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哲學發展的道路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時代是不斷發展的,因而哲學也是不斷發展的。每一時代應有每一時代的哲學思潮。
  20世紀是中國社會大轉變的世紀。自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受到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欺凌,經受了一系列的民族災難。到1949年建立了新中國,才徹底解決了100年來的民族危機,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時代。
  本世紀30至40年代,中國的哲學思想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發展。
  30年代最有影響的、在歷史上發揮巨大作用的哲學著作是毛澤東在延安發表的《實踐論》與《矛盾論》。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達到了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從而指導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輝煌的勝利。
  30年代,在北京的學術界,也有一些學者努力探索真理,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其中影響較大的有馮友蘭、金岳霖和熊十力。
  馮友蘭著《新理學》自稱是“接著”程朱講的,而不是“照著”程朱講的。他區分了“真際”與“實際”,所謂真際即是“理”的世界。他認為哲學的命題只是對于真際有所肯定,而不是對于實際有所肯定。他認為“凡實際存在的物皆有兩重所依,即其所依照及其所依據”。《新理學》對于理氣問題做出了新的解釋,它是程朱學說與新實在論的結合。馮友蘭又著《新事論》、《新世訓》、《新原道》、《新原人》與《新知言》,合稱“貞元六書”。他在《新原人》自序中說:“為天地立心,為先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太平。”這說明當時馮友蘭有抗戰必勝的信心,他希望為勝利后的中國提供一些理論支柱。
  金岳霖著《論道》,提出了“道式能”的本體論體系,以為“道”是哲學上的最高概念,而道的內容是“式”與“能”。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式”與“能”二者結合而成的。“式”是空套子,只是一些“可能”。“能”是可以套入“式”的原始材料。一個“可能”如有“能”套入,就成為現實。宇宙及其中事物的發展是由可能到現實的歷程。這與馮友蘭區別真際與實際之說有所不同。
  熊十力早年學佛,研究唯識之學,繼而對唯識學說發生懷疑,試圖加以改造,著《新唯識論》,提出了自己的哲學思想。《新唯識論》宣稱“實體非是離自心外在境界”,“境識同體,本無內外”,實為一種唯心論,而又揭舉“轉變”,認為“色無實事,心無實事,只有此變。”這可以說明一種變易哲學。
  新中國成立后,馮友蘭與金岳霖都認真研究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實現了思想的重大轉變。馮友蘭過去曾批評李恕谷的“理在事中”的觀點。50年代,馮友蘭接受了唯物論的“理在事中”的觀點。在晚年他所寫的《三松堂自序》中說:“新理學雖不是臨摹柏拉圖和朱熹,卻也犯了他們的錯誤:那就是理在事先,理在事上。現在我開始認識到‘理在事中’是正確的。”金岳霖也表示接受辯證唯物論。馮友蘭、金岳霖的思想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
  熊十力聲稱不能贊同唯物論,但是思想也有重要的轉變。熊十力于1948年發表了《體用論》,提出了自己的晚年定論,其自序說:“此書既成,新唯識論兩本俱毀棄,無保存之必要。”1961年他又撰寫《乾坤衍》,據《易傳》的乾坤以立說。他舍佛尋儒,“歸宗孔子”,“以體用不二立宗”,更進一步“攝體歸用”,肯定“現象真實”。他以為《易傳》的“乾”即指精神,“坤”即指物質。精神是主動的,“心畢竟是物之主”。熊十力表示不能接受唯物論,但也拒絕唯心論的名稱。
  當代中國哲學發展的前景,在今天已日益明顯了,中國哲學發展的新時代應是一個新的百家爭鳴的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是第一次百家爭鳴的時代。到漢代轉入經學時代,當時立言必以經典為據,這就束縛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五四”新文化運動結束了傳統的經學時代。新中國成立,1956年宣布了百家爭鳴的正確方針,雖然以后又走過曲折的道路,但這個方針還是被肯定下來,這是唯一能促進學術發展的正確方針。
  百家爭鳴,百家者言其多也,實乃多家之謂,應將學術與政治分開,政治上應確立統一的法紀,不允許叛國背民的謬論。學術問題則應允許自由討論。在哲學領域內,唯物論、唯心論、在唯物唯心之間的二元論、實證論、生命哲學等都可享有學術討論的自由。憲法已經規定了宗教信仰的自由,則哲學唯心論也應有一定的思想自由。同時,唯物論亦可以有不同派別,對于某些問題也可以有不同意見。
  雖云百家爭鳴,但是也應有一個主導思想。新中國是在唯物論的指導之下建立起來的,今后的建設也應該以唯物論為指導。鄧小平同志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今后國家建設的最高指導原理,以實事求是為主旨的唯物論應是當代中國哲學的主導思想。
  中國哲學的發展可以有許多途徑,其途徑之一是將唯物論與中國哲學的優秀傳統結合起來。有人對于中國傳統哲學不感興趣,因而不談現代哲學與傳統的結合,那也是允許的。但是,我認為對于中國傳統哲學的批判繼承是中國哲學今后發展的應有之義。
  多年以來,我努力從事的是試圖將現代唯物論與中國哲學的優秀傳統結合起來。
