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608(2003)02-0081-07
  進入新世紀來,以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積極心理學導論》為標志,積極心理學突露鋒芒,以銳不可當之勢迅猛發展,矛頭直指在過去近一個世紀中占主導地位的消極心理學模式,給似乎有些沉悶的心理科學帶來新的沖動和活力。他們宣稱:“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稱心如意”[1](p.5-14)。在過去的近一個世紀中,心理家的主要注意力集中消極心理學研究,局限在對人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診斷與治療,消極取向的心理學成為主導性模式,缺乏對人類積極品質研究與探討,由此造成心理學知識體系上的巨大“空檔”,限制了心理學的發展與應用,積極心理學呼吁:心理學應該轉換為研究人類優點的新型科學,必須實現從消極心理學到積極心理學模式的轉換,必須研究人類的積極品質,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并以全新的理念,開放的姿態,科學的行動,詮釋與實踐心理學。
    一、當代心理學的積極轉向
  積極心理學矛頭直指消極心理學,向統治了近一個世紀的消極心理學模式提出質疑與挑戰,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研究積極取向,關注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強調人的價值與人文關懷,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詮釋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在主觀水平上涉及有價值的主觀體驗,諸如幸福感、滿足和滿意、希望和樂觀、充盈和快樂。在個體水平上,涉及積極的人格品質,愛、勇氣、人際關系技能、審美力、創造力、對未來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體水平上,涉及公眾品質:責任、利他、關愛、文明、現代性、容忍力及職業道德[2](p.5-14)。積極心理學并不是不研究消極心理學以及人的心理問題與疾病,但它更強調研究人性的優點與價值,從更廣闊的層面來說,積極心理學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愛、成長與娛樂,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獲得美好的生活生活的途徑與方法,它采取更加科學的方法與技術來理解人類復雜的行為,它的目的就是要開發人的潛力、激發人的活力,促進人的能力與創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發展途徑。顯然,積極心理學就是要以科學的方法研究人性中的積極層面,并力圖促進個人、社會以及整個人類的進步和發展。
  積極心理學一針見血地指出消極心理學模式的種種弊端和困境,首先,消極心理學模式限制了心理學研究的視野,導致消極心理學模式的霸權主義。在過去的近一個世紀中,消極心理學模式一手遮天,占據主導地位,心理學在某種程度上,幾乎成為“消極(病理或變態)心理學”的代名詞。據有關的OVID搜索發現,錯誤和偏差遠多于優點與價值,晚近的Myers和Diener(1995)文獻回顧發現[2](pp.325-337):心理學文獻過分集中在個人生活的消極層面,心理科學中關于消極心理研究的論文遠遠超過研究積極心理狀態的論文,這個比率高達17比1;其次,消極心理學模式把心理學家注意力引向人類心理的消極層面,導致心理學的畸形發展。消極心理學家的研究焦點和興趣過分地集中在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這種過分局限的消極心理學取向的模式,忽視與漠視個人的積極品質、自我實現以及社會的發展。馬斯洛很早就指出[3](p.14):“如果一個人只潛心研究精神錯亂者、神經病患者、心理變態者、罪犯、越軌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對人類的信心勢必越來越小,……因此對畸形的、發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進行研究,就只能產生畸形的心理學和哲學。”過去,大多數研究者受到的是消極心理學的訓練和熏陶,導致對消極心理模式情有獨鐘,很少研究者研究人格成長,幸福感以及增進幸福感;最后,消極心理學模式泛濫擴張,導致了現代心理學知識體系的“巨大空檔”以及“心理科學的貧困”[5](p.2)。在上個世紀,心理學取得空前的發展,正當心理學家為此歡呼雀躍的時候,暮然回首,卻發現現代心理學知識體系上存在重大的缺陷,心理學對人類積極品質的知識幾乎是空白。Kennon M.Sheldon和LauraKing在其《為什么需要積極心理學》論文中指出[5](pp.216-217):“非常遺憾,心理學家對如何促進人類的繁榮與發展知之甚少,一方面是對此關注不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們戴著有色眼鏡妨礙了對這個問題的價值的認識,實際上,關注人性積極層面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人性。”