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哲學若干問題探討  關于經濟哲學的學科定位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9774(2002)04-0029-11
  當前,有關經濟哲學的研究可謂方興未艾。但總體看來,我國現階段的經濟哲學研究主要還是局限于對某些經濟現象或經濟理論個案問題進行哲學詮釋,缺乏嚴謹理論所應有之系統性和邏輯一致性,缺乏經濟哲學所特有的概念框架和問題閾。究其原因,最重要一點就在于對經濟哲學尚缺乏嚴格和明確的學科定位。
  學術界對經濟哲學的學科性質和歸屬,見仁見智,分歧較大,但以如下三種觀點最具代表性。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哲學是從哲學的特殊視角出發研究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其著眼點是哲學,落腳點則是經濟學。因此,經濟哲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屬于經濟學的元學科。另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哲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是經濟學和哲學兩個學科有機聯盟、內在結合、相互滲透的結果。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哲學是將哲學理論或哲學觀點運用于經濟現象和經濟學理論分析,其著眼點是經濟,落腳點則是哲學,因而屬于應用哲學的一個分支。在我們看來,這三種看法都有可商榷之處,都是難以成立的。
  現代科學的發展要求把科學自身作為新的認識對象來研究科學理論發展的機制、結構和方法,建立科學中的元科學,如元數學、元邏輯、元哲學等。到目前為止,在學術界尚未出現“元經濟學”這一概念,但從理論上說,作為經濟學的一門獨立分支學科,元經濟學應該是可以存在的,而且,從當前經濟學理論研究的現狀來看,也確實需要加強元經濟學研究。不過,我們必須看到,這種意義上的元科學研究,與上述第一種觀點對經濟哲學的認識是有很大差異的。按照人們對“元科學”一詞通常的理解,作為經濟學的元科學,應當是對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種再認識。既如此,其研究對象就不應是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否則,就難以將經濟學與元經濟學嚴格區別開來,這是其一。其二,元科學研究與一般意義上的科學理論研究的區別,并不是以“哲學視角”為斷的。如果以為從哲學的視角來審視經濟學就是關于經濟學的元科學研究,那么,據此類推,數學哲學就是元數學、邏輯哲學就是元邏輯了。但數學哲學、邏輯哲學等屬于哲學分支學科,而元數學屬于數學、元邏輯屬于邏輯,早已為學界公認。實際上,任何一種具體思想理論的背后都深藏著某種特定的哲學世界觀,任何一種特定的經濟理論也總是以某種特定的哲學視角為其思想前提而演繹出各種具體的經濟觀點和結論的。因此,如果上述觀點成立,那就會從根本上取消哲學的獨立學科地位。在我們看來,經濟哲學是哲學而不是經濟學,這一點是毋容置疑的。
  現代科學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就在于一方面分門別類的研究越來越細,建立起門類繁多的專門學科,而另一方面各學科又在不斷交叉、綜合,顯現出整體化和定量化發展趨勢,建立起各種各樣的邊緣學科、橫斷學科和綜合學科。但各種交叉學科的建立,通常都是對兩門以上不同學科進行比較的結果。例如,二戰以來誕生的系統論,是將電子、機械系統,生物和高級大腦系統,思維和社會系統,以及工程技術系統、交通系統、教育系統、經濟系統、軍事系統等一些差別很大的系統,進行比較以求其共同點的結果。交叉學科是一種全新的既非此亦非彼的獨立學科形態,它與原學科之間雖有一定聯系,但并不存在學科類屬關系。可見,“交叉學科”這一概念有其特定的內涵規定。哲學并不屬于“科學”的范疇,而且,從哲學的本性和其固有的特征、功能來看,我們也很難設想能夠建立一種既非哲學亦非某一具體科學的交叉學科。哲學是對存在的不斷探尋和追問,而這種探尋和追問并非虛幻的玄思冥想,它總是以現實生活世界為本原的,古代哲學研究是如此,近、現代哲學研究也是如此,當代哲學研究仍是如此。因此,如果將經濟哲學定位于交叉學科,那么,就必然要否定經濟哲學、社會哲學、歷史哲學、政治哲學、法哲學等哲學研究的哲學屬性,從而在根本上否定哲學的獨特地位,否定經濟哲學的存在,而這恰與持有第二種觀點的研究者的初衷相悖的。實際上,迄今為止,所謂“聯盟”、“結合”、“滲透”,都僅僅停留在字面上,自然,也更難看出經濟學如何滲透到哲學。總之,在我們看來,經濟哲學并非什么交叉學科。
