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文藝學的基本特征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I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769(2001)05-0031-07
  一、宏觀文藝學的母元性
  宏觀文藝學之所以和各式各樣的微觀文藝學不同,是因為宏觀文藝學是從總體上以鳥瞰式的俯視全景的大視野完整地考察文藝的系統存在和系統本質。這必然使宏觀文藝學具有母元性、根基性和原創性。不同形態的屬于子系統的微觀文藝學都是從屬于母系統的宏觀文藝學所蘊涵的思想內容中抽取和派生出來的。
  從文藝的母元網絡系統看。文藝和歷史的關系、文藝和人文的關系、文藝和審美的關系,可生發出三種最大的文藝觀念:即為社會和歷史而藝術;為人生而藝術;為藝術而藝術。這三種最大的文藝觀念不是平列和對等的。從根本的意義上說,為社會和歷史而藝術和為人生而藝術是密不可分的。因為社會和歷史是人的社會和歷史,人是社會和歷史的人。兩者的有機的內在的邏輯關系,使為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服務同為人生的健全和完善服務是相通和互融的。換言之,為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服務,實際上同時是為人生的健全和完善服務;為人生的的健全和完善服務,實際上必然表現為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發展服務。從文藝的歷史和現狀來考察,兩者又是各有側重的。以追求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宗旨的創作和作品注重突現歷史精神,大體上可以歸結為社會觀點和歷史觀點的范疇,屬科學主義思潮;以追求為人生的健全和完善為目標的創作和作品大力宣揚人文精神,大體上可以歸結為人學觀點的范疇,屬人本主義思潮。反過來說,主張和倚重于為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而藝術的文藝創作、文藝理論、批評模式、文藝觀念和文藝思潮都是從宏觀文藝學所包含的“文和史”的關系中發生出來的;主張和倚重為人生的健全和完善而藝術的文藝創作、文藝理論、批評模式、文藝觀念和文藝思潮都是從宏觀文藝學所包含的“文和人”的關系中引伸出來的。至于為藝術而藝術、為審美而審美、大體上可以歸屬為唯美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文藝創作、文藝理論、批評模式、文藝觀念和文藝思潮是從宏觀文藝學所包含的“文和美”的關系中提取和派生出來的。但歸根結底,藝術和審美是由一定時代的條件下的歷史、社會和人生決定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為藝術而藝術、為審美而審美的文藝觀念不僅不具備母元性質,而且帶有某種設定和虛假的性質。
  從宏觀文藝學的整體結構來說,只有“文”和“史”、“文”和“人”、“文”和“美”的有機統一和完美融合,才能構成文藝的系統存在、系統本質和系統功能。這三者的關系可以偏重,但不能偏廢。脫離“文”和“史”的關系,極度夸大“文”和“人”的關系,可能會導致一定程度上帶有抽象的人本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和意志主義傾向的文藝創作、文藝理論、批評模式、文藝觀念和文藝思潮;排拒“文”和“人”的關系,片面推崇“文”和“史”的關系,可能產生一定程度上附著機械的唯物論、直觀的反映論、庸俗的歷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弊端的文藝創作、文藝理論、批評模式、文藝觀念和文藝思潮;消解“文”和“史”同“文”和“人”的關系,單純孤立地強調“文”和“美”的關系,又可能造成一定程度上烙有極端的唯美主義和形式主義痕跡的文藝創作、文藝理論、批評模式、文藝觀念和文藝思潮。因此,只有從維護和發展宏觀文藝學所倡導的文藝的系統存在、系統本質和系統功能的總體原則出發,從文藝的三大關系,即從“文藝”和“歷史”的關系、“文藝”和“人文”的關系、“文藝”和“審美”的關系的綜合結構著眼,把各種子系統的文藝創作、文藝理論、批評模式、文藝觀念和文藝思潮放在所屬母系統的適當的位置和坐標點上,才能建立起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的有機統一、和諧有序的宏觀文藝學的理論體系。事實上,不管什么樣的文藝創作、文藝理論、批評模式、文藝觀念和文藝思潮都必然程度不同地歸屬于“文藝”和“歷史”的關系、“文藝”和“人文”的關系、“文藝”和“審美”的關系所構成的這個宏觀的框架體系之中。質言之,只有正確地體認“文藝”和“歷史”、“文藝”和“人文”、“文藝”和“審美”的關系,才能積極有效地弘揚文藝的歷史精神、人文精神和美學精神。
