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1996—08—26
(劉春茂 天津師范大學應用文科學院信息產業學系 天津300070)
[摘要]運用情報科學理論和實踐的實例,論述了“序變能力”這一改善情報系統質量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序變能力 情報系統 新情報技術
* * *
情報系統在情報科學中是一個非常寬泛的學術概念。它又可稱為“情報傳遞交流系統”,是將科學情報從情報源傳遞給用戶的職能系統。情報系統是包括人、設備、情報傳遞交流過程及目的等系統對象所組成的綜合體[1]。情報系統作為一種人造的、開放的、社會的系統[2],其功能日益完善,應用能力亦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地朝著提高系統自身序變能力的方向發展。
1 耗散結構理論與系統的序變能力
系統科學中的“耗散結構理論”因其對諸如情報系統的高度概括性而業已成為情報科學中的一個基本原理[3]。耗散結構原理主要是演繹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如何在與外界不斷地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過程中,系統由無序發展到有序的循環往復的變化過程。該理論體現了系統的整體性原則、最優化原則、動態性原則、模型化原則、有序性原則以及序變性原則。
序變性原則認為:一個系統在具備了有序結構的基礎上,還應具備一定的序變能力。簡而言之,系統的序變能力主要是指系統適應外界環境的應變能力。一個系統只有具備了較好的序變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從而較好地成為一個真正的“活”系統。系統的序變能力對于情報系統而言,則表現在它可以全方位、多維度、立體地再現情報特征,以滿足情報用戶的需求,從而使情報系統充分地“活”起來[5]。從學科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最大限度地追求情報系統的這一特征,是人們由來已久的向往。而隨著超文本(hypertext)和超媒體(hypermedia)等新情報技術和手段的出現,情報系統中這一突出序變能力的特征表現得更加充分了。
2 情報科學家長期不懈的努力
縱觀情報科學的發展歷程,組織、完善與開發文獻(情報)系統一直是人們長期矢志不移的努力。早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中期,比利時文獻學家P·奧特萊及其同行力圖對世界范圍內的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并編制了《世界書目大全》。在這項浩大的工程中,他們提供了卡片式的文本數據庫,提出了“專題原則”(monographic principle)的指導思想,并利用UDC對龐大的文獻進行了處理。盡管奧特萊未采用今天的術語,但他仍頗具想象力地分析研究了類似電子通訊、文本——語音互換以及多媒體計算機工作站等利于改善情報系統序變能力的問題。奧特萊等人的這種學術思想對情報科學的發展特別是為后來新型情報系統的設計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6]。
P·奧特萊可謂V·布什的學術先驅[7]。V·布什作為美國科學研究與開發局局長,在戰后對美國最高當局進行咨詢時,于1945年6月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了一篇史稱“布什信件”的文章——《誠如我們想象的那樣》(As we may think)。該文獻被認為是現代超文本技術的奠基之作[8]。文中提請人們要一如既往地重視曾為戰爭勝利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及其開發成果,并且預言,這些科學情報會產生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尤為獨到的是,V·布什在其所提到的諸如“干印術”等一系列新的情報技術時,他還頗具匠心地描繪出一種叫做"Memex"的“機械化”了的個人文檔和圖書館。人們可以利用這種裝置來存貯個人的所有圖書記錄、函件,以縮微膠卷的形式來存貯,并且可以隨時以超常的速度和靈活性來檢索。"Memex"檢索性能的提高是通過新型“聯想式的索引”的檢索技術來保障的。可見,這種"Memex"的核心思想是:通過鏈狀化的文獻,任何一個檢索主題都可以隨意、迅速、自動地過渡到另外一個主題,以便勾勒出個人的思維軌跡。可見,V·布什所提出的"Memex",其本質是一種靈活應變的具備“超文本”特性的“個人機械化了的文檔和圖書館”。無疑,這種新型的情報系統是旨在提高系統的序變能力。
現代超文本、超媒體等新型情報系統也是基于V·布什的"Memex"思想來開發和設計的。超文本系統是采用一種非線性的網狀結構組織塊狀信息,各種信息塊之間采用鏈式連接,人們通過鏈路在信息塊之間迅速移動和瀏覽,進行類似聯想式思維的任務順序檢索。而多媒體加超文本生成的超媒體(hypermedia)技術可以將整個系統集成為一個相互聯系、交叉參照的網絡系統,促使人們同時使用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來認識世界,從而實現了更高層次上的人機交互[9]。
總之,經過P·奧特萊、V·布什以及超文本和超媒體的開發者們的艱辛努力,使得情報系統自身的功能越來越趨向于智能化,由此也大大提高了系統的序變能力。
3 旨在提高情報系統序變能力的實例分析
一個系統在強調自身有序化的同時,還必須注重其自身的序變能力。唯此,這個系統才能是一個生機盎然的活系統。在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中,曹操的水師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火攻而遭慘敗,就是因為曹操水師雖然組織程度和有序化程度很高,但其戰船系用鎖鏈緊密相連而喪失了應有的序變能力。
任何系統都不應失去序變能力,情報系統亦概莫能外。在情報系統中,不僅僅智能化的新型情報系統具備了較好的序變能力。而一般的文獻情報系統,也非常注意其自身的序變能力。
以文獻檢索系統為例,現今的文獻檢索主要是分別從分類和主題兩個角度實施檢索的。那么,能否在同一文獻檢索系統中,將分類和主題兩者相互補充,并同時實施檢索呢?這就涉及檢索工具的序變能力問題了。而序變能力高的文獻檢索系統應同時具備這兩種檢索功能。英國《科學文摘》中的“主題指南”(Subject Guide)便具備了這個功能。《科學文摘》中文摘檢索的步驟,可表述如下[10]。
(附圖
)
