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作是關系國家團結統一、長治久安和現代化建設成敗的大事。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邊疆、山區省份,與緬、老、越三國山水相連,國境線長達4060公里。全省39.4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94%是山區。全省8個自治州、29個自治縣,占全省總面積的70.2%。全省40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25個,是我國少數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其人口超過全省總人口的1/3,有15個少數民族跨境而居,長期以來邊民之間通婚、互市,情況較為復雜。建國以來,歷屆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視加強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省委和省政府重視搞好新形勢下的民族工作,使全省一直保持民族團結和睦、邊疆繁榮穩定、經濟穩步增長、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的良好局面。
一、始終不渝地把促進生產力發展,作為新時期民族工作
的主要任務
發展經濟是搞好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也是新時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改革開放以來,云南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從總體上看,大多數民族地區的生產力水平仍較低,發展滯后,而且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日益擴大。這種狀況,既不利于全局的發展,也成為影響團結穩定的重要因素。制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一是思想不夠解放。我省各少數民族多數分布在邊疆、山區和貧困地區,封閉、半封閉的自然環境,加之各民族分別從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農奴社會、封建社會等不同的社會形態一起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及長期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使一些干部和群眾缺乏商品意識、開放意識和開拓精神,發展經濟的辦法不多。二是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嚴重制約了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三是教育、文化基礎差,勞動者素質低,生產方式仍較粗放、落后。加快民族地區生產力的發展,應當充分注意到云南民族居住分散、點多面廣,其自然環境、文化習俗、生產水平等情況各不相同的特點,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針對存在問題,突出工作重點,走出有云南民族特色的經濟發展路子。
更新觀念,掃除發展經濟的思想障礙。云南民族地區資源富集,群眾貧困,二者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造成這種狀況,除了自然的、歷史的特定條件外,思想觀念陳舊、落后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沒有思想的先導作用,囿于幾千年來形成的諸如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觀念、某些民族中殘存的原始平均分配思想、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小富即安等舊觀念、舊習俗的影響,就總是看山難、看水愁,正所謂端著“金飯碗”受窮,往往看不到前景和希望。要把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首要的就是大膽沖破傳統的思維定勢,按照“三個有利于”的標準,探索適合當地特點的發展路子和辦法。全省上下開展了一年多的解放思想大討論,就是要真正沖破舊思想、舊習慣的束縛,從根本上為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掃清思想障礙,提供精神動力。
重點扶持,突破經濟建設的薄弱環節。基礎薄弱是云南民族地區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基礎產業不穩固,基礎設施上不去,民族地區經濟就很難發展。而民族貧困地區由于經濟實力不強,自己無力投入很大財力搞基礎設施。多年來,省委、省政府從民族地區長遠發展的需要出發,集中大量資金,實行政策傾斜,在民族地區建機場,修高等級公路,建大型電站,發展程控電話,建立衛星地面接收網,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地改善了經濟發展的硬環境。同時,堅持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增加農業投入,興水利,抓科教,創造與工業化成長階段相適應的現代農業基礎,加速農業的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這些年民族地區經濟獲得較快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礎設施狀況改善為經濟發展增強了后勁。
因地制宜,實施分類指導的工作方針。云南民族地區千差萬別的實際,決定了各地不可能遵循單一的發展模式,而應當突出特色,選擇好各自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各地區按照以市場為導向,以特色資源為依托,以資源深度開發為重點,以效益高、科技含量大、關連度廣、市場前景好為原則,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盡快使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是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途徑。在緊靠緬甸的德宏州,以大力發展邊境小額貿易為先導,帶動了全州經濟繁榮;西雙版納州則以其獨特的熱帶雨林風光和民族風情,建設旅游支柱產業,促進了經濟快速增長;在廣大熱帶地區河谷,實行“山壩結合”,連片種植甘蔗、橡膠、咖啡等作物,為發展加工業提供了重要基地;在貧瘠冷涼的山區,發展茶葉、白蕓豆和經濟林果等種植業,發展牛、羊等養殖業,實行退耕帶林,為山區貧困農民找到了致富門路。實踐證明,云南民族地區的潛力在山區、熱帶地區,認真總結群眾實踐中的成功經驗,把這兩篇文章做深、做透,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就大有希望。
振興科教,把提高勞動者素質作為根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從一定意義上講,擁有大批高素質科技人才,就能創造出大量的物質財富,推動生產力發展。云南民族地區落后,從根本上講是教育、科技落后,是人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全省少數民族青壯年文盲率達28%,初高中畢業生的后續職業教育培訓水平也較低。因此,我們從云南民族地區的特殊情況出發,堅持基礎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并重,一方面突出抓好民族寄宿制、半寄宿制中小學,辦好后進民族重點班,并采取特殊措施為民族地區、邊遠山區培養大中專學生。另一方面,重視職業技術教育,辦好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培養與發展民族經濟相適應的初、中級人才。在邊遠山區和民族地區,著重抓好以“電腦農業專家系統”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培訓和推廣工作,逐步用現代科技知識武裝各族群眾。