  哲學的發展必須兼重綜合與創新。綜合即是將古代和近代哲學中符合客觀真理的正確見解綜合起來。古往今來,哲學家往往各有所見,各有所蔽。如荀子所說:“慎子有見于后,無見于先;老子有見于屈,無見于伸;墨子有見于齊,無見于畸;宋子有見于少,無見于多。”綜合也是將各家之所見匯綜起來。但是綜合不同于“雜”。古代有所謂“雜家”。《漢書·藝文志》論雜家云:“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蕩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雜家雜取各家學說,而沒有自己的一貫原則,這是不足取的。綜合還需要有一個一貫的原則把所匯綜的眾多觀點貫通起來,這就需要有所創新。創新即是在已知的真理的基礎之上深入思考,依據新的觀察提出新的見解。
  中國哲學中有一些精湛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現代唯物論是相通的。這些思想可以加以新的解釋,從而賦予以新的意義。這里試舉出四個基本觀點:
  (1)生生日新。生生日新是《易傳》的一個基本觀點。《易傳》中說:“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又說:“天地之大德曰生。”還說:“天地yīn@⑦yūn@⑧,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傳》所謂生是出生、產生之意,亦即創造之意。所謂“生生”、“日新”亦即謂宇宙是一個變化創新的過程。孔子曾經肯定了變化,《論語》中記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切事物都是逝逝不已的,有如川流。新者生,舊者逝。事物逝逝不已,亦即生生不已。用現在的名詞來講,這即是認為宇宙即是不斷創新的變化過程。英國哲學家懷特海強調過程,與中國的《易傳》思想有相近之處。過程具辯證法的一個根本觀點。
  (2)以氣為本。西方古代唯物論以物質為基本觀念,中國古代唯物論則以“氣”為基本觀念。中國古代哲學所謂“物”指一切具體的東西。而一切物的構成材料則謂之“氣”。在中國哲學中,氣是一個比較深微的觀念,不易理解。過去有人認為“氣”是一個模糊含混的觀念,這是由于對于氣的含義缺乏理解。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如而無義,人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這說明,水火、草木、禽獸、人都有氣,即都是氣所構成的,氣是萬物的本原。氣具有運動變化的本性,于是有些西方學者將氣理解為生命力。但是,正如荀子所說,氣與生屬于不同的層次,所以不能把氣理解為生命力。氣具有廣延性,即具有物理學的所謂質量;氣又具有運動性,即具有物理學所謂能量。氣可以說是質量與能量的統一,所以是一個比較深微的觀念。在今天,物質觀念已經比較流行,而氣的觀念難以理解,故而物質的觀念代替了氣的觀念。但是,對于古代哲學中所謂氣的含義還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關于物質與生命、物質與思維的關系,應該有正確的觀點。關于物質與生命和思維的關系,恩格斯曾經說過:“物質的運動,不僅是粗糙的機械運動,單純的位置移動,而且還是熱和光、電壓和磁壓、化學的化合和分解、生命和意識。”他還說:“物質從自身中發展出了思維的人腦,這對機械論來說,是純粹偶然的事件,雖然在這件事情發生之處是一步一步地必然地決定了的。但是,事實上,進一步發展出能思維的生物,是物質的本性,因而這是在具備了條件(這些條件并非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候都必然是一樣的)的任何情況下都必然要發生的。”這就是說生命與能思維的生物都是物質演化的結果。我在30年代曾稱這個觀點為“一本多級論”,這未必符合辯證唯物論的本旨。“一本多級論”可以看作我自己關于物質與生命與思維的關系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物質是一本,物質演化而產生生命,生命演化而產生有思維的人類。
  (3)理在事中。理在事中是清初李gōng@⑨關于事理關系的觀點。其實,朱熹也講過“理在事中”,他說:“下學者事也,上達者理也。理只在事中。”但他又講“理在事先”,并說:“未有這事,先有這gōng@⑨理。”朱熹講“理在事中”,是從認識方法來講的,主張“要于事物上見理”。他講“理在事先”,是從本體論上講的,認為理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李gōng@⑨稱“理在事先”為“理在事上”而加以反駁說:“夫事有條理曰理,即在事中,今日理在事上,是理別為一物矣。……離事物何所謂理乎?李gōng@⑨認為,從本體論上講,亦應肯定理在事中。這是一種唯物論的觀點。事理關系問題是共相與殊相問題的中國形式。馮友蘭先生早年主張“理在事上”,晚年肯定“理在事中”是正確的。我在30年代曾著論闡明“理在事中”的正確性。在現在看來,“理在事中”仍然是應該肯定的正確命題。
  (4)以和為貴。和諧是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所共同贊揚的。在中國哲學史上,和的觀念起源很早。西周末年的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即認為和是新事物產生的源泉。他解釋和的含義說:“以他平他之謂和”,即認為和是多樣性的統一。孔子弟子有若說:“禮之用,和為貴。”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都肯定了和的價值。和是與爭相對立的。世界上充滿了斗爭,對立斗爭是變化的源泉。但是如果世界上只有斗爭而沒有和諧,則世界上將不存在個體的物類。一個個體實物的存在,其內部必須保持一定的和諧,其外部也必須有相對的和諧,然后這個個體實物才能夠存在下來。和諧是個體物類存在的基本條件。國家的安定,民族的興盛,都有待于和諧。和諧的價值是必須肯定的。
            (責任編輯:范寶新)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⑦原字纟加因
  @⑧原字纟加溫右
  @⑨原字土加恭
  
  
  
百科知識京4-6B1哲學原理張岱年19951995 作者:百科知識京4-6B1哲學原理張岱年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58:33

[新一篇] 環境管理需要制度創新  ——訪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

[舊一篇] 現代中國美學的形上學批判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