  側重體認文藝和歷史的關系,旨在突現文藝的歷史精神的文藝創作、文藝理論、批評模式、文藝觀念和文藝思潮,從創作個性來說,主要包括那些睿智的學者和思想家型的作家藝術家;從文藝風格和文藝流派來說,主要包括寫實主義、現實主義和某些自然主義;從學科屬性來說,主要包括社會學和歷史學的內容;從思潮歸類來說,主要包括各種形態的歷史主義和科學主義。側重體認文藝和人文的關系,旨在弘揚文藝的人文精神的文藝創作、文藝理論、批評模式、文藝觀念和文藝思潮,從創作個性來說,主要包括那些富有詩性的情感型的作家藝術家;從文藝風格和文藝流派來說,主要包括浪漫主義、表現主義和泛表現主義以及某些現代主義的作家藝術家;從學科屬性來說,主要包括人學、人類學、文化學、闡釋學的內容;從思潮歸屬來說,主要包括各種形態的人本主義、人道主義或人文主義。側重體認文藝和審美的關系,旨在宣揚文藝的美學精神的文藝創作、文藝理論、批評模式、文藝觀念和文藝思潮,從創作個性來說,包括上面所講的理智型和情感型的作家藝術家之外,還包括那些癡迷和崇拜美的作家藝術家;從文藝風格和文藝流派來說,包括上面所講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之外,還主要包括各種形態的唯美主義和形式主義;從學科屬性來說,除上面所講的歷史學、社會學、人學和人類學之外,還主要包括各種形態的美學和形式語言符號學;從思潮歸屬來說,包括上面所講的歷史主義、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潮外,還主要包括從文藝風格和文藝流派的層面表現出來的唯美主義和形式主義。
  二、宏觀文藝學的綜合性
  宏觀文藝學的母元性,必然帶來宏觀文藝學的綜合性。這種綜合性表現為普遍性、總體性、統攝性和涵蓋性。因此,應當從宏觀文藝學的普遍性、總體性、統攝性和涵蓋性來論證宏觀文藝學的綜合性。
  關于宏觀文藝學的普遍性。把握宏觀文藝學的普遍性,必須正確理解和處理宏觀文藝學所包含的學理的一般性和個別性的關系。既然把宏觀文藝學的系統質態和理論框架規定為歷史、人文和審美的完美融合和有機統一,那么,處于各種網絡系統中的構成因素與宏觀文藝學的整體結構之間的關系相當于個別與一般的關系。一般統攝個別,個別構成一般。一般是個別的一般,個別是一般的個別。脫離個別的一般是空的,脫離一般的個別是盲的。只有被個別充實和豐富起來的一般才有價值,只有融入一般之中的個別才有意義。既要防止用一般取代個別,更要克服以個別消解一般和主觀隨意性地把個別上升為一般。從宏觀文藝學的母元網絡系統來說,用文藝和歷史的關系排斥文藝和人文的關系,或用文藝和人文的關系消解文藝和歷史的關系,或用文藝和歷史的關系、文藝和人文的關系貶抑文藝和審美的關系,或用文藝和審美的關系沖淡和削弱文藝和歷史的關系、文藝和人文的關系都是失之偏頗的。企圖用宏觀文藝學中的這一部分抵制和抹煞那一部分,或自覺不自覺地將宏觀文藝學中的這一部分和那一部分說成是和上升為宏觀文藝學的整體和全局都是極不妥當的。從宏觀文藝學的關系范疇網絡系統來說,既不能用文藝的客體性取代文藝的主體性,也不能用文藝的主體性取代文藝的客體性;既不能用文藝的群體性取代文藝的個體性,也不能用文藝的個體性取代文藝的群體性;既不能用文藝的認知因素取代文藝的價值因素,也不能用文藝的價值因素取代文藝的認知因素;既不能用文藝的內容因素取代文藝的形式因素,也不能用文藝的形式因素取代文藝的內容因素。這些文藝的關系范疇之間和關系范疇內部所包含著的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不僅都不能相互取代,而且更要防止和克服隨心所欲地把這些關系范疇和關系范疇所包含著的各種因素說成是和上升為宏觀文藝學的綜合性和普遍性原則。因為,所有這些關系范疇和關系范疇所包含著的各種因素都是從屬于宏觀文藝學的所倡導的文藝和歷史、文藝和人文、文藝和審美的綜合結構和理論框架的。同理,從文藝的中介網絡系統來說,實踐中介、文化中介、心理中介、語言中介,不僅彼此之間不能取代,每一種中介因素本身也不能被說成是和上升為宏觀文藝學的總體和本體。
  關于宏觀文藝學的總體性。把握宏觀文藝學的總本性,必須全面理解和處理宏觀文藝學所包含的學理上的普同性和差別性的關系。任何一種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都是學理上的普同性和差別性的辯證統一。學理上的普同性,把各種形態的文藝觀念和批評模式聯系起來;學理上的差別性把各種形態的文藝觀念和批評模式區別開來。各種形態的文藝觀念和批評模式都存在著既互同又互異、既統一又傾斜的相關性。