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識到,消極心理學取向的研究模式不可能真實、全面地理解與解釋人的本質,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也意識到,心理學不僅應著眼于心理疾病的矯正,而且更應該研究與培養積極的品質。越來越多的心理研究發現:幸福、發展、快樂、滿意是人類成就的主要動機,人類的積極品質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學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優點與價值,實際上,發展人性的優點比修復疾病更有價值。這些內容必須納入到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視野。
  正是出于對消極心理學模式種種弊端的不滿和反抗,作為回應,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一些心理學研究者開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積極層面,有關的論著、個案研究以及實驗研究都大大地推動了積極心理學的發展。研究主題涉及: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快樂、幸福、滿意、士氣、正性情感、負性情感、情緒平衡、興高采烈、幸福覺察、主觀福利、主觀不幸福、可感性生活質量等等。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積極心理學不斷增長的意識,無論什么理由,這個領域開始出現萌芽。特別是1960年的人本主義思潮,以及其所激發的人類潛能運動,產生了巨大的思想沖擊,為現代積極心理學的崛起奠定了理念基礎。最近,心理學家通過Psychinfo進行搜索發現:幸福感與心理疾病,在過去的5年里。各有28,612個12,009引用,當包括健康,快樂,生活質量和其他有關主題詞進行更廣泛的搜索,數量就更多[6](pp.141-161)。在積極性心理學模式與消極心理學模式的對抗與較量中,彼消此長,積極心理學的萌芽不斷壯大,逐漸成長。因為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人性中的優點是對抗心理疾病重要的調節與緩沖器,開發與培養人性的優點,促進人的健康成長等等,已成為當代心理學知識新的增長點與興奮點,在這種思想與觀念影響下,積極心理學思潮終于匯集成洶涌噴湃的時代潮流,在千禧年新世紀伊始,終于爆發出來。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聯名《在美國心理學家》雜志發表的《積極心理學導論》,既是對前期積極心理學發展的總結,同時又吹響了積極心理學進軍的號角,“積極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思想、一個概念、一種理念、一種技術、一種行動,引起了巨大反響。正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積極心理學終于凌空出世,高舉旗幟,統一了早期分散在心理學各領域中有關的積極心理研究力量,并站在一個新的高度總結前期研究成果,并促進該領域研究向更深入、更廣闊的方向發展。從此,揭開心理學從消極心理學模式向積極心理學模式轉折的歷史序幕,宣告一個新的時代——積極心理學時代的來臨。
    二、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基本框架
  積極心理學體系中首當其沖的是Diener所引導的主觀幸福感領域的研究。主觀幸福感是試圖理解人們如何評價其生活狀況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其是人們根據內化了的社會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的肯定性的評估,并由此而產生的積極性情感占優勢心理狀態。主要有三個組成部分:生活滿意,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低水平的負性情感。主觀幸福感研究關注人們積極心理狀態—主觀幸福感水平的差異,其研究涉及主觀幸福感的本質、影響因素、心理機制,評估以及如何增進人們的幸福感水平等。實際上,主觀幸福感研究領域是在消極心理學的土壤中生長起來的積極心理學的種子,與健康心理學有著密切的聯系。Diener認為:心理健康的三個重要標志[7](pp.542-575):其一是主觀性。心理健康是個人的主觀體驗,客觀條件只作為影響主觀體驗的潛在因素,其二是積極方面。心理健康并非僅僅只是消極因素較少,同時也是積極因素較多;其三是多維性。心理健康應包括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根據他的觀點,后來的研究者把心理健康分為正負兩個重要方面[8](p.65-75)。傳統的心理健康研究與評定實際上是一種消極取向模式的心理學,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態,而不是研究健康狀態。而主觀幸福感則是從相反的方向,也即從積極的層面來研究與探討心理健康問題。但其早期僅僅被視為傳統心理學目的的附屬和補充,后來逐漸發展成為心理健康研究富有生命力的新方向。