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信息資源管理領域的信息觀  ——兼論情報與信息之爭及其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霍國慶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 北京 100080)
  〔摘要〕 美國信息資源管理領域對信息及其相關概念的認識是基本一致的。信息是數據處理的產物,知識則是信息與人類經驗及分析能力相結合的副產品,它們共同構成了信息資源管理的核心概念,并從而奠定了信息資源管理理論的基礎。美國信息資源管理領域的信息觀有助于我們正確地認識和解決情報與信息之爭及其它學科理論問題。
  〔關鍵詞〕 信息 數據 知識 情報 信息資源管理
  * * *
  1992年國家科委“情報”改“信息”的決策打破了情報學原有的理論規范,在圖書情報領域引發了一場決策者始料未及的理論危機并直接導致圖書情報教育的大變革。回顧近年來圖書情報領域內的理論建設進程,“情報”與“信息”之爭仍在持續,新的核心概念體系和理論規范尚未形成。筆者擬通過借鑒美國信息資源管理領域的實用主義思想,來促成我國圖書情報領域新的理論規范的形成與發展。
   1 數據、信息、知識
  信息資源管理(IRM)概念70年代后期首先出現于美國。它是由計算機的應用所觸發的信息理論與管理理論相結合的產物,是信息實踐發展到信息處理自動化和信息傳遞網絡化時期客觀上能夠和主觀上需要加強對信息資源的集中統一管理時出現的新的概念和理論。信息資源管理主要是一種“合”的思維而不是“分”的思維,與管理信息系統(MIS)不同,它主要對應于一個組織、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戰略管理。信息資源管理理論從本質上而言也是一種信息理論,因此它必然是以信息作為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的。
  信息在美國也有多種解釋,但美國信息資源管理領域的學者們沒有陷入概念繁復論證的怪圈,他們對信息的定義采用了傳統的實用主義做法,與其說他們是在定義信息不如說他們是在“規定”信息的內涵。他們認為,數據是形式化的信息,是信息的原料;信息則是經過收集、記錄、處理和存貯的可供檢索的數據或事實,簡言之,是數據處理的產物。以下述事物為例,藍色、紅色、45、襯衣、小時、轎車、發帶等都具有一般的可接受的意義,藍色和紅色屬于顏色,45是數字,襯衣是一塊布料,小時是時間的一種測度,轎車是一種交通工具,發帶是一條又長又窄的紙片和布條,它們之間互不相關,對于操作或管理活動也沒有意義,因此它們是數據而不是信息;只有當它們經過處理而具有特定意義時,它們才稱為信息,如一輛藍色轎車、一條紅發帶、45小時工作量、一件藍色運動襯衣等就是信息。美國信息資源管理學者所理解的信息不同于通常的信息定義,也不同于我們所理解的信息——它更類似于我們目前所理解的信息資源,但它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知識,據美國學者的理解,是源于信息處理的人類推理和解釋,是信息與人類經驗及分析能力相結合的副產品,譬如幾乎任何人看一眼都可以描述出“藍色轎車”這樣的信息,但只有受過專業訓練并具有豐富經驗的專門人員才能在同樣短的時間內提供更為詳細和準確的描述,“一輛藍色轎車,雙門,備用輪胎上有福特雷鳥標志,白胎壁輪胎,箱蓋上裝著攜帶式移動電話的天線”,這樣的描述更多地被認為是知識(在發生銀行搶劫事件等情況時很有用)。一般而言,從數據到信息和從信息到數據的轉變取決于個人的經驗和分析能力。
  以金字塔結構來描述數據、信息和知識之間的關系,則數據、信息、知識分別處于金字塔的底層、中層和上層。數據層本身包括各種事實,就企業管理而言,其管理活動所涉及的數據包括庫存量、勞動時間、人事活動、時間卡片、收支發票、個人帳戶等。信息層的信息是數據處理的結果,同時也是知識形成的基礎,企業管理活動中涉及的信息有兩種類型,正式的信息包括企業文件、信件、業務活動記錄等。非正式信息則包括口頭報告乃至謠言等。知識處于金字塔的最高層,它本身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信息的蒸餾物,它具有嚴密的邏輯結構并能反映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企業管理活動所涉及的知識包括企業的計劃、預算、決策、評估等方面的正式報告。