  經濟哲學也不是應用哲學。哲學作為理性地把握世界整體的方式、作為一種世界觀,它是人對于現實經驗世界的一種內省體認。也正因為此,探索和總結現實生活世界某一特定領域的具體科學,人的一切思想、行動的背后,都無不打上哲學世界觀的烙印。因此,對某種特定哲學理論的應用,不論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都僅僅是一種“哲學的應用”,而不是什么“應用哲學”。我們沒有必要去探尋“應用哲學”這一語詞的確切來源,但它衍生于“應用科學”這一科學分類概念,當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現代科學體系中的“應用科學”是有其特定涵義的。現代科學根據科學對實踐的關系而區分出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基礎科學的任務在于探索自然、社會和思維的基本規律,應用科學的直接目的則是運用基礎科學的成果以解決為人類服務的實踐問題,如自然科學中的技術科學即屬應用科學。作為對形而上的追求,哲學不屬于“科學”的范疇,自然更不能歸于“基礎科學”之列。在人類精神世界,不存在與哲學相對應的“應用哲學”。對于哲學來說,只有一般哲學理論與部門哲學或分支哲學之分,不存在“應用哲學”這一概念。“部門哲學”并非“應用哲學”的同義語。部門哲學是對社會哲學、歷史哲學、政治哲學、法哲學、科技哲學、文化哲學、邏輯哲學、經濟哲學等哲學分支的統稱,每一部門哲學都是一種特定的哲學理論。
  我們認為,經濟哲學是對于人類經濟活動和經濟學理論的反思而形成的一種哲學理論。簡單說,它是一種關于經濟和經濟學的哲學觀。經濟哲學屬于哲學,是部門哲學的一個子集。對于這種定位,可從如下兩個方面得到說明:
  首先,從哲學的本性來看。“愛智慧”雖然是哲學最原始的含義,但它無疑包蘊了一種不斷探索、追問、追尋的精神,“哲學意味著一種追尋”(雅斯貝爾斯語)。哲學對智慧的追尋的最直接表現,即是一種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哲學的根本特征是批判”(羅素語)。作為一種理性精神,懷疑與批判既是哲學的特征,也是進行哲學思考的出發點。但“批判”不是簡單的否定,“批判精神”的精髓在于追問根據、探詢理由。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哲學的追問與批判又是建立在對現實及思想本身內容的反思的基礎上的。因而,哲學不是具體科學,但它又離不開具體科學,它只有通過對具體科學知識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反思,才能提出并形成自己獨特的以概念范疇為表現形式的理論體系。經濟哲學就是對經濟活動和經濟學理論的一種哲學反思。哲學反思的性質直接決定了經濟哲學的理論、觀點具有超驗的特征,并使之與經濟學等其它學科區別開來。
  其次,從經濟哲學興起的動因來看。對經濟和經濟學的哲學反思可以說幾乎是與經濟學同步產生的,因為任何經濟學家都無法回避對這樣一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經濟學?經濟問題與非經濟問題的劃界標準是什么?經濟活動與非經濟活動的區別何在?這些問題不是單純的經濟學問題,而是關于經濟和經濟學的哲學問題。對于它們的不同回答就體現了經濟學家在經濟哲學觀上的不同立場和態度。但是,這并不等于說經濟哲學早已有之,也不意味著任何一個經濟學家都是自覺的經濟哲學家。實際上,嚴格意義上的經濟哲學是一門新興的哲學分支學科,它的產生與西方經濟學史上所謂經濟學方法論之爭,有著直接密切的聯系。正是在這場長達100多年大論戰的過程中,提出了對有關經濟學學科性質、研究方法、前提假設等問題的質疑與反思(這種質疑與反思顯然已超出了經濟學學科本身的研究范圍),并出現了“經濟哲學”這一概念,產生了羅賓斯《經濟哲學》、哈恩《哲學與經濟理論》、霍利斯《理性經濟人:新古典經濟學派的哲學批判》等一批有關經濟哲學的重要論著。
  經濟哲學作為對經濟和經濟學的哲學反思,它力圖揭示隱藏在現實經濟活動以及各種經濟理論背后的基礎假定、背景預設或前提條件,并質疑和考問它們的合理性根據以及作出其它選擇的可能性。粗略說來,經濟哲學研究可從如下四個維度展開:
  一是關于經濟學整體的哲學分析。經濟哲學以經濟學整體為研究對象,但決不是包羅萬象般地去羅列和梳理各種具體經濟理論,而是對經濟學的一般性問題或者帶根本性問題給予哲學的觀照和審視。比如,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經濟問題與非經濟問題的劃界標準是什么?經濟學本身的性質與顯著特征是什么?經濟學是一元的、多元的還是工具性的?經濟學是實證科學還是理論科學等等。
  二是由經濟學內部所提出且又具有深厚哲學背景的問題。其中最典型的是關于經濟理論的合理性問題,它與哲學中的認識論、真理論密切相關。由這一問題可展開一系列的追問:什么是經濟理論的合理性?經濟理論成立的條件和依據何在?如何看待經濟理論中的預設前提?怎樣認識“經濟人”假設?如何理解經濟理論與現實經濟活動的關系?又如經濟學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問題,與哲學唯理論、經驗論、科學哲學等有著直接的內在的聯系,那么,如何從現代哲學的高度來認識和評價經濟學中研究方法的爭執?怎樣看待經濟學范式轉換及其轉換的條件、方式、類型、過程、價值等。