處于關系范疇系統和中介網絡系統的那些文藝觀念和批評模式對母元網絡系統的文藝觀念和批評模式來說,一方面都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同歷史、人文和審美的關系,另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歷史精神、人文精神和美學精神的方式、途徑和程度一定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差別。例如拿文藝的主體性和文藝的客體性的關系范疇中所包含著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來說,強調文藝的主體性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側重于表現文藝同人的關系,著意弘揚文藝的人文精神;強調文藝的客體性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則傾注于反映文藝同對象的關系,突現文藝的歷史精神。再如拿中介網絡系統中所包含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來說,強調心理因素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和強調語言形式符號因素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對文藝的歷史精神、人文精神和美學精神的揭示和展現必然會大不相同。
  各種網絡系統所包含著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都是既統一又對峙、既相類又相異的。不僅母元網絡系統中所包含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是如此,而且關系網絡系統中作所含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和中分網絡系統中所包含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也是如此。從母元網絡中所包含著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來說,有的側重于表現文藝的歷史精神,有的側重于表現文藝的人文精神,有的側重于表現文藝的美學精神,但實際上都不可能完全脫凈和偏廢其中的任何一種。事物的共同性中包括著事物的差別性,事物的差別性中包括著事物的共同性。應當從學理的共同性中看出學理的差別性,從學理的差別性中看出學理的共同性。從關系網絡系統所包含著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來說,強調文藝的客體性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側重于反映現實的人的社會生活,同時也會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作家藝術家自我的主觀情緒;強調文藝的主體性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側重于表現創作主體的思想感情和價值取向,但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和折射出一定時代的歷史條件下的人的現實生活;從文藝的群體性和文藝的個性的關系來看,即便是宣揚“表現自我”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實際上也不可能是純個體的,總會這樣那樣地透過對自我情緒的主觀抒發,表達一定階層的人們的社會心理;從文藝的認知因素和價值因素的關系來看,側重反映認知因素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不可能完全擺脫價值因素;側重表現價值因素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也不可能完全躲避認知因素;從文藝的內容因素和形式因素來看,側重反映內容因素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不可能完全撇開形式因素,側重表現形式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也不可能完全消解內容因素。