目前,研究者越來越多地使用主觀幸福感指標作為心理狀況的重要指標,Cnaan,Blankertz,Messinger和Gardner認為[9](pp.219-231):促進幸福感應該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標,心理疾病患者康復的基本目標之一應該是主觀幸福感水平的增長。Anthony,Cohen,和Farkas也尖銳地指出[10](pp.222-237):把心理健康的操作性定義和測量局限在沒有精神疾病,這是不公平的。精神癥狀的消失和康復的結果是產生幸福感,僅僅使用精神癥狀測量的作為心理健康評價指標是不科學的。正是這些認識,促進了主觀幸福感在心理健康研究中的應用,并且已經從個別的評估演化為普遍趨勢,這種趨勢在最近20年期間持續不斷地增長著。實際上,主觀幸福感研究的興起反映了從ill-being取向到well-being取向模式的轉換,也即從消極心理模式向積極心理模式的深刻變革。這點,對我國方興未艾的心理健康運動來說,顯然極具啟迪意義。
  另外一個積極心理學研究領域是Ryan和Deci的自我決定理論[11](p.68-78)。Ryan和Deci(2000)討論了積極心理學的其他中心問題,其定義一方面包括自我實現,另一方面試圖指明自我實現的意義以及如何實現。自我決定理論涉及人的三個基本需要,能力需要,關系需要,自主需要,這些需要滿足導致人們幸福感和社會發展,支持自主、能力與關系的社會能夠促進個人發展。他們認為:三種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能力和關系)的滿足會促進人的發展,因此被視為人本質的生活目標。在他們看來,基本需要不僅僅是心理發展的最低要求,同時也是社會環境必須提高給人們以促進其茁壯成長和心理學發展的基本養料,阻礙這些需要滿足不管在什么社會與文化背景都會導致消極的心理后果。Ryan等(1996)指出[12](p.30-44):只有一種方法可以促進人們的健康發展,那就是重視個人成長、自主、良好的友誼和社會服務,不斷努力追求內源性目標,所謂“好的生活”就是個體為其個人成長、獨立、與他人深厚的友誼和社會服務的努力過程。而另一位心理學家Ruff根據人類發展模式提出多維模型[13](pp.719-767),包括:1、自我接受。積極的自我評價及對個人過去生活的接受;2、人格成長。不斷成長和成為自己的感覺,3、生活目的。相信自己的生活目的和意義;4、良好關系。與他人關系的質量;5、情境把握。能夠有效處理個人生活與情境的能力;6、獨立自主。自我決定的感覺。這些研究取向的共同點,就是強調人格成長、自我決定,友好關系,社會貢獻對個人與社會的意義,而良好的社會也有責任和義務促進個人的發展,從而把積極心理學的視野導向一個開闊與深刻的境界。
  積極心理學的其他研究思路有Lyubormirky(2001)[14](pp.239-249)等開辟的認知方向研究。她從積極的認知角度發展了積極心理學體系。她認為,人不是被動地體驗事件和環境,相反,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認知過程”,是個體的分析和建構,預期與回憶,評價與解釋過程,多樣化的認知操作與動機過程對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響。認知理論包括選擇模型、保護水平,目標理論、社會比較和應對方式理論,這些均涉及主觀的認知心理過程。這些過程通過控制人—環境反應方式,并調節著環境影響。有關的認知研究發現[15](pp.988-1007),人們對常規和非常規的事件兩者的反應導致不同的幸福感水平。例如,幸福者常常具有:1、具有更樂觀的策略和性格,2、傾向于用積極的方式建構生活情境;3、預期未來適宜的生活環境;4、感覺能夠控制自己的收入;5、對自己的能力與技能擁有自信,另外,并能夠化消極為積極,并思考自我以及與自我有關的問題。Folkman(1997),Ryff等(1998),Taylor和Aspinwall(1996)[16](pp.1069-1861)則描述了人們應付問題的認知與動機過程,發現積極與有意識良好方式對人的心理健康極有價值。諸如1、積極幻覺顯現;2、從消極事件吸取積極的意義;3、應用幽默、信念、意志應付困難;4、不鉆牛角尖;5、用適合的方式進行社會比較。所有這些,均能夠減少了應激并促進了心理健康。因此,理解人的認知差異具有重大理論與實踐意義,這種研究途徑為實施積極的心理調控與干預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方向和可行的策略。
  Salovey等[17](pp.218-226)對消極心理學研究模式進行了反思,他們認為,過去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消極情緒如何促使疾病的發展,而沒有關心積極的情緒如何增進健康。積極的情緒具有重要的價值(這是一個眾所周知但心理學卻研究甚少的主題)。而實際上,積極的情緒具有更好的預防與治療效果,這里,既有直接效果—促進人體免疫系統發展,也有間接效果—增強心理統攝、社會資源利用、健康行為促進。他們的系列研究證實了樂觀與希望能夠有效的增進健康。Shelley Taylor[18](pp.99-109)及其合作者認為樂觀信念能夠保護人們免除疾病,例如,在AID疾病研究中發現,樂觀者病理癥狀更晚出現,生存期也更長,樂觀者更可能尋求良好的健康行為與社會支持,積極的情緒狀態能夠防止疾病的發生。Taylor的研究思路對于預防與改善健康具有重要的價值。George Vaillant(2000)[19](p.89-98)認為:沒有人能夠在一生中都沒有痛苦,都體驗快樂,但積極的心理適應會滲透于整個人生。根據大量的成年群體研究,Vaillant總結出成熟防御的貢獻,利他、升華、壓抑、幽默、期望這些機制會產生成功與快樂,他的基本觀點是成熟功能、創造性、積極的行為適應。這些研究者都認為,促進心理健康是心理學的科學、合理目標。但盡管同樣是研究心理健康,其視角與目標和消極心理學是大相徑庭的。積極心理學是強調從正面而不是從負面來界定與研究心理健康。他們更關注注重積極心理品質培養,而不是消極的心理疾病的矯正,他們認為,心理學的注意力應該放在人類積極的層面,而不是消極層面,這樣會產生更有價值的知識,并拓展心理學的應用范圍。
