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深入傳統文化及個人修身養性 >>> | 簡體 傳統 |
說自己健康就健康?
科學家早在上世紀 80 年代就發現,人們如何描述他們自己的健康會成為他們未來五年或十年存活機會的先兆,這也是為什么醫生經常會問“你自己感覺身體怎么樣?”這個問題,它聽起來似乎和病情毫不相關。
從那時的研究至今,那些對自身健康狀況評價較低的人,是因為他們真的感覺到了醫生尚未察覺的癥狀,還是僅僅自認為如此?這個問題科學界始終探究不深。
在一項新研究中,瑞士蘇黎世社會和預防醫學院的研究者對此問題投以長期的關注。
首先,他們收集了 8000 多位曾在上世紀 70 年代末參與過一項健康研究的參試者的數據。之后,他們對照觀察這些人歷經 30 年進入 2000 年后的狀況如何。
除了詢問各種人口統計學的信息,研究者對參試者進行健康測評,參試者需要對照等級從“優秀”到“非常差”的測評表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進行自我評定。這份研究報告發表在《PLoS ONE》雜志上,報告顯示,那些對自身健康狀況評定最低的人,從研究開始起 30 年后,他們仍舊活著的可能性更小。
自我評價高源自生活滿意度高
研究者發現,那些稱自己身體“非常差”的男人和將自己的健康評價為“優秀”的同齡男人相比,在 30 年這個較長的時間段里,前者比后者死亡的幾率高三倍。對女人而言,那些對自身健康評價非常低的人,死亡風險是那些認為自己更健康的女人的兩倍。在研究團隊將一系列相關醫學風險因素,包括疾病診斷、藥物使用、吸煙歷史、血壓等等考慮進去后,這些趨勢依然保持平穩,沒有改變。
因此,結合長期的研究結果,研究者表示,人們對自身健康持樂觀態度不僅僅是因為真的健康狀況甚佳,也許也有個性的特質促使他們有快速復原的能力,并確實地提升了自己的健康。
“那些將自己的健康評價為‘優秀’的人,也許比其他人有一種優越感,這并不是因為他們沒病,而是因為對自身生活的滿意度很高。”研究者在論文中如是寫道,“我們應該鼓勵臨床醫生不僅僅只是幫助病人尋找是否有疾病或損傷,而且應該在病人管理和造就健康的根源上為他們提供支持,這樣更有助于為他們提供一個促進健康生活的環境。”
大洋網-廣州日報 2012-02-26 23:44:0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