  聯系企業管理的金字塔模型與信息關系模型進行分析,則可發現兩者是部分重合的,它們之間具有對應的關系。也就是說,企業管理中的操作層對應于信息關系模型中的數據層,戰術管理層對應于信息關系模型中的信息層,戰略管理層對應于信息關系模型中的知識層。進一步分析,企業管理中不同層次的管理者所處理的內容也是與信息關系模型相對應的,操作層的管理者以處理各種數據為主,戰術層的管理者以處理各種信息為主,戰略層的管理者以處理各種知識為主。總而言之,管理模型中各層次的管理活動是由信息關系模型中相應層次的信息所支持的。
   2 信息的特征
  管理活動中所產生的信息是一個組織的重要資源,而經過處理的信息則能夠成為組織的重要財富。美國學者認為,適于處理的信息具有許多特征,其中主要包括時間特征、內容特征、形式特征、成本與價值特征。
  2.1 時間特征
  時間特征主要強調信息的流通或傳播。與時間特征相關的一個重要概念是“信息流”,即從一個事件發生到有關這個事件的信息報告給管理部門以期作出反應或行動的時間差。信息資源管理的功能之一正在于改進數據交流和利用網絡系統,以最大限度地縮短管理活動中信息流的時間。與時間特征相關的另一概念是“反應時間”,即從輸入一項需求到提供需求結果所需的時間。時間特征還與信息報告的頻率有關,信息報告可以一個月呈送一次,也可以一周一次、一天一次等等,頻率越高,信息也就越及時,其價值也就越大。
  2.2 內容特征
  信息的內容特征包括許多事項,其中以信息的準確性和相關性最為重要。準確的信息對于生產信息產品或形成知識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事實上,人們只利用那些與他們正在承担的任務特殊相關的信息。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現在出現了一種特有的現象,即計算機每日都輸出和提供大量信息,但這些信息很少受人注意,因為它們沒有特定的目的。我國的一些信息公司給網員提供的也是諸如此類的信息,雖然看上去每日有幾萬條乃至十幾萬條、幾十萬條信息,但與網員需求相關的卻寥寥無幾,這些信息公司因而也不得不關門大吉。為此,信息資源管理部門必須經常研究用戶的信息需求及其變化,并從而為他們提供準確而相關的信息。
  與內容特征相關的事項還有信息的完整性、信息內容的水平或深度、信息的冗余度等。不同的管理層次對于信息完整性、信息深度等的要求是不同的,操作信息一般較為簡單和專業化,管理信息則較為復雜和全面。但無論哪個管理層次,都不希望信息的冗余度過大,如果人們經常接收冗余度高的信息,他們就會對信息失去信任,信息的價值因而也會衰減。
  2.3 形式特征
  信息的形式特征首先與信息媒介的物理特性以及信息記錄手段有關。信息的載體有光學材料、磁性材料和感光材料之分。信息的記錄手段既包括傳統的印刷設備,也包括與計算機輸出相關的視頻終端、磁盤拷貝裝置、繪圖器或圖形顯示器等。
  與形式特征相關的另一要素是信息的結構。結構與數據的排列有關,數據記錄的連續性就是文件結構形成的依據,也是用戶解讀的依據。為此,連續性的文件必須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處理。
  信息形式特征的第三個要素是圖形設計。一般地講,用彩色顯示的圖形信息要優于數字信息和文本信息,它們不僅簡明易懂而且相對信息含量大。
  信息形式特征的統一表現為多媒體的出現,它集語音、數據、文本及圖形技術于一身,使多種類型的信息得以整合為統一的信息流,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信息系統滿足用戶信息需求的能力。
  2.4 成本與價值特征