從中介網絡系統所包含著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來說,即便同是強調實踐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有的側重于突現實踐的客體性,有的則傾心于宣揚實踐的主體性;表面上看來,都是注重文藝的文化因素,但事實上對文化的理解、闡釋和選擇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殊異;從強調心理因素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來說,雖然看來都是推崇文藝的心理因素,但所選擇表現的心理的層面、性質和和功能卻是很不相同的;從強調語言符號因素的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來說,雖然都十分重視語言符號的地位和作用,但形式主義、新批評派、結構主義、解構主義、邏輯實證主義、語言哲學、分析哲學、語言詩學的理論和創作所論述和反映出來的語言觀念和語言形態也很不一樣。各種文藝觀念、文藝創作和批評模式盡管都存在著互異互激的一面,同時存在著相通相融的一面。從學理的邏輯上,既要從差別性中把握共同性,又要從共同性中把握差別性。只有這樣,才能深入理解和表現不同文藝現象之間的共同性和差別性的關系。
  關于宏觀文藝學的統攝性和涵蓋性。由于宏觀文藝的學術內容上的母元性、宏觀性和總體性,必然帶來宏觀文藝的統攝和涵蓋性。宏觀文藝學和微觀文藝學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宏觀文藝學包含著學理的多維度性、多向度性、多方面性和多層次性。各式各樣的文藝觀念、本體理論、批評模式和文藝思潮都作為整體中的部分,置身于所屬的位置和坐標點上,同整體發生有機的內在的聯系。必須從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著眼,看待、考察和審視處于宏觀文藝學的總體理論框架中的各種形態的隸屬于子系統中的文藝觀念、文藝理論、批評模式和文藝思潮。宏觀文藝對學理的最高概括是“文”與“史”、“人”、“美”的完美融合和辯證統一。任何一種文藝觀念、本體理論、批評模式、文藝思潮都是作為這個和諧整體的有機的組成部分,從各自的層面標舉著、說明著宏觀文藝學的這個由“史”、“人”和“美”相融合而構成的具有母元意義的總原則和總理念。
  拿處于中介網絡系統的一些構成文藝的因素來說,諸如實踐、文化、心理和語言,對聯系創作對象和創作主體,形成文藝作品無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倘若將其隨意上升為文藝的本體、本原和母元則不妥當的。以實踐因素而論,肯定實踐的中介作用、動力作用和構成作用的同時,不能隨意把實踐上升為文藝的本體、本原和母元。因為實踐是被外部世界的物質存在、物質規律和一定時代和歷史條件下的物質生活環境所制約。盡管實踐對人造物來說,具有本體論意義,然而,人的精神生產和精神實踐活動的文藝創作既受到“史”的決定,又受到“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的驅動和影響。盡管如此,實踐畢竟以一定的“史”為背景,創造“人”的“史”和“史”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實踐是最富有本體論意義的動力因素。只要遵循歷史規律和承隊外部世界的優先存在,無論怎樣強調實踐的地位、作用和功能都是不過分的。以文化因素而論,文化雖然會對文藝創作和文藝作品產生重大影響,但文化不是文藝的本體、本原和母元。因為文化本身同樣是“人”的“史”的實踐和“史”的“人”的實踐的創造物。作為被歷史積淀和貯存起來的文化對人包括對作家藝術家的思想和行為必然發生潛移默化的深刻的影響。被創造出來的文化又會改變和重塑著人的性格和靈魂。文化決定論是錯誤的。只有當文化同社會、歷史和人生相包容和相融合為一體時,才具有本體論的意義。以心理因素而論,無論是個體的心理,還是社會心理,都是一定時代的歷史條件的產物。文藝作為心理現象實際上是從心理層面反映和表現出來的歷史的、社會的和人生的現象。脫離歷史、社會和人生的心理現象是不可思議的。從心理層面反映和表現歷史、社會和人生,可以增強創作和作品的感染力和藝術魅力,往往能夠取得震撼人心的強烈的藝術效果。但只有當心理包容和折射歷史、社會和人生時,才具有本體論的意義。以語言因素而論,語言符號本是人們實踐過程中的社會交往的產物。作為客觀對象的物質載體的語言符號往往凝定為文藝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不可忽視的中介作用、構成作用和動力作用。但迷信、夸大語言符號的作用,甚至將其視為世界的造物主,隨意地將其上升為文藝的本體、本原和母元實際上是制造一種虛假的觀念。
