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間歌舞探究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河北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有民間歌舞的記載最早見于《詩經》。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 地之一,地處黃河中游的河北早就出現了歷史上獨有的燕趙文化。時至今日,燕趙文化 薪火相傳,歷久彌新。可以這樣說,河北的民間藝術已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不可或缺的重 要組成部分。
    河北的民間歌舞起源有據可查的最早可追溯至元代。古代先民用最簡單的勞動工具作 為打擊樂器,通過簡單的節奏,在勞動之余抒發對大自然的感懷,對生活的贊美。人們 和著節奏在田野里翩翩起舞,表達對生活的熱愛。
    據史料記載,因河北版圖上地形結構的多樣性,不同地域的人們有不同的生活習慣, 不同的生活習慣又誕生出多種多樣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又形成了特色鮮明、風格各異 的音樂結構。因此,同屬河北省但各地的民間歌舞有很大的不同。地處河北北部的張家 口、承德地區因氣候寒冷且靠近內蒙、山西,其音樂結構很大程度上受了內蒙、山西等 地的影響,粗獷豪放,雄渾灑脫。現在張家口地區張北縣流傳甚廣的民歌,其曲調構架 上與晉西北的“小曲”、內蒙的“爬山調”非常相似。除了音樂間的血脈相承,其民間 舞蹈也是水乳交融。以張家口、承德等地為例,當地的民間舞蹈最初是人們用于在寒冷 季節里活絡筋骨的,通過彼此嬉戲打鬧來抵御嚴寒。后來民間藝人們將其配以簡單的打 擊節奏,加上一些表演的內容便形成了最原始的民間舞蹈。多少年來,經過人們在生活 中的不斷改進、探索和提煉,這種原本為抵御寒冷而產生的一些即興的動作慢慢演變成 了有一定觀賞價值的民間舞蹈。
    目前,據有關單位考證,河北的民間歌舞基本上以秧歌為主,其他還有各種燈類、鼓 類以及借用道具表演的獅子舞、竹馬、旱船、花船、小車、大頭舞等146種。其中,井 陘拉花、鹽山武術扇舞、高邑腰鼓、滄縣舞獅、青橫莊杠會、昌黎地秧歌、安國花鼓落 子、南皮落子、贊皇鐵球龍燈、炮打五只船、平山漁家樂、晉州龍鼓、藁城金鈸戰鼓, 都是河北民間歌舞的精彩部分,也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
    河北省的民間歌舞歷史悠久,冀東的“地秧歌”、井陘的“拉花”,在元代時就開始 出現了。在春節、廟會期間,在一些喜慶活動中,河北各地的民間藝術家們,就會手持 花扇、彩綢,在鑼鼓、嗩吶聲中載歌載舞。冀東有地秧歌、撫寧扇鼓和五虎棍;冀北有 插花落子、擰鼓、舞花棍、猴子棒、花鼓落子、地平蹺、風秧歌、花貍虎、七巧燈、勝 芳挎鼓、戰鼓、荷花燈、花籃子;冀南和冀西有井陘拉花、踏鼓、排鼓、大秧歌、別杠 、抬花杠、花船、花車等。獅子、龍燈、高蹺、旱船、大頭舞、背閣、擎閣、抬閣等舞 蹈遍及各地。
    地秧歌流傳在唐山、昌黎、盧龍、樂亭、灤縣、豐潤一帶廣大農村。地秧歌表演時可 用嗩吶伴奏,動作靈活多變,表情細膩動人。主要人物有男丑、女丑、公子、小姐等。 傳統節目有小戲和一些生活小節目。聞名中外的民間舞蹈《跑驢》,1953年曾獲得全國 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優秀節目獎。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青年 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榮獲民間舞比賽二等獎。
    落子在滄州市的滄縣、南皮縣較為盛行,冬季農閑時排練,正月十五前后演出。落子 是秧歌類型的民間歌舞,內容多是表現人民生活的,如《茉莉花》、《放風箏》、《繡 手絹》、《探情郎》等。落子有“文落子”和“武落子”之分。文落子以歌為主,舞的 成分相對少一些。武落子增加了動作技巧,加強了“舞”和“武”的成分。所以人們也 把“武落子”稱作“風秧歌”。
    井陘拉花起源于元代。藝人用的道具有花傘、花扇、花瓶、花籃、花棍、霸王鞭等。 拉花的舞蹈特點是柔中有剛,富有表現力。強烈的抖肩動作,腿部高抬穩落,再加上優 美動聽的樂曲,具有引人欲舞、喜聞樂見的魅力。隨著時代的發展,河北民間歌舞在繼 承與發揚優良傳統的同時,在內容和形式上也不斷改進。有的民間歌舞已逐步演變為具 有時代特色的男女集體舞蹈。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追求日益急切。過去沉寂一時的河北民間歌舞被新 時代賦予了全新的內涵。一大批民間藝人重拾舊愛,拂去歷史的塵埃與滄桑,讓河北民 間歌舞的精華再一次展露芳容。