改革開放,帶動和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與組合。民族地區富集的是資源(包括土地)和勞動力,短缺的是資金、高技術人才、設備和管理經驗。而只有將生產要素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形成生產力,改變落后地區的面貌。長期較為封閉的自然環境,促使民族地區必須加大開放力度,加強經濟協作,實行對口幫扶。民族地區的干部亟需走出去,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外地的一切先進的東西必須引進來,為當地的發展增添活力。必須實行全方位開放,既向鄰國及近鄰東南亞、南亞開放,也要向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開放。與此同時,尤其應重視搞好同國內發達省區如上海、廣東的合作交流,發展省際間、地縣間、企業間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橫向聯合,加強中央政府機關、上海有關部門單位對云南貧困地區的對口幫扶。各民族地區則要以更為優惠的政策和優良的投資環境,吸引外商、外資和省外企業前來投資,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
二、必須下大力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少數民族
干部隊伍
大力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是我們黨和國家一項重要的民族政策,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保障,也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培養造就一支跨世紀的少數民族干部隊伍,直接關系我省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和邊境穩定。特別是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新形勢下,進一步搞好少數民族干部隊伍建設尤為重要。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云南省委、省政府從改革和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干部隊伍建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少數民族干部隊伍無論從數量到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并在各條戰線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相比,我省的少數民族干部隊伍也在總體上暴露出一些不相適應的地方,突出表現在:少數民族干部隊伍中熟悉經濟、善于管理的干部不多,尤其缺乏金融、外貿方面的干部和管理人才;知識結構比較單一,總體素質偏低;各少數民族干部成長和發展不均衡,有些少數民族干部數量偏少。因此,盡快改善少數民族干部隊伍的知識結構、素質結構和民族結構是當前面臨的緊迫任務。
加快云南少數民族干部隊伍建設,應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以提高整體素質為主。在培養少數民族干部中,強調一定的比例是必要的。沒有數量,也就無所謂質量。在民族地區,尤其是民族自治地方,強調一定的比例,既符合發展壯大少數民族干部隊伍的總體要求和堅持民族平等的原則,也有利于民族地區的改革和發展。因此,要下功夫對各民族在整個干部隊伍中的比例進行調整,使其更加合理。對一些經濟文化發展滯后,民族干部數量太少的,要重點進行選拔培養。同時要看到,強調少數民族干部必須占本民族大體相當的比例,并不是民族自治地方的每一個局部、每一個單位、每一個領導班子都要達到這個比例。實踐證明,如果少數民族干部比例過低,就會影響少數民族充分行使自治的民族權利,但只有數量而沒有質量,民族干部素質偏低,也會影響民族地區的發展進步,最終損害少數民族的長遠利益。我們應堅持數量質量并重,以提高整體素質為主的原則,把政治理論素養與文化業務知識、理論知識積累與實踐經驗鍛煉有機結合起來,切實提高少數民族干部的整體素質,從而使少數民族干部担當起跨世紀的歷史重任。
加強云南少數民族干部隊伍建設,必須采取特殊有力的辦法,加大工作力度。在改善少數民族干部知識結構上,對目前少數民族干部已基本達到甚至超過本民族人口比例的,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現有干部素質方面,分層次、分類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文化科學技術知識、政策理論、經濟管理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的培訓,特別要突出農業科技、經濟管理、金融貿易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政策法規等業務知識的培訓,使他們盡快提高素質,以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領導班子建設的需要。在調整各少數民族干部所占比例上,對少數民族干部在全省干部中的比例明顯低于本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少數民族,實施行之有效的政策傾斜,采取大中專學校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分配,或由當地保送、委托培養;辦好寄宿制學校、民族干校;各專業技術學校適當增加招收少數民族學員比例;適當增加招生、招干指標,降低招生、招干錄取分數線等政策措施,拓寬干部來源渠道。對個別長期難以培養干部的少數民族,采取集中辦班的辦法,加快培養步伐,切實解決這些少數民族干部數量少和選拔難的問題。重視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婦女干部,拓寬婦女干部來源渠道,切實解決少數民族婦女干部來源匱乏、青黃不接的問題,改善少數民族干部隊伍的性別結構。在提高少數民族干部綜合素質上,重視基礎理論教育,抓好崗位培訓,組織交流鍛煉。堅持對少數民族干部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重點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教育,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使他們進一步提高理論水平和政治素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具備公仆意識和全心全意為各族人民服務的思想,牢固樹立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民族觀,增強貫徹執行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自覺性。要采取不同形式,通過多種渠道,對少數民族干部進行崗位業務培訓,幫助他們不斷提高現代科學文化水平,掌握履行崗位職責所必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要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少數民族干部到基層或上級領導機關和綜合部門掛職鍛煉,或到經濟較發達地區考察培訓,以增強他們的改革開放意識和全局觀念,提高宏觀決策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
全面發展
