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傳統道德淺論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分類號B82
      一
  道德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社會意識形態。一定的道德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道德一旦產生,就必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對社會生活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對它的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起促進和保證作用;調適人際關系,對社會生活起維護和穩定作用。道德的社會功能主要通過形成社會輿論,培養內心信念和社會風尚,樹立道德榜樣來實現。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所起的特殊作用是其他意識形態所不能替代的。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包含各民族的倫理道德。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所不同的是作為少數民族道德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或者說,帶有一定的民族性。道德離不開一定的民族形式。“時代不同,道德也不同;民族不同,道德也不同。”(注:《狄慈根哲學著作選集》第76頁。)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不同的道德。恩格斯說:“善惡觀念從一個民族到另一個民族,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變更得這樣厲害,以致它們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注:恩格斯:《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132頁。)道德的民族性是客觀存在的,應該正視這個現實。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無論內容和表現形式都十分豐富。以往的倫理道德研究,以及道德宣傳、道德教育,對少數民族的倫理道德很少涉及,不能說不是一種缺陷。人們注重一般的倫理道德研究,而忽視少數民族倫理道德的特殊性的研究,因而內容顯得單調,缺少更多的特色。在少數民族地區滿足于一般化的道德宣傳教育,忽視民族道德特點,脫離實際,缺乏針對性,因而效果欠佳。
  少數民族傳統道德在社會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少數民族傳統道德是各民族千百年來生活經驗的積淀。它融匯在各民族生產、生活、文化、教育、宗教和傳統習慣之中,支撐著民族的心理、意識。它比一般的倫理道德具有更大的穩定性、廣泛性、適用性和更為直接的社會功能,是各民族用于調適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的重要手段。它在生活的交往中直接表露于外,時時可見,處處在起作用,并且具有很大的權威。在少數民族中,歷史上曾經有過“風俗統治”(實際是道德統治)。這種“風俗統治”的遺存,在有的民族中仍然起著不可忽視的積極的或消極的作用。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有些群眾內部紛爭,組織出面層層調解,甚至上了法院才能解決。但同樣的問題,在有的少數民族中則變得較為容易,不用組織出面,更不用上法院,一個長者按傳統習慣就把問題妥善解決了。解決民族間的糾紛也是如此,用雙方都能接受的傳統的辦法達成協議,或刻石立碑,曾使多少代人相安無事。這樣的事例在歷史上不勝枚舉。當前在民族地區,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社會風氣、治安秩序、生態環境等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除了依靠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道德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視的。在民族地區,這方面的許多問題是可以通過群眾自訂的“鄉規民約”來解決的。“鄉規民約”以本村、本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觀念和道德標準為基礎,緊密聯系實際,把道德教育和必要的懲罚結合起來,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很大的權威性。難怪有人稱之為“小憲法”。這種比喻盡管不盡科學,但足以說明民族傳統道德在調適人際關系,維護集體和個人的正當利益,保持社會穩定中的突出作用。
  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為了實現這個共同的理想,一切有利于建設、振興中華、統一祖國的積極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積極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積極思想和精神,都應當加以尊重、保護和發揚。”從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民族的特點,加強道德建設,是民族地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突出的認識功能、評價功能和調節作用,有利于民族團結和社會的穩定發展。