    三、積極心理學的發展態勢
  積極心理學與其說是一個完善的心理科學體系,倒不如說是一個有待開拓的處女地。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積極心理學羽毛漸豐,終于與消極心理學分庭抗禮,并進而取而代之,成為現代心理學新的研究思潮,但要完善積極心理學思想,建構積極心理學體系,發展積極心理學技術,促進積極心理學應用,顯然,還有很長一段路程要走。
  首先,拓展積極心理學研究領域。第一個研究方向是以主觀幸福感為核心的積極心理體驗。Daniel Kahneman指出,目前體驗的快樂水平是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建構基礎。包括主觀幸福感,適宜的體驗,樂觀主義,快樂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雖然人們已經對幸福的產生與發展過程有了相當的了解,但幸福主題本身仍然存在眾多值得研究的地方[20](p.34-43)。特別在我國,幸福感研究剛剛起步,這方面更有待開拓;第二個方向是塑造積極的人格品質,這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積極心理學要培養和造就健康人格,個體的人格優勢會滲透著人的整個生活空間,產生長期的影響。這種研究途徑的共同要素是積極人格、自我決定、自尊、自我組織自我定向,適應,智慧,成熟的防御,創造性和才能[21](p.7-8);第三個方向應該注意到人的體驗、人的積極品質與社會背景的聯系性,必須把人的素質和行為納入整個社會生態系統考察。因此,積極心理學需要綜合考察良好的社會、積極的社區以及積極的組織對人的積極品質的影響,發展著的社會背景建溝著人的素質,社會關系、文化規范與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因此,不能脫離人們的社會環境孤立的研究積極心理。
  其次,發展積極心理學研究技術。積極心理學不僅需要良好的愿望、信念、激情,它更應該也必須采取科學的方法與技術理解人類復雜的行為。積極心理學就其思想源頭,與“第三思潮”馬斯洛,羅杰斯等人本主義心理學有著很深的淵源,人本主義對壁壘森嚴的臨床心理學和行為主義提出了挑戰與質疑,為心理學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但人本主義由于沒有實證科學的積累而限制了其的應用與發展。現代積極心理學則是以科學的實證研究為基礎的研究體系,它強調與崇尚人文精神與科學技術的統一。同時,它也強調對消極心理學的揚棄,而不是全盤否定。積極心理學與消極心理學有著很深的歷史聯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積極心理學是在消極心理學體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它有義務和責任繼承和發展消極心理學幾十年來發展起來的分類標準,標準化測量工具,嚴密的實驗設計技術,以及卓有成效的心理干預技術,并服務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目的。同時,積極心理學在過去幾十年中,也積累與創造了眾多的研究工具與干預技術,為積極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后盾。因此,必須重視人文精神與科學實證的統一,技術繼承與發展創新的統一,從而建構富有價值和效率的積極心理學體系,從而更有效地服務于人類與社會。
  第三,促進人類生存與發展。積極心理學以促進人類發展為己任,它認為,心理科學應該理解人是什么以及人可以成為什么?心理學不是靜態的、封閉的研究體系,從本質上所說,它必須肩負起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担。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積極心理學已經超越了學科發展的范疇,而融入到社會發展的洪流中。當代“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認為:以人為中心的多目標、多方面的發展觀,正在取代以物為中心的增長觀。發展是為了一切人和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發展是發展的根本動力,離開了人的發展,發展就無以為繼[22](p.51-54),事實上在西方發達國家,生活標準在提高,但生活質量并不一定同時在提高,人們的幸福感、滿足感、創造力并不一定同時在提高,在發展進程中,出現了全球性的精神危機、拜金主義、縱欲主義、極端的個人主義、精神空虛、信仰危機等,因此,阿瑪達爾·森指出,經濟發展并不能自然而然給全體社會成員帶來生活質量的改善,對經濟發展的最終檢驗,不是普通的物的指標,而是人的發展程度。發展的狀態不僅是一種物質狀態,也是一種精神狀態。因此必須提高人的能力、選擇與貢獻[23](pp.177-181)。自覺克服現代化進程中的負面影響,重建人類的新人文精神,最終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是時代對現代心理學提出的新課題。