  拿處于關系范疇網絡系統中的一些構成文藝的因素來說,諸如文藝的客體性和文藝的主體性的關系、文藝的個體性和文藝的群體性的關系、文藝的認知因素和文藝的價值因素的關系、文藝的內容因素和文藝的形成因素的關系都是從這些關系范疇的層面和視角標舉著、說明著“文”同“史”、“人”、“美”相融合所構成的本體、本原和母元,而這些關系范疇本身并非是文藝的本體、本原和母元。以文藝的客觀性和文藝的主體性的關系范疇而論,無論是文藝的客體性,還是文藝的主體性都不能單獨地成為文藝的本體、本原和母元。只有兩者的完美融合和辯證統一,才能從這對關系范疇上肯定和確認“文”同“史”、“人”、“美”相融合所構成的文藝的本體、本原和母元。以文藝的群體性和文藝的個體性的關系范疇而論,孤立地強調其中的某一方面都是不妥當的,只有兩者的有機統一,才能說明和標舉“文”同“史”、“人”、“美”相融合所構成的文藝的主體、本原和母元。以文藝的認知因素和文藝的價值因素的關系范疇而論,片面夸大其中的某一方面都是失之偏頗的,只有兩者的有機統一,才能肯定和揭示“文”同“史”、“人”、“美”相融合所構成的文藝的本體、本原和母元。以文藝的內容因素和文藝的形式因素的關系范疇而論,脫離內容因素推崇形式因素或拒斥形式因素弘揚內容因素都會走向這樣那樣的極端。任何一種文藝觀念、本體理論、批評模式和文藝思潮都在宏觀文藝學的整體的理論框架中占有確定的位置和坐標點,一經超越了自身的界限和適用范圍,勢必會經“捧殺”的方式否定自己,從而走向問題的反面。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作為處于中介網絡系統中的學理的學術概括,諸如“實踐本體論”、“文化本體論”、“心理本體論”、“語言本體論”大體上都只具有中介論的意義和價值;對作為處于關系范疇網絡系統的學理的理論闡釋,諸如“客體論”的文藝觀念和“主體論”的文藝觀念、為人民代言的“群體論”的文藝觀念和表現自我的“個體論”的文藝觀念、“認識論”或“反映論”的文藝觀念和“價值論”的文藝觀念、強調內容的現實主義的文藝觀念和崇拜形式的“形式主義”和“唯美主義”的文藝觀念,大體上都只具有關系范疇論的意義和價值。隨心所欲地將上述各層面的本體理論、文藝觀念、批評模式和文藝思潮夸大和上升為文藝的具有母元意義的本體和本原,必然會走向悖謬和迷誤。只有把揭示和反映文藝的各個層面的深刻的片面的局部真理的本體理論、文藝觀念、批評模式和文藝思潮還原到它們在宏觀文藝學的總體的理論框架中所屬的位置和坐標點上,進行辯證的綜合或整合,析清和發現各種道理之間的道理的內在聯系,遵循和駕馭各種學理所提示的文藝規律的邏輯鏈條,將其擺放在各自應占據的位置和坐標點上,才能建構起辯證統一、和諧有序的宏觀文藝學的理論系統和框架體系。
  三、宏觀文藝學的主導性
  任何一個時代,特別是20世紀以來的每個民族的社會結構、意識結構和文化結構呈著多元、多極、多維、多向度和多層次的格局。盡管多元化的格局表現出主元、主導、主流、主脈主調、主旋和主潮,學者們可以將多元的社會文化思想,包括文藝思想歸入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社會文化思潮,但這種理論概括大體上只能反映問題的主導方面。20世紀以來的社會形態、意識形態和文化形態極其繁富和駁雜,無論如何歸類,都不足以描繪出這個歷史時期的文化和文化思潮的全景。
  現當代的文化和文論思想必然是多元的。從社會形態看,同一時代的多元社會形態必然引發出多元的文化形態和文論形態。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和個別地域里帶有濃郁的原始公社痕跡的這些不同的社會形態,一定會產生判然有別的文化思想和文論思想;從民族來說,每個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文論思想都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從地域來說,不同地域的文化思想和文論思想總會表現出豐富的民間風情和地域色彩。即便是同一時代、同一歷史條件、同一國家、同一民族、同一地域的文化思想和文論思想也會大異其趣,世界范圍內的文化思想和文論思想的交流、撞擊和激蕩,勢必會打破某種文化思想和文論思想所固守的防線,面臨著通過竟爭求生存、求發展的沖擊和挑戰。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應當正視全球范圍內的文化思想和文論思想的選擇、融合、改制和重塑。面對文化思想和文論思想之間的對峙和滲透,使正確理解文化思想和文論思想的多元和主元的關系,成為不能躲避的冷峻而又重大的課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的社會結構、文化結構和文論結構同樣是多維、多極和多元的。這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多種經濟成分和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的政治體制,必然反映到文化和文論中來;社會主義思想、資本主義思想和封建主義思想相混雜;不同階層的文化需求和文化選擇不盡相同;“國學”、“西學”和“馬學”的沖突和紛爭越演越烈。所有這些文化思想和文論思想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總體意識結構的格局中的成分還要存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多元并存和多元共生的文化結構和文論結構將成為事實上不可改變的精神存在。