情報系統的序變能力也體現在文獻計量學統一模型的研究中(統一模型自身亦可被視為一個獨立系統)。文獻計量學統一模型的開發也反映出了當代文獻計量學的發展趨勢[11]。而這種綜合化和整體性的研究也相應地從更高層次和統一機理的角度,來對文獻計量學的基本規律進行研究。這樣使得一個統一的數學模型表達出形式各異的多種文獻規律,也使得該統一模型的序變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相應地提高了。例如,南非著名文獻計量學家H.S.希切爾所提出的廣義逆高斯泊松分布(The Gen-eralized Inverse Gaussion-Poisson Distribution—GIGPD)[12]。此外,近年來比利時著名情報計量學家E·埃吉爾則從“情報生產過程”(IPPS)的角度來對文獻規律進行全新的研究[13]。
再者,從科技情報體制改革的角度來看,摘好搞活科技情報機構的關鍵仍然是通過提高序變能力來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以搞好服務。
當然,以上實例僅是其中就事論事的具體說明。最具說明力的還是以新情報技術為手段的超文本和多媒體的情報系統,它們代表了當今情報系統的主要趨勢。
超文本(hypertext)系統的最優越之處是其能適應人們閱讀、檢索中思維的變化,將人們傳統的線性閱讀方式改變為聯想式的、非線性的、依實際需要靈活應變的閱讀方式。超文本通過系統自身所提供的序變能力,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利用情報的速度和質量。
超文本系統的基本組成元素是節點(nodes)和節點間的邏輯聯接鏈(links)。其中,每個節點中所存貯的信息以及信息鏈被聯系在一起的方法,構成了超文本十分靈活的結構,也使之具備了非線性、非順序的特點。超文本系統的這種貌似松散的結構設計有利于對通過智能聯接起來的記錄的瀏覽(其特征是從“哪里”到“什么”[14]。正因為超文本系統具有十分靈活的功能,故其應用范圍十分廣泛。文獻[15]以電子郵件為例研究了開放的超文本系統(open hypertext system),并以互聯網絡的形式展示了“電子郵件超文本”(E-mail hypertext)系統的用戶之間接收郵件的網絡關系。
多媒體系統的序變能力主要表現在其有機地通過不同媒體(圖形、圖像、聲音等)之間的變化來非線性、非結構化、依需而變、形象地向用戶提供所需求的聲情并茂的信息。正由于多媒體的這一特點,可以說多媒體系統的應用幾乎是隨處可見了。此外,將超文本和多媒體相結合的超媒體系統,其序變能力不言而喻地得到了更深層次的加強。
4 情報科學誘人的遠景——充分體現情報系統序變能力
的以知識單元為結點的知識地圖
英國著名情報學家B.C.布魯克斯在其經典著作《情報學的基礎》中,對情報科學的發展遠景制定了十分宏偉的規劃:情報科學的真正任務應是組織、加工和整理客觀知識,繪制以各個知識單元為結點的知識地圖,進而形成人類的體外大腦[16]。可見,布魯克斯所提出的“知識地圖”的繪制,就充分地以知識網絡的形式說明了知識單元發展變化,進而形成新學科知識的變化過程。據此,當我們利用這種知識地圖來實施檢索時,只要我們以某一知識結點為始,就可以任意非線性地、交互地、機動靈活地變化檢索路徑,從而實現真正地對知識庫的瀏覽。可見,這種情報系統的序變能力是任何以往的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當然,布氏所勾畫的情報科學遠景的真正實現尚需時日。但目前的情報技術使我們對其前途是充滿信心的。無疑,在情報系統向現代化、智能化的演進過程中,其系統的序變能力將越來越得到加強。
參考文獻:
1 嚴怡民.情報學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
2 王崇德.情報科學原理.臺北:農業科學資料服務中心,1991
3 同2
4 詹克明.系統論的若干哲學問題.中國社會科學,1991(5):17~28
5 劉春茂,徐久齡.近年來情報系統理論研究綜述.圖書情報工作.1996(2):31~35
6 W.Boyd Rayward.Visions of Xanadu:Paul Otlet(1868~1944) and hypertext.ASIS,1994(4):235~250
7 同6
8 V.布什著,李美譯。誠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國外情報科學,1995(2):31~36
9 李明.向多媒體化邁進的信息開發與利用.情報科學技術,1996(2):32~33
10 劉春茂.試論英國《科學文摘》“主題指南”的超穩定結構和“累積索引”的耗散結構.情報學刊,1987(5):58~60
11 王崇德,徐久齡,劉春茂.90年代的我國文獻計量學.情報理論與實踐,1995(增刊):38~58
12 同2
13 同11
14 曾蕾,魯昕.信息檢索技術及應用.情報理論與實踐,1995(增刊):108~137
15 R.Hammwhner,R.Kuhlen.Semantic control of open hype-rtext systems by typed object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94(3):175~184
16 王崇德.評布魯克斯的《情報學基礎》.情報科學,1985(4):1~8
Discussion on the Ability of Ordinal Change of Information System
Liu Chunmao
(College of APPlied Humanities,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Using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amplesof information science,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ability ofordinal change"which is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in improving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system.
[作者簡介]劉春茂,男,1963年生,講師,發表論文10余篇。
圖書情報工作京8-10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劉春茂19971997 作者:圖書情報工作京8-10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劉春茂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