  少數民族傳統道德,不僅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其理論意義在于:首先,可進一步拓寬我國倫理道德研究的領域,揭示我國少數民族的倫理道德特點,使我國倫理道德研究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我國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我國人民以優良傳統著稱于世。然而,對于這應該大書特書的中國道德史卻很少有人作系統的總結,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研究對于豐富中國道德史是有價值的,尤其在道德發生學和原始道德等領域,將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顯示出它的意義。第二,可豐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馬克思主義關于道德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是在實踐中,科學地研究了人類社會的道德現象和道德關系,揭示了道德本質、發展規律和價值標準的理論科學。就象馬克思主義的其他組成部分一樣,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形成,絲毫也不意味著這一理論科學的終結,相反,它只是在這一領域開辟了認識真理的道路。總結少數民族道德表現和道德關系,對于豐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無疑是有價值的。第三,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隨著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中國道德史、中國民族史、世界民族學等等領域的研究的深化,能不能在這幾門學科之間再開辟一個新的領域——馬克思主義民族倫理學?應該是可能的。現在首要的事情是調查研究,積累資料,然后再考慮構筑體系。當前對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研究目的之一,就是為建立這一新的學科作準備。
      二
  少數民族傳統道德是中華民族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一般的倫理道德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聯系表現為共性,區別表現為特殊性。
  少數民族傳統道德與一般倫理道德的共性主要有三點:
  共同的道德本質 道德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有什么樣的經濟結構,就會有什么樣的社會道德。解放以前,各少數民族社會發展極不平衡,分別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其道德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處于原始公社末期的民族,以共同勞動、平等、平均分配,維護整體利益為主要的道德特征,處于奴隸社會的民族以絕對服從和人身依附為主要的道德特征,處于封建社會的民族以維護封建的宗法等級關系為主要的道德特征。現實的材料不僅證明社會道德的發展確實存在著不同的歷史類型,而且也證明處于同一社會形態的不同民族的道德形態也是基本相同的。道德不過是經濟關系的反映,并且在階級社會中都深深地打上階級的烙印,任何民族概莫能外。
  共同的優良傳統道德 “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注: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合訂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出版,第617頁。)這些優良傳統道德,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共有的美德,不僅漢族具有,少數民族也具有,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國各民族分布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民族種類最多的云南,全省17個地州(市)、127個縣(市), 沒有一個是單一的民族縣(市);以一個民族為主組成的自治州內,也含有多種少數民族;以兩個民族為主組成的自治州內,同樣也是一個多民族雜居州。甚至有些比較大的村寨,也居住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民族。民族分布的又一個基本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或小雜居。如彝族,西南五省區除西藏外均有分布。白族、傈僳族在云南全省許多地區均有分布。回族,在全國各省市(區)均有分布。從人口的比例看,在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以及部分民族鄉,少數民族人口與漢族人口的比例一般是少數民族占40%左右,漢族占60%左右。這種民族的分布為各民族的接觸、交往、相互學習、相互影響提供了條件。從歷史上看,漢族和少數民族交往、生活的歷史在上千年以上。各民族在共同開發建設祖國的過程中,互相影響、互相學習,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生產生活習俗、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也形成了某些共同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觀念。