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 簡體 傳統 |
羅浮山既是一座集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宗教名山,也是嶺南醫藥活動肇始之寶地。早在秦代,羅浮山就有人采藥治病了。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九記載:“秦,安期生,瑯琊人,賣藥東海邊,時人皆言千歲也。始皇異之,賜以金璧值數千萬……安期生在羅浮時嘗采澗中菖蒲服之,至今故老指菖蒲澗為飛升處。”
安期生,姓鄭,又名鄭安生,現有稱為鄭仙者,秦朝方士。秦始皇曾派遣方士入東海蓬萊求仙藥,有的方士隨海流南下至今廣東博羅縣,登上羅浮山,此處山川靈秀,古人誤以為羅浮山亦為蓬萊仙島之一,故光緒《廣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中有“蓬萊山三島,羅浮山其一也”的說法。在秦漢時期,羅浮山云集各地來的方士,如東郭延年,自秦時隱居羅浮數百年。他們在羅浮山采藥煉丹,服食丸散,以求長生不老之術。
在羅浮山上習術煉丹者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我國嶺南著名醫家,中國化學藥的創始人葛洪。葛洪晚年居羅浮山,是有史可征的。《晉書》卷七十二《葛洪傳》載,葛洪晚年聞交趾產丹砂,求為句漏令,以便就近采料煉丹。后行至廣州,為刺史鄧岳所留,“乃止羅浮山煉丹”。
葛洪棲止羅浮山時,建有四庵:南庵都虛觀,后改名沖虛觀;西庵黃龍觀,東庵九天觀,北庵酥醪觀。其中沖虛觀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宮觀之一。沖虛古觀內有殿宇五重,分別為靈官殿、三清殿、黃大仙殿、呂祖殿和葛仙殿,此外還有寮房等附屬建筑百余間。其中的黃大仙殿供奉著葛洪的弟子黃野人,相傳他經常奔波于山野之間,廣為百姓治病,因此在東南一帶,他的香火十分旺盛。
沖虛古觀內有許多葛洪的足跡。三清殿左側齋堂內,有一口葛洪煉丹時取水用的“長生井”。這口井的水長年不枯,四季保持在2米左右。有首古詩贊道:“傳聞地獻寶,靈液出鳳草。每日汲三升,何必安期棗?”言飲用此水,可保長生。因此留下了一斗米換一斗水的傳說。這口井的水確實甘冽甜美,味甚清香。經現代化驗,此水含有14種有益于人體的元素,無怪乎人稱此井為“長生井”。
葛仙祠后有葛洪建造的丹灶。丹灶旁原有蘇東坡“葛洪丹灶”四字,已泯滅。現在所刻的“稚川丹灶”四字乃是清干隆年間廣東提學吳鴻為此重題。灶頂高3.6米,四角形底座邊長2.25米,基座是由八角形壇體邊長0.8米的花崗石砌成,有八個立位,分別雕有八卦符號及瑞鶴、麒麟等靈禽異獸的各式圖案。在四角的石柱上雕刻著栩栩如生的云龍浮雕。丹灶之上有一個三足鼎,叫“未濟爐”,是罐形的爐體,像一個葫蘆藥瓢似的,中間有一個可轉動的柄,蓋子是荷葉形的,看起來十分別致。
沖虛觀內還有一個八角形的水池,是葛洪的“洗藥池”。據載,葛洪時常為民采藥,這池便是他洗藥草的地方。清代詩人丘逢甲為追憶葛洪,在洗藥池畔的巨石上鐫刻題詩云:“仙人洗藥池,時聞藥香發;洗藥仙人去不還,古池冷浸梅花月。”葛洪在羅浮山隱居期間曾廣泛搜集和整理民間的各種驗方秘方,寫成了《肘后備急方》、《抱樸子》等醫書,反映了晉代以前的醫學成就和民間療法。
從古代書籍的記載以及羅浮山上的古跡,我們可以知道,在晉代之前,嶺南地區的醫學已經有了一點的發展,有了應用中草藥的經驗。而且,由于大量方士在羅浮山的隱居,煉丹修煉,朱砂、雄黃等礦物藥也開始從丹爐中走出來,應用于治病救人的臨床實踐中。
如果說地方志上記載的這些史料帶有傳奇色彩的話,那么從墓葬發掘出來的醫學實物,則是較為可靠的了。
1983年,廣州市象崗山西漢南越王墓葬發掘出土的文物中,發現有中藥、搗藥工具及裝藥丸的銀盒。中藥計有雄黃、硫磺、紫石晶、綠松石、赭石等五石藥和羚羊角:搗藥工具為銅臼、銅杵,鐵杵。裝藥丸的銀盒外形扁圓,盒蓋和盒身有蒜瓣形花紋,蓋身、口沿飾有精細幾何紋,并且鎏金,盒底有銅質圈足,盒上燒焊三個小鈕,出土時,盒內盛有半盒中藥丸。說明當時的醫學發展已經出現了丸藥成品。西漢南越王墓葬考古的重大發現,證實嶺南地區醫藥歷史,至少已有兩千年之久。隨著醫學的進一步發展和中原戰亂而出現的中原人口的第一次大規模南遷。許多醫家從中原進入嶺南地區,為嶺南醫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生的力量,迎來了嶺南醫學發展的小高潮。
網載 2014-07-07 11:37:3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