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初探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
  對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的探討古已有之。在人類早期的社會活動中,人們就蒙朧地意識到自身潛力的存在,萌發了對人的完美和諧發展的追求。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了“六藝”的要求,即禮、樂、射、御、書、數。古希臘理想的完人是在理性支配下,身心都得到健康發展。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了體育、智育、德育的思想,認為人在理性指導下,身心應得到全面發展,達到美、智、仁、勇。亞里士多德認為,社會是自我完善的唯一途徑,人應該智、德、體全面發展。歐洲中世紀,在神學統治下,人的發展只能讓位于神的全智全能發展。
  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新興的資產階級代言人打著復興古文化的旗幟,同封建專制、教會神學進行了不懈的斗爭。人文主義者高揚人的價值與尊嚴,要求個性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意大利作家卜伽丘、哲學家彭波那齊,法國作家拉伯雷等都從不同角度抨擊了舊制度,主張加強教育,實現人的德、智、體、美、能等多方面發展,成為有修養的完人。英國偉大詩人、戲劇家莎士比亞認為,完人應該有理性、高貴、善良、有無窮的力量和端莊的儀表、舉止等。
  18世紀的思想家們也廣泛探討了這一問題。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盧梭主張順應人的自然本性,進行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他認為,人性本善,是社會和文化使人墮落。如果能造就新的、適合人性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和教育,人就會回復自然。德國哲學家赫爾德認為,各種知識是人全面發展的關鍵,全面發展是人成為真正的人的前提。另一德國古典哲學家費希特認為,人應該通過職業選擇將自己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發展聯系起來。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指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促進人類的完善,使人得到充分發展,實現人的自由本質。他認為,“社會和國家的目的在于使人類的潛能以及一切個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發展和表現”[①]。
  18~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發展了上述思想。歐文控訴了私有制的罪行,設計了未來新型社會,即“勞動公社”或“合作新村”。在這種社會里不斷采用新機器、新技術,大大提高生產力,創造大量財富,實現教育與勞動相結合,取消工農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②]。圣西門說得更明確,“我終生的全部勞動的目的,就是為一切社會成員創造最廣泛的可能來發展他們的才能”[③]。這些思想對馬克思恩格斯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尤其是本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一些專家學者也探討過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英格爾斯提出了現代人應具備的12種品質和特征。其中不乏精辟之見,有一定參考價值。
  但是,由于階級和歷史條件的局限,上述各種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觀點都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如忽視人的本質,未能揭示人的全面發展的規律。
  在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深入系統地研究這一問題,對于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實現人的現代化,促進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作為一種科學理論,也有其萌芽、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它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19世紀三四十年代,西歐資本主義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無產階級隊伍進一步壯大,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日益暴露出來。大工業的發展雖然有利于提高人的科學技術、文化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條件、機遇和時間,但是,由于資本主義制度存在著剝削和壓迫,加之分工不同,工人被束縛在一定的操作工具上,因此不可能實現全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入剖析和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和批判,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科學地分析了人的發展和社會物質生活的關系以及大工業對人的發展的客觀要求,考察了社會分工和階級劃分導致人片面發展的過程,他們還批判地吸收了歷史上前人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萌芽時期,從馬克思中學畢業寫作《青年選擇職業的思考》開始,到發表《在愛北斐特的演說》為止。其主要論著有:《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博士論文》、《社會大陸運動的進展》、《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圣家族》、《在愛北斐特的演說》等。盡管在這些論著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未使用“人的全面發展”一詞,但馬克思提出了如何選擇職業,他和恩格斯探討了人的全面交往問題,人改造世界的能力;指出了人與人在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主張充分地發展人的興趣和愛好。尤其是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政治經濟學之后,對人的發展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私有制和分工是造成人片面發展的主要原因。這種畸形“在簡單協作中開始,在工場手工業中得到發展,在大工業中完成”[④]。他們主張人應該是豐富的、全面的。“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⑤]。在后幾篇論著中,他們還進一步提出了每個人都必須發展自己能力的思想。這一時期,他們的主要貢獻是發現了人片面、畸形發展的原因,找到了問題的關鍵,為后來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形成時間,從《德意志意識形態》開始,到《資本論》為止。其主要著作有:《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在這些著作中,他們論述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涵義、內容、原因、對生產力的作用、它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關系,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具備和已經具備的條件,論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的發展等問題。
  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馬克思在人類社會發展“五形態”基礎上提出了人的發展“三形態”說,即前資本主義“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物的依賴關系”、共產主義“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理想才能真正實現。恩格斯指出:“一直統治著歷史的客觀的異己的力量,現在處于人們自己的控制下了。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是從這時起,由人們使之起作用的社會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長的程度上達到他們所預期的結果。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⑥]那時“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⑦],成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共產主義新人。但是,共產主義社會只是獲得徹底解放的真正人類歷史的新開端,不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終結”。馬克思指出,到共產主義,“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⑧]那時,人類還會給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標。
