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教師分工變細需求可能更多 姬十三(果殼網CEO):尚俊杰老師說大慕課出來了,老師可能會被搶飯碗。我想知道湯敏老師對此怎么看? 湯敏(經濟學家):我覺得是Yes or
No。先說No。當慕課出來后,反而需要大量的老師。比如北大現在有10000門課,但只有3000個老師,因為1個老師最多只有3門課,所以只有10000門課。但慕課以后,有可能分工非常細。比如北大1個老師,研究1個窄的問題,這個窄問題如果在北大開課,只有3個學生選,但北大規定有5個學生選才能開課,所以這門課開不了。但把這門課放在網上,全國范圍內甚至全世界范圍內,可能有幾百個學生選,所以盡管是很窄的一門課,但照樣可以有足夠的學生。慕課后,課程范圍就會大,需求也會多多了,就好比100年前沒有電影、電視時,全中國大概只有1000部戲放,后來有了電影、電視后,電視劇、電影多得不得了。所以,會有一個分工和擴大的過程。 第二,那時候對大部分老師來說,不一定以教為主,而是以導為主,以師為主。我們說教師,首先是教,后來變成師,個別輔導等,可能未來需要大量這樣的。從我們自己的經驗來看,人大附中的課上到農村學校去,不是農村學校的老師沒事做了,而是農村學校的老師比過去更忙,只不過所忙的內容跟過去不一樣。過去忙著備課、改作業,現在不用備課了,但要去輔導,要給個別學生輔導,幫助他提高,要去消化人大附中老師的課,一樣忙。如果僅是把人大附中的課同步過去,沒有當地老師的話,這個班肯定肯定做不好。北大創業課同樣如此,除了講課以外,當地還要有一個老師組織學生討論,找當地企業家來做。所以任務不太一樣,這也是大量的工作需求。 第三,對于大學老師來說,教書是他的附屬,對老師真正的評估是他的研究,他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做研究,這不是更好嗎?老師不講課了,但跟學生一塊討論,學生能爆發出很多新想法,老師在回答學生問題過程中,可能也有很多新想法,對他寫文章也可能有幫助。所以,在未來這些都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還是非常需要教師的,甚至以后需要更多的教師。 以壟斷權力占領講臺的教師會被淘汰 湯敏:但我要說一個Yes。Yes是什么?是那些不想改的,那些只會在課堂上講課、講得還不太好的,因為那個學校只有這一個老師,學生不得不修他的課,以壟斷的權力占領三尺課堂的人可能就被淘汰。十多年前這么多下崗工人,說淘汰就淘汰了。現在豈止是教育,金融互聯網襲來銀行都在岌岌可危,還有網店這么多,百貨公司也在大變化之中,那么教師這個行業怎么可能不變呢?所以這是一場革命。我剛剛寫了一本書,叫《MOOC:一場輸不起的革命》,革命來了,就是浩浩蕩蕩,順其者昌,逆其者亡,對教師同樣如此。 姬十三:湯敏老師的觀點是,教師還是需要的,可能還需要更多的人,但角色會發生變化。我想問尚俊杰老師,您身邊的老師會担心這種變化嗎? 尚俊杰(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我跟湯老師的觀點是一致的。第一,有老師問過我,說這樣的話老師可能失業了、下崗了。我當時聽到這樣的問題,就說“那你告訴我,為什么老師不可以下崗?”其實仔細想想,是因為他的傳統觀念太深入了,深到老師不可以下崗一樣,其實干得不好的真的應該被淘汰。 教師多元化之后要更專業化 尚俊杰:第二,有了慕課,可以鼓勵老師去做科研,這有道理。首先985等一流的大學可以做科研,其次還有很多教學型大學,科研未必那么多,所以要有課程角色再造。你將來去學校后,可能做老師,但不是講課的老師,只是批作文的老師,或者只做輔導思想的老師,還有班主任可不可以專業化。我當年上大學的第一年是在軍訓,軍校管理成本很高,100多個學生有600個專職軍官做思想工作,專門帶著你。大學里沒有這個條件,中小學更是沒有這個條件,那中小學的班主任可不可以專職?而且要真的很懂兒童發展和心理輔導的。能不能像醫院一樣有醫生、有化驗師、有檢驗師,有這個有那個?如果教師這樣分工的話,教師需求會有很多,而不是會減少。所以教師角色會多元化,每個人應該關注自己最核心的業務,從而更加專業化、職業化。至于現在的北大,距我所講的這一步還有很大的距離,很多老師沒有感受到這種危機感,我已經有危機感了,因為看著學生上別人的課我很傷心。 姬十三:如果面對一個師范生或者教育學院的學生,你會建議他怎么做? 尚俊杰:對于師范生,我是這么告訴他們的:未來十年是高速變革的十年,每個人要有核心競爭力,如果你真的要去學校當老師,一方面你的學問真的要弄好,另一方面要與時俱進,迎接著時代的到來。如果真的不是一個能夠講課的老師,可以去做批作文的老師,未來未嘗不可。現在香港學校已經有請一些老外輔導學生英語,就干這件事,別的事不管。所以未來,學生要準備應對這種變革。 實體大學有可能消失 姬十三:今天說到老師的角色會發生變化,那大學會發生什么變化? 湯敏:未來大學是什么樣的,現在有很多設計和想法。美國最近有一篇文章說,估計在50年以后,美國的實體大學會只剩一半。還有更極端的人認為,未來50年以后,美國現在3000多所大學還剩10家,當然這是極端的情況,瞎忽悠的。不過可以就此想象一下,假如我們在網上能夠學到任何一個學校的課程,也能得到學分,考這個學校的課程,那為什么這四年里一定要待在未名湖邊呢?能不能一年在未名湖,一年在倫敦?因為我到哪兒,只要上了網,就上了一樣的課,但四年這么游了一圈后,世界發展的情況以及我所接觸的人完全不一樣。假如是這樣,那時候北大還有那么牛嗎?可能沒那么牛了,也可能更牛了,很多哈佛學生跑到北大待一年。但學校發展的根本性變化,在這個意義上,跟蒸汽機發明后,所有工業、農業、手工業者都發生了根本變化一樣。