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610(2001)03—0003—05
學校要對學生開展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的教育活動。學校的教育量以及學生的學習量需要測量和控制,否則就不知道教與學的狀況,就難以達到教與學的目的。長期以來,用時間和課程來測量和控制教育量和學習量,其教學管理制度就是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學年制,即在一定的時間內學完規定的課程和學業,按學習年限計算學生的學習量。
學分制是相對學年制而言。它不是以時間來計量,而是以學分為單位衡量學生的學習量,因此,學分制也是計算學校教育和學生學習量的標尺。無論是學分制或學年制都屬于教學管理制度。
學分制是隨著社會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而產生的。傳統的大學教育是采取班級授課的形式,以學年、以完成固定的課程來計量學習量,培養統一規格的學生。18世紀末,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新興學科不斷出現,社會分工、專業分工越來越細,統一的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而對擴大學生知識面的要求、對教育個性化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在歐美一些大學里沖破了固有的統一課程設置模式,即學校根據社會各方面的不同需要,開設了許多課程。但是學生在短短的大學期間不可能學習所有的課程,于是,產生了選課制。德國最早提出了“選課自由”的思想,而選課制的發展和完善是在美國。早在1779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就提出,大學要實行選課制,要進行課程改革。他主張改革傳統的以古典文學為核心的、全部必修的課程結構,增加一些供學生自由選課的實用課程。1825年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開始試行選課制,1869年在哈佛大學也出現過選課制,即允許學生選學計劃外的課程,打破了統一的計劃教學模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哈佛大學實行選課制20年后,開始實行學分制,規定學生只要達到一定數量的學分就可畢業,獲得學位。繼哈佛之后,美國大多數高校紛紛進行改革,推行選課制和學分制。剛開始,由于實行完全自由選課的學分制,產生了不少弊端。許多學生不是考慮組成合理的知識結構,而是根據是否容易得到學分、上課時間是否方便來選課,不少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選課支離破碎,沒有中心。針對這些問題,哈佛大學采用了英國的導師制,以加強對學生的指導,減少學生選課的盲目性,并且對課程結構進行調整。許多大學不再實行完全自由的選課制,規定學生必須在主修領域學習一定數量的課程,同時必須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選修一定量的基礎性課程,即普通教育課程。從20世紀20年代以后,實行學分制的大學,建立了必修課、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的課程結構,在課程內容上包括普通教育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由此可見,學分制有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才得以鞏固。
目前世界各國的教學管理制度不盡相同,即使是實行學分制,也有很大差異,并非一種模式。如日本從1947年開始全面推行學分制,規定本科學生必須學滿124個學分方可畢業,但學習年限為4年,只能延長,不能提前畢業。
我國北京大學于本世紀初實行過選修課,規定“本科生滿80個單位即可畢業”,其中必修課與選修課各占一半。1923年武漢大學前身武昌師范大學提出“廢除學年制,采用學分制”,允許學生選修一部分其它系的課程,允許學生提前學滿學分即提前畢業。1929年8月, 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規程》,規定:“大學各學院或獨立學院各科課程,得采用學分制。但每年所修學分必須有限制,不得提早畢業”。
解放后,我國沒有實行學分制,而實行的是蘇聯學年制,這與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有關。在計劃經濟下,對人才的要求有統一的規格。大學生從招生、培養到畢業分配,全部由國家計劃安排,由國家包下來,實行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有不少優點和長處:(1)有規模效益。 按班級授課,每個班級都有一定數量的學生,能夠形成一定規模,有利于多培養人才。(2)有較強的專業性。學校根據專業特點安排課程, 培養出來的學生適應本專業發展的需要,工作后上手較快。(3 )教學管理比較簡便。一個班級一個年級,統一安排一張課程表,教師、學生一目了然。(4)便于開展集體活動。學生按班級和年級組成, 有利于開展集體活動,便于進行思想教育,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容易互相熟悉,互相了解。學年制及班級授課制之所以一直延續至今,因為它是一種科學的、有效的教學管理制度,是與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正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因而學年制的弊端也日益顯現出來:(1 )學生的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學年制是以統一的教學模式為前提,在專業教育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狹窄,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2)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學生個性的發展。 