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氏王朝的臺灣背影----臺灣“兩蔣文化”游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無論是對大陸同胞而言,還是就臺灣民眾而論,蔣介石和蔣經國這一對父子,都是我們無法回避的歷史人物。美麗的寶島臺灣,是他們最后的歷史舞臺,也是他們靈魂的最后棲息地。如今,雖說這一對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名的父子早已離我們遠去,可身為 “領袖”人物和歷史“明星”,他們的傳奇和故事,依然激蕩著我們的民族記憶,他們的權力和意志,依然存留了太多的歷史痕跡。于是,當我們以大陸觀光客的身份,走訪臺灣時,蔣氏父子的“遺跡”,便成為我們最感興趣,也最為著迷的“旅游勝地”。

中正紀念堂

這是一個人的紀念堂。

確切來講,是一個孝順的兒子,以“黨、國”的名義,為老子修建的國家級紀念性建筑,非常漂亮,也非常宏偉。在占地25公頃的廣大園區里,坐落有中正紀念堂、中正公園、牌樓、圍墻、瞻仰大道等,頗有帝王氣象。特別是園區中央高達70米的 “中正紀念堂”,其建筑格式采用了“天壇之頂、金字塔之體”的中西合璧模式,上覆寶藍色的琉璃瓦,下立白色的大理石墻,加上滿園遍植的紅花,自有“青天白日滿地紅”的萬千氣象。紀念堂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正堂,下層為展示室。正堂中央矗立有蔣介石坐姿銅像,銅像(含基座)高有6米左右,重約20多噸,由臺灣著名雕塑大師陳一帆承鑄。銅像以蔣介石的老年照片為參照,身著中式長袍,面含微笑,正襟穩坐,頗有幾份慈祥的味道。大概這位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以“鐵血”著稱的人物,更愿意讓人們記住他“親和”的一面吧。或者,坐東朝西的銅像,本有遙望大陸之意,那么面對故土時,態度還是溫和一些好。

銅像基座的正面,刻有蔣介石的政治遺囑,不外乎強調其“光復大陸”之志,雖說有些“尊大”之嫌,可更多的是復雜的感慨和難言的悵然。在坐像背后的大理石壁上,正中刻有蔣的遺墨“民主”二字。雖說蔣的一輩子,都是以民主之名,行獨裁之實,可他還是愿意把民主二字放在頭頂中央,宛若“民眾的主子”模樣。而在“民主”左右兩旁,又對稱地刻有“倫理”和“科學”的字眼。另外,在正廳兩側的大理石壁上,還分別刻有蔣的“嘉言”,一句是:“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另一句是:“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這兩句有些空洞的句子,被刻意選作蔣的代表性言論,其目的大概是要升華蔣的“人生格調”吧。可能不能因為兩句刻入石頭的“大話”,就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則是參觀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了。

而在紀念堂的下層,設有展覽室,主要展示身為領袖的蔣介石的一些生活細節,包括“御用”的凱迪拉克轎車、穿過的衣冠、書目文獻以及總統府原來的辦公室形貌等。另外,還設有放映室,主要放映蔣一生的“豐功偉績”和生活電影及錄音等。這里展示的物品,或許也是刻意選擇和精心布置的,但也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層面,給我們提供了了解一個歷史人物的“鮮活”機會。

如果細細查看園區的細節布局,還能體會到這位歷史人物性格里極其矛盾的一面。譬如在距“紀念堂”中軸線470米處,豎立有一高30米、橫寬長67米的正牌樓,整個牌樓漢白玉質地,造型簡潔優雅。有意思的是,牌坊本是封建帝王喜歡的“排場”,可在這兒,偏偏要把牌坊的五個拱門,扯上“五權憲法”的寓意。而在牌樓正中的匾題上,嵌置有“大中至正”的四個大字,本是蔣介石的自我標榜,但也包含了另一層復雜的文化意義。在蔣介石最崇拜的哲學大師王陽明的《傳習錄》里,有著這樣的句子:“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猝然‘大中至正’之歸矣”。對于困守臺灣的蔣介石而言,這句話頗有不可言傳的特別意味。而在蔣的著作中,也曾提到:“……‘中也者天下之正道’,因之更可了解這中庸之‘中’,乃是‘大中至正’、‘中立不倚’、‘屹立不搖’之謂,亦即‘主敬所謂立極’,所謂‘擇善固執’,所謂‘允執厥中’之意”。蔣介石引用這么多的傳統“道理”,不外乎說明他對“中庸之道”的堅持和偏愛。也正是這種“中庸”之道,使得他會堂而皇之地把“倫理”與“科學”并稱。蔣經國完全繼承了他的衣缽,也因此敢于一邊舉“科學“的大旗,認真發展臺灣經濟,一邊又行“倫理”的天道,極力頌歌父親權威。譬如在“紀念堂”的南北兩側,豎立有兩座格式相同的牌樓,一為“大忠門”,一為“大孝門”,除卻象征了“大中至正”的蔣介石是一個“忠”、“孝”兩全的人外,也表明了營建紀念堂是蔣經國的忠孝之舉。