  成本與價值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信息的成本包括特定情況下用于發展、人事和信息處理的費用。信息的價值則難于定義,因為特定信息的價值是因人而異的,信息似乎不存在絕對的價值。對于信息資源管理而言,建立信息的價值體系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美國學者對信息特征的認識與表述也是非常實用化的,這些特征都是為其理論體系服務的,對照上述信息特征,我們可以印證一個事實,即美國學者所指的信息絕不是自然信息(自然信息至少是不存在成本的),具備上述特征的信息只能是附加了人類勞動的經過處理的信息,而這正是我們所理解的信息資源。
   3 信息對管理活動的影響
  計算機在管理領域的應用直接導致了管理信息職能的增強,其具體表現是西方政府部門和大型企業中首席信息官員(CIO)的出現。首席信息官員在企業中也稱首席信息經理,他們全面負責一個部門或企業中的信息資源管理,直接參與決策的制訂,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首席信息官員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企業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而且也標志著管理學已發展到了信息資源管理的新時期。
  3.1 信息超載與信息資源管理
  據估計,現有信息和知識的儲量平均每5年翻一番。面對超載的信息和知識的刺激,每一個管理人員都感到他們已被信息淹沒了。
  學生和實習管理者通常期望他們自己能夠消化已出版的知識的主要部分,并且能夠應付與他們工作相關的雪崩似的信息。但面對計算機巨大的數據處理能力,他們也有一種被信息淹沒的感覺。各種組織機構都受著信息超載的困擾。回顧歷史,人們一直希望擁有更多的信息,但今天的問題卻是如何控制與利用信息。
  一般管理者在信息超載的壓力下不知何時才能停止信息的搜索,他們也難于決定所搜集的信息是不是最及時的信息。雖然可以利用的檢索系統現在應有盡有,但網絡如此之大,信息如此之多,要想找到適合需求的特定信息何異于大海撈針。
  現代組織機構的高層管理者則發現用于支持決策過程的信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他們不僅直接從公司的不同管理層和不同部門直接接受信息,而且通過計算機接受公司外部的相關信息,他們也感到在特定的時刻難于決定什么信息是正確的。
  信息超載給管理活動帶來了諸多問題,但卻給信息資源管理提供了寬廣的用武之地。超載問題本身說明管理的主旋律已不是物的管理和人的管理,而是信息或信息資源的管理。
  3.2 信息對決策過程的影響
  計算機通過決策支持系統(DSS)已演變為高層管理計劃和決策制訂的工具。決策支持系統主要提供那些可能影響企業未來的信息,它也為經理階層提供了了解決策的可能后果的工具。利用決策支持系統來評價可替代的各種方案,決策者們可以在實際行動之前首先了解投入新項目的資金和其它稀缺資源可能產生的后果。
  作為一種工具,決策支持系統并不真的做出決策,它只是提供支持決策過程的信息。管理者可以在給定的情形中要求決策支持系統回答諸如“如果……會怎么樣?”“將會發生什么事情?”等問題,它們可以根據收入、利潤、成本、市場份額和其它標準來給出替代方案的結果。決策仍然是由管理者制定,決策支持系統不過增加了決策的可信度和成功的可能性罷了。
  決策支持系統的主要信息源是由信息資源管理所提供的歷史信息。當然,隨著決策類型的不同,其它信息也可能成為其信息源,如經濟發展情況、競爭態勢、消費者的偏好、政府的政策等。
  決策支持系統是決策層信息職能強化的產物。對于它的應用,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贊成者認為決策支持系統能夠迫使決策者考慮更多的數據與信息,從而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做出較好的決策。反對者則認為決策支持系統的運用傾向于量化決策過程而排斥以經驗為基礎的直覺和質的判斷,這無助于建設性決策的制訂。無疑,決策支持系統的出現是一種進步,它減少了決策過程中的人為因素,使決策過程更多地建立在科學分析和預測的基礎上;但計算機的功能畢竟是有限的,它有賴于人們輸入的數據與信息,如果不重視整體的信息資源的建設與管理,則會導致簡單的數據演繹。