這些共同點比較集中地反映在對待民族關系、對待國家的態度等等問題上。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由于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運形成了世世代代相沿的誰也離不開誰的相互依存關系,這種關系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就是各族群眾團結、愛國、維護祖國統一的共同信念。所以,在歷史上,即使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包括各民族明智的思想家、政治家、民族領袖、民族上層在內的各族群眾,總是把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國家的安危放在首位。國家有難,尤其是面對外敵入侵,各族群眾就會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共同抗敵,表現出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寫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共同的社會主義道德 社會主義制度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制度。反映這個制度的道德的基本原則是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我國各族人民的道德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的道德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其主要標志是集體主義的道德逐步形成,并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道德選擇。社會主義道德,是在民主改革、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及與之相伴的共產主義思想的宣傳教育中孕育形成的。民主改革,解決了壓迫與被壓迫、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過去受奴役的人變成了社會的主人。這種人際關系在政治、經濟上的變化,使各族群眾在思想觀念上產生了極大的震動,體現了反對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實現人的社會平等的社會主義原則。民主改革順利完成之后,少數民族地區同漢族地區一樣,先后進行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制度。這一社會變革,對思想觀念的影響比民主改革更深刻。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變私有制為公有制,同傳統的所有制觀念決裂。在這一深刻的變革中,少數民族的道德觀念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有的少數民族的道德形態和他們所處的社會形態的變化一樣,跨越了幾個歷史階段。由于經濟制度的根本變化,加之40多年來圍繞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的實施和宣傳教育,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的道德觀念、善惡標準、行為規范日益深入人心,并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道德。如果說,在新中國成立前,由于各民族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加上民族壓迫、階級壓迫和民族隔閡,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道德的差異多、共性少的話,那么,現在隨著舊制度的消滅,新制度的建立,這種差異相對減少,而共同性相對增加。
  少數民族傳統道德,除了與一般倫理道德具有共同性外,還有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極其鮮明,隨處可見。從直觀上看,基本的,或者說比較突出的是:多樣性、交融性、淳樸性。
  多樣性 這是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主要特點。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道德形態和道德層次上。解放前,我國少數民族的道德形態差別極大。那時漢族的道德形態,基本上屬于統一的封建道德。相比之下,少數民族道德形態差異就很大。原始社會道德、奴隸社會道德、封建社會道德分別存在于不同民族之間。而且不同的道德形態不僅存在于不同民族之間,也存在于同一民族內部。許多地區的彝族已產生和通行封建社會道德,而大小涼山的彝族還盛行奴隸社會道德。哈尼族、佤族、拉祜族、傈僳族、景頗族、瑤族等各個民族內部,有一部分已通行封建社會道德,而有一部分還盛行原始社會道德。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以及同一少數民族內部道德形態的差異,是我國民族傳統道德的基本特點。這一特點,就其內容看,現在屬于直接的階級性的那一部分已經消失,被社會主義道德所代替。但其他方面,如戀愛、婚姻、家庭、宗教、生活習俗等并不直接表現為階級性的道德,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有的還相當明顯。當然不是說,在這些方面原有的道德仍然原封不動地保存著,而沒有任何變化。實際上已發生變化,有的已被社會主義道德所代替,有的基本上保留原貌,有的則變異、變型,成為一種新的特殊的道德現象。社會主義道德形態、部分舊的道德形態遺存,以及舊的道德形態變異產生的特殊的道德現象的存在,構成了少數民族道德多樣性的特點。這一特點將會長期保持。