如今,這座已經成為文化“古跡”的紀念建筑,依然頗具人氣,每年都有近千萬人次前去參觀游覽。據臺北市觀光傳播局統計,它一直是臺北市最受歡迎的十大景點之一,而且年年名列前茅。人們喜歡這個地方,并非緣于“領袖”的魅力,而是因為這里占地廣闊、建筑宏偉,風景非常美麗。設計之初,這里就以公園規劃的手段,在極富古意的城墻圍繞中,充分發揮中國傳統庭園藝術之美,以宏大的紀念堂為背景,以曲橋、石徑、池塘為點綴,鋪上綠油油的草坪,栽上五顏六色的花卉,同時建設三處健身場,二條健康步道以及三個盆景區,從而營建一處供市民和游客休閑旅游、活動聚會及婚紗攝影的旅游勝地。另外,園區內還設有國家戲劇院及國立音樂廳,許多國際性的表演團體都曾在這里演出,這里也因此成為島內文藝表演活動的重鎮。

一個人的紀念堂,終是有些寂寞,也有些奢侈,多了民眾的參與和歡鬧,倒是民主的最好體現,想來被紀念的人,紀念的人,心里也都會滿意吧。

士林官邸

對于蔣介石而言,土林官邸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

1949年12月 10日,這位左右了中國政局達22年之久的軍政領袖徹底失去了對大陸的控制后,黯然乘飛機由成都飛去臺灣,從此一去不復返。來到臺灣后,土林官邸便成為他的總統官邸,并在這里度過26年的光蔭,直到他在這里去世。

士林官邸位于臺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五段和福林路交界(正門位于福林路)。周圍福山山系環抱,以士林官邸為中心,包括陽明山和蔣經國居住的大直“七海官邸”在內的蔣家家族官邸,是蔣介石及其家庭的生活中心,也是集軍政指揮和安全保障系統為一體的要塞地點,部署有最忠誠、最精銳的衛戍部隊和一個快速反應的憲兵營。而在地下及周圍的山體內,還挖掘有數條地下隧道和掩體工事,都是緣于安全保護的目的。另外,官邸內除了景觀建筑,其余建筑均被涂成灰綠色,也是為了小心地將核心建筑隱藏起來,從而起到保護的作用。

官邸最神秘的地方便是正房,這里是蔣介石及夫人宋美齡居住的公館,現在依然不對外開放,因此愈發顯得神秘。正房是一座二層樓高的獨立歐式別墅,分為前后棟,墻面粉為灰綠色,外表樸素,里面擺設也非常簡單。俱說這和蔣介石生活格調有關。他對住房的要求很是簡單,不追求豪華,除了必要的設備外,從沒有特殊要求。譬如正房的的秘書室,就只有一張木頭制的大書桌和幾張椅子。但蔣夫人卻是以追求奢華的生活品位著稱。這一點在正房的布置上也可以看出。譬如宴客廳、餐廳、廚房、大會客室等屋里的家俱,雖說都是些造型簡潔、樣式懷舊的木式家俱,可格調不俗,質地也不一般,正所謂“簡約而不簡單”。靠墻而立的多寶閣里,也置放著許多古雅精巧的暖爐、花瓶等古董。據說這些家俱和古董都是宋美齡從上海帶來的嫁妝。宋氏家庭是舊中國的豪門大族,這些家具古董,自然非同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客廳的墻上掛有“梅蘭竹菊”的四幅水墨畫,據說也是宋美齡的個人作品。宋美齡的晚年,對中國畫興趣極是濃厚,一直堅持繪畫。她喜歡用均勻的筆觸描繪優雅的花卉,有人說她畫的淡墨山水,細致得像布魯塞爾的花邊。她也曾說過:“我晚上未能入眠時,就畫畫。”由此可見,早年極其西化的蔣夫人,在其晚年時,卻回歸中國傳統,生活中也頗有幾份雅趣。這一點,與宋美齡感情深厚的蔣介石,完全保持一致,完全是“婦唱夫隨”,往往是宋畫畫,蔣題詩。譬如有一次,蔣介石在夫人的畫作上題詩道:“風雨重陽日,同舟共濟時,青松開霽色,龍馬縱云旗。”頗有幾份患難夫妻見真情的意味。回想退據臺灣后蔣介石面臨艱難局面時,宋美齡一直對他默默的支持,不免對他們的夫妻真情多了幾份慨然和感動。