  3.3 信息對管理者權力的威脅
  信息本身是一種權力手段,控制一個組織的信息資源能夠使一個人或一個部門擁有政治權力(譬如美國的中央情報局和前蘇聯的克格勃)。信息和信息系統也能夠為一個組織提供強有力的競爭工具,譬如,一個組織可以利用市場趨勢分析的信息來調整某生產產量或倉儲設備的使用方式,而這些變化將會影響一個公司的資源分配,減少其生產成本,確立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
  在一個組織內部,計算機部門對那些權力欲較強的可以控制信息外流的部門管理者確實構成了威脅。今天,在網絡系統上,任何能夠接近計算機的人都可以獲取他所需的數據和信息,單個的管理者不再能夠控制信息,這也就是說,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實施對于他們而言意味著權力的喪失——這種否定的反應導致了許多系統的夭折。誠然,首席信息官員對信息控制的前景暗含著對許多流水線管理者的威脅。
  3.4 信息對管理功能的影響
  信息能夠用于強化與顧客的交流。譬如,在銀行業中,市場變化導致了自動出納機的出現;這些自動出納機的服務是由信息所支持的,它們不僅對公眾利用銀行的習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也擴展了銀行的業務;顧客可以在購物中心或其它方便的場所利用它們而不必往返銀行。自動出納機是網絡系統的一部分,當顧客利用它們時,數據自動輸入并存儲在數據庫文檔中;雖然封閉式程度只允許一次讓一個用戶接近某一特定記錄,但獲得授權的用戶在給定的時間可以利用每一份記錄。管理者與用戶或顧客之間的信息交流客觀上改變了以往的管理模式,并從而帶來了管理功能的變化。
  信息的利用還能夠改變產業過程乃至整個產業。以出版業為例,印刷時代報紙和雜志的抄寫或印刷、修改、校對和重印過程分別是由一個個相互獨立的手工環節來完成的,而配備文字處理軟件的計算機既可以修改手稿又可以直接聯通印刷設備,這樣就顯著縮短了從手稿完成到最終生產的時間,并極大地改進了印刷的準確性問題。
  信息的利用還能夠通過電子會議系統減少企業的業務旅行,通過配備計算機倉儲管理功能的信息系統來降低倉儲水平并從而節約投資,通過信息檢索系統同時與若干供應商保持業務往來,通過先進的信息系統來設計和銷售產品,并有效縮短產品的生命周期以適應現代市場的競爭,等等。所有上述變化都能夠促進企業價值的自然增長,并從而導致企業管理功能的某種變化。
  企業的發展需要有關市場、競爭者、供應商和社會經濟方面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從企業自建的數據庫中檢索,也可以從政府或信息商的文檔中查找。如果要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建立分公司,還須利用多種來源的文檔,以發現所需的特定信息。總之,信息時代的企業管理已不是簡單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信息的利用極大地改變了這些功能;信息不僅構成了這些功能賴以生存的共同基礎,而且以信息為核心所形成的信息資源管理本身變成了一種獨立的凌架于這些功能之上的特殊功能。
  3.5 信息對管理戰略的影響
  如前所述,信息資源管理主要是與一個組織、一個部門或一個國家的戰略管理相對應的,其主導思維是置企業、部門或國家的戰略思想、戰略任務和戰略計劃于信息基礎之上。具體地講,信息的戰略影響在管理活動中表現為三個層次,即產業層次、組織(企業)層次和戰略計劃層次。
  信息在產業層次的影響表現為對管理戰略思想的影響。在工業革命中成長起來的產業是產品型的以提高產品生產率為中心的,這種戰略思維一直持續到本世紀60年代中期,這時服務型的產業開始涌現,許多生產線逐漸實現了自動化。從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新型的服務產業(也稱為知識產業)迅速增長,整個產業越來越依賴于計算機信息系統和信息資源,管理者發現他們若沒有這些信息系統與資源的支持就無法開展正常的工作。