  三是對人類經濟活動或者說經濟行為的哲學思考。它包括:什么是經濟行為?區分經濟行為與非經濟行為的依據是什么?影響人類經濟行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非理性因素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及其對經濟決策的影響等。
  四是對經濟學和哲學的某些基本概念的精細分析。這類概念包括:“經濟人”、“財富”、“市場”、“稀缺性”、“勞動”、“生產”、“價值”、“公平與效率”、“最優化”、“理性與非理性”、“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等等。此類分析的目的在于給經濟學研究提供基礎框架或賴以出發的基本假定。例如,對“經濟人”存在性質、存在方式及其在經濟學中的地位,經濟人與自然人、社會人、政治人、道德人的關系及其價值定位的分析,不僅對經濟學研究而且對深化哲學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這種定位于部門哲學的經濟哲學研究,其理論和實踐意義究竟何在,也是很值得關注的問題。我們認為,對于這一問題可從這樣幾個方面去思考。第一,提供洞見,幫助人們超越對于經濟的經驗認識層面,增強人們對于經濟現象和經濟事實的識別、判斷能力,提高人們對于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的解讀水平。面對千變萬化、紛繁復雜的現實經濟世界,人們不僅需要經濟學本身所提供的理論知識的指導,而且需要經濟哲學提供的經濟哲學觀的牽引,雖然前者是第一位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存在對經濟哲學的一種特殊需要。因為離開經濟哲學的超驗視野,就可能使人們囿于某種常識或習慣而陷入一種狹隘的經濟經驗之中不能自拔。第二,為經濟學理論的建構與完善,提供根本預設和方法論支援。西方經濟思想發生發展的歷史表明,經濟學研究不能沒有哲學理性的關照,國內外許多著名經濟學家也已認識到哲學方法論支援對于經濟學發展的重大的和獨特的意義。第三,給出經濟實踐理想目標的設定,為人們的經濟決策提供哲學依據。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強烈沖擊等,都對我國的經濟實踐提出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課題。如何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怎樣保持經濟與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整體協調發展,需要經濟哲學對整個社會發展大勢的總體把握和對社會各種利益關系的合理調控,否則,就可能因為經濟決策的盲目性而使經濟實踐目標淪于玄想或造成顧此失彼的消極后果。第四,豐富和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開拓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新領域。如何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怎樣擺脫“貧困”的危機,這是當前哲學界的熱門話題。由于哲學與經濟天然的姻緣關系,加強經濟哲學研究,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必要的和重要的選擇。
  收稿日期:2002-04-05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9~39B1哲學原理曾祥云20022002南京政治學院 上海分院,上海 200433  曾祥云(1962— ),男,湖南祁東人,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哲學教研室主任、教授,哲學博士。 作者: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9~39B1哲學原理曾祥云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37:46

[新一篇] 經濟哲學的學科定位問題探討

[舊一篇] 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對話:意義及其可能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