由于學年制把學生放在統一的模式里培養,忽視了他們的基礎與素質的差異,興趣愛好的差異,不利于培養拔尖學生和有特色的學生,不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3)不利于發揮教師的潛力。 由于教師也是按規定好的計劃、大綱教學,按規定好的課程、教材講課,不能開設自己擅長的、喜愛的課程,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潛力。
總之,在學年制和班級授課的體制下,教師被動地按學校的計劃在授課,學生被動地按學校的計劃聽課。顯然,這種高強度的計劃性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了。在現代社會里,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需要復合型的人才,需要有競爭意識的人才,因而這就必須改變過去統一的教學模式。在現代社會里,廣大大學生的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他們的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增強了,要求選課、發展個性的欲望增強了。而且又要繳費讀書,畢業后自謀職業,因而對不感興趣的課程,認為對就業幫助不大的課程就不愿學;對有興趣的,將來便于擇業的、社會上熱門的專業、課程,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并要求有學習的選擇權。所以那種統一式的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越來越不受歡迎,甚至受到學生抵制。于是彈性學年制、有選修課的學年制、學年學分制,以及全學分制應運而生。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積極“實行學分制”等各種教學制度改革的試驗,有力地推動了學分制的發展。
目前,在我國高校實行的學分制中,有各種不同的模式。如學年學分制、計劃學分制、實績學分制、復合型學分制、彈性學分制,整合學分制、全面加權學分制、績點學分制,以及學分相通制、學分互換制等。現在最多的模式是學年學分制和績點學分制。學年學分制,就是基本上保留原來的學習年限,但在課程設置上有必修課和選修課,并以學分來計量學生在規定學年中完成的學習量。績點學分制,就是將學生的學習成績劃分為優、良、中、及格、不及格等若干等級,用績點或權重的多少來表示,與學分結合成學分績點,形成績點學分制。學習成績與績點的折算方法如下:
90—100分,折合為4.0—5.0績點,優秀,折合4.5績點;
80—89分,折合為3.0—3.9績點,良好,折合3.5績點;
70—79分,折合為2.0—2.9績點,中等,折合2.5績點;
60—69分,折合為1.0—1.9績點,及格,折合1.5績點;
59分以下不及格,折合為0績點。
一門課程的學分績點等于該課程的績點數乘以學分數。一學期的平均學分績點等于該學期全部學分績點之和除以所修學分之和。學生修業期滿的平均學分績點等于所修全部課程的學分績點之和除以所修課程學分總數。
加權學分制,就是將學生的各門課學習成績,按該課程的學分加權,即將這門課的課時、學分一并計入學生學習的總量之中,比過去只看考試成績不看該課程的分量(如課時多少和難度)較為科學。
學分制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方面:(1)以學分代替學年, 即不是以學習年限衡量學生的學習量,而是根據各門課的分量以及教學時數來衡量學生的學習量,包括質量和數量。一般以一個學期內每周上課1 小時,課外復習、作業2小時為1學分;如果有的課程沒有課外學習比例,則每周上課2小時為1個學分;如果有的課程難度大,屬A類課程, 課外學習比例大,則每周上課1小時為1.5學分。(2)以指導性代替指令性。學年制下,學校按專業編班組織教學,每個學生有一個班級、一張課表、一個教學計劃,完全是指令性的教學。而學分制是對學生進行指導性的學習,如為了搞好選課,首先制訂各種類型、多種系列的課程,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指導。(3)以彈性代替剛性。 學年制是剛性教學管理制度,一切由學校規定好,學生沒有選擇的余地。學分制是彈性教學管理制度,學生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自由選課,可以自由安排學習計劃,包括學習的年限,如原定四年制的學習內容,學生可以在3 年內學完,也可以在5~6年內學完,具有較大的靈活性。(4 )以選課代替排課,學年制是由學校統一排課,一個班級學生必須按統一的課程表、規定的時間和教室去上課。實行學分制后,由學生自己根據教學計劃、教學要求,到“選課中心”或在網絡上選擇課程和教師及上課的時間、教室,改變了過去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實行學分制的優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于優化知識結構。學年制只有必修課,以及統一的教學計劃,學生學的是統一的教材,本人不能組合自己所要求的知識結構;學分制以開設大量選修課為前提,學生可以根據社會需要、就業需要、個人發展需要來選課,實行文、理滲透,理、工、管結合,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組成最優化的知識結構。
