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迷宮 The Maze Runner 動作/懸疑/科幻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簡體     傳統

片改編自詹姆斯·達什納撰寫的同名反烏托邦科幻小說三部曲的第一本。講述了一個叫托馬斯的男孩在電梯中醒來,他發現自己失憶了,除了名字什么都記不得。當電梯打開,他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林間空地”( The Glade)。這里四周被高大的石頭墻包圍著,墻外有一群巨大的怪獸威脅著墻內人們的生命。墻內住著50位男孩,他們都被困在了綿延不絕的迷宮森林當中。一天,電梯為他們送來了一個女孩特雷莎,她是來到“林間空地”的第一個女孩。此后,迷宮逐漸開始發生變化,一切都陷入了混亂中,托馬斯和特雷莎決定一起走上破解迷宮之路,找出迷宮背后令人不寒而栗的秘密。

 

分享

宮行者》講述了男孩托馬斯(Dylan O’Brien 飾演)醒來時發現自己身處一個由巨石組成的巨大迷宮Glade中,他只記得自己的名字,其他一切記憶全都失去了。和他一樣在這個迷宮中的還有一些孩子,他們也同樣不記得自己是怎么到這里的。每天早晨迷宮的大門會被打開,而到了晚上就會關閉,迷宮中有一種可怕生物叫做Grievers。每隔三十天,就會有一個新的男孩到來,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托馬斯之后來的卻是個女孩,她帶來了令人驚訝的訊息:只有托馬斯才能帶領大家走出迷宮,而前提是托馬斯必須首先解開埋藏在他記憶深處的黑暗秘密。                        

移動迷宮( 2014 )

《移動迷宮》:打不破的模式,走不出的困境 / 史歌

影原名叫做 MazeRunner,其實直譯成迷宮行者,筆者覺得更為直觀和貼切。翻譯成移動迷宮雖然沒有什么不好,畢竟本片的主要道具就是一個會“移動”的迷宮,但是“移動”一詞具有些許欺騙性,觀眾會覺得本片就是純粹講述迷宮場景中的密室逃脫的驚悚影片從而被騙進影院。更為重要的是,移動迷宮這個標題,改變了電影原名中的主體,也掩蓋了原片名中的隱含比喻。

迷宮行者,重點在于“行者”。從電影中來說,他們是被精心選召出來的實驗對象,就如同《安德的游戲》中那群地球上最具天賦和智力的孩子。主角一眾人,是未來的希望,必須要通過層層選擇和培養,最后脫穎而出幾個能夠但當重任之人。而迷宮,則是這群行者的實驗場所,選拔項目。不可否認,迷宮是確確實實存在的,這群主角,確實是住在一個迷宮的中心,他們必須要想盡辦法從迷宮中逃生。但僅有表象是不夠的,迷宮一詞具有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代表著一種逆境、困境——不僅僅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周遭環境,也是一個人的心理環境。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實驗場地A的游戲規則:每一個月都會有一個人被送入場地,并有一些基本的物資,而他們的最終目的,則是要逃脫這個迷宮。那么從孤獨恐懼卻積極求生的第一個人,到有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中央場地,一個微型社會就會形成。隨之而來的還有約束這個社會的種種規則。然而我們能看到,由于個體間的差異,這群人也漸漸形成了兩個群體:行者和非行者——這代表著,想要逃走和安于現狀的人。兩個沒有明確政見偏向的人成為了首領,群眾議會也在行使著權力。

仔細想想,安于現狀的人越來越多也是無可厚非,而右派——他們過于保守,害怕改變,最后阻止改變——的出現更是順理成章,畢竟經歷了三年的探索卻沒有發現任何出路,這無疑給人的打擊是巨大的。即使領袖沒有向群眾公布已經摸清迷宮整體結構布局這個消息,是為了讓大家保持對逃脫的希望,但看不見的希望在煽動性的話語面前總是不堪一擊,不是么?

于是為了打破左派和右派的對立僵局,一個不安分、好奇心極重、不穩定因素的主角進入,無疑是帶來變革的最佳契機。只是,除了人為引領變革之外,受外力影響而朝相反方向變革也是歷史常態。這就是作為最后一個進入迷宮的人的女主角的進入:她一來就說出了男主角的名字,并且帶來了兩支能夠解除病毒且能讓人記憶恢復的藥劑——忘了提一句,每一個進入者都被抹去了記憶,他們只會在進入幾天后想起自己的名字,除此之外一無所知。男主角加入后的種種事件以及用過藥劑的人的記憶碎片都讓很多人對男主角產生了懷疑,也加劇了右派的奪權工作。此時,一場變革即將誕生,要么朝左,要么朝右。

結局可想而知,無需筆者多言。

可以看見,《移動迷宮》和《饑餓游戲》與《分歧者》一樣,都是具有反烏托邦色彩的青少年暢銷科幻文學改編。只不過,這些作品雖然具有反烏托邦的世界設定,卻沒有在這方面進行過多的探討和描述,畢竟都不是嚴肅的題材,也不是核心讀物。不過這三者都具有相同的模式:表面穩定的社會,叛逆的主角,革命,尤其是移動迷宮和饑餓游戲——二者都有一場游戲般的生存考驗。

雖然在內容上不及《饑餓游戲》深刻,但是本片還是有諸多亮點:比如節奏,相比起饑餓游戲的大段鋪墊,本片可以用直入正題來形容。沒有太多的廢話,簡要介紹眾角色,交代主角的處境,并引入角色間的矛盾沖突,就進入走迷宮的觀眾最想看見的內容。在此過程中,影片不斷拋出線索來加深大家的猜測與思考,這樣反倒有助于觀眾耐心觀看影片。直到最后,當主角一眾走出迷宮,電影才將真相公之于眾,觀眾們或“原來竟然是這樣”或“早就猜到會是這樣”。總之,比起那可能會令人昏昏欲睡的長篇鋪墊,這樣直截了當也許更好。

一提起青少年作品,筆者最先想到的就是日本漫畫,很大程度上,主角都是青少年。為什么大家都喜歡以少年人作為主角來講述故事呢?我想大概是因為少年人都熱血方剛,朝氣蓬勃,他們代表了一種潛力,他們能夠更好的成長。更主要的是,少年人大都思維活躍,不守成規。而且這些書籍,也符合北美青少年政治文化,表達初出茅廬的少年人們對政治的關心和對社會地位的需求。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內,這群小鮮肉們勢必會全面攻占世界大銀幕。

其實筆者想小小吐槽一下電影中迷宮的創意。本以為會是一個完全隨機的迷宮,因為完全隨機或者近似隨機則會讓迷宮的每一次改變都無據可循,闖關者必須臨場決策,這樣的迷宮逃脫才會非常精彩。沒想到卻有模式可循,這大概是為了給最后的解密提供線索。不過站在片中人物的角度來想,這種模式固定只需時間就能摸清的迷宮,卻在三年之后仍然無人通關,對希望的打擊和精神的摧殘遠比一個完全隨機早就知道無法破局的迷宮來的巨大。尤其是還存在安于現狀害怕變革的右派的阻撓,使得那個表面穩定的社會直到主角的進入才真正產生革命,直到三年后,人們才真正想要逃脫升天。

當然了,這場迷宮逃脫只是實驗的一部分,之后,還會有更多更狠的迷宮等待著主角們。甚至筆者可以說,只要創意足夠,能設計出多少個迷宮,這電影就能再拍多少部。

 


網載 2015-06-01 23:05:08

[新一篇] 獨處一室的人,請一定不要聽文中介紹的歌曲

[舊一篇] 《銀河護衛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2014年超級英雄電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