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國的火器: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p7237954a952455156.jpg

明朝前期國力強盛,開創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興等盛世,國力達到全盛,疆域遼闊。(中后期由于政治腐敗和天災,導致國力下降,爆發大規模民變。隨后滿清趁亂入關,擊敗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權,1683年清軍攻占臺灣,明鄭結束。)


明朝疆域囊括內地十八省之范圍,初年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黑龍江流域諸部落有宗主權,后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后撤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改為嘉峪關;并曾在今滿洲、新疆東部、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明成祖時期曾短暫收復安南 ,1424年,明朝領土面積達到約1000萬平方公里。

來看下明朝的那些先進種類繁多的火器吧~


首先明朝的兵器分為三大類:宋元傳統兵器;明朝自制兵器;海外傳入兵器。

關于明朝中國的火器,了解其一部分之后,不禁嘆曰: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怪不得左公宗棠曾有言:〝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治史者要有一功夫,就是要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否則,稍有心肝之人,即便久戰沙場之將軍,亦必有用盆接淚之必要!讀中國火器的歷史,禁不住悲哀之心,痛心之情〝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


有人說中國人發明了火藥,用它做煙花,外國人卻用這個技術來做火器;中西強弱因由此可見一斑!此類人何其不懂中國史乃而?事實上直到十七世紀,中國的軍事技術,依然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明朝時火器發展較大,戰爭的發展也由單純的冷兵器作戰變為冷熱兵器協同作戰。于是,明朝在中后期自己研制了許多武器,冷兵器比如戚家軍的狼銑、苗刀等。


(網絡圖片)


明軍在遼東的戰敗,還有人歸罪于〝援朝逐倭〞戰爭中把儲存的火藥和彈藥都用光了。其實中國古代對火器的研究相當出色,除了導彈造不出來以外,無論是毒氣彈還是左輪槍都能發明出來。而中國明代,火器發展迅速。

據(明)王士翹撰《西關志》(1548年序刻本)居庸卷記載:昌鎮駐軍武器主要有軍器和神器兩大類:其軍器有:盔、甲、長槍,圓木挨牌、長木牌、斬馬刀、撒袋、弓、弦、箭、攢竹長槍、腰刀。神器有神槍、大將軍鐵炮、二將軍鐵炮、大將軍銅炮、小將軍銅炮、神銃、大銅佛郎機、神炮、飛炮、銅銃、鐵銃、馬上佛郎機、神箭、鐵宣風炮、纓子炮、鐵佛郎機、鐵三起炮、碗口炮、小神炮、鐵蒺藜、新置的器械有九龍盤槍、鐵鞭槍、火箭盤槍,子母炮、火箭等。車有偏廂車、騾駕、望車、元戎車、鼓車、火銃、鳥銃、嚕密銃、佛郎機銃、三眼銃、四眼銃、五排槍、五雷神機、七星銃、十眼銃、十連珠銃、連子銃、震疊銃、鉛彈一窩蜂、快槍、夾把銃、飛天神火毒龍槍等。


(網絡圖片)


從中可看出明代火器之勝,并非吹噓!列舉數例,供參考~

在明代,當時社會經濟十分繁榮,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極為發達,海外貿易非常活躍,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處在萌芽時期,科技的進步出現了新的明顯的轉機。所有這些新的進步的因素,為明代的兵器、火藥發展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加之明一代,北方長期受到游牧民族的騷擾,東南沿海經常受到倭寇的侵擾,因此為了鞏固邊防,抗擊外族的進犯,明代十分重視國家武備,對火藥、火器尤為重視,視火器為御敵的〝長技〞。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明代的軍隊對火器十分重視。由于在各次戰爭中大量使用火器,使軍隊火器的編制裝備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頂峰。

一.三眼銃




(網絡圖片)


三眼銃,是明軍重要的單兵火藥武器,原因是它可以連續釋放,構成密集火力,有利于壓制行動迅速的騎兵。崇禎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出宮而走,手中提的兵器就是三眼銃。想想被人稱為〝英明的大清乾隆酋長〞視火器為奇技淫巧,可笑又可悲!

二.多管火箭炮:一窩蜂

這是古代的喀秋莎火箭炮,一具發射器中帶有多發火箭彈。這種武器曾經在軍事博物館有展出。明代《武備志》對一窩蜂有較詳細地介紹,當時的規格有多種,從3連發的神機箭,到100連發的百虎齊奔,都屬于這個范疇。射程300米,連發火箭彌補了普通火箭彈道不穩定的弱點。這種武器明軍已大規模使用!