第二,有利于培養各種類型的人才。即培養多規格、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有特色的人才、復合型人才,改變了過去培養出來的學生是統一模式,統一的知識結構,從而滿足社會各方面對人才的需要。學生和社會之間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更大的選擇余地。
第三,有利于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實行學分制后,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多選修一些課程。有專特長的學生可以選修自己最喜愛的課程,從而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學習基礎不好的學生,可以從實際出發安排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進度,如減少選修課程,另選其它課程,延長學習時間。總之,可以使每個學生各得其所,各有所為。
第四,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實行學分制后,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上(除必修課外)做到“四自主”,即自主選擇課程、自主選擇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自主選擇學習進程。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參與意識、自主意識、競爭意識。
第五,有利于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實行學分制后,廣大學生可以自由選課,這樣有助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發揮學校的綜合優勢。在學年制時,有些教學設備,有些教師及其開設的課程,僅為少數院(系)的學生服務。有些短線專業的教師教學任務不足,實行學分制后,可以為全校學生開設選修課、雙專業等,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第六,有利于激勵教學質量的提高。實行學分制后,學生可以自主地選課、選教師,對教學質量不好的教師,內容陳舊的課程,學生可以不選,教師感到壓力很大,這對促進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改革教學內容有積極意義。對學習潛力大的優秀學生,選學雙本科、一本一專或一主一輔,可以多選修幾門課程,學校獎勵他多學幾個學分,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分制固然有許多長處和優點,但世界各國沒有一個統一的學分制模式。也決不是說必須將學年制全部改為學分制。應該明確的是,建立一種教學管理制度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教與學的質量,更好地培養大批合格的人才。因此,實行學分制必須以此為前提。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分制,首先應從國情和校情出發。
第一,要從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出發。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各級學校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實行學分制時要確保學生學習必要的馬列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課,要把握鄧小平理論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要安排一定的人文學科的課程。這些要作為必修課,以提高學生的思想理論水平。在選課過程中,要加強思想教育工作,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學分制,正確行使自主權。在當前實行的學分制中,有些學生偏重于選課時間,偏重于選容易學的課程。如將選課集中在周二、三、四3天,不愿選周一、周五的課程, 不愿選要求嚴格的教師,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長期不與導師見面等。這些不利于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情況,必須加強教育并作必要的限制,而不能放任自流,不能匆匆忙忙地搞完全學分制。
第二,要明確實行學分制的主要目的。有人一講到學分制,就認為是讓優秀學生提前畢業,這是一種誤導。實行學分制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提前畢業,而是讓學生在學習上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選擇性,讓學生根據個人需求、就業需求、社會需求,來組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因此要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大學階段寶貴的時間,充足的資源,良好的環境,多學一點知識,認真完成每一個學習環節,包括實驗、實習、社會實踐,而不要急于提前畢業。當然,對少數特別優秀的學生、學習潛力很大的學生要求提前畢業也是允許的。同樣,也允許學生延長幾年畢業。
