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中國需要寬松的教育環境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我不認為讀了文言文就能寫好文章。要先把白話學好,再學文言。白話文言二者語法是不一樣的。你一會兒文言,一會兒白話,文言學不好,白話也學不好,反而把小孩子搞亂了。領袖人才是很難培養的,中國需要寬松的教育環境。

640.jpg

記者:您“活到老、學到老、思考到老”,請問您所受的學校教育和教過您的老師,對您形成這種不斷思考的習慣是否有影響?

周有光:應該說和我所受的學校教育是有關系的。我那時的老師非常提倡興趣,強調沒有興趣,什么東西都學不好。我先是在圣約翰大學學習,那是一所帝國主義辦的教會學校,有比較好的教學條件,圖書館書報雜志很多。老師非常鼓勵我們去圖書館廣泛閱覽,培養興趣。另外,老師還教我們怎樣閱讀。大一時,我們每天去圖書館看報,有一個英國老師跟我們講每天應該怎么看報。他說讀報是有方法的,讀報時要問自己:今天新聞中哪條最重要?為什么這條新聞最重要?這條新聞的歷史背景是什么?不知道就去查書。后來我們按照他的方法去看報,真的很有收獲。以后我把這種方法用在讀書、做研究上。這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

記者:現在不少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不喜歡上學。當初您對學習濃厚的興趣、旺盛的求知欲是如何培養的?

周有光:那時老師非常強調培養學生興趣。但興趣是自然產生的,不是勉強的。現在的教育負担太重,孩子們沒有一點自已的空間,興趣也就沒有生長的土壤。我上的中學、大學都是當時最好的學校,但我們的學習非常輕松,中學時9點鐘才上課,上午只上正課,下午是游藝課。游藝課包括圖畫、音樂、寫字等內容,不考試不計分數,很輕松。我們那時沒有任何家庭輔導。因而我們學得很輕松,也很快樂。興趣就是在這樣一個沒有太多壓力,有很多空閑時間干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的過程中產生了。上學時,我就利用課余時間讀了不少語言學方面的書籍。

我們那時有些管理制度還是可以借鑒的。我們從中學開始一定要住校學習,從禮拜一到禮拜六,學校絕對不允許學生出去,這可以使學生集中精力讀書、學習,接受教師的教育。現在大部分學校沒有這個條件,學生受外界影響就比較大。我們那時的大學是很有貴族味道的。當時我很窮,考上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和上海圣約翰大學,我姐姐在上海教書,有崇洋思想,希望我到圣約翰讀書,但圣約翰的學費很貴。姐姐的同事知道后就把她家里當作財產儲存的皮衣當掉,接濟我讀書。為了能順利完成學業,我一邊上學,一邊給工部局(當時帝國主義在上海租界設立的行政機構)做翻譯。放假就在上海打工。第三年,我在學校通過考試獲得了一份工作,這樣就應付了學校的費用。我覺得那時的教育方法有好的一面,學生有時間從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有時間從事勤工儉學活動。現在的教育給家庭和孩子的負担太重了,孩子沒有自己的時間。現在清華、北大都在慢慢地改,走出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這是一個好的開端。

記者:從另外一個方面看,現在許多人認為,知識爆炸時代學得越多越好。

周有光:小學、中學不能學得太多,要給孩子們時間玩。一個人有空余時間才會去思考。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的中學語文老師吳山秀先生,他為開闊我們的視野,不斷給我們灌輸“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經常請名人來校講演。他是一個語文老師,那時的教材是文言,但他提倡白話文,介紹好的白話文章給我們看。

那時中學小學有許多很優秀的老師,我的老師讓我們平時覺得很輕松。我想一定要輕松才能學得好,緊張是學不好的;不是壓力越大就學得越好,壓力太大學習效果就不會好。孩子不管不行,但不能管得太多。我主張教育要提供寬松的環境,我們當時的老師強調興趣,認為沒有興趣是學不好的。興趣是自己產生的,不是外來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個人一定會有某種或某些興趣的。必然的興趣同偶然的機會結合,就能成就事業。語文改革也是如此。

語文改革是語文自身發展的必然,不是人為的、簡單的事件。20世紀50年代制定漢語拼音方案,只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今天搞拼音方案就不一定能成功,因為目前存在一種復古思潮;在文革期間也不行,因為那樣就會被批為洋奴。所以說,什么事情都是必然和偶然的結合。教育要給孩子留有空間,這樣他們的興趣必然會自由生長。

記者:有人說,這些年來中小學生文字水平普遍下降。現在中小學又非常提倡古漢語、古詩詞的教學,社會上有人還搞古詩詞誦讀工程。這種現象同語言現代化建設是否有矛盾?

周有光:我不認為讀了文言文就能寫好文章。《光明日報》記者問我如何看待有人提倡文言這件事?我說21世紀提倡文言是時代的錯誤,要先把白話學好,再學文言。白話文言二者語法是不一樣的。你一會兒文言,一會兒白話,文言學不好,白話也學不好,反而把小孩子搞亂了。克林頓當年拿出15億美元投資教育,讓孩子8歲過閱讀關,實際上美國的孩子6歲就能看很高水平的雜志,如果用古代語言就做不到。我認為,你可以學古代的語言,但要選修。古漢語不是基礎教育的內容,是大學生學習的一種專業,非專業的人不用學很多的古漢語,接觸一點就可以了,但白話文一定要學好。從教育的角度看,是先了解現代,再了解古代,而不是先了解古代,再了解現代。你白話學好了,古代的東西就可以自動學了。舉個例子,我受邀請去了日本,才知道日本小學生就用鉛筆,不用毛筆、鋼筆,因為寫字方便。書法是一種藝術,是少數人的事,不喜歡就不用學。寫字是每一個人必須掌握的本領。日本教育注重實用書法,中學生也不用毛筆寫,只有搞藝術、搞書法的人才用毛筆。

記者:日本的教育跟中國相似,但現代日本的教育支撐了比中國發達的科技,發明創造也多,問題出在哪里?