  信息在組織層次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組織戰略任務的影響。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強化競爭能力、尋找可替代的供應商等企業戰略目標與任務的實現更多地依賴于計算機信息系統和大量的信息資源,管理者不再奔波于車間與經理辦公室之間,或巡游于生產線之間,他們更多地依賴于分布式網絡終端來實施管理和實現目標。由于信息資源的增長及其價值的充分體現,現代公司更傾向于將它們看作是一種財產,因而信息資源的生產與管理也就變成了公司新的戰略任務。
  信息在戰略計劃層次的影響主要體現為首席信息官員的出現及其對組織計劃與決策制訂的參與。前述潛在市場、資本流動、庫存與生產、原材料供應商等均屬于企業戰略計劃的范疇,它們的計劃制訂今天也都有賴于信息系統及其提供的信息資源。為此,許多西方企業設置了首席信息官員的職位,并賦予其全面參與企業管理事務及決策制訂的職權。首席信息官員的權力也是與前述信息的權力特征相呼應的。
   4 實用主義的啟迪
  綜觀美國信息資源管理學者對信息及其特征和影響的論述,我們無不感到處處滲透著濃厚的實用主義色彩,然而,這種色彩并未沖減其理論價值,由于這種實用主義是為其理論體系的建立服務的,所以這種色彩反而強化了其理論特色,形成了學科理論的向心力。反觀我們的學科理論,雖然不時地閃現出一些理性思辨的光茫,然而,至今情報概念尚未定論,信息管理之爭又起,以生理規律度之,若一個人的生活長期處于急劇的動蕩之中則不免精神崩潰,而一個學科若對其核心概念長期爭持不下又會如何呢?愚意度之,這樣的學科或遲或早會瓦解或被兼并。為此,我們應本著科學的認真的求實的敬業的精神,屏棄成見,積極協商,共圖大業。
  4.1 情報與信息之爭可以休矣
  情報與信息之爭源于國家科委1992年晚秋的一項決策,由于新聞媒介的夸張失實報道,致使越來越多的情報界人士卷入了這場論爭。據有關文獻披露,國家科委是迫于市場競爭的壓力,為與國際市場接軌而改名的,其初衷頗有些無奈,按嚴怡民先生的話講是“天可厚非”的,它并不象一些新聞媒介所報道的那樣意味著“情報”一詞將在大陸地區乃至日常生活中逐漸消失。四年過去了,有關人士對情報與信息之爭的認識也漸趨一致,也就是說,一個研究機構或教學部門可以根據某種目的而改名,但一個學科名稱卻不可隨意變動,若簡單套用,勢必造成“名不副實”或“羊頭狗肉”之嫌。許多高校中目前所設置的信息學專業就是例證,這些專業因對“信息學”理解殊異而導致了發展的無序和失控。
  情報與信息之爭的結果還產生了“大情報觀”這樣的副產品。“大情報觀”試圖將其研究范圍擴展至包括科學情報、經濟情報、政治和軍事情報等在內的情報復合領域,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它只不過是浮躁心態的一種表現罷了。據實而論,我國并沒有形成一般情報學的理論體系,翻開“情報學概論”,其研究對象莫不是米哈依洛夫的“科技文獻交流過程”,或與此相關的科技情報工作(準確地說是科技文獻情報工作),查閱國家教委的專業目錄,也只有“科技情報”專業而未見“情報學專業”;深析情報學的研究內容和科技情報專業的課程體系,諸如科技文獻、情報研究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等等,其重點是情報或文獻的檢索;再放眼國外,美國的“情報學”則總是與“圖書館”聯系在一起,稱“圖書館與情報學”。筆者認為,情報學還是界定在“科技情報”的范圍內為宜,盲目地擴大研究范圍只能導致自我消亡。至于情報的概念,布魯克斯所概括的“情報是使人原有的知識結構發生變化的那一小部分知識”,就頗為生動而準確,情報學的理論體系當以此為邏輯起點。
  情報與信息之爭可以休矣。但“休矣”并不意味著終結,在“休矣”的背后還需廣大理論研究人員協同會商,理出“情報”及其相關概念,爭取形成科學共識的核心概念體系。我們不妨借鑒美國信息資源管理領域的實用主義做法,撇開概念的繁復論證,針對學科研究對象和內容來定義或“規定”核心概念,從而形成統一的理論規范。
  4.2 社會信息還是信息資源?