第三,要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我國的大學生很少,僅占同齡青年的11%左右,也就是說,我國的大學教育還沒有普及,培養出來的學生必須馬上崗,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因此,對學生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要從社會需要出發,要把學生個人的需要、個人興趣愛好的滿足,與國家需要、社會需要結合起來,把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結合起來,既要擴大學生知識面,又要有明確的專業方向,考慮到將來就業的需要。因此,在實施學分制時,應兼顧必修與選修、基礎與專業等各個方面。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者要有合理比例,一般為5∶3∶2,或5.5∶3∶1.5;必修課與限定選修課,任意選修課的比為6∶2∶2。總之,既要讓學生有較寬的知識面, 又要有比較扎實的專業知識,以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
第四,要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不少高校的師資隊伍、教學設備、現代化管理水平還不太高,對開設大量的選修課、用計算機選課,以及實行完全的學分制困難較大。因此,在實施學分制時要循序漸進,不搞一刀切,目前首先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資水平,能開設大量課程,為學生選課創造條件。先在學年制基礎上開設選修課,然后實行學年學分制,條件成熟時再實行完全學分制。但學分制并非唯一的教學管理制度,條件不成熟時,不必勉強搞學分制,有些特殊專業的學校,也不必勉強搞學分制,應維持學年制,只要課程結構、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即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分制,應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分段進行,逐步完善。具體做法如下。
1.改變完全必修課,開設部分選修課。目前仍然有一部分高校開設的課程全部是必修課,學生無法根據自己的需要選修自己所喜歡的課程,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結構一個樣。不能開選修課的原因之一,是課時安排太滿,擠不出時間讓學生選課,因此首先要壓縮總課時,從現有課時中壓縮15%~20%,用于開選修課。其中包括學科基礎課中的選修課、專業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四年制本科總學時應控制在2500~2700小時,三年制專科控制在2000小時左右為宜。
2.改變單一的專業方向,實行雙專業制和主輔修制。實行學分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學生形成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在目前不可能實行完全學分制的情況下,可以先實行主輔修制和雙專業制。首先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自選。優秀學生可以學兩個本科(第二本科為60學分),比較優秀的學生學一本一專(專科為40學分),大多數學生學—主—輔(輔修為20學分),即以原有的專業為主修專業,再自選一個輔修專業,輔修專業由學校開設,也可以由院(系)開設,一般需要安排6~7門課程,形成一個比較系統的知識結構。為了不與必修課重復,雙本、一本一專、輔修課可以安排在晚上、周末或暑假。實行雙專業或主輔修制,一般應跨學科,以便構建復合型知識。學習第二專業必須完成該專業作為第一專業時規定的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的課程,以及實驗、實踐的教學內容。
3.改變單一的班級授課制,建立有合有分的班集體。當前,學分制中的一個突出矛盾是固定的班集體沒有了,不利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班集體活動。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從我國高校的實際出發,可采取有合有分,合分相結合的班集體和班級授課制。一年級新生進校后,每人都要編入一個班集體。在一年級時,應實行以“班集體”為主的授課制,一方面是養成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一年級的主要課程是公共基礎課,選課余地不大。多數課可以在一個“班集體”,或幾個“班集體”上,如學軍課、社會公益勞動課、政治理論課、思想品德教育課等,不存在“選修”,完全可以在一個班級里上。有少數課程因深度不同可以選修,如外語有1~3級,高等數學也有1~3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因而一年級也有選修課,但畢竟較少,可以安排一天專門作為選修課的時間。如上午是選修外語的時間(1~3級外語均放在同一個上午),下午是選修數學的時間(1~3級數學均放在同一個下午),也可以安排幾個固定的半天、晚上為選修課時間。這樣既保證了必修課的時間,又保證了選修課的時間。這種合分結合的班級授課制,是以班集體為主要教學單位,有利于加強班導師(班主任)與學生的聯系,有利于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和班集體的活動。到了二年級,必修課要減少,選修課將增加,可以安排兩天為選修課時間。到了三年級,可安排三天為選修課時間,兩天為專業必修課時間。到了四年級,留一天必修課時間即可,大多數時間為選修課。留一天為班集體共同課,也有利于對學生開展思想教育工作。