三.多級火箭:火龍出水


(網絡圖片)


明代《武備志》記載的多級火箭,用紙糊筒外綁第一級火箭,龍口內有第二級火箭,射出后加大射程擊中敵方船艦,用于水上攻擊,射程可以達到1.5公里。

四.單發步槍:火銃


(網絡圖片)


明代制式的早期輕型火器,鑄造精良,設計精巧,和元朝的火銃比較,所需火藥大大減少。明代作為標準武器,曾生產達九萬余,1449年的北京保衛戰廣泛使用。長43。5厘米,口井3厘米,2人一組發射,一人負責支架和瞄準,一人負責點火射擊,射程180米。相當于今天的步槍吧,最早的制式。這個東西,戚繼光時代被鳥槍取代。

五.半自動步槍:十眼銃


(網絡圖片)


明代試驗性連發武器,10節銅質炮身,口徑10厘米,每節一發,可以十次發射,因為射程短,不安全,被后來的拐子銃代替。

六.連發手槍:拐子銃


(網絡圖片)


帶有曲柄的連發火繩槍,長37.5厘米,使用類似佛朗機的裝填方式,可以連續三發,射程150米,明朝稱為〝萬勝佛朗機〞,在援朝逐倭戰爭中使用比較多。個人認為有點兒自動手槍的味道。

七.多管轉膛炮:迅雷銃


(網絡圖片)


單兵多管火器,明代趙士珍發明,參考了土耳其的類似火器,最大的可以達到18管,使用火繩或者燧石擊發,加上外罩后狀如琵琶。發射完畢后可以作為冷兵器使用!長187厘米,重2.5公斤,易于攜帶使用,明軍經常列隊跪射,火力沒有間斷。在朝鮮,日本的火槍隊是無法正面對抗這樣的明軍的。

八.大口徑左輪槍:五雷神機


(網絡圖片)


這真是世界最早的左輪槍了,戚繼光在北方戰線防衛蒙古軍隊的發明,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種規格,一般使用時二人一組射擊,一人支架,轉動槍管,一人瞄準射擊。射程180米。看到這玩意兒真不知道咱們祖宗還能搞出什么怪東西了!

九.對人殺傷地雷


(網絡圖片)


起源于燕王掃北之戰。當時建文帝的部隊在白溝使用地雷,給后來的永樂皇帝的軍隊帶來重大傷害。使用的原理是將導火索放入打通的竹竿,必要時點燃導火索,引爆地雷。

十.殺傷燃燒彈:萬人敵


(網絡圖片)


大型爆炸燃燒武器,重40公斤,外皮為泥制,重量40公斤,產生于明末,用于守城,為了安全搬運一般帶有木框箱,可以算是早期的燒夷彈。李自成攻開封的時候,曾經通過地道突入曹門心字樓下方,守軍采用投擲萬人敵的辦法消滅了突入的部隊。

十一.古式后膛榴彈炮:佛朗機


(網絡圖片)


明代正德年間利用歐洲技術制造的大型后裝火炮,使用帶炮彈殼的開花炮彈!1537年裝備達到3800門,帶有準星和照門。有效射程500米,45度仰角發射的時候射程1公里。大型者炮身250厘米,中型者156厘米,小型者93厘米,子炮(炮彈)從后方裝入,發射間隔短,發射散彈時一發炮彈帶有500發子彈,可以封鎖60米寬的正面,威力驚人。因為后膛裝彈對鑄造技術要求較高,清代漸漸淘汰,讓位于比較簡單的前裝武器!

十二.遠程重炮:紅夷大炮




(網絡圖片)


號稱將軍炮,明末引進西方技術制造,帶有炮耳和瞄準具,可以調節射程,炮身壽命長,大型者重1.6噸,射程可以達到1.9公里!應該是這一類武器的極限了。

十三.鑄造時通過增加箍來防止炸膛的明代大將軍炮


(網絡圖片)


1626年袁崇煥使用這種火炮打敗后金,取得了寧遠之戰的勝利,努爾哈赤也被擊傷,后返回因傷勢加重逝世。清朝一直得不到這種武器,直到崇禎殺了袁崇煥,邊軍軍心渙散,才有人帶炮投敵。

十四.最早的迫擊炮:虎蹲炮


(網絡圖片)


戚繼光軍中最常用的火器,這種輕便的火炮跑管薄,射程不遠,適用于山地作戰,機動靈活,由于前裝,可以大仰角發射和大量裝備下層部隊而與今天的迫擊炮有異曲同工的用處。

十五.新式步槍:鳥槍


(網絡圖片)


其實并非打鳥之用,而是表示即便輕捷如鳥也難以逃脫。已經接近現代步槍,是和倭寇交戰中繳獲倭寇火槍,隨后改進仿制的。戚繼光的步兵,已經40%裝備了這種槍。令有人說,稱之為〝鳥槍〞并不是因為用來打鳥或連飛鳥也無法逃脫,而是因為其槍機銜著火繩落下點燃發火池中的火藥的動作猶如小鳥啄食。它的射程是150米,雨天不能使用!鴉片戰爭中英國人使用的槍在雨天也不能使用!