  情報與信息之爭的結果還產生了一個畸形兒,這就是“信息管理”。就在國家科委宣布更名后不久,北京大學圖書館學情報學系率先易幟為“信息管理系”,此后兩年,改名浪潮席卷全國。然而,許多大學信息管理系的師生從改名之初就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撓著:什么是信息管理?這個問題似乎就是改名的始作俑者也難以解說明白。或曰,“信息管理”就是“信息資源管理”,然而為什么不直接使用“信息資源管理”一詞呢?
  當大多數人還在為信息管理所困惑或所激動時,國內理論界竟突然“冒”出了幾種“信息管理”專著。但細細讀來,不免担擾,難道改頭換面的圖書情報學加大眾傳播學的內容或簡單套用的管理學體系便是信息管理學嗎?如此沒有規范的發展將把這一新的學科帶向何方?
  信息管理學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即信息管理學是研究社會信息的科學。對此,我們不禁要問,信息管理不是等同于信息資源管理嗎?既然信息管理學是研究社會信息的學問,那么信息資源管理學也應是研究社會信息的知識體系,果真如此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源自美國的信息資源管理雖也有多種解釋,但其基本內核仍然是信息資源。信息管理學認為,社會信息就是在社會中流通并服務于一定社會目的的信息,它既包括社會活動所產生以及描述社會活動的信息,也包括那些進入社會交流反映自然活動的信息。信息管理學的這種解釋頗有些差強人意,我們知道,作為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社會信息是相對于自然信息而言的,以“社會信息”包容自然信息(反映自然活動的信息)易于引起混亂;而且社會信息本身就有多種含義,它可以是指“關于社會的信息”,也可以是指“由社會產生的信息”,還可以是指“在社會范圍內流通的信息”,其內涵與外延各各不同,若引以為一個新學科的研究對象多少有些失之慎重。我們還是應該回到這個學科本來的名稱“信息資源管理”上,以信息資源及其活動作為研究對象。
  4.3 多元化的反思
  范并思先生在80年代曾著文盛贊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的多元化發展,并引為理論繁榮的標志。然而,曾幾何時,我們學科領域理論研究的多元化開始演變為一種無序化,其具體表現就是缺乏一個共同的學科規范。筆者認為,在學科理論研究領域,不同研究者研究的切入口可以多樣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多樣化,甚至研究結果也可以多樣化,但學科的理論規范不能多樣化。筆者認為,一個學科的理論規范主要是指圍繞學科研究對象而形成的核心概念體系和基本框架結構,而我們所缺乏的正是這些。
  多元化的發展是有限度的,這個限度就是學科的理論規范。就目前的“信息學專業”而論,其發展可謂多元化,既有以圖書館學或情報學為內核的,也有以信息管理學和經濟信息管理來定位的,隨便抽取二個院校的信息學專業進行比較,均會因其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差距如此之大而吃驚。究其根源,主要是因為“信息學”或“信息管理學”沒有一個科學的理論規范。
  我們并不反對多元化,相反,我們提倡多元化,鼓勵多元化。但多元化并不等于自由化,更不是無序化。科學研究是嚴肅的事情,來不得半點的隨意和臆想。本著研究對象的客觀性和獨特性,突出研究者個人經歷和知識結構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我們將會看到另一種多元化格局——真正的多元化。
  4.4 整合思潮
  整合是當今社會的潮流。整合意味著凝聚力,也意味著規范與統一。在信息技術領域,多媒體是整合的典范,它集語音、圖像、數據、文本、電視、電話、電腦等功能于一身,給人們展示了信息技術的無窮魅力,并激發了無數人的遐想和創意。日本企業界云,“綜合就是創造”,誠如是。在社會領域,信息技術和信息網絡已將世界融為一體,整合的力量充分擴展了人類的智力,加速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在學科理論領域,圍繞特定研究對象而出現的多學科整合產生了諸如環境科學、宇航科學和科學學這樣的學科,它們均體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具體到我們的學科領域,信息資源管理就是整合思潮的產物。最初,由于計算機技術在管理領域的成功應用,有識之士預見到了它的生命力和重要性,因此出現了信息技術和管理方法的第一次整合,其結果產生了管理信息系統(MIS);當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開始全面影響一個企業的生產、銷售、產品設計乃至計劃制訂時,人們的認識出現了飛躍,他們認識到信息技術只是手段,最終支配企業行為和命運的是那些可利用的信息,于是出現了信息資源和管理理論的第二次整合,其結果產生了信息資源管理理論以及首席信息官員的職位。
