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性電視劇審美特征  ——《九·一八大案紀實》引起的思考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產生紀實熱的社會原因
  早在1984、1985年間,我國文壇適應社會熱點的轉移,出現了紀實文學熱,產生了大量的有關社會大視角的以及人物、事件的“大寫真”、“大寫實”,包括報告文學、傳記文學、回憶錄等等。漸漸地,報紙、廣播、電視也接受了這種風格和手法,直到不久前問世的《九·一八大案紀實》(以下簡稱《九》劇),都屬紀實性作品范疇。紀實文藝(包括電視劇)的出現,其社會原因,我認為是十分明顯的:
  一、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人民從禁錮的狀態走向開放,從盲從的狀態走向自覺,從朦朧的群體意識,走向獨立的自主意識。他們基于確立自己的社會地位、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的愿望和初步實踐的結果,需要真切地審視、全面地了解面臨的社會,包括它的歷史和現實。他們不滿足于一知半解,不愿接受簡單的說教。為了適應,也是這種社會心態的促動,紀實作品因而分外興盛起來。
  二、過去我們文學的和新聞傳媒的工作方針,自覺或不自覺地實踐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那句古話,因此形成浮夸粉飾、耳提面命、報喜不報憂、道果不道因,道其然不道其所以然等種種弊病。在文學藝術上片面追求“高大全”,也是這一方針的體現,群眾要求客觀的、全方位的、具體細致的了解身邊的一切,實際是對過去傳媒方針失誤的一種反撥,一種補償,這是歷史形成的社會心態。
  三、當前的時代越來越趨向務實,越來越趨向個人意識、才智的發揚。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閉門造車”絕不能合社會之“轍”,因此需要掌握大量的各式各樣的信息,這正是有人逕稱為“信息時代”的根據。探索著、思考著的人們,不僅需要掌握信息的表象,還要獲取信息的來龍去脈、精神實質,以及各種信息之間的互滲、參照、干預、啟示等種種系數。由于掌握信息的自覺要求的擴展,紀實性作品往往能成為信息的綜合的來源。這大概也是產生紀實熱的最為現實的原因,也是紀實性電視劇得以發生和發展的原因。
    紀實性電視劇的本質屬性
  從總的審美范疇來區分,紀實性電視劇其本質仍然屬于文藝范圍,是電視劇大家族中一個具有獨自品格的成員。我們可以分兩部分來研究其本質屬性。
  作為電視劇,它應該具有電視劇的基本品質:
  1.它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藝術作品。它不能單純滿足于生活真實,還要承認并追求藝術真實。作為電視劇,紀實性與假定性,是它的兩個基本的美學特征,離開“假定性”,它便無法再現生活。因而,應該允許它作較多的藝術加工。
  2.盡管電視劇較之舞臺劇、電影、在時間空間表現的可能性上優越得多,但是它仍然受著屏幕(空間框架)分集(時間框架)的限制。這種限制,反作用于劇本結構、拍攝、技法的地方很多,紀實性電視劇同樣應該遵循。
  3.它和一般電視劇一樣,仍然是表現“過去”,即使是近在昨日的“過去”。它不能與現場采訪拍攝的、甚至可以現場直播的電視新聞相提并論。所謂“紀實性”,說得完整一點,它是把已經過去的事情,重演一遍,其實是“紀過去之實的電視劇”。
  但是紀實性電視劇畢竟是“紀實”,它之不同于一般意義的電視劇,其本質屬性上又添加了什么特征呢?