  總之,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相適應。我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可分為兩大階段:人的現代化為初始階段,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高級階段,與共產主義相適應。現階段,我們只能努力實現人的現代化,逐步向人的全面發展過渡。那種主張在現階段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觀點是不切合實際的,有害無益的。
  過去,許多人忽視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等人對這一理論的貢獻,這是應該加以糾正的。列寧、斯大林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在《共青團的任務》中,列寧提出了共產主義者必須具備的素質和條件。他要求青年一代具有“完整而徹底的共產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樹立遠大理想,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因為“只有用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的知識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⑨]。他強調,青年一代必須受現代教育,學習“現代最新科學成就”,掌握“一切現代知識”。他還強調對青年的綜合技術教育和勞動教育,避免過早專門化,并在所有職業技術學校里擴大普通學科的范圍。斯大林不但要求青年學習馬列主義,樹立遠大的理想,而且必須攻克科學堡壘,強調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主張用提高工人文化技術水平到技術人員水平的辦法來消滅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間的本質差別。他們這些思想對我們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毛澤東、鄧小平結合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進一步闡述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和具體標準、途徑。毛澤東指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⑩]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在我國形成了“三個面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五育(德、智、體、美、勞),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并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強干部培訓,培養和造就了大批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使這一理論在實踐中更加豐富和完善。
   三
  從廣義上講,人的全面發展是指類和個體各方面都得到發展;從狹義上講,是指個體的體力、智力、心理、品德、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目前,理論界對它的涵義理解和表述不一,尤其是對全面發展的主體和具體內容爭論較多。縱觀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我認為應從廣義的角度理解人的全面發展。
  人是反映“個人”與“類”辯證統一的概念,它既可以指全人類,也可以指某個人。二者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所以,我們理解人的全面發展,既不能排斥個人,也不能排斥整體。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講過“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應把人的全面發展理解為“個人的全面發展”。這顯然是不對的。因為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經濟學手稿》、《資本論》等著作中多次講過“人類”、“一般人”、“一切人”的發展。所以,我們不能違背他們的原意將二者對立起來。
  第一,個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講的個人不是剝削階級所講的少數人,而是指“每個人”。主要指六個方面的發展:其一,各種能力的發展。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發展,就是要“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①①]。這里所說的能力包括豐富的內容,如人的體力、智力、自然力、社會力、潛力、現實力等。總之,它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展示”[①②]。因為舊制度和舊分工造成體力和智力的分離,所以馬克思特別強調發展人的體力和智力。同時,還應強調變換勞動的才能和潛能的發揮。其二,人的自由個性的發展。它是指人與人在特性方面的差異。如興趣、愛好、性格、心理、氣質、行為特點等。馬克思認為,在人類最初的社會形態,人與人相互依賴,個性不突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人對物的依賴性很強,個性難以形成。只有到共產主義社會,個性才能充分發展,每個人都成為充分自由而又各具特性的人。其三,社會關系的豐富和發展。“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①③]。馬克思還具體指出:“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①④]人的社會關系發展表現在諸多方面,如人同自然的關系、人同世界的關系、人同自身的關系。人的社會關系的豐富不等于主體作用的發揮。只有廢除剝削制度,實現了人對社會關系的占有和控制,充分發揮人的主體作用,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安排世界,才算社會關系的真正豐富。這一天只有在未來社會才能實現。但是,我們可以逐步努力,發揮人的主體作用,促使這一天早日到來。其四,人的主體性的全面發展。主體性是指憑借自己的綜合素質與實踐活動,而處于支配地位,成為主人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屬性。如目的性、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等。人的主體性全面發展不但指其特殊屬性的充分發揮,而且指人成為自然界的主體、社會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這是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其五,個人價值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最終要體現在價值的實現上。它標志著個人能夠滿足社會的某種需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如享有經濟價值、政治價值、社會價值等。其六,類特性在個體身上得到充分發展。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特征。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充分體現人的“類”特性,即社會性、實踐性和自覺能動性。這樣,人才能真正成其為人。
  這里應該指出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所設想的人的理想狀態,即共產主義社會的人。其自由與全面發展的程度與人類社會發展同步。馬克思所說的自由與全面發展是相對于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不自由和不全面而言的,而且必須是受限制的,不是絕對的自由與發展。同時,還必須指出,自由與發展決不是利己主義,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但是,對人的正當自由與發展則應重視,并創造條件,使其早日實現。