因為我們處在一次革命的前夕或者在革命剛剛開始的時候,即將迎接的是一個顛覆性的變化,大學也跑不了。 西方教育來襲 中國教育要變革 尚俊杰:我不敢預測中國若干年后到底有多少所大學留下,但我覺得未來十年內或者將來中國高等教育必然會發生激烈的變革。原因有幾個,第一課程這塊,讓學生知道課程可以再造。第二,一些老外大學來了。30年前是西方企業進入中國,30年后是西方的教育開始進入中國了。為什么?因為中國人富了,中國有條件承担美國教育的成本,所以他們的教育來了。在這種雙重擠壓之下,中國普通大學如果沒有做好準備,真的會感到步履維艱。今年有某大學學生拍了一個片子在網上傳播,質問他們學校的領導,要求向他道歉,因為你們沒有給我要的知識。老師多難當啊?學生不愛學,找你,學生真要學了,也找你,他跟你要知識,你給不了他。 現在回農村老家,農村人都知道考大學要考985,最好考上北大、清華,考不上985,怎么也到211,如果考不上這些學校,就找不到工作,所以中國教育必然變革。但變革也不是說,把北大、清華的課全盤搬過去,中國的高等教育學校必須定位清楚,這個大學究竟是干什么的。5個陶瓷學院,專注于陶瓷人才培養,陶瓷課程是核心課程,但陶瓷學院的學生也想聽聽中國文學史、西方藝術史,聽說北大杜教授講課講得很好,不妨把杜先生的課引進去,但核心課程要在。 另外,大學這個地方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還有人的氛圍,所以大學也不用太担心,但沒有上進心的大學真的很担心。中國現在有的大學報到率不是100%,對于報到率,有的學校都不敢公布了。人家不去了,因為報到以后,人家知道這個村里誰去了,去完幾年回來白上,我們家就不去了,復讀一年再考。其實不光是高等教育要改造,基礎教育也要改造。為什么?我們天天談終生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那是不是可以把內容重新算一下?比如解析幾何的內容是不是可以不在高中學?大學里學的一些是不是可以畢業以后再學?這樣一想的話,可改的東西太多了。 在線教育只是理論上解決教育公平 姬十三:我們經常說,互聯網在線教育能解決教育公平化的問題,可當真正去學慕課的這幫人,目前在中國是100萬人,都是最精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那么對于那些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差的人,是不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教育不公平? 尚俊杰:有一本書叫《世界是平的》,講的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整個世界越來越平了。后來有個人出了另一本書叫《世界真的更平了嗎?》,講的是另外一個道理,因為世界變平了,所以富的人更富了,窮的人更窮了。原來我們開的小飯店好好的,一變平,連鎖店來了,我們家跨了。那么當慕課來了,這個世界是更平了還是更尖了?理論上更平了,因為有機會接受資源了,但能接受到的更能接受到,接受不到的更接受不到。這個問題我沒想好,到底是更平了還是更尖了?但理論上每個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不管你在農村當老師,還是在紐約當老師,只要上網條件具備了,理論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但互聯網只給那些愿意主動學習的人以機會,任何時代不主動學習,到了共產主義時代也還會有問題。 給學分的慕課將大不同 湯敏:關于這個問題,很多教育界的人在歡呼,說原來在互聯網學習的人很多,但比例很少,只有百分之幾,所以他們覺得互聯網沒什么了不起。但他們沒想到的是時間畢竟太短,慕課只有兩年時間,還沒有傳到那些差的學校。更核心的是這兩個問題:第一,現在在互聯網上學習的,都沒有得學分,其實大部分學生學習還是為學分去學的。假如教育部下個命令,說從現在起,所有在互聯網上學了,考試考過的,教育部都承認他的學分,學校也得規定承認他的學分。假如有這一條,那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比如在互聯網上的創業課,為什么這個創業課從頭到最后學生基本都坐在那兒不走?一個是因為課比較吸引人,另外很多學校是給學分的,所以他就會學。現在為什么都是好學校的學生在學互聯網上的課?因為那些學校的學生吃不飽,沒學分無所謂,還想學。差的學校的學生應付學分都來不及,沒有那么大精力。為了保證質量,教育部可以找一批專家,把每個課認證,經過認證后,說這符合國家標準,就可以說:這個課經過認證,所有學校可以給學分。認證幾萬門課出來,這就完全不一樣了,差學校的學生也會上,這是第一個。 慕課可能給企業招聘帶來根本改變 更重要的問題是企業的問題。假如你要進聯想,不說你是北大畢業還是其他學校畢業的,我列出來,你要上過這30門課,一門是麻省理工的,一門是哈佛的,一門是北大的,你上過這些課才考慮招你。所以從企業的角度就翻過來了,不看你是哪個學校畢業,而是看你有我這個崗位需要的知識,你有沒有上過這些課。如果這么做,學生能不去學嗎?這些在目前都沒有,但不能說未來一定不能有,未來很可能有,那時候都會發生變化。現在之所以還沒有,是因為中國慕課的發展才一年半的時間,還要繼續走,一年半才是小小的嬰兒,跟幾百年的大學教育相比,說馬上趕上不行,但方向是很清楚的。
騰訊思享會 2015-08-23 08:40:3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