  信息資源管理理論的產生為動蕩中的圖書情報學提供了整合的理論工具。圖書館學、情報學(科技情報學)、檔案學、編輯出版學、文獻學、大眾傳播學、經濟信息管理學等學科本是獨立地或半獨立地發展起來的學科,它們原本也有相對獨立的研究對象,但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它們的研究對象開始出現整合的趨勢,譬如多媒體就很難說是哪一個學科特有的研究對象。在圖書情報領域,各學科首先在“文獻信息管理”的基礎上實現了第一次整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委研究生辦公室聯合采用的研究生專業目錄可為例證。然而,文獻信息管理(包括圖書館學、科技情報學和檔案學)諸學科只是以載體為基礎的整合,它們從本質上當然是研究信息而不是載體的科學,準確地說,它們是研究載體信息的交流與管理的學科,這與編輯出版學、大眾傳播學乃至經濟信息管理學沒有質的區別,所以,這些學科極有可能在信息資源的基礎上實現再次整合。整合本身也意味著效率的提高和交叉重復的減少,意味著整體優勢和科學的勝利。
  主要參考文獻:
  1.Allen N.smith,Donald B.Medley.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gtCincinnati,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1987
  2.盧泰宏,孟廣均.信息資源管理專集.國外圖書情報工作,1992(3)
  3.Donald A.Marchand,Forest W.Hoston,Jr.INFOTRENDS:Profiting from Your Information Resources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86
  4.嚴怡民等.情報學基礎.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
  5.胡昌平.信息管理科學導論.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1995
  6.嚴怡民.關于加強學位教育與學科建設的思考.圖書情報工作,1996(2)
  7.張琪玉.談一點拙見.圖書情報工作,1996(2)
  8.邱均平.關于“情報”改“信息”的思考.圖書情報工作,1993(1)
  9.姚建,黃炳坤.“情報學”亦應更名——與邱均平先生商榷.圖書情報工作,1994(1)
  10.烏家培.信息資源與信息經濟學.情報理論與實踐,1996(4)
  11.馬費城,楊列勛.信息資源——它的定義、內容、劃分、特征及開發利用.情報理論與實踐,1993(2)
  12.霍國慶.國內信息資源管理理論述評.情報理論與實踐,1997(2)
  The Information View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Administration
  in American Library Circles
  Huo Guoqing
  〔Abstract〕 There is a common understanding to the information andrelevant concept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administration in AmericanLibrary circles. Information is the outcome of data processing, butknowledage is the by product which combines human experience with theability of analization. Both make up the core cancept and lay a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administration in theory. Itcantributes to us to trecognize and resolve the contention between theinformation and message rightly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theories ofother subjects.
  〔作者簡介〕 霍國慶,男,畢業于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獲碩士學位,曾任山西大學信息管理系主任。現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在讀博士。*
  
  
  
圖書館長沙1-6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霍國慶19971997 作者:圖書館長沙1-6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霍國慶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37:53

[新一篇] 美國企業第三代R&D管理及其啟示

[舊一篇] 美國發展高科技的一些特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