4.將一、二年級或一年級學生集中起來,作為養成教育階段。專門由基礎學院(基礎部)管理,負責教學和黨團建設、思想教育等。在養成教育階段實行學分制,實行合分相結合的班集體制。每班或每個年級設班主任或輔導員,以便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引導他們較快地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規律。學生學軍課、社會公益勞動課、政治理論課、思想品德教育課、社會實踐課、生產實習課等都可以安排在這一階段,學生所學的課程用學分計量,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增加選修課。
5.實行多種形式的教學管理制度。在實施完全學分制之前,可實行與學分制相關的教學管理制度,改變學年制一統模式的做法。①重修重考制。學年制規定學生對一門課程只能學習一次,實行學分制后,學生對一門課程可以多次重修、多次考試,記載最高一次重修的考試成績;②免修免聽制。學生通過自學掌握了某一門課的知識,可在開學之前提出免修,但要經考試合格(一般在 75分以上);也可申請免聽,期末參加考試,合格后給予學分。③獎勵學分制。在學分內劃出一些學分(8~10分)用于獎勵在教學計劃之外學有成效的學生。如科研獎勵、學術獎勵、創造發明獎勵,參加各種競賽優勝者獎勵,參加課余社團活動、體育運動隊、文工團獎勵、社會實踐獎勵等。也可以規定學生在一年內必須聽完多少次學術講座給予一定的學分。
6.實行完全學分制。經過一段時間學年學分制的運轉后,條件具備的學校可實行完全學分制。學生進校就可以根據教學計劃的總體要求,自由地選課,自由地安排學習時間和學習進度。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主要貫穿到教學領域之中,貫穿到管理之中和校園文化之中。實行完全學分制以后,學生在學習上的自主性和選擇性更大,學校應為學生配備導師,指導學生的選課和學習。一般10~15人配備1名指導教師, 導師要安排固定的時間與學生見面,了解關心學生選課和學習情況,解答學生的問題。學校要組織學生廣泛參加課余社團活動、大學生俱樂部活動,并配備指導教師,以加強指導和教育,使學生有豐富而充實的課余生活,并在這些集體活動中受到教育,得到鍛煉。學校要設置選課中心,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在導師指導下到選課中心選課。有條件的學校應將全部課程、教學計劃上網,讓學生在網上選課。即使實行完全學分制,也應有班集體。有些公共基礎課和活動,如政治理論課、思想品德教育課、軍訓、公益勞動等應以班級為主體。在一年級時選修課少,應以班級學習和活動為主,可以從一年級下學期或二年級開始實行完全學分制,讓學生按規定自由選課。
綜上所述,所謂中國特色的學分制,就是從中國國情和校情出發,在教學管理中把思想教育與傳授知識教育,把全面發展教育與個性發展教育,把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把學分制與學年制、選課制與班級授課制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新型的教學管理制度。
收稿日期:2001—06—29
現代大學教育長沙3~7G4高等教育楊德廣20012001學校的教育量以及學生的學習量需要測量和控制。學年制和學分制都是用來測量和控制教育量和學習量的。學分制是隨著社會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而產生的。學分制的主要特點是:以學分代替學年,以指導性代替指令性,以彈性代替剛性,以選課代替排課。實行學分制有六大優點:有利于優化知識結構,有利于培養各種類型的人才,有利于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有利于激勵教學質量的提高。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分制,一是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二是明確實行學分制的主要目的,三是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四是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分制,應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分段進行,逐步完善。建立中國特色學分制/因校制宜/分段進行楊德廣(1940—),男,漢族,江蘇南京人,上海師范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200234。 作者:現代大學教育長沙3~7G4高等教育楊德廣20012001學校的教育量以及學生的學習量需要測量和控制。學年制和學分制都是用來測量和控制教育量和學習量的。學分制是隨著社會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而產生的。學分制的主要特點是:以學分代替學年,以指導性代替指令性,以彈性代替剛性,以選課代替排課。實行學分制有六大優點:有利于優化知識結構,有利于培養各種類型的人才,有利于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有利于激勵教學質量的提高。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分制,一是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二是明確實行學分制的主要目的,三是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四是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分制,應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分段進行,逐步完善。建立中國特色學分制/因校制宜/分段進行
網載 2013-09-10 21: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