    滄縣舞獅已舞到京津,成為逢年過節北京、天津人的新寵。滄縣舞獅在延續古樸、粗 獷的傳統基礎上,又加入了新的表演形式,在展現技巧的同時,加入表演的成分,使得 滄縣舞獅更具觀賞性。為舞獅伴奏的除了鑼鼓等傳統打擊樂器以外,嗩吶、小號等中外 土洋樂器也加入其中,使得滄縣舞獅顯得更加熱鬧、歡快。為了滿足新時期人們對民間 歌舞多元化的需求,滄縣舞獅的伴奏音樂甚至顛覆傳統,融入了大量現代流行音樂的元 素,讓人耳目一新。
    井陘拉花早已扭出了燕趙大地,扭向了世界,中外觀眾無不被這一古老且新穎的民間 藝術所折服。1991年,井陘拉花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改進,表演人員猛增至近百 人,傳統動作加進了適當跑臺步,音樂伴奏加進了大鼓、大镲、嗩吶,既保留了傳統特 色,又具有時代氣息。現在每年井陘都要搞一次規模盛大的拉花大賽。目前,只有十幾 萬人口的井陘縣,專業拉花表演團體就有幾十個之多,各村鎮的業余拉花表演隊和業余 拉花表演愛好者更是數以萬計。井陘人不論男女老少,人人都能上場,個個都能扭出花 樣,扭出時代特色,現如今,拉花幾乎成為井陘縣的代名詞,不少人甚至是通過拉花知 道了井陘。
    目前,為了發掘歷史文化遺存,弘揚燕趙文化,河北省委省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各 地政府會同文化部門通過出臺政策,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對河北民間藝術加以保護和挖掘 。廣大百姓也積極響應,紛紛投身保護這些古老的民間藝術的行列。政府部門通過舉辦 比賽來吸引群眾參加,群眾通過比賽加深了對河北民間歌舞藝術的了解。毫無疑問,有 了政府的支持,有了百姓的參與,河北民間歌舞的藝術之花必將在燕趙大地上開得更加 舞蹈LL京42~43J5舞臺藝術馮愛云20042004樂器與人生的關系是音樂人類學的重要命題。廣西少數民族樂器的特色在于它是以生 命為母題的民俗音樂文化現象。從神話傳說中的樂器到祭祀樂舞、巫術禁忌中的樂器、 禮器、法器,無不體現出西南山地農耕文化中的原始哲學思維方式——對生命的終極關 懷。而通過對廣西少數民族的葫蘆崇拜這一現象的透析,可窺見其對人類起源的遐想及 中國本土與拉丁美洲音樂文化上的聯系與差異。廣西民俗樂器歷史悠久,歷史上中原已 消失的樂舞文化在廣西卻仍有遺存,它們是人類音樂文化的一份寶貴遺產。注:容庚先生曾經指出,chì@①字本十七帖的“chì@①”字是由唐玄宗《jí@③鵒頌》中移來。周篤文先生對《十七帖》“唐刻”說也提出過不少質疑(見《文物》一九八○年第三期《敦煌卷子中發現的王羲之二帖古臨本——兼談chì@①字本十七帖》)。筆者也曾作過一些補充。見拙文《十七帖在王羲之書跡中的地位和重要版本述評》。已收入《二王書藝論稿》一書。邁夫李The Trend of Developing a Multiform Dance of Hui Nationality
   HUA Fang-zuo
   Music and Dancing Department,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Yinchuan 750021,China西北第二民族學院 音樂舞蹈系,寧夏 銀川 750021
    華方佐(1939-),男(滿族),遼寧寬甸人,西北第二民族學院音樂舞蹈系教授,主要從 事舞蹈學與回族舞蹈理論研究。 作者:舞蹈LL京42~43J5舞臺藝術馮愛云20042004樂器與人生的關系是音樂人類學的重要命題。廣西少數民族樂器的特色在于它是以生 命為母題的民俗音樂文化現象。從神話傳說中的樂器到祭祀樂舞、巫術禁忌中的樂器、 禮器、法器,無不體現出西南山地農耕文化中的原始哲學思維方式——對生命的終極關 懷。而通過對廣西少數民族的葫蘆崇拜這一現象的透析,可窺見其對人類起源的遐想及 中國本土與拉丁美洲音樂文化上的聯系與差異。廣西民俗樂器歷史悠久,歷史上中原已 消失的樂舞文化在廣西卻仍有遺存,它們是人類音樂文化的一份寶貴遺產。注:容庚先生曾經指出,chì@①字本十七帖的“chì@①”字是由唐玄宗《jí@③鵒頌》中移來。周篤文先生對《十七帖》“唐刻”說也提出過不少質疑(見《文物》一九八○年第三期《敦煌卷子中發現的王羲之二帖古臨本——兼談chì@①字本十七帖》)。筆者也曾作過一些補充。見拙文《十七帖在王羲之書跡中的地位和重要版本述評》。已收入《二王書藝論稿》一書。邁夫

網載 2013-09-10 21:46:08

[新一篇] 滬港兩地文化的差異及互補

[舊一篇] 河姆渡器物的審美特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