既要看到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理的一面,更要看到凡是現實的東西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一面。一些不盡合理的文化思想和文論思想的隱退和消失尚需經過一個深刻漫長的歷史過程。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文論思想既是多元的,又是主元的。文化和文論的多元和主元是相對的、相輔相成的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無主元的多元可能導致“多中心”,造成失衡、無序和迷亂;無多元的主元,又可能形成“獨元”,定于一尊,誘發出強橫的文化霸權主義、文化集權主義和文化專制主義。這兩種極端都會破壞文化和文論的生態的和諧與平衡。中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從這個政體和歷史階段的現狀出發,應當確立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文化思想的主導地位,大力弘揚共產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要注重發展健康的、清新的、蓬勃向上的民族的、民主的、大眾的社會主義的新文化,以滿足人民的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需要。因此,“弘揚主旋律,發展多樣化”的原則,對建設和確立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文化思想和文論思想是同樣適用的。
  只有通過交流和對話才能實現宏觀文藝學的主元性。處于社會相對穩定的和平發展的歷史時期,交流和對話成為解決國際范圍內的政治紛爭和學術竟賽的重要手段。世界仿佛進入了交流和對話的時代。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思想和文論思想要想通過交流和對話取得主元、主潮、主流、主旋、主調和主導的地位,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理的優勢和學術的權威。同時,馬克思主義的宏觀文藝學只有不斷地伴隨著整個人類學術思想的發展而發展所形成的富有時代感的新的質態,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交流和對話理所當然地應當堅持“為我所需”和“以我為主”的原則。以開放的心態和“拿來主義”的眼光,從人類的一切精神財富中吸取有意義和有值的東西,用來豐富和充實自己,使馬克思主義的宏觀文藝學集中現當代文論思想的精華,靠學理的不可取代的先進性和系統而又嚴謹的科學性,容納百川,統攝和涵蓋一切具有合理內核的文論思想,從而顯示出蓬勃的生氣、活力和魅力。為此,必須增強對交流和對話的目的性的自覺意識。應當清醒地看到,交流和對話經常是不平靜和不對等的。交流和對話往往實際上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征服和消彌非主流意識形態的戰略和策略。西方一些國家所宣揚的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全球主義,都旨在推行被主流意識形態所主宰的文化專制主義和文化集權主義,而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學者所主張的文化相對主義和文化殖民主義都是一定程度上抵制和消解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全球主義的,以排拒西方一些國家所推行的灌輸和擴張主流意識形態的文化專制主義和文化集權主義。
  為了確立、維護和發展宏觀文藝學的主元性,必須進行不斷的綜合和創新。從總體意向上說,20世紀是分析的時代,是文論思想家運用分析的思維方式,對文藝理論的諸多層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開掘和拓展,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可以預測,較之于即將結束的本世紀來說,新世紀必然是走向綜合或有必要和有可能進行綜合的時代。法國的文藝理論家勒內·豪克曾在《絕望與信心》中預言:“行將來臨的21世紀,人類的各種生活和各種活動將構成一個新的統一”。俄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巴赫金意識到全球范圍內,已經出現了“把廣泛的世界觀綜合的任務”同“具體研究意識形態現象生動的變異性、多樣性、特殊性……結合起來的深刻愿望①”。