  第二,類的全面發展。目前,國內外發表了許多人類學論著,出現不少分支學科和學派,但對類全面發展的研究還很薄弱。馬克思主義關于類發展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四個方面:一是類特性的全面發展。它是人區別于物和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馬克思指出:“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①⑤]它既包括類意識的能動性,又包括類實踐的能動性。其實質是人類主體性的充分發展和發揮。二是類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即人類由以往封閉、落后的社會關系向開放、先進的社會關系發展,從而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三是類能力的全面發展。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類全部力量的全面發展”。如人類自我發展的能力、自我調控的能力、社會生產的能力、與外界協調的能力等。四是類的全面解放和充分自由的實現。它是人類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和綜合反映。
   四
  對于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前理論界也有不同觀點。有人主張增加自由時間,有人主張改革;有人主張發揮人的潛能,等等。這些主張不無道理,但均不全面。根據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至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首先,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消滅私有制和不合理的分工。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指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具備兩個前提:一是發展生產力,二是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聯合集體。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社會,創造財富,并使人自身得到全面發展的能力。它是人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態。“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①⑥]。他們認為生產關系對人的全面發展也有重要影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二者是社會的個人發展的不同方面”[①⑦]。因為資本主義制度造成人的片面、畸形發展,所以必須堅決廢除私有制,建立“聯合”、“集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①⑧]。這就揭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我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僅是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同時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建設。只有把社會主義建設搞好,才能提高我國12億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質量,逐步實現人的現代化,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其次,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①⑨]。恩格斯指出,“教育可使年輕人很快就能夠熟悉整個生產系統,它可使他們根據社會的需要或他們自己的愛好,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生產部門。因此,教育就會使他們擺脫現在這種分工為每個人造成的片面性。”[②⑩]實踐證明,這是完全正確的。建國以來,我國教育事業雖然取得顯著成就,但仍處于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變的過程中。無論是指導思想、教育體制、管理方式、布局結構、管理隊伍、人才結構、教育質量等方面都存在許多弊端。必須結合我國的國情,汲取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加大改革力度和步伐,依法治教,增加多方面的投入,實現教育的科學化和現代化。這樣才能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再次,充分節約時間和利用時間。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中指出:“正像單個人的情況一樣,社會發展、社會享用和社會活動的全面性,都取決于時間的節省。一切節約歸根到底都是時間的節約。”[②①]他又說:“節約勞動時間等于增加自由時間,即增加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而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②②]也就是說,大力發展生產力不但可以創造物質財富,使人的體力得到充分發展,而且可以節約許多時間,提供大量的自由時間,使人提高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發展,推動生產力的進步,創造更多的財富,實現“良性循環”。因此,資本主義國家十分重視用自由時間培訓員工。而我們對這些則重視不夠,浪費了許多寶貴時間,影響了人的全面發展,應努力加以改進。
  另外,還要積極進行實踐活動。人不僅是認識和改造外部世界的主體,也是認識、改造、建構和發展自身的主體。實踐是人類的基本活動,是人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人可以在實踐中創造財富,為自我發展創造條件,同時也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經驗,發展意識和能力,發揮自己的潛能,提高綜合素質,在改造客體的過程中改造和完善自我。
  總之,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在描述未來人的全面發展時有浪漫色彩,某些具體設想也已過時,但他們科學地揭示了人類歷史和人的全面發展規律,提出了科學的方法論,因此這一學說總體上是科學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核心內容。我國是“后發型”國家,尚有龐大的低素質人口群,嚴重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從實際情況出發,全面推行人的現代化優先發展戰略,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樣才能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①]黑格爾:《美學》第1卷,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56頁。
  [②]《歐文選集》第2卷,第147頁。
  [③]《圣西門選集》下卷,第286頁。
  [④][①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0、530頁。
  [⑤][⑦][①②][①⑤][①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5、123、128、169、368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23頁。
  [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7頁。
  [⑨]《列寧選集》第4卷,第348頁。
  [⑩]《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第780~781頁。
  [①①][①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23、273頁。
  [①③][①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5、551頁。
  [①⑦][②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9、225~226頁。
  [②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70頁。
  [②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20頁。*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京28-33B1哲學原理郭曉君19971997類 個體 人的全面發展郭曉君,1956年生,1988年畢業于牡丹江師范學院,現為河北經貿大學副教授。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京28-33B1哲學原理郭曉君19971997類 個體 人的全面發展

網載 2013-09-10 21:54:46

[新一篇] 人的主體性和現代人格建構

[舊一篇] 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承諾與當代形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