(2003)02-0086-03
  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時也是最經常、最活躍的人際關系系統。師生關系的狀況直接影響并決定著教育活動的背景和情景,影響著最終的教育結果。關于師生關系問題的研究,目前已有很多成果,不少專家已從不同側面對師生關系進行了很有建樹的考察。但是,筆者在研究中發現,目前關于師生關系的論題尚缺乏心理學的審視,存有缺憾。眾所周知,師生關系具有很強的情感特征,而這種客觀存在的情感特征又決定了師生關系對教育教學效果和師生主體性建構及發展的重要影響。師生間情感的強度和積極性變化反映著師生間的心理距離的遠近。因此,在教育活動中,師生間的心理互動作為一種動力系統就決定著師生間心理互動的形式及其角色行為,并最終影響教育的結果。
    一、師生關系的本質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心理關系
  師生關系,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它在本質上反映著師生間尋求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其變化與發展取決于師生雙方社會需要滿足的程度。在教育活動中,師生雙方如果都能如對方所愿,相互之間就會產生積極肯定的情感體驗,如高興、愉快、滿意等,并保持接近或親密的心理關系;相反,如果其中一方不能滿足對方的期望和需要,或者一方對另一方表示不友好、不真誠或發生不利于另一方的行為,就會引起另一方的不安,相互之間就會產生消極否定的情感體驗,如抑郁、焦慮、煩躁等,此時雙方的友好關系就會中止,或產生疏遠、淡漠甚至敵對關系。師生之間無論是親密關系,疏遠、淡漠關系,還是敵對關系,都是師生以情感為中介,以個體的好惡為立足點對對方趨利避害所選擇的結果,反映了他們之間心理上的距離。師生間心理上的距離越近,彼此越易情感相悅,坦誠相見,無所不談,互相包容,達成共識,進而實現經驗的共享,共同成長。此即“親其師,信其道”的道理所在。師生間心理距離的疏遠則會使雙方情感相背,不僅影響各自的身心健康,還會使正常的課堂教學彌散著令人窒息的郁悶氣息,甚至是火藥味,使教育活動難以開展。
  師生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在教育領域中的體現,是教師和學生作為人而存在和發展的獨特方式。教師和學生分別作為一種社會角色,雖然其因特定的目的和任務在諸多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他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強弱之分。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又常常在互動中擺脫既定的“教師”和“學生”角色的束縛,把雙方聯結在一定的情感氛圍和體驗中,實現著人格、精神和情感信息的傳遞和交流。人們常常強調教師和學生是兩種“社會角色”,而忽視了他們首先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現實的人,從而導致師生關系的工具色彩太濃,而情感色彩太淡。其實師生之間的交往不僅是知識的授受,更是一種知識、經驗、思想和情感全方位、深層次的相互交流。在現代教育活動中,任何先進的傳播媒介之所以不能取代教師的地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教育活動中惟有教師才能創造富有情感的教育氛圍。事實上師生關系也正是在這種富有情感的氛圍中存在、發展和變化著。教師只有認識到師生關系既有特定角色之間的職能關系,也有一般意義上的人際交往關系,既有教學關系,也有情感關系,才可能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投入更多的情感,才可能發揮師生關系中人際情感因素在促進學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
    二、師生關系存在客觀的心理位差
  師生關系與其他人際關系的重要區別就在于它因教育而生,又為教育而存。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承担著“教”的社會角色,學生承担著“學”的社會角色。社會對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期待是一種客觀存在,并受一定社會形態下社會關系的制約。教師和學生對角色的期待產生角色意識。教師和學生在角色意識的支配下,彼此又作出行為抉擇,“我應該……”“我不能……”。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是教育者,學生是受教育者”是一種客觀存在,單一個“受”字就使教師處在心理的上位,學生處在心理的下位,使師生間存在著天然的心理位差。更何況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又被賦予了管理學生的權力,學生在學習知識和發展能力的過程中也就理所當然地被置于半依賴的境地,這種情況尤以集體教學的情景為甚。總之,教育活動的這些特點不僅在客觀上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較為充分且持久的交往機會,而且也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特征帶有“先天”的心理位差。
  “尊師愛生”可謂千年古訓,很少遭到人們質疑。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依筆者看,為何不可以是“尊生愛師”呢?這一切皆因社會賦予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地位的定勢關系所致。在傳統教育背景下,“尊師”不以“愛生”為前提,“愛生”也不以“尊師”為條件。由于師生關系的不平等就導致了學生無條件地“尊師”。即使在應然狀態下(如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中,不管一方如何對待另一方,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遵守各自的行為規范),由于師者“聞道在先”、“術業有專攻”,而且受過專門訓練,具有一定的社會經驗,更担負著傳承文化、培育人才的社會責任,因此即使師未必賢于弟子,甚至在年齡上與學生相差無幾,教師在教育實踐活動中也始終處于心理的上位。