周有光:在科學方面,美國重視基礎科學、發明創作多,日本重賺錢快,發明很少。在教育上,我們要很好地學日本,日文跟中文相近,日本語文教育和我們相近,我們可以借鑒;我們在語文教育上耽誤了許多時間。我們的語文跟美國差別大。當然,美國、日本好的東西我們都要學。

我還想談談寬松的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我的曾外孫6歲從美國回來,在看英文的福爾摩斯。他們不評什么“三好學生”,認為評等級排隊會使其他學生產生自卑心理;老師并不布置家庭作業,他們回家后沒有作業。讀書都是自動的,不是強迫的。這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與我們現在的很不一樣。我在中學時,每學期也要考試排隊,平時則沒有,老師也不會處分成績差的學生,不會看不起他們。處分學生不是一個好辦法,那會壓抑學生的思想和精神,影響完善人格的發展。在北大百年校慶時,美國哈佛大學校長說,我們培養學生,要使文科學生了解理科,理科學生欣賞文科;大學的目的不是培養專家,而是培養完整的人格,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這同我們提倡的全面發展相近。比較前蘇聯的教育和美國的教育,前蘇聯是培養專家,出來就是很好的工程師;美國不去培養高級工程師,但大學生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很大。現在,對于兩種教育模式的利弊得失應該是清楚的。

記者:是實行專才教育還是通才教育,教育界曾有長期爭論,現在傾向培養通才基礎上的專才。現在中小學學校教育中還存在一種現象,就是一些學校倡導英才教育,提倡培養精英人才、領袖人物。

周有光:你有什么資格培養領袖人才?領袖人才是在社會中自然產生的,不是學校教育能夠培養的。中學階段應該給學生興趣培養提供機會,你給他灌輸東西,腦子裝得滿滿的,他就沒有自己的空間和興趣去學東西了。沈從文早年很窮,沒有老師指導,小學都沒有畢業,他的學問是自學來的。他自己說是“鄉巴佬進京”,誰理他?他寫的小說像法國小說,但他不懂外文,他是自己看翻譯小說學會的,這完全憑興趣。有人看小說,看到半夜還不休息,是因為有興趣。

記者:您認為中小學教育的基礎是什么?

周有光:中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其中國文是基礎,最重要;英文也是基礎,要拿起來就能寫。中文學好不在于教師教了多少,很多人喜歡看小說,通過大量閱讀就學好了。

記者:您從小上新學堂,大學上了教會學校,后又留學海外,30年代到了日本,40年代再去美國,1949年回國。這種復雜的經歷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一些知識分子的典型經歷,造就了一代學者在學識上融通古今中外,品格上突顯獨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意志。您認為我們現在教育應該如何處理好繼承傳統和面向未來的關系,如何處理好學習西方文化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關系?

周有光:我為什么要寫文化的文章呢,有許多人籠統談東方文化、西方文化,這是不對的。你要談文化,首先要知道世界文化史,特別是近現代文化史。我認為,現在每個國家的文化實際包含兩部分,一部分叫國際現代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這一部分是現代整個世界文化的共同部分。古代沒有現代文化,它是19世紀慢慢形成的。今天是全球化時代,必須是全球化文化,以國際現代文化為主,國際現代文化是大家共同的,這是文化的主要方面。二是傳統文化,每個國家不一樣的,包括本國的文史哲,包括本國的宗教、藝術,具有本國特色的。籠統講東方、西方文化為什么不對?西歐文化和美國文化放在一起才是西方文化。東方文化含西亞、南亞和東亞文化。我寫了篇《漫談西化》,專門談這個問題。中國所講的西方,最早是指西域,后來是西天(印度),最后才指西歐,這是三個西方。糊里糊涂說西方文化是不對的。中國是三個“東方”之一,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我比較了三所大學課程,中國今天有名大學的課程主要來自歐美,3/4是外國的,物理、數學、化學是外國的,是國際現代文化,1/4是國內的,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縮小,國際現代文化在擴大。我們現在處于雙文化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既有國際現代文化,又有本國傳統文化。一個人也一樣,可以容納兩種文化,并不矛盾。我既能聽昆曲,又能聽現代音樂,因為人本身就是矛盾的。西方宗教是信上帝的,科學是反宗教的,兩者矛盾,但我知道很多生物學家都去作禮拜,信上帝。

記者:最后,大家都想知道,您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是如何做到保持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心態和樂觀向上精神的?現在的老師很辛苦,壓力很大,很多教師身心處于亞健康狀態,你能否給教師傳授一些“秘方”,以擁有健康的體魄和樂觀向上的精神。

周有光:一要保持樂觀的態度,要相信進化論,相信歷史總是在進步,后人超過前人的。二要多動腦,多思考。上帝給我們一個大腦,不是用來吃飯的,是用來思考問題的,思考問題會讓人身心年輕。

 

 


網載 2015-10-11 19:43:24

[新一篇] 李劼:最愚昧的往往是讀書人

[舊一篇] 【姚人多專欄】一場精心策畫的換柱行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