除卻的神秘氣氛外,士林官邸其實是一個特別美麗的地方。因為士林官邸前身為日治時代的“士林園藝試驗分所”,因此官邸也自然分為花園與官邸兩部份,包含士林園藝所、園藝展覽館、歐式花園、中式庭園、蘭亭與噴泉、凱歌堂、內花園和外花園等。

由于蔣夫人偏愛玫瑰花,因此士林官邸開辟有專門的玫瑰園區,70多個栽植畦共栽有300多株、20種玫瑰。每年3月至5月,鮮花盛開,迷人的香氣和繽紛的色彩十分引人入勝。有趣的是,蔣介石也特別喜歡花卉,尤其是梅花。因此在玫瑰園里,每畦兩端,都會特別種植一些他喜歡愛的梅花。他也常常將他喜愛而罕見的花卉,陳列在他最愛去的“蘭亭”里。每次做完禮拜回來,幾乎都到種滿花木的園藝所里轉一圈。也許是太重視園藝所了,連園藝所的建筑風格也受其影響:灰色的屋瓦、紅色的磚墻,卻要配上藍色的窗欞。就美學意味而言,這樣的配色或許并不適當,可這正投蔣介石所好的“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政治意味。

除卻這種特別的意味外,蔣介石對花木還是頗有興趣的。譬如他對花木的生長觀察就很仔細,有時比花匠還要細心。興致來時,他甚至會親自擺弄花草,或者與花匠們一起商量改良花的品種,做些插枝的工作。他對臺灣產的蝴蝶蘭也非常偏愛,有一次他對花匠說:“西洋蘭太過艷麗,倒不如我們土產的蝴蝶蘭,清艷芬芳。”在他晚年期間,愛花的興趣依然不減,他曾要求林務局在海拔 2600米的高山區,試種在寒帶才能生長的牡丹。遺憾的是,等到試種成功時,他卻已經不在人世了。

能夠見證蔣宋兩位生活品位迥異,卻又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和諧相處的例子還有很多。譬如士林官邸里有一座西式庭園,自然是投喜歡西式口味的蔣夫人所好,而緊臨西式庭園的西側,又有一座中規中矩的中式庭園,其設計與西式庭園大異情趣,自然又是投喜歡傳統情趣的蔣介石所好。他經常憩息小座的新蘭亭,也是一座中國式的古典四角小亭。這座小亭建于1950年,他在世的時候,這里也是為他做壽設堂的地方,故又被稱作“壽亭”。

再譬如官邸里的凱歌堂,也頗有幾份中西合璧的味道。由于蔣與夫人都是虔誠的基督徒,這里也是他們經常做禮拜的地方。堂內陳設相當簡單,放有中式太師椅,可頭頂卻裝飾有西式的水晶吊燈,想來又是蔣與夫人“合謀”的結果吧。

隨著時間流逝,世事的變遷,當蔣氏家族退出歷史舞臺后,這座官邸的政治色彩便漸漸褪去,雖說還有幾份神秘,卻早已不是不可親近的“禁地”。一個特權家庭享受的“秘密花園”,如今已經成為臺北市的第一座生態公園,每年都會舉辦菊展、梅展和蘭展等盛大的節慶活動,這里也因此成為臺北市民假日休閑踏青的好去處。

官邸留存的清幽風貌和歷史遺跡,倒也為這里增添了幾份文化的點綴和別樣的情趣,也讓我們有機會在時間的長河里,追思昔日那些人物、那段歷史的光彩及神秘。

桃園縣慈湖陵寢

這里是蔣氏父子最終的歸宿。

為何會選擇這里,在當地流傳著一個有些落入帝王選陵的“俗套”傳奇。據說有一次,蔣介石車行大溪一帶,突然內急,司機只好在荒郊野外停車,而當蔣鉆過樹叢準備小解時,眼前豁然開朗,他發現一片如同老家奉化縣溪口鎮的風景,便將這里選為他的陵寢安放地。

其實,這里早期只是一個礦場,荒廢多年后,才被蔣介石派人收購,并命榮工處設計承建為行館,名為“洞口賓館”,之后才改名為“慈湖”。那么,為何在礦場上修建賓館?除卻周邊風景秀美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那就是緣于軍事安全的考慮。也就是說,當年這里可能是蔣當做一個戰略軍事指揮中心的目的而修建的。現在后慈湖還有一些依照礦坑坑道修筑的密道以及避難設施,便是明證。這樣也方便蔣氏家族假日期間,在遠離臺北政經中心時,可以隨時成立臨時指揮中心,來緊急應變。