  交融性 道德與宗教、文化藝術等同屬于社會意識形態。它們之間有區別也有聯系。就一般的倫理道德而言,它與宗教、文化藝術等的區別是很清楚的,對少數民族傳統道德來說則比較模糊。少數民族傳統道德與宗教、民族風俗、民族節日等各種文化現象交織在一起,有的甚至融為一體。道德觀念對宗教、民族文化產生極大影響,而宗教、文化等是道德觀念的載體,各民族道德情感、道德觀念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形式得到充分的表露。
  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信奉宗教,而且所信奉的宗教種類復雜,歷史久遠,教徒眾多,無論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世界性宗教,還是道教以及原始宗教都有信奉。有的民族分別信仰幾種宗教,有的民族,如回、維吾爾、傣、藏等許多民族幾乎是全民信教,以致“族”和“教”交織在一起,成了該民族的重要特點。宗教和道德相互滲透、交融。在神靈宗教中,包含著民族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宗教教義中的人生觀也就是有的民族的道德觀,在這里宗教信念和道德信念很難區分。道德借用宗教這種形式得以表現,而宗教卻又借用了道德的內容得以傳承。這就使少數民族的傳統道德在其所信奉的宗教中得到全面系統的反映,而且和宗教一樣莊嚴肅穆,披上了神圣的靈光,具有很大的權威。
  道德與風俗習慣交融在一起,是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又一顯著特點。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廣泛存在于其生產、衣、食、住、行、婚、喪、禮儀、節慶、禁忌等各個方面,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別具一格。不僅民族之間各不相同,就是同一民族也不盡相同。在西南民族地區,如同氣候“十里不同天”一樣,風俗也是“十里不同俗”。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是少數民族歷史傳統、經濟生活、文化藝術和宗教意識的反映,也是他們道德觀念的具體生動的體現。應該說,風俗習慣各個民族都具有,但為什么在少數民族中特別突出,而且區別如此之大?究其原因,當然首先與他們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分不開。人們生產什么,吃什么,穿什么衣服,住什么房子,行什么道路以及如何生產,如何吃,如何穿,如何住,如何走,都離不開一定環境,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條件。這是基本原因。但同時,傳統道德觀念的影響也是相當深刻的。有的民族男女長到十二三歲就要舉行一次穿裙子(褲子)禮,這顯然不僅是因為穿著好看或御寒防蟲等等,還有更深一層的道德意義,即:此人長大了,他(她)從此開始享有成年人的權利,也開始承担成年人的義務。有些民族有相互饋贈食物的習慣,你送我一袋土豆,我送你一筐谷子,這并不僅僅是因為這些東西可以吃,更不是為了“拉關系”,深層的道德上的意義是:他沒有我有,我不送點給你就過意不去。有的民族的子女到了一定年齡,其父母就要為他(她)蓋間小房,讓他(她)單獨住,這也不僅僅是為了遮風避雨,它意味著成年了就不能和父母同宿,血緣非等輩婚一旦發生,是極不道德的,同時又確認成年之后享有氏族外婚權利的道德規范。如此等等。對于少數民族各種紛繁復雜的風俗習慣,如果僅僅把眼光停留在他們的基本生活需要上,而忽視對他們的道德觀念的考察,那就很難作出圓滿的解釋。至于少數民族婚、喪、禮儀、節慶、禁忌等方面的風俗,所反映出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就更明顯了。以節日慶典為例,它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的節日繁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僅云南、貴州兩省,每年的民族節日就分別在百種以上。苗族節日最多,每年多達40個。少數民族節日有的來源于生產生活、有的來源于對祖先的祭祀、有的來源于宗教、有的來源于對英雄的紀念和對未來的祝愿等傳統和儀式。各種節日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各民族的道德觀念。有許多是教人如何做人,中心是懲惡揚善。如傣族的“潑水節”,講的是七個勇敢的姑娘戰勝惡魔勝利歸來,人們潑水為她們洗滌身上的血跡。壯族的“歌墟”是紀念不畏強暴的歌仙劉三姐。瑤族的“達努節”慶祝三兄弟戰勝自然災害奪得糧食豐收。少數民族節日有廣泛的群眾性,一般由群眾自己組織、自己參加。有些傳統節日規模很大,人們來自四面八方,人山人海,在歡樂和喜慶中,民族的道德情感得到盡情的表露,同時民族的道德觀念得到廣泛的傳揚。民族節日是各民族的道德文化得以傳承和聯絡感情、增強凝聚力的重要形式,各民族通過這樣一些形式以及特有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來保持自己的特點。少數民族特別注重組織好自己的節日,顯然是與他們強烈的民族道德情感分不開的。
  總之,少數民族傳統道德與宗教、風俗習慣、節日慶典等融為一體,借這些形式得以存在,借這些形式得以延續和發展。
