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頒布后,全國各地的教育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方興未艾。語文教育更不例外。尤其是在語文教材的使用上,改變了全國統編教材一統天下的局面,各種版本的實驗教材紛呈異彩。
概括起來,這些實驗教材的變化主要有兩個方面:在內容上,一是調整原有的課文篇目;二是增加課文的數量;三是增加寫作及口語的系統訓練。這雖然使語文教材有了些改變和新意,但嚴格說來,還不是什么改革,還是停留在修修補補的層面上,還是在舊教材的窠臼上繞圈子。總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套令人滿意的語文教材出現。
筆者曾提出了“大語文”教學的理論觀點,對語文教材的改革也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主張打破舊的語文教材觀,進行內容和編排體例上的大改革——建立“文史”合一的完整的大語文教材新體系。
一、語文教育及其弊端
從整個中國教育史可以知道,基礎教育的科目是由少到多地發展的。一部中國教育史主要就是一部語文教育史。從真正的學校誕生那天起,一直到清朝中期,無論是私學還是官學,都主要是以《百家姓》、《千字文》及“四書”、“五經”等作為基本教科書的。其教學內容都是屬于語文科的。也就是說,那時的學校,主要是學習語文這一門課程。后來,“書學”、“算學”等科目才單獨開設(占用課時相對較少)。舊教育的課程雖然單一了些,可是,那時學生的“素質”卻是極高的。“這個人上過‘四書’學!”這句話是充滿了肯定和贊揚的。
清朝末年,“西風”漸進,洋學堂在中國興起,教育科目也劃分細了。1903年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規定,中學堂必修的課程有: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外國語、歷史、地理、算學、博物、物理及化學、法制及理財、圖畫、體操等。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的中學基本上仍然開設這十幾門課程。
面對如此多的學習科目,學生們學得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教師們教得吃力,教學效果極不理想。一個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學了十幾年語文,還趕不上舊時只讀過幾年“四書”、“五經”的人;大學畢業,甚至連一篇像樣的論文都寫不出來。“誤盡蒼生”的語文怎么能不引起舉國上下各界人士的關注和不滿?語文教育的確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二、現行語文教材存在的問題
1.沒有處理好一套好教材應該處理好的一些關系
第一,處理好同一學段不同學科之間的關系,使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之間能互相配合、銜接,形成一個整體,才能節約時間,提高效率。
第二,處理好某一學科中不同年級教學內容之間的銜接關系,力求使教學內容具有完整性、科學性和學生掌握的可能性。
第三,處理好某一學科體系的內在邏輯和學生心理發展程序的關系,力求達到二者的最佳結合。
2.語文教材沒有形成該學科的“基本結構”
在目前使用的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中,人教版(2000年版本)的教材,只有“漢語知識”這個內容算是形成了“基本結構”,其他內容是沒有形成的。更談不上形成整個學科的“基本結構”了(文選體例是難以形成“基本結構”的)。其他版本的教材也是如此。
布魯納認為,“不論我們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教授和學習結構”。我們的語文教材都沒有形成該學科的“基本結構”,怎么讓學生理解、學習“基本結構”?怎么讓教師教授“基本結構”?
3.在內容上摒棄了大量優秀文化精品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許許多多優良的文化傳統。從“五四”運動前到“文化大革命”后的這段時間,對這些否定得多,肯定得少。對語文教育也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體現在語文教材中,就是追求大眾化,摒棄了大量的優秀文化精品,文化內涵弱了,語言水準低了。韓軍先生有一段話是切中要害的,他說:“自建國以來,大陸的整體的語言表達水平,有日益下降的趨勢,傳媒及文化人的語言表達失去典雅與古風,變得‘淺白化’、‘粗俗化’,這實際就是整個社會輕視文言,文言教育的血脈被切斷的惡果!”連語文教本都是如此狀況,人文價值、人文底蘊怎么能不流失呢?
4.在課程安排上,把本來不應該分開的“文史”分成了兩科
中華民族是一個講究中庸之道的民族,有時也可能走極端,教學科目由一門(或者說極少的幾門)一下子分為十幾門,就是較典型的一例。筆者這么說,不是要開歷史倒車,回歸到舊教育中去,而是說教學科目是不是劃分得過于細致了一些,把那些本來可以放在一起進行教學的科目割裂開來,“各自為政”,不利于教學了呢?