  ①紀實性電視劇的主要特征,就是追求生活的真實。因此,“生活本身形式”的生活,最適合這種電視劇的藝術個性,也最容易獲得成功。符合生活真實,包括情節真實、細節真實、環境真實、人物形象真實等等,主張從生活事件本身尋找情節,要求保持真實的時空關系和自然的結構順序等等。它固然不是自然主義式的復現生活,既不象新聞性紀錄片,又不是距離生活較遠的藝術真實,而是這兩者的中間體。
  ②由于現代化拍攝工具的出現,使紀實性電視劇的個性得到物質的基礎。過去,電視劇創作都很強調遵循古典主義的“三一律”,即時間一致、地點一致、行動一致。這是亞里斯多德的劇作詩學提出的戲劇原則。這種形式上的假定性要求,在紀實性電視劇上,恰恰可以得到充分的滿足,它完全可以保持真實的時空關系,挖掘生活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反映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可以遵循自然的結構順序,更接近生活的原始形態,等等,這正是紀實性電視劇的優勢。
  ③關于典型化方法,紀實性電視劇和一般電視劇也不相同。一般電視劇采取的是分解性典型化方法,它是把散見的沖突集中起來,并加以強化、濃縮、滲透,使矛盾沖突尖銳化、系列化,因而情節緊張、激烈、多變、純化,從而產生扣人心弦的藝術性美感。而紀實性電視劇的典型化方法,則是選取事物內部處于量變狀態的矛盾,或者采用非強化的辦法處理沖突,并加以淡化、稀釋,避免情節的大起大落,大開大合,因而情節推展平淡自然,整個節奏比較舒緩,很少煽情,給人以質樸、自然的平常性美感。
  ④尊重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完整性與多義性,注重對生活原貌的逼真再現。因此,它可以充分調動電視觀眾的參與意識,讓觀眾自由地思考、分析和判斷,而不必盲從于導演的意圖。因為反映生活迅速及時,使它又多少帶上些新聞性、時效性、現實性,中國觀眾也特別樂于接受這種新鮮的、連貫的、完整的事件和故事。
  ⑤文學就是人學。紀關性電視劇是為了再現某個人的實際經歷,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和虛構(如細節上的合理想象,而不是主要情節上的編造)。當然,也可以是事件為主線,通過主線去表現一個人或一群人。紀實性電視劇是否采用真名實姓,這問題并不重要,關鍵在于人物、情節、細節和語言必須來自生活、能找出個性化的東西,符合人情、合乎常理、使人信服,才能體現紀實性特征,給人總體真實的美感。
    《九·一八大案紀實》給我們的啟示
  《九》劇出現以后,對紀實性電視劇產生了一次強烈的沖撞,人們議論紛紛,褒貶不一,在電視界形成了對紀實性電視劇的再度審視與討論。不但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效應,對電視界學術探究之風,也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九》劇的沖撞表現在那些方面呢?我試從四個方面來探討。我認為對這四個問題應該區別看待,對它們所帶來的效果,也應該區分正負輕重。不能認為開拓性行為就天然是正確的,也不能認為一經形成了道路,就鋪上了鐵軌、從此不能更改。
  1.從片型角度看:紀實性電視劇處于新聞紀錄片與藝術性電視劇之間,其間幅度還是相當寬闊的。就拿傳紀電視片來說,突破資料加說明的紀錄片形式,以電視劇面目出現的紀實片,也還有各種層次,有的資料性甚強,是資料加回閃式的生活鏡頭的組合;有的則通篇改編,雖基本情節是真實的,卻施行了大量裁剪、組合手段,人物塑造得更為鮮明、光輝、典型化。《九》劇比起以往的種種紀實性電視劇,是向新聞紀錄片更靠拢了一步,它復現了真實案件的全過程。但不是資料(或新聞的現實鏡頭)加復現的生活鏡頭,而是通篇的復現生活,基本接近初始真實。這在事件發生不久、受眾渴望知道事件的原始面貌,而且完全可以諒解、接受的情況下,是允許的、可行的。因為其間的主要矛盾是如何處理好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和諧。我認為在新聞性的效果可以壓倒或彌補藝術性不足、達到受眾可能接受的程度,正是該劇解決這一矛盾的先決條件。于此也可知:距離越遠,其新聞性已經淡化,例如有些歷史人物紀實性電視劇,就不宜采用這種形式,而必須作更多的藝術加工。