他感召學者們不要“安于小成”,應當對已經取得的文藝研究的思想成果,經過選擇、梳理、鑒別、分析、提煉和概括,融入新世紀的新的學術成果,必須進行辯證的綜合或整合,創立和建構起更加完整的科學的宏觀文藝學的新體系。面對已經取得的文藝研究的思想成果,應當根據不同的綜合和創新對象,進行不同的綜合和創新。這里,大體上表現出以下幾種情形。(1)對待學術思想體系上大體相同、相似和相近的思想成果。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成果,對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對現實主義的文論思想體系的新發展,理應積極地吸取和融化,以豐富和充實宏觀文藝學的理論框架。(2)對待學術思想體系上不盡相同和判然有別甚至完全相反的思想成果,應當以審慎和嚴肅的態度加以批判地改造和繼承,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實際上,學術領域中的是非、功過的存在形態是十分復雜的。即便是非常極端的思想成果中,也蘊涵著某些合理內核。正如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包含著唯心主義的思想成分一樣,黑格爾的客觀唯心義也存在著唯物主義的思想因素,例如他對荷蘭繪畫的評論是一定程度上符合和接近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精神的。應當以開放的心態和廣闊的胸襟,像馬克思恩格斯對待費爾巴哈和黑格爾那樣批判地改造和繼承不同質態的理論資源。20世紀以來的西方社會廣泛流行的人本主義,包括各種意志主義、表現主義和各種心理主義的文化和文論思潮和科學主義,包括各種實證主義、新歷史主義的文化和文論思潮都只來過是以極端的形態表現出來的對作為構成文化關系和審美關系的主體性和客體性的強調和宣揚,或弘揚文化和文論的人文精神,或追求文化和文論的歷史精神,都具有一定的合理的思想內核。至于各式各樣的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的文化和文論以極端的形態推崇形式因素和美學精神,不僅對理解內容因素和形式因素的統一頗有助益,而且對增強文藝作品的審美品位和審美旨趣也具有一定的思想啟示。(3)正確地積極地對待文藝理論研究中的那些所謂“片面的深刻的真理”或“深刻的片面的真理”這些“片面的深刻的真理”或“深刻的片面的真理”都從不同學科和學派,諸如各種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審美學、心理學、語言學、現象學、解釋學、接受美學,各種論:反映論、主體論、個體論、實踐論、價值論、系統論,各種主義:人本主義、科學主義、表現主義、意志主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形式主義、唯美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和各種中心:社會中心論、作者中心論、文本中心論、讀者心中論的獨特視角,對文藝的各個層面有不少新的開掘和拓展,取得了許多新的發現,達到了相當精深和細微的程度。這些“深刻的片面的真理”盡管“深刻”,但卻不“全面”,存在著明顯的缺欠。主要表現為“深刻的片面的真理”的發現者們從總體上不具備辯證的思維方式,陷于形而上學,一點論、絕對化、走極端的思維定勢,使他們總是受到自己所研究的學理范圍的遮避和囿限。這些頗有建樹的學者們多半以異向思維見長。他們不懂得“真理是過程”,往往是后繼者打倒先行者,“走馬燈”式地輪番表演,“各領風騷三五年”。他們都幾乎毫無例外地把自己打扮成終極真理的代表。他們不理解“真理是全面”。他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以偏概全,以點代面,以自我發現的“深刻的片面的真理”冒充為深刻的全面的真理,盲目地扮演著唯我獨尊的學術權威的化身。他們實際上不明白,任何局部真理都有自身的界限,隨意超越自身的適用范圍,心然會以過頭肯定的方式否定自己。必須指出的是,決不能因為這些真理的“片面”,便拒絕接受和吸納這些真理的“深刻”。只要從真理的全過程和全方面的大視角著眼,把這些“片面的深刻的真理”擺放于所屬宏觀文藝學的框架體系中的恰當的位置和坐標點上,對豐富、充實和建構當代形態的文藝理論系統,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俄國戲劇大師斯坦尼拉夫斯基曾說過一句充滿辯證意味的話:一臺戲,要有主角,但每個演員在自己的位置上又都是主角。斯坦尼拉夫斯基的見解對理解文藝理論的主元性和多元性的關系是富有啟發性的。文藝理論的結構的格局正如一臺戲。一方面,要有主角,應當確立和肯定包容和涵蓋歷史精神、人文精神和美學精神的馬克思主義的宏觀文藝學是主角,另方面,處于文藝理論總體結構和格局中的那些反映和體現局部真理的文藝觀念的學術思想在它們自己的位置和坐標點上又都是主角。既要防止和克服把主角變成獨角,也要防止和克服用配角取代主角。只有堅持和發展主角和配角的協調關系,堅持和發展主元和多元的統一,才能建立和諧有序的文藝理論的總體結構和格局,才能構筑具有當代形態和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宏觀文藝學的理論系統。