十六.戰防炮:抬槍


十六.戰防炮:抬槍(網絡圖片)


大家相信么?這個居然是明朝的東西。這是大型鳥槍,明代《天工開物》最早記載其圖片,帶有三角支架和旋轉裝置,長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號〝九頭鳥〞,威力強勁,即便當時的戰車也無法抵擋。可惜發展非常慢,直到清朝末年,湘軍中裝備抬槍,不過25%而已。

明代后期的軍事技術家還創制了〝神火飛鴉〞與球形帶雙翼的〝飛空擊賊震天雷〞兩種〝有翼式火箭〞。這兩種火箭分別在鴉形與球形體內裝滿火藥,火藥中有火藥線通出,并與起飛火箭火藥筒中的火藥相串聯;發射時先點燃起飛火箭的火藥線,使火箭飛至敵方,并將鴉身與球體內的火藥引爆,殺傷和焚燒敵軍的人馬,是破陣攻城的利器。后來的導彈可以說是這種火箭合乎邏輯的發展!由此可以想見我們祖先的智慧是多么的高了!


(網絡圖片)


神火飛鴉無實物流傳,據說是被傳的,不過很多兵器書籍都略有記載。具體長什么樣子就不得而知了。只是《武備志》的配圖是在有些牽強和非主流了↓

以上只是明代火器之一部分,未能全列于此。事實上中國裝備火器的軍隊編制出現的很早,也很健全。早在元朝至順年間,軍隊中就已裝備了發射口徑為20毫米以上鐵彈丸的金屬火銃,從而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火炮,并出現了〝炮手軍〞和〝炮手萬戶府〞的建制。之后由于火器的蓬勃發展,明軍更是普遍裝備了火器,戰爭的主要武器轉向了使用火器。

一般人都知道徐光啟與利馬竇合譯的《幾何原理》,人們卻鮮有知道他還寫了一系列論兵之作的,像《兵機要略》、《火攻要略》等,都是他的著作!他主張使用西洋火炮,選練精兵。他的弟子孫元化〝除協助徐氏刪定《句股義》(即幾何原理)外,還撰有《經武全編》和《西法神機》等兵學書,以及《西學雜著》、《幾何用法》、《幾何體論》、《泰西筭要》等數學書。〞其中的《西法神機》,直接指導了關外明軍的火炮運用。

孫元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的西學知識不在徐光啟之下,而且他的軍隊駐地有支葡萄牙炮隊,這批炮手前期有13人,后來增加到40余人,他們成立了一支模范炮隊,作為明軍孫元化部炮兵的示范部隊。這批葡籍雇傭軍拿著比周圍明軍官兵高幾十倍的工資,確實干活也很有職業精神,教授明軍炮手各種技術也十分認真,工作干得很不錯。這種合作比起太平天國起義時李鴻章借洋師助討太平軍的事件,顯得既主動又〝科學〞且開放!

西元10世紀之初,中國已將火藥用于軍事。據《宋史》記載:西元970年兵部令史馮繼升等進火箭法。西元975年,宋軍用火箭、火炮與南唐作戰。到仁宗時,曾公亮等所著《武經總要》中,綜述了當時的火器有火箭、火炮火藥鞭箭、引火球、蒺藜火球、鐵咀、火鷂、竹火鷂、霹靂火球、煙球、毒藥煙球等十余種,直接反映了我國在西元10—11世紀之初,已廣泛使用火器。到13世紀中葉前,開始出現金屬管形射擊武器———火銃。

它的發明使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到14世紀初,元人在南宋發明的突火槍和火筒的基礎上,進一步制成了金屬管形火器。14世紀中葉,在全國農民大起義推翻元帝國統治的戰爭中,金屬管形火器已普遍應用,并已使用彈丸。金屬管形火器的出現,是火器兵器發展史的一項重大變革,從此火器逐步代替冷兵器,并在軍隊中大量裝備。

早在朱元璋軍隊在元末進行的戰爭中,就已經使用了火銃。但這時軍隊中火器的裝備并無定規,文獻記載也無法獲知軍隊裝備火器的具體比例。在明一統全國后,明政府鑒于火器在戰爭中體現出來的強大破壞力和火器部隊的強大戰斗力,開始著手建立專業火器部隊和規定火器在軍隊中的比例,如洪武十三年年,明政府正式下令規定:〝凡軍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洪武二十六年,明政府又規定:水軍每艘海運船,裝備碗口銃四門,手銃筒十六個,火槍二十支,火箭和神機箭各二十支等等。