  淳樸性 淳樸是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又一顯著特點。所謂淳樸道德,是指人類世代傳承并且沒有受到“污染”、扭曲的優良傳統道德。淳樸的道德一般都帶有“古老”的印記。也許因為這個原因,其價值往往容易被忽視。淳樸的道德,是人類祖先共有的道德。這里所說的淳樸道德,也就是原始道德及其遺存,是原始社會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人類為了生存,以集體勞動,平均分配為基礎的道德原則,可以說是原始共產主義的道德。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后,階級道德代替了原始共產主義道德,這誠然是歷史的進步,但剝削階級的道德畢竟表現為歷史的“墮落”,為廣大勞動群眾所鄙棄。到了共產主義社會,隨著階級、階級利益沖突和階級斗爭的消失,平等、自由、信譽、良心等等這些人類共同追求的道德規范,在新的條件下得到升華、大放異彩,原始的共產主義道德將完全被科學的共產主義道德所代替。
  淳樸的道德,在少數民族中相當突出。少數民族大都地處偏僻、交通閉塞,與外界接觸交往少,因此,傳統道德不易受到影響。少數民族由于人口少,一般生活環境比較艱苦,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經常調適內部關系,增強內聚力,而內部關系的調適過去主要是靠淳樸道德來實現的。現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
  少數民族的淳樸道德主要表現在道德內容和道德形式上,其內容是淳樸的,表現形式也是淳樸的。在道德內容上,無論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戀愛、婚姻家庭道德,都相當淳樸,它保留了人類的某些優良道德傳統,而又較少受到剝削階級道德的“污染”。它與原始社會道德有聯系,帶有原始道德的痕跡,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原始道德。在原始社會中由于生產力低下而形成的維護氏族和部落共同利益的集體主義道德以及共同勞動、互相關心、平均、平等等主要的道德規范,現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謂維護氏族的、部落的基本道德原則,正在變為較為廣泛的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的基本道德原則。簡單協作方式的共同勞動,已被另一種新的共同勞動或個體勞動所代替,但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扶弱濟貧的道德風尚依然存在。少數民族淳樸的道德,曾受到奴隸社會道德、封建社會道德和資本主義道德的影響,但并沒有被淹沒。人身依附的奴隸社會道德,新中國成立前只在個別民族中存在,新中國成立后已從根本上鏟除。宗教等級關系的封建社會道德,對一些民族雖有很大的影響,但不象在漢族中那樣根深蒂固。至于利己主義的資本主義道德,其影響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從根本上消滅了剝削階級道德生長的根基,使淳樸的道德在更高的層次上得到“復歸”、凈化、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淳樸的道德,就是這樣在跳躍式的社會變遷中保存、升華和發展起來的。它在戀愛、婚姻關系上表現為重“義”輕“財”,許多民族青年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婚儀簡樸,與重錢財、擇門戶的婚姻,尤其是買賣或變相買賣婚姻形成鮮明對照。在處理個人與個人及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上,重“義”輕“利”,誠實守信,講團結,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放在首位。許多少數民族樂善好施,熱情待客,助人為樂。在那里,雷鋒精神極易發揚,做了好事不張揚,更不要求回報,要回報就不算做好事。
  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表現形式也是淳樸的。這主要表現在道德情感上。少數民族一般都具有坦蕩、正直的品質,這既是他們的民族性格,也是他們的道德風貌。他們待人誠懇,使人有一種安全感。他們處事是非清楚,一是一,二是二,直來直去,沒有“彎彎繞”,道德情感直接表露于外。一旦路見不平,往往會不顧一切地挺身而出,“拔刀相助”。
      三
  在人類社會步入現代化時代時,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無論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如何正確評價民族傳統道德;民族的集體主義能否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相協調;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對平均主義的沖擊;如何正確認識外來文化等等。這些問題已經出現或正在出現,作認真研究,對于民族現代化意義重大。
    (一)關于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評價
  任何民族的道德都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孰輕孰重,與諸多因素有關,應作具體分析。在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評價上,長期以來給人的印象是積極的成分少,消極的成分多。造成這種印象的原因,一是某些歷史的、階級的、民族的偏見,加上有意無意的渲染。二是以非科學的標準來衡量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結果不是以消極的東西否定消極的東西,就是以消極的東西否定積極的東西。三是用簡單的推理來代替科學分析。因為新中國成立前少數民族所處的社會形態落后,所以道德亦落后。其實不然。道德決定于經濟關系,這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原理,這當然是正確的。但決不能引申為社會制度先進就什么都先進、社會制度落后就什么都落后,如果這樣簡單的推理,不作具體的分析研究,歷史就會被割斷,許多現象就無法解釋。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道德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有的道德觀念、道德原則,一旦形成,經久不衰,這種現象在少數民族傳統道德中尤為典型。當舊的社會制度消滅之后,舊時代傳承下來的道德除了一部分屬于阻礙新的生產力發展的腐朽道德外,還有一些屬于寶貴的優良傳統道德,對此不能視而不見,更不能不加區別地一概否定。