  收稿日期:2001-03-27
《三峽大學學報》宜昌31~39J1文藝理論陸貴山20012001宏觀文藝學和各式各樣的微觀文藝學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前者不是著眼于某一局部,而是從理論總體的高度以鳥瞰式的俯視全景的大視野來完整地考察文藝的系統存在和系統本質,這就必然使宏觀文藝學具有母元性、綜合性和主導性的特征。文章結合當代中西方文藝學發展的現狀對宏觀文藝學的三大基本特征進行了分析和闡述,從而初步描述了具有當代形態和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宏觀文藝學的總體格局和形態特征。宏觀文藝學/母元性/綜合性/主導性/文藝與歷史/文藝與人生/文藝與審美Macro-literature and Arts/literature and history/literature & arts andlife/literature & arts appreciation of beauty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Literature and ArtsLU Gui-shan(Chinese Department,The 附圖J11l01.JPG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Beijing,China)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cro-literature & arts is that the former doe not just eyes upon a certain part,but investigates its systemic existence and essence from the angle of overlook.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literature and arts referring to the present status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arts.It also preliminarily describes the whole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an Macro-literature and arts which possesse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陸貴山(1935-),男,遼寧遼陽人,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學理論、文學思潮的教學與研究。中國人民大學 中文系,北京 100872 作者:《三峽大學學報》宜昌31~39J1文藝理論陸貴山20012001宏觀文藝學和各式各樣的微觀文藝學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前者不是著眼于某一局部,而是從理論總體的高度以鳥瞰式的俯視全景的大視野來完整地考察文藝的系統存在和系統本質,這就必然使宏觀文藝學具有母元性、綜合性和主導性的特征。文章結合當代中西方文藝學發展的現狀對宏觀文藝學的三大基本特征進行了分析和闡述,從而初步描述了具有當代形態和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宏觀文藝學的總體格局和形態特征。宏觀文藝學/母元性/綜合性/主導性/文藝與歷史/文藝與人生/文藝與審美Macro-literature and Arts/literature and history/literature & arts andlife/literature & arts appreciation of beauty

網載 2013-09-10 21:43:27

[新一篇] 完善服務貿易數據統計:國外的實踐與我國的對策

[舊一篇] 宏闊的視野與表述的智慧——評祝勇的散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