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 簡體 傳統 |
錢穎一:中國傳統教育文化扼殺創造性思維
我在清華經管學院担任院長,這讓我有機會從一個經濟學家的角度,從一個教育機構管理者的角度對教育與創新的關系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今天我與各位企業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我先講三個與教育有關的故事。第一個故事關于中國和美國的。大家是否知道今年以來華爾街日報有關中美問題最熱門的文章是什么?它既不是關于匯率和中美貿易摩擦,也不是關于胡錦濤主席訪美,而是在2011年1月8日有關教育的文章題為中國母親為何更勝一籌。
文章講述她如何用中國式教育方法在美國教育她的兩個女兒,她剛出了一本書叫做《虎媽的戰歌》。就在這篇文章同一版上是另一篇關于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評估結果報告,這個國際項目每三年對世界各地15歲的中學生在閱讀數學和自然科學三個項目進行考試評估。
在2010年的評估中上海市的中學生在三項中均名列全球第一,而美國的中學生閱讀排第17名,數學排第31名,自然科學排第23名。可想而知這兩篇文章放在一起給美國人帶來的沖擊,有點像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時的情形,這篇文章和這本書迅速成為美國主流媒體最受關注也是最具爭議的話題,“中國虎媽”立刻成為流行詞。
其實它所講述的內容都是我們中國家長教育子女的一般方法,要用功讀書不要看電視,不要玩兒電腦游戲,苦練鋼琴和小提琴,不要碰其他樂器等等,但是它們都于美國式的教育方式背道而馳,不過她的大女兒獲得了在美國卡耐基演奏廳演奏鋼琴的機會。
第二個故事關于印度的。2009年印度最火爆的電影是《三個傻瓜》,這個電影打破了印度電影的票房記錄,它是一部諷刺印度大學教育制度的喜劇片。印度的教育體制中存在類似于中國的填鴨式教育的問題,但是這部影片大肆抨擊這種教育體制,公開贊揚不循規蹈矩的學生,它既是娛樂片又具有深度的啟發意義。
我們不要小看印度的高等教育,去年有三所世界級商學院院長更換,在前后3、4個月時間,哈佛商學院,芝加哥商學院和另外一所商學院都更換了院長,有趣的是新任命的院長都是印度人,而且都是在印度讀完本科的印度人。據說在哈佛商學院最后三名院長候選人當中有兩名是印度人。在哈佛商學院近200名教授有20幾位印度教授只有1位中國教授還不是終身教授。所以在未來十年不大有機會有中國人做院長。
第三個故事關于猶太人。猶太人在全世界只有2000萬人口。而猶太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人數將近200人。中國13億人口至今只有8位華裔學者獲得諾貝爾科學獎,而且他們的獲獎工作都不是在中國本土完成的。猶太人在創業上也非常突出,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除了美國以外上市最多的國家就是以色列。猶太文化一是注重家庭二是注重教育,中國人對教育很重視投入也很大,但是我們的教育方法與同樣重視教育的猶太人有所不同。中國學生回到家里家長都問:“你今天學到了什么新知識。”據說猶太人學生回到家里,家里卻問:“你今天問了什么好問題。”前者落腳點是學知識,后者側重點是如何提問題。三個故事都是關于教育,對我們應該有所啟發。
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至今為止是以大取勝,我們的教育特點與我們目前的競爭優勢有直接關聯,我們的學習能力強,對已有知識掌握快,不僅如此我們還善于模仿并加以改進,而且有執行力。正因為如此,我們成為從開放中受益最大的國家,正是開放把新的知識傳播過來,我們得以比其他任何人更快的速度學會別人的發明和技術,再加上我們的改進,創造了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跡。
但是,我們在某些方面的優勢并不能抵消我們在另一些方面的弱勢,我們的弱點也十分明顯。我們教育方法中靠認真刻苦、時間投入、死記硬背、大量作題、反復練習,可以讓考試成績優異,讓鋼琴演奏熟練,讓生產成本降低,但是這些都不能替代創新和創造。我們承認我們仍然大而不強,那么強從哪里來?
從創造性中來,人的創造性就與教育有直接關聯,有人會說創造性不是教出來的,也許,但是不應忘記錯誤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卻可以把原始的創造性扼殺或者毀滅,我們一直認為到學校就是學知識,教育者職責就是傳授知識,這種理念本身可能就是問題。創造性從哪里來?我認為有三個基本元素: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它們都不是指知識本身,都是超越知識本身的。
首先是好奇心,幾年前有幾位諾貝爾物理學獲得者來到清華與學生座談,當問起什么是科學家發明最重要的要素時,他們都沒有選擇勤奮、努力、數學基礎,而是不約而同的都說到好奇心。正是牛頓對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好奇才有了發明,好奇心是推動人類發現的原始動力。
第二是想象力。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局限于我們已經知道和理解的,而想象力覆蓋整個世界,包括那些將會知道和理解的。”正是愛因斯坦本人的想象力,也正是喬布斯的想象力,不僅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改變了我們的商業模式。
第三批判性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不是對一切命題的否定,而是用分析性、創造性、建設性的方式對疑問和挑戰提出新解釋做出新判斷。這三個元素是相互關聯的,好奇心是驅動力推動我們去探尋,依靠想象力我們拓展思維空間,使探尋超越現實的局限,而批判性思維讓我們批判已有知識,讓我們尋找新的更好的答案。我們傳統教育文化是考試文化,在這個文化中這三條不僅是缺乏的而且被認為是有害的。本來人的本性中有這三方面的潛能,但是我們的教育文化把他們扼殺了。
需要說明的是,這一問題與具體學科無關,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無論是理論的還是應用的都是一樣的, 創新源于好奇心,創新源于想象力,創新源于批判性思維能力,如果一個人即使學會了人類的全部知識,但若沒有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他也只能是有知識的,但不可能是有創造能力的人,同樣一個國家教育只是致力于灌輸知識而不注重于培養能力,特別是培養好奇心和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這個國家就很難進入引領世界的地位。
最后,我要說的是:經濟的競爭最終是創新的競爭,創新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最終是教育的競爭。中國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國經濟的明天。
本文選自作者在2011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一屆年會上的演講,轉載請注明。
-------
騰訊思享會 2015-08-23 08:42:3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