  按社會發展規律,人類從原始的公有制社會進入科學的公有制社會形態,其間要經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三種私有制社會形態。但是,由于中國特殊的國情,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我國的少數民族有的從封建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有的從奴隸社會就跨入了社會主義,還有的從原始社會的末期就直接跨入了社會主義。這種巨大的歷史跳躍性,使許多少數民族繞過了漫長的受奴役、受壓迫的苦難歷程。與經濟關系的歷史跳躍相適應,人們的道德觀念也出現了由前資本主義諸種道德形態向社會主義道德形態的過渡。因此,在分析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其道德本質的多樣性,即既有原始道德又有奴隸社會道德和封建0社會甚至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遺存。 要把各民族的傳統道德放在他們各自的生產關系、經濟關系的背景下去分析,這樣才能總結出歷史的規律,實事求是地分析哪些是優良的傳統道德,哪些是阻礙歷史進步的糟粕。
  從現狀看,民族傳統道德積極的方面明顯居于主導地位,而消極的方面居于次要地位。這是因為,首先,隨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鞏固和發展,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也同在漢族中一樣,在少數民族中逐步確立、鞏固和發展,成為少數民族的主體道德。其次,在少數民族中確實存在著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許多優良傳統道德,這些優良的傳統道德是在原始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道德,在本質上與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可以轉化為社會主義道德。第三、建國40多年來,少數民族道德中的消極部分,主要是那些受剝削階級影響和濃厚迷信色彩的道德原則和規范,有的隨著舊的社會制度的消滅而消滅,有的正在得到逐步的克服。阻礙社會進步的道德在逐步消失,淳樸的傳統道德發揚光大,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正在形成,這是我國各少數民族地區道德建設的基本現狀。
    (二)關于民族的集體主義道德
  集體主義是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基本原則。它象一條線一樣貫穿于各個民族所經歷的各種社會形態中。它最初是以血緣關系,從氏族、部落開始的,以后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這種集體主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有的民族中表現為原始的集體主義,這是為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為了生存而產生的集體主義;在有些民族中表現為民族的集體主義,這是為了反抗民族壓迫而產生的集體主義。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由于消滅了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逐步實現了民族平等,少數民族的集體主義注入了新的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集體主義雖然仍帶有生產力水平低的特點和一定的局限性,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它與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是相協調的,表現為帶有民族特點的社會主義道德。
  少數民族的集體主義道德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并通過一些特殊的形式來加以鞏固和發展。一是靠民族的自我意識。民族的成員與本民族有一種天然的聯系和特殊的感情,這種聯系和感情是割不斷的。遠在天涯海角的游子思念自己的故土,相隔數代的后裔尋根訪祖,為了民族的發展,為了家鄉的建設獻計獻策,出錢出力,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二是靠保持自己的特點。少數民族之為少數民族,就是因為人口少,并有許多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點。這些特點反映在語言、文字、服飾、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各民族都以這些特點與別的民族相區別,以有意識地保持這些特點求得自身的存在和發展。三是靠婚姻紐帶。許多少數民族一般實行本民族內部通婚。通過這種穩固的婚姻關系保持自己的特點,這是民族的自我意識最突出的反映。四是靠相互幫助。一家有事全寨出動,一人有難,眾人相幫。這既是集體主義的具體生動的體現,又是對這種觀念的有效培植。五是靠經常的節日聚會。少數民族節日聚會繁多。盡管其內容、形式不同,規模大小不一,但都是民族的集體活動。他們通過節日聚會聯絡感情,增強凝聚力。民族的集體主義是維系本民族的精神紐帶,將隨民族的存在而存在。