隨著科技的發展,舊的教育體系課程單一,是不利于學生有效地掌握各科文化知識的。但是,過多過濫地分解本應為一體的科目,對教學是不利的,也是不科學的。毛澤東早在1964年就曾說過:“現在學校課程太多,對學生壓力太大……是不利于培養青年們在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的。”現在時間已過去近四十年,我們的教育狀況仍舊是如此。
把本來有密切關系的語文和歷史分為兩科,編成兩套教材,使許許多多的內容重復、交叉,教學費時費力,學生又難以接受。如:初中語文教材,無論哪種版本,都不會不編選陶淵明的作品,初中歷史教材也一定是要講他和他的詩文的。限于篇幅和授課時數,歷史教材上,連插圖在內,有關陶淵明的內容只不過一頁。在不到一頁的介紹中,有其生平簡歷、主要著作,還選摘了其《歸園田居》(之三)一首(詩),并提出一個問題:陶淵明的詩有什么特色?當時,初中語文課本上還沒有學到他的詩文,再加上初一學生還沒有多高的詩文欣賞水平,讓他們回答這個問題,難度是不小的(甚至是根本回答不出來的),怎么辦?只有靠歷史教師把答案分析、總結出來,學生去死記硬背。不過,分析詩文的特色,可不是歷史教師的“職責”,那是語文教師的份內事。
三、為什么要建立“文史”合一的語文教材新體系
1.語文教育及現實需要建立完整的新體系
鄧小平早在1977年就曾指出:“關鍵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現代科學文化的先進水平,同時要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的確如此。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搞好課堂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依附體和重要保證,是教學之“本”,因此,各國教育家對教材的設計和編排都是十分重視的。目前,我們的語文教育存在著種種問題,語文教材還采用單一的文選體例,已難以適應全球化、信息化的網絡社會和經濟時代廣泛應用語文的要求,很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很難全面提高語文素質。因此,改革單一的文選體例,建立完整的大語文教材新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2.“文史”本來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
筆者提出的“大語文教學”理論體系中的“大語文”,首先是教材的“大”。它包含了語言、文字、文學、文章、歷史知識等諸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可以用文化一詞來概括。“文化”指什么?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歷史”指什么?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它涉及到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科技、外交等方面。這些內容是“文化”這個概念中最主要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說,歷史其實主要就是人類文化的發展史。在教學上,講文化發展史是離不開講“文化”(內容)的,講“文化”(內容)是離不開講文化發展史(歷史背景)的。初中歷史課上講“國民政府”消極抗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資本主義制度中“民主政治”,普法戰爭等,初中語文課本上講《“友邦驚詫”論》、《活板》、《競選州長》、《最后一課》等。歷史和語文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
3.“文史”兩科有著共同的教學目的,語文和歷史兩科有著許多共同的教學目的
(1)讓受教育者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國民素質;為了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
(2)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國際主義精神,培養良好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和高尚情操。
(3)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發展健康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4)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終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4.“文史”合一的教材更有科學性、人文性
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和學新先生認為:“從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內容和實際來看,教材內容學術性、工具性強,生活性、現實性差;科學性強,人文性差,造成了內容偏難偏深,脫離師生現實生活和社會現實實際,教師厭教,學生厭學,學生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主動發展。”和先生的這段話是針對整個中小學的課程內容來說的,可以說是一語中的。其實,單就語文教材來說,其科學性不強,人文性也不強,它還丟掉了我們這個民族傳統文化中許多極寶貴的東西。“文史”合一的語文教材,不但能增強科學性,而且能增強人文性,更有“文化”觀念。它以歷史發展的眼光,重新審視傳統文化,摒棄其糟粕,汲取其精華,具有豐富的歷史、哲學、科學、宗教、文學、藝術等內涵,充分體現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和人類進步文化的融合,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
四、“文史”合一的教材的優越性
1.“文史”合一,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教材體系,使學科的知識結構明確清晰
語文和歷史分為兩科,把聯系極為密切的一個整體一分為二,造成人為的肢解和割裂。初中語文教材文選型的編排體例,選文無一定之規,使“語文學科不像別的學科知識結構那樣清晰,每課書教學要求也沒有別的學科那樣明確、單一,……決定了語文學科難以駕馭”。初中歷史教材中的許多歷史知識,由于授課時數及篇幅的限制,既講不深,又講不透,許多歷史知識還造成殘缺。如果把語文和歷史合為一科,以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為經,以有關的文章和歷史為緯來編排課文(一條主線),與之相關的漢語知識分開編排(一條副線),與之相應的寫作口語訓練內容單獨編寫(另一條副線),就能使語文教材(或者叫“文史課本”)形成一個完整的新體系,就可以使學科的知識結構明確清晰,就可以改變過去的語文教學“松散的‘粗放經營’的狀態。”