以上洪武時期明軍所裝備的火器與冷兵器一與九之比,明顯地反映了明代火器裝備的普遍,并且已有一定的定制。成化二年,明將郭登向明政府建議,步兵〝用神銃手十,弓箭手十,刀牌手各五,葯箭強弩手十,司神炮及#3火藥者八,雜用者七〞。按照這一規定,當時明軍步隊使用火器的士兵,已經占編制總數的1/3左右。

此外,從明朝戰事最頻繁的邊軍看,其火器的普遍程度也是前代所不及的。據《明英宗實錄》記載,正統六年,遼東總官兵都督斂事曹義向朝廷奏請:〝原領京庫銅銃已給軍事,恐冬寒操備至有摧折,今各衛庫所貯遠年造成鐵銃七萬五千有奇,請令修理,給軍操演,遇警仍用銅銃。〞

正統九年,明英宗認為,原各邊裝備的銅銃數量太少,恐怕延誤邊備,于是決定〝于原數外,量宜增加遼東五百三十五,延安綏德等處八百三十,永寧二十,宣府三百,寧夏一百,甘肅五百〞。正統十一年,明政府又規定:〝給延邊火器,大同甘肅手把銅銃五百,碗口銅炮四百;宣府銃五百,炮二百;密云銃三百,炮一百;遼東炮一百;獨石炮四百〞。

明實錄記載的這些片段資料,確實充分說明明代軍隊大量裝備了火器。但是,各軍的具體裝備火器的數量,現在已經無法考證。

明軍不僅在軍隊中普遍裝備火器,還建立了專業火器部隊。

永樂前期創建的專業火器部隊神機營,他同當時的五軍營、三千營合稱京軍三大營,担負著〝內衛京師、外外備征戰〞的任務,是朝廷直接指揮的戰略機動部隊。

據《大明會典》卷一百三十四《京營》的記載神機營編制主要如下:神機營設提督內臣2名、武臣2名、掌號頭官2名,下轄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軍;

中軍設坐營內臣1名、武臣1名、下轄4司,每司設監槍內臣1名、把司官1名、把牌官1名。

左掖、右掖、左哨、右哨的編制相同,各設坐營內臣1名、武臣1名、下轄3司,每司設監槍內臣1名、把司官1名、把牌官2名。

后來有增設〝五千下營〞設坐營內臣1名、武臣1名、下轄4司,每司設把司官2名。神機營是朝廷直接指揮調遣的戰略機動部隊,主要〝掌操演神銃、神炮諸火器〞,〝專習槍炮〞,裝備了盞口炮、碗口炮、將軍炮、手把銃、神槍、快槍、單飛神火箭等火器。

關于神機營的作戰方式:

明軍裝備火器后的作戰原則,我們可以從神機營的作戰方式中知其大概。神機營創建后,常同五軍營、三千營一起,隨同皇帝親征。作戰時的布陣原則是:〝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后,前鋒要疏,后隊要密,鋒疏則達,陣密則固〞,戰斗開始后,〝首以銃摧其鋒,繼以騎沖其堅〞。

這一作戰原則,是朱棣鑒于永樂八年(率軍親征漠北大敗阿魯臺一戰后總結的經驗。當時,朱棣命軍隊以神機火器為前鋒,〝銃發,聲震數十里,每矢洞貫二人,復中傍馬,皆立斃—–斬其王以下百數十人〞。在此戰后的永樂二十一年,朱棣第四次親征漠北時正式提出了這一作戰原則。

這是對神機營與騎步兵協同作戰的高度概括。總的要義是:作戰開始后,三者要互相協同,發揮總體殺敵作用,神機槍炮兵列于全陣之前,各射手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填裝彈藥,實施輪番射擊,摧毀敵人的前鋒;待敵陣潰亂時,后隊的密集騎兵,以排山倒海的氣勢,沖擊敵軍本隊,追殲敗逃之敵。

朱棣的論述,總結了明軍神機營與步騎兵協同作戰的新戰術,這種戰術主要利用槍炮與冷兵器的殺傷距離遠近的不同,多層次地殺傷和消耗敵軍,達到最后殲滅全部敵軍的目的。因此神機營的參戰,使古代以步騎兵為主的野戰方陣戰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來源:文史網


網載 2015-12-24 05:38:25

[新一篇] 中國各省人真正血統來源,看看你是誰的后裔?

[舊一篇] 【思享】梁曉聲:為什么我們對平凡的人生深懷恐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