不過,蔣介石對這里的偏愛,確實有幾份“戀鄉”的情結。當年,在桃園縣大溪鎮東北角,改造這個“慈湖”官邸時,是為紀念母親王太夫人,而特地改稱為“慈湖”。除卻在湖畔四周栽種許多花草樹木外,還特地仿照浙江奉化故鄉房屋式樣,興建了一排排四合院的小紅瓦平房。對于這個地方,蔣介石非常偏愛,每月都會攜宋美齡來此小住幾天,有時也會把孝武、孝勇等這些“孝子賢孫”帶來,接受“懷念親恩”的倫理教育。

身為一個帶有濃厚舊時代氣息的政治人物,蔣介石對于“孝”看得很重,不但對蔣家子孫要求如此,甚至對自己的“臣民”,也是如此。當年蔣介石在士林官邸去世后,在其靈柩駛往慈湖的路上,當局發動了成千上萬的學生在靈車所經途中跪地“迎靈”。另外,還強令大多數行業停止營業,鮮艷的建筑上也一律奉命改漆素色,交通路口還要搭建牌樓,各家則要懸掛挽額,甚至還想出了“路祭”的名堂,沿路分配各機構行號另設供桌,同時規定靈車經過時不許迎靈的人們抬頭正視。一切的一切,都是封建君王的派頭。那個時候,不是中古世紀,而是已經“民國”了六十四年的1975了。

后來,停放蔣介石靈柩的慈湖賓館又更名為“慈湖靈寢”,成為蔣介石的最初歸宿地。靈堂正廳東側,布置有蔣介石臥室的原狀模樣,耐人尋味的是,臥室茶幾上特別擺放了一張蔣介石生前用紅鉛筆寫的一張便條:“能屈能伸”。這樣刻意的擺設,據說意味著“順應環境,當忍則忍,應屈則屈,以待未來伸展之意。”或者說,蔣是不甘心死在海外孤島之上,他依然盼望能有一天,可以光明正大地“魂”歸故土。

然而,他的愿望至今依然沒有實現,便是他的兒子蔣經國,最終也只能無耐地選擇此地為最后的安息之所。就在蔣介石逝世的13年后,即民國77年(1988年)1月13 日,蔣經國先生也永遠地閉上了雙眼,后來依照父親落葬的儀式,安葬在前身為“頭寮賓館”的大溪陵寢。這里與慈湖相距僅1公里,與容易和父親溝通做伴。這樣父子兩人可以相互安慰,也就少了幾份異鄉的凄涼和寂寞。值得慶幸的是,蔣經國先生雖然對父親是無條件的“孝”,可思想卻極其開明,也非常清醒。也正是在他執政期間,大力推行“十大建設”的經濟發展計劃,使得臺灣經濟在80年代得以迅猛的發展。另外,他也清醒地知道“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并在他過世的前幾個月,大膽地做出了一項影響深遠的決定——開放報禁與黨禁。而在權力交接方面,他也明確表明“蔣家人不能也不會再做總統”,并充滿誠意的,果斷地實現了政治轉型,從而體面地退出歷史舞臺。于是,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他逝世15周年后,還會打出CCK,TAIWAN MISS YOU”(蔣經國,臺灣想念你!)的口號。

當蔣氏父子相繼安息此地后,圍繞他們的是非評說從不間斷。陵區慈湖雕塑公園內陳列的那些蔣介石銅塑像,便是最好的見證。在“去中”、“去蔣”的政治風波中,臺灣各地紛紛掀起拆除蔣公銅像的運動,陵寢管理處出于對歷史和歷史人物的尊重,主動回收,并再統一安放到雕塑公園里。好在是,風波終是風波,全臺灣上萬件的蔣公雕塑像,最后收集到的也才141尊,而且還有人要討回重新擺設。便是這回收的一百多尊各式蔣介石銅像,也成為陵寢公園的一道別致風景,來此參觀留念的民眾絡繹不絕。

更有意思的是,兩蔣陵寢還特地制作了兩款造型獨特的兩蔣公仔,一個是穿軍裝,哈哈大笑的蔣介石,一個是著中山裝,戴著一幅大眼鏡的蔣經國,父子倆的公仔,少了幾份古板和威嚴,多了幾份時尚和俏皮,成為游客最喜歡,也是最搶手的旅游紀念品。

這樣最好。因為歷史也罷,政治也好,終是為了人民,屬于人民。老百姓掛念的,便是最好的歷史,老百姓喜歡的,便是最好的政治。

------------原載 《寫真地理》2008.8


段戰江 2014-09-25 09:49:32

[新一篇] 亞洲第一,世界第四印度火星探測器成功入軌

[舊一篇] 蔣介石晚年生活水準不如臺灣一個中等市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