積極心理學重視人性中積極方面,研究人的優點和價值,關注正常人的心理機能,將導致心理科學對人性更科學的理解以及更有效的干預,從而促進個人、家庭與社會的良性發展。積極心理學的崛起,使得心理學家能夠采取更加開放的姿態,并把注意力轉移到人的潛能、動機、能力、幸福、希望等積極品質上來。積極心理學的本質與目標就是尋求人類的人文關懷和終級關懷。在這里,心理學不再是一個冷冰冰的技術領域,而是一個富有激情同時又理性嚴謹的新型學科,所表達的是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注。我國著名心理學家張厚粲高瞻遠矚地指出[24](p.3):“人文關懷是21世紀的主題,在某種程度上說,心理學的繁榮與發展是實現人文關懷的必由之路。”因此,正如Deci和Ryan所言,積極心理學崛起,不僅僅是尋求與發展心理學的理論,而且是更加關注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僅是個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廣泛的人類福祉,是更廣泛意義上的社會發展研究的一部分。同樣,Diener E也充滿豪情的宣稱:“社會必須與重視經濟一樣,重視主觀幸福感:對幸福感進行追蹤、理解與研究,并肩負起教育大眾的責任,科學地理解生活質量并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社會。”因此,積極心理學,其理念、其行動,勢將會對現代心理學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使現代心理科學更加面向社會、面向未來、面向應用,并卓有成效的開辟人類通向光明,造就幸福的陽光大道。
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81~87B4心理學苗元江/余嘉元20032003現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轉折時期,即從消極心理學模式向積極心理學模式的轉換。在過去幾十年里,消極心理學占居主導地位,忽視人的積極心理品質研究,造成心理學知識中的巨大空場和心理科學貧困。積極心理學力主心理學應該而且必須轉換為研究人類優點的新型科學。積極心理學是一種全新的理念和行動,其目的是研究人類積極品質,關注人類生存與發展,實現人文關懷與科學精神的統一。積極心理學/消極心理學/幸福感/人文關懷  positive psychology/pathology Psychology/Subjective well-being/humanism solicitudePositive Psychology:Idea and Action  MIAO Yuan-jiang,YU Jia-yua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Educational Science School,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Jiangsu China 210097)It's a time that Contemporaneity Psychology transits from pathology Psychology model to Positive Psychology model,psychology focuses on pathology Psychology that ignores humanpositive quality,positive psychology proposes positive direction inwhich psychology must research human excellence and virtue.It will expand its study filed,develop its research technique,and make contribution to human well-being in the future.苗元江(1963-),男,南京師大教科院心理系博士生,江西師大副教授。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余嘉元(1949-),男,南京師大教科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作者: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81~87B4心理學苗元江/余嘉元20032003現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轉折時期,即從消極心理學模式向積極心理學模式的轉換。在過去幾十年里,消極心理學占居主導地位,忽視人的積極心理品質研究,造成心理學知識中的巨大空場和心理科學貧困。積極心理學力主心理學應該而且必須轉換為研究人類優點的新型科學。積極心理學是一種全新的理念和行動,其目的是研究人類積極品質,關注人類生存與發展,實現人文關懷與科學精神的統一。積極心理學/消極心理學/幸福感/人文關懷  positive psychology/pathology Psychology/Subjective well-being/humanism solicitude

網載 2013-09-10 21:37:39

[新一篇] 科研管理要重視人的作用

[舊一篇] 積極拓寬就業門路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