2.“文史”合一,可以使教學內容緊密地配合和銜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和交叉
教學內容是指學校所開設的教學科目和各種科目的知識體系。只有對教學內容作最優化處理,才能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同一學段中不同學科教學內容之間的配合和銜接是十分重要的,而初中語文和歷史兩科的配合和銜接卻是十分糟糕的(甚至可以說是完全不配合、不銜接)。許多內容,語文教材中有,歷史教材中也有,造成大量的重復和交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前邊已有該例子)。兩科合為一科后,就可以合理而有序地安排其內容,形成一個鏈條,避免重復和交叉,節約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3.“文史”合一,可以使每一篇課文都有一個適當的位置,都有其自身的作用
我們目前使用的各種版本的語文實驗教材,大都是文選型的,選人教材的文章,都是可有可無的。即使是那些《大綱》中指定的基本篇目,也往往具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編者往往是根據自己的喜好、觀點、要求等來收編某一篇文章;收編的課文安排到哪一冊中,也無統一的標準,隨意性極大。語文教材中的這一篇篇課文,表面看來,好象在某一冊、某一個單元都有一個固定的位置,好象在“各司其職”,其實都是些“散兵游勇”,都是可有可無的。編者根本沒把每篇課文都統一到一個完整的體系中。
語文和歷史合為一科后,整套教材便有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所有的課文都進行了合理、有序地排列,每一篇課文都有一個固定的位置,都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文史”合一,可以加強傳統文化的“滋養”,防止“人文底蘊”的流失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民族,在五千余年的文明發展史中,沉淀了濃厚的文化寶藏。一個多世紀以來,面對世界列強崛起、中國被動挨打的現實,許多有思想的中國人夢想學習、趕超西方強國,多注重于外國文化科學的東西,遺忘丟失了我們自己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上個世紀末的“語文教育大討論”中,許多有識之士認為語文教育的問題之一,是人文價值、人文底蘊的流失,是極有見地的。
語文和歷史合為一科編成教材后,就可以找回我們丟失的許多傳統文化的“寶貝”,增強傳統文化的分量,就可以用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最好的、最有“營養價值”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下一代,防止“人文底蘊”的流失,就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使他們的身心得到更健康、更茁壯的成長。
5.“文史”合一,有利于教
語文和歷史分為兩科進行教學時,語文教師和歷史教師都有苦衷。在語文教學中,由于語文教材的編排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和合理的順序,知識結構不夠明晰,語文教師難以駕馭。每篇課文各自獨立,許多知識和課文的時代背景要重復多遍地講授(以便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把握主題或中心思想)。在歷史教學中,由于歷史學科內容龐雜抽象、知識點又多,而歷史科教學時數又有限,歷史教師在教學時,常常顧此失彼、疲于奔命,教學效果也極不理想。
縱觀現在的語文和歷史兩科的教學,由于教材內容重復交叉、知識結構不明確、無完整的教材體系等原因造成的費時費力、教學效果差,是十分驚人的。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在提出教學最優化理論的同時,也提出了教學最優化的標準。其標準主要有兩個,一是教學效果最優化,二是時間消耗最優化。也就是說,在教學中花費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效果,這才是“最優的”教學。目前,我們的語文教學和歷史教學都不是“最優的”教學,是“少慢差費”的教學。
語文和歷史合為一科編成教材后,由一個教師來授課,既便于統攬“全局”,又便于做到重點突出,還能避免講授內容的重復交叉和顧此失彼,為“最優的”教學打下基礎。
6.“文史”合一,有利于學
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文史”合一也是有優越之處的。教育心理學上說,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水平還不高,學習歷史科時,一些抽象的歷史知識是比較難以掌握的。只有進行直觀教學,才能在其頭腦中形成比較精確、完備、穩固的表象。可是,歷史教學的“直觀”是比較難以做到的。雖然歷史教材的編者為了增強其直觀性、形象性,是做了不少努力的,如增加圖畫的篇幅、人物事件和詳細介紹等。由于受教材篇幅、教學時間的限制,這種努力的效果是極有限的,學生學到的常常是一些支離破碎的知識。
初中學生在學習語文時,由于教材上是各自獨立的一篇篇課文,這些課文不是統一于系統的歷史背景當中,由于其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強,因此,他們往往是就(某篇)課文學課文,往往是孤立地理解課文內容、主題思想及思想感情。即使語文教師介紹時代(歷史)背景,因為這些時代背景是從歷史中截取出來的,是不夠完整的,因此,他們仍然難以做到把課文內容和歷史背景有機地結合起來。
語文和歷史合為一科,以歷史為主線來編排相關的課文,其知識結構明確了,發展順序清晰了,抽象的知識直觀了,學生也比較容易掌握了。同時,語文科和歷史科的知識內容沒有了重復交叉,學生的負担也減輕了,學習效率也相應提高了。
社會學家邵道生先生在《WTO與中國教育改革九人談》中說:“我們的教育模式到現在還沒有跳出過去的框框,我們的教育理念離市場經濟的要求差得很遠。因此,21世紀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是的,社會各界人士期待素質教育的實現和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更“期待一套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用現代教材觀整合而成的語文教材”出現。建立“文史”合一、完整而系統的大語文教材新體系,只是一點思考和探索。
教學與管理京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倪義省20022002倪義省 山東微山縣田陳礦中學 作者:教學與管理京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倪義省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