  2.手法上:該片基本按照案件本身的時空關系、結構順序,予以復現,剪裁較少,對人物的塑造,沒有更多采用分解典型化方法。例如:罪犯劉農軍在青島被捕而被押往開封的途中,在大雪紛飛的深夜,提出要小便。警官押解他下車,事畢又押解他上車,這個毫無意義的細節,卻依然保留。這在藝術性電視劇中,顯然屬于沒有表現力的鏡頭,必須剪裁,否則就要通過這一細節來引發或強化戲劇沖突,例如寫劉農軍借此逃跑、警官追擊,造成緊張激烈的場面等等。而放在《九》劇中,雖屬平淡多余,另一方面,卻給人分外真實自然的感覺。又如關于人物心理的刻劃,此劇也非常薄弱,即使表現警官長期在外,中秋節難免想家的心情,也只用了一個打電話的細節,未作展開。但這種點到即止,過分平淡的細節,在此劇中卻又使人感到很貼近生活真實。可見紀實性電視劇越接近新聞紀錄片,其生活真實感越強,其藝術感便會相對減弱。反而言之,也許正是這種生活真實感對藝術感的取代,是紀實性電視劇的藝術上新的審美品質。總之,作為電視劇,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必須強調其藝術性;而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對紀實性電視劇的藝術性,作一些新的開拓性的理解、探索甚至界定,承認這種新的質的內涵。紀實性本身就滲透著假定性的因素,而這種假定性的程度,又受著紀實性所制約,其中的分寸感還需要我們從眾多的實踐中去探求。《九》劇的沖撞,其藝術上給人最大的啟示正在于此。
  3.風格上:《九》劇采用的基本上是生活流的表現風格,按照事件發生發展的原過程、原順序拍成,演員只是“照本宣科”,重新表現那一段生活,這是紀實片的風格。一般地說,電視劇缺乏戲劇性,淡化到成為沒有情節波瀾的純生活流的東西,是沒有生命力的。《九》劇在這方面也逃不脫這一規律的制約。但是,因為它表現的是題材重大、情節曲折、貼緊生活中的特殊事件,觀眾還是愛看的。觀眾對這方面的求知欲得到滿足,是可以原諒和接受這種拍攝風格的,因著眼點不同,甚至在一定時間內,可以引起轟動效應。但歸根到底,畢竟沒有長久的魅力。今后,那些以虛構的人物和事件來構成情節的電視劇創作,仍然是最基本的方式。
  4.演員問題:《九》劇中的角色大部分由該事件的當事人飾演,復現事件的全過程,而一部分無法出演的當事人(如已被處決,關押的犯罪分子)則由演員担任,生死同臺,真假混演,這是《九》劇的重要突破。好處是這些當事人對警探生活熟悉,親歷其事又有真知,自演自,用不著體驗生活。弱點是他們不知道演戲,不能作表現方面的再創造,嚴格說來不是合格的演員。但由于是接踵新聞事件而來的復現性電視劇,當事人的身份,本身對觀眾就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與說服力。觀眾看《九》劇的心態,與其說是看電視劇,不如說是看新聞的詳細補充、演繹,對實際情況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超過了對戲劇的審美欲望,唯有在這種情況下,這種自演自的辦法才可以行得通。設想一下,如果事隔數年之后,我們再找原班人馬來表演這個題材,觀眾諒解、接受的程度,必然會大大減弱。電視劇觀眾的審美目的,畢竟還是要求更深化的雋永的東西。
  關于紀實性電視劇的審美特征,我們還是在不斷的實踐進行摸索之中,我們歡迎類乎《九》劇這樣作大膽的探索、創新。我認為紀實性電視劇是最能適應電視這一傳媒的一種獨特劇作形式,它將在電視劇的叢林中獨樹一幟,得到更多的運用,長足的發展。它的每一次試驗、突破,都對它的個性發展、發生重大影響。重要的是在于我們要不斷及時地總結其經驗,研究其中的矛盾問題,尋求妥善完美的解決辦法。
  
  
  
中國電視京008-010J8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樊玉媛19951995 作者:中國電視京008-010J8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樊玉媛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47:00

[新一篇] 約瑟夫·德·梅斯特的法國大革命觀  ——讀《論法國》

[舊一篇] 紀實性電視劇斷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