學生要實現主體性的發展,必須接受教師的熏陶和教誨,盡管弟子未必不如師,也必須始終居于心理的下位。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即意味著學生對教師的半隸屬關系,有人稱其為“師生代際關系”[1]。像家庭代際關系一樣,師生關系中的心理位差雖然為師生間的情感交流設置了天然障礙,但它也為教師正確地行使和利用權力以完成教育使命提供了外在的優勢,使學生的“聽從師命”成為自然。研究結果表明,在師生互動中,無論是互動內容、形式還是互動過程,均帶有比較明顯的兩者相互影響和彼此作用的特征,這與師生關系的主體間存在有客觀的心理位差有著直接關系。從積極意義上看,師生間的心理位差有助于教師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主動引導學生的心理、行為,特別是情感的健康發展。實際上,也正是師生間的心理位差使師生關系成為一種教育背景并具有教育性。但同時,在現代教育活動中,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和維持僅靠教師對學生的支配和管理是難以奏效的。如果教師不注意正確處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師生間的心理位差就有可能加劇學生在師生互動中的被動地位,對學生的發展和教育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縮小心理位差以加強師生間的情感溝通,密切心理聯系。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是人和人心靈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2]。師生間在心理上一旦產生較大的距離,教師也就失去了對學生的教育力量。因此,教育的價值內涵和人文旨趣都可以蘊含在師生關系之中,教育過程甚至可以看做是師生關系形成和完善的動態過程。
    三、師生關系的動態表現是教師和學生間的心理互動
  毋庸置疑,教師在師生關系的建立中應當而且必須發揮主導和主動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師生關系的構建是教師的一廂情愿。真正意義上的師生關系的建立有賴于師生間相互的交往和影響,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心理互動的結果。沒有師生間的心理互動就沒有師生關系。師生間的心理互動是師生關系的動態表現。
  師生關系是“人—人”的關系,是師生互相對話、包容和共享的互動關系。雖然師生間由于社會角色的不同存在著一定的心理位差,其心理互動在某種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規定性和“控制—服從”的特征,但就其本質而言,師生間的心理互動是師生雙方發生的一切相互作用和影響,是一個包括發生在多種情景中的,具有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的綜合互動關系系統。
  師生雙方在心理互動中互為主體,同等重要。教師的角色因學生的存在而有意義。一方面,由于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教師自覺或不自覺的言行,如教師對學生的情感、期望和評價等,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行為,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必然會依據教師的要求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尤其是年幼的學生更以“老師是否喜歡我”、“老師認為我怎樣”作為判斷自己的行為、能力和自己與老師關系的依據,并因此而影響其學習態度、行為動機及其與教師的關系。另一方面,學生的言行,無論是積極主動的參與,還是對教師影響的回應,都會促進教師的成長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教師的期待會激發教師自我發展的動力,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會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技能,學生接受和掌握的新知識會給教師的知識結構增添新的內容,學生表現出的時代氣息和蓬勃活力又會給教師以鼓舞。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能從我們的學生那里學到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在師生關系中,教師通過創造性的勞動展示自己的才華,提高自己的才能,并在與學生交流中體現自己的存在,實現自己的事業理想與人生價值。教師的付出不僅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提高,而且也能使自己精神充盈,品格升華。師生間的這種雙向心理互動不是一次性的或間斷的,而是一個鏈狀、循環的連續過程,不僅對當時的師生雙方產生較大影響,而且還會對其以后的心理互動產生影響。師生正是在這一連續的動態過程中不斷地交互影響、共同發展的。
  師生間的心理互動通常是為完成特定的教育任務而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如在集體教學的情境中,每個教師通常主要以學生集體為教育對象,每個學生又接受多位教師的教誨,使師生間的相互影響具有輻射性和彌散性,這是師生間心理互動的主要形式。但由于師生間的心理互動在更多的時候并非是一對一的,而是表現出一個教師與多個學生之間的互動,這就使師生關系失去了專一性,不利于師生間情感的充分與及時的交流,師生間的情感趨于淡化。此外,師生間也存在著大量的非正式的心理互動,如師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個別接觸、對話交流等。這些非正式的師生間的心理互動為師生間進行更充分、更有效的情感溝通和人格熏陶提供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師生或因志趣相投,或因性格接近,或因特長相同而建立起多種非正式色彩的個人關系。這種師生間的個人關系具有更充分的情感特征,在這種情境下,師生間可以無拘無束地流露真實思想,自由地實現面對面的較為深入的雙向溝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師生在課堂上情感交流的欠缺,使師生關系始終充滿著濃厚的情感色彩。