    (三)關于民族平均主義道德
  少數民族地區要改革、開放,要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已成為各族人民的共識。然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是個全新的生產、生活方式。許多民族地區,過去長期處在封閉和半封閉狀態,只有簡單商品交換,人們普遍以經商為恥。因此,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對許多少數民族來說,是個陌生的概念。由此引起的道德觀念變革,更為激烈。
  平均地支付勞動、平均地享受勞動成果,這是許多少數民族的古老觀念和習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有的民族地區,集體出工干活各戶平均出勞動力,只要一戶不出工,全隊都不能出工;一戶出多少工,戶戶就出多少工。他們說,入合作社,大家搭伙種地、搭伙吃飯,哪家出工多了,以后分得的糧食比別家多,那就不好辦了。于是,勞動力多者、強者與勞動力少者、弱者全在同一大鍋里喝稀粥。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有的人敢于沖破傳統觀念,搞起了商品經濟,但還是按老傳統辦事,開個館子,鄉親們來吃飯也不收錢,結果本錢賠光、鋪子關門。有的先富者心理上總是不敢理直氣壯。
  平均主義在許多民族中是以兩種不同的形式存在。一種是原始的平均主義,這是一種自發的、千百年來約定成俗的平均主義。“隔山打鳥,見者有份”,“一家宰牲,全寨分享”,是其典型表現。另一種平均主義,是在社會主義形式下的平均主義,產生于本世紀五十年代末,這是社會主義制度被曲解而產生的平均主義。這種平均主義雖然與原始的平均主義有區別,但本質上都是以低下的生產力和共同貧困為基礎的。因此,當社會主義形式下的平均主義代替原始的平均主義時,對原始的平均主義道德觀念沒有多大的觸動。然而,當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時,就對不同形式的平均主義產生了猛烈的沖擊。這種沖擊孕育著新的道德觀。這種新的道德觀是承認差別,合法致富,共同致富。
    (四)關于內聚情感
  對氏族的愛、對部落的愛、對本民族的愛、以至對祖國的愛,誠然是少數民族的優良傳統。在通常情況下,這種愛主要表現為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愛。正是這種愛,鑄造了中華各民族強大的內聚力和向心力。但是,這種愛還有一定的局限。當涉及國家整體利益時,這種愛是統一的;當涉及民族局部利益關系時,有時是偏狹的。
  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中國以外的文化有糟粕也有精華。應該看到,我國各民族之間科學技術的差距,特別是與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差距是很大的。“夜郎自大”是發生于漢代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中的典故,應以史為鑒。每個民族都應以博大的胸懷,積極地吸收各民族乃至世界的先進文化來豐富自己,把傳統的內聚情感與對先進文化的追求、與新時代的開放心理結合起來,在開放中求發展、在開放中保持自己的優良傳統。完全拘泥于傳統,拒絕先進文化,只會導致落后。主動迎接挑戰,在改革開放中,保持優良傳統,才是最佳選擇。
思想戰線昆明60~68A849民族研究高發元19991999少數民族傳統道德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道德比一般的傳統道德具有更大的穩定性、廣泛性、適用性和更為直接的社會功能,是各民族調適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的重要手段。少數民族傳統道德與一般的倫理道德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民族不同,道德也不同。人類社會步入了新的時代,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無論在理論上,抑或實踐中都面臨嚴峻的挑戰,只有主動迎接挑戰,在開放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保持優良傳統,才是最佳選擇。少數民族/傳統/道德高發元,云南大學,昆明,650091;男,教授 作者:思想戰線昆明60~68A849民族研究高發元19991999少數民族傳統道德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道德比一般的傳統道德具有更大的穩定性、廣泛性、適用性和更為直接的社會功能,是各民族調適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的重要手段。少數民族傳統道德與一般的倫理道德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民族不同,道德也不同。人類社會步入了新的時代,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無論在理論上,抑或實踐中都面臨嚴峻的挑戰,只有主動迎接挑戰,在開放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保持優良傳統,才是最佳選擇。少數民族/傳統/道德

網載 2013-09-10 21:57:09

[新一篇] 小學課堂教學模式新探

[舊一篇] 尚鉞先生與“魏晉封建說”  ——為紀念尚鉞先生誕辰100周年而作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