民族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是整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動員和團結民族地區的廣大群眾一心一意發展民族經濟;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區廣大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不斷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廣大民族地區群眾抵御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鞏固團結、穩定的社會環境,為民族地區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教育群眾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在民族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中處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優秀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辛勤勞動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弘揚和學習優秀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各民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自尊心、自強感就會進一步增強,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壯大和發展民族經濟的熱情就會最大限度地被激發出來。云南25個少數民族的文化異彩紛呈。多年來,云南立足實際,以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為契機,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收到了好的效果。有計劃地編輯出版介紹省情和民族英雄的圖書,創作表現重大民族歷史事件的影視和戲劇,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民族文化工程”獲得豐碩成果;廣泛開展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廣大民族地區的群眾增強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已經成為推動我省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一支不可忽視的生力軍。
使民族地區的廣大干部群眾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是推動民族地區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必要條件。民族地區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各民族的情況千差萬別,思想道德建設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應積極探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民族地區思想道德建設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實現全面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目標和任務。云南各民族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民族眾多,多民族雜居,沒有單一民族的縣;民族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民族地區大多是貧困地區,科技文化素質參差不齊;直接面臨著黃、賭、毒以及資產階級思想的滲透。針對這些特點,云南在民族地區思想道德建設中狠抓4個方面的教育:聯系民族地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和巨大成就,進行堅定社會主義信念,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教育;利用少數民族地區涌現出來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先進典型,加強勤儉持家、艱苦奮斗的教育;加強唯物論、無神論基本知識和其他科學知識的教育,引導民族地區的農民破除迷信,樹立與現代文明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加強民族團結的教育,引導各民族群眾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民族關系。同時,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把先進性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突出領導干部和青少年兩個重點,注重“三抓”,即抓基礎,從小學、幼兒園抓起,從日常的道德行為規范抓起;抓基層,從廠礦企業、學校、街道、農村抓起;抓陣地,建設一批道德教育活動中心和陣地。這些措施的實施,有效地提高了各族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各族群眾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更加堅定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得到進一步鞏固。我們深刻體會到,立足民族地區的實際,利用豐富多彩和生動活潑的形式,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深入持久地開展馬克思主義民族宗教觀教育,正確區分和處理民族地區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是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根本保證。開展馬克思主義民族宗教觀教育,認識要統一,形式要多種多樣。在云南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級領導始終把馬克思主義民族宗教觀的教育作為工作的重點,加強民族團結、發展民族經濟這根弦始終沒有放松。同時,把馬克思主義民族宗教觀教育作為黨校和部分大中專院校的重要教育內容,堅持開展民族問題知識競賽,利用報刊、廣播電視廣泛進行宣傳,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已經形成制度。馬克思主義民族宗教觀深入到廣大群眾的心中,做好民族工作就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正確區分和處理民族地區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必須深刻認識民族地區的基本情況,避免盲目性,增強預見性、科學性。這樣做有利于我們采取穩妥的策略和方式處理錯綜復雜的民族關系,有效地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云南是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一個省份,各民族在地理環境、經濟文化生活、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素質上差異很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民族之間經濟權益上的糾紛和其他方面的矛盾時有發生,有的還釀成了大規模械斗。一些社會丑惡現象在邊疆民族地區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對于人民內部矛盾,我們堅持“團結、教育、疏導、化解”的方針,注意分析和關注全省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及時將矛盾處理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對有壞人參與、操縱的大規模群眾性糾紛、械斗,我們采取先團結教育疏導群眾,緩解矛盾,再依法集中打擊個別壞人的方法加以解決。對國內外敵對勢力、民族分裂主義分子的滲透、破壞及分裂活動,我們則依法給予堅決、果斷的打擊。在矛盾多發且比較復雜的熱點地區,我們長期派駐民族工作隊,幫助當地發展生產,加強基層黨組織和政權建設,協助當地干部做好民族工作。實踐證明,只要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正確區分和處理民族地區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就能永遠保持長治久安的良好局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能順利進行。
(作者為中共云南省委書記)
求是京15-19A849民族研究高嚴19971997 作者:求是京15-19A849民族研究高嚴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