  師生間的心理互動不僅僅是師生雙方交往或各自個性、特征的總和,而且是一個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包含多種成分在內的綜合網絡系統。師生雙方以往的交往經驗、相互間的認識、對交往和雙方關系的期待、互動過程中雙方不同的反應,甚至外界的評價等,都會影響到師生互動。
  如果師生之間具有和諧的關系,學生對教師充滿信心,把教師視為知己朋友,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并把這種情感通過多種方式反饋給教師,教師便會不斷增強其完成教學任務的決心,為學生付出更多的心血。而且教師在與學生良好的合作過程中也體驗著創造和成功的樂趣,并從學生的健康成長中提高自己的勞動能力,體現其勞動價值;學生也會在與教師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生命的價值體驗,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嚴。此即“教學相長”。相反,如果師生關系不和諧,彼此缺乏心靈的溝通,教學勞動就會成為缺乏效果的勞動,進而使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產生否定態度。更有甚者,不和諧的師生關系還會使師生產生破壞性沖突,沖突的結果使教師無法專注于教學,并處于緊張不安和激怒狀態,甚至會使消極情感泛化,對工作產生厭倦和懈怠,繼而引起學生的不滿。師生關系對師生雙方的影響會在師生間的心理互動中作用于另一方,產生或者“情通理自通”、“愛屋及烏”,或者“情不通理難達”、“恨及和尚,殃及袈裟”的結果。
  總之,對師生關系進行心理學思考的積極意義在于,不僅使我們在教育活動中能兼顧多個角度審視師生關系問題,而且也能使我們在教育活動中以此為基點,更新教育觀念,發揮師生間心理互動的教育影響作用,置師生于充滿情感氛圍的教育背景之下,教學相長。
河南社會科學鄭州86~88B4心理學張彥君20032003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的情感特征決定了其本質是教師和學生間的心理關系。教師要善于發揮師生關系中的人際情感因素在促進學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教師和學生間的心理位差有助于教師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但也為師生間的情感交流設置了障礙。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心理互動的結果。師生間的心理互動是一個綜合網絡系統,其教育影響作用能夠促使教學相長。師生關系/心理關系/心理位差/心理互動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mental relationship/mental distance/mental interactionPsychological thought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ZHANG Yan-ju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one ine teaching.Its essence is men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which is decided by its emotional effect in promoting the student's growth.The mental dista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tributes to teacher's playing a leading role,but it sets up a barrier to feeling interchanges between the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result of their mental interacting in teaching.The mental interach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a comprehensive system,too.Its educational influence makes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improve each other.張彥君(1965-),女,河南長葛人,河南教育學院教育系副教授,鶴壁職業技術學院兼職副教授。河南教育學院 教育系,河南 鄭州 450003 作者:河南社會科學鄭州86~88B4心理學張彥君20032003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的情感特征決定了其本質是教師和學生間的心理關系。教師要善于發揮師生關系中的人際情感因素在促進學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教師和學生間的心理位差有助于教師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但也為師生間的情感交流設置了障礙。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心理互動的結果。師生間的心理互動是一個綜合網絡系統,其教育影響作用能夠促使教學相長。師生關系/心理關系/心理位差/心理互動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mental relationship/mental distance/mental interaction

網載 2013-09-10 21:35:18

[新一篇] 師生關系新走向:雙向式“師道尊嚴”

[舊一篇] 常德 市民消費行為特征與消費形象構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