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 朱幼棣:后望書4——審美,景區與景觀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作者簡介

朱幼棣,學者、作家。畢業于山東大學中文系,歷任新華社國內部副主編,工業采訪室副主任,教科文、政治采訪室主任,新華社新聞研究所副所長,中共山西省委辦公廳副主任,國務院研究室社會發展司司長,現已退休。主要著作有《悵望山河》、《后望書》、《大國醫改》等。

全文系作者授權刊載,轉載請注明出處。

注:因篇幅所限,此處為編者節選。可點擊閱讀原文鏈接登陸愛思想官方網站或下載愛思想APP閱讀全文。


武當山遇真宮被一把大火燒毀。
在樂山大佛邊,又冒出一個巴米揚大佛。
從街燈、廣場,到八角場的石路,拉薩大昭寺周圍歷史建筑的細節發生了什么變化?
臨汾:用人墻保護古城墻。


一、花型街燈風波:不可忽略的"細節"


2002年,西方媒體陸續以顯著的版面,報道了西藏拉薩八角街地區歷史建筑遭到嚴重破壞的消息,一些報道還配有圖片,照片上突出了大昭寺周圍現代化的蓮花型街燈--這種街燈與大昭寺藏式的風格格格不入。甚至出現了"毀滅整個八角街地區建筑"之類的惡意炒作。這些消息的最初來源,竟是世界文化遺產地的一份反映性監測報告。西藏和拉薩是國際上的敏感地區,引起人們的強烈關注是很自然的。
有關國際組織專門派兩位專家奔赴拉薩,進行實地調查。
在西藏停留期間,世界遺產地保護組織副主席尼西摩拉一行,先后多次到八角街和大昭寺核實情況,并認真研究了中國官方提供的信息。拉薩副市長介紹說,拉薩的舊城改造并非是今日始,這項計劃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主要是為了改善當地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環境。從1979年~2001年間,政府總共投入了2?郾46億元人民幣,翻修了227座老宅,重新安置了8 671個家庭,增加了48萬平方米的居住面積。
要幾百年來的老舊風景一成不變是不現實的。當西藏民歌《逛新城》唱遍全國的時候,拉薩的面貌其實并沒有多大的改變。可稱得上"翻天覆地"的一頁也只掀開于二十多年前。
平心而論,在粗疏而巨大的空間和時間里,拉薩的輝煌除了布達拉宮、拉卜楞寺、大昭寺、小昭寺,和一些貴族的宅院外,過去多數居民的住所低矮、破爛不堪,街道路面坑坑洼洼,塵土飛揚。拉薩的舊城改造,使多數市民的居住條件得到改善,也出現了許多現代建筑街區。拉薩河畔城市原有風貌也有了很大改變。花10元錢打出租汽車,就可以到達拉薩的任何地方。我漫步在街頭,不少地方看起來已如同一座內地城市。人們告訴我,這些"煞風景"的建筑多數出現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還有一些明顯的"敗筆",如在布達拉宮附近修建了游樂場等等,僅僅熱鬧了一陣,現在不得不拆除。
近年來,舊城和古建筑的保護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特別是在布達拉宮、大昭寺和達賴的夏宮羅布林卡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后。
拉薩近年來已經注意到了恢復和保留藏式建筑風貌。1997年,西藏自治區政府以主席令的形式,頒布實施保護管理條例。此后,中央財政投入了3?郾3億元巨資,對西藏三大重點文物布達拉宮、薩迦寺和羅布林卡進行了搶救、維修和保護,并列入了國家重點工程。一個驟雨初歇的日子,在拉薩有關部門官員的陪同下,我在布達拉宮各層上上下下,走得上氣不接下氣,察看各個施工現場。他們讓我多看一些,了解搶救維修工程進展情況,也表明中央的資金沒有亂花。
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夏宮"羅布林卡,是藏式建筑與內地古典建筑完美的結合,是一個杰作。我不禁感嘆,如今這樣的建筑怎么鮮見了呢?
彤云密布的傍晚,電光閃閃,我又一次來到八角街,大昭寺的金頂燭光一般燃燒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潮一般涌動,我長久地徘徊,長久地沉思,直到稀稀落落的雨點灑落下來。
大昭寺前人已散盡,空曠的廣場上雨水激濺。
這些天來,在忙碌和興奮之余,隱隱有不舒服的感覺堵在心頭,在傾盆的大雨中,我突然明白了:大昭寺前的廣場太現代了,八角街的石路太平整了,僅這路面就經過幾次翻修折騰。一位專家告訴我,原來八角街的石路是用塊石砌成的,雖然不很平整,但原始粗獷。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不也是這種石砌的路面嗎?幾百年來,人流涌過,凹凸不平的石路早已磨得很光滑了,這是歲月與歷史打磨過的。
有錢了,怎么花?有的人覺得,這石路不好,不夠現代,給拆除了,先是澆成了平整的水泥路。這幾年,看看水泥路又不行,重新鋪上了石路,可這石路,每一塊石頭都切割打磨得平平整整的,嚴絲合縫,如同北京王府井乏味的步行街。寬大的廣場、路面、街燈,都是城市的細節,細節是生命的根須。走在這樣的平整路面上,被小販們的叫賣包圍著,很難喚起行走在八角街那份神圣、自由而又沉甸甸的滄桑感。
后來,我在布達拉宮和小昭寺中看到了古老的石砌的甬道,深邃,幽深。陽光從甬道盡頭傾瀉進來,游人的剪影魚貫而行。我佇立著,取出了相機,屏住呼吸,隨著咔嚓咔嚓聲--突然,掠過一種歲月像風、靈魂像風的感覺。
拉薩市政府1998年在舊城確定了90個傳統的住宅為歷史建筑。一些翻修和重建項目正在展開。按照西藏的設計風格,藏式的窗戶、屋檐、檐口、地板的形狀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專家認為,更重要的建設設計元素,如建筑群的規劃和規模等等,以及建筑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更值得關注。
蘇公塔又稱其為吐魯番塔,是新疆伊斯蘭教藝術的杰作。
它位于吐魯番城東南約兩公里處,和葡萄溝、火焰山、交河高昌故城一樣,是游人必到之地。蘇公塔清代乾隆年間建造,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這組風景由奇麗的磚塔和宏大的清真寺組成,奪人心魄。該塔是吐魯番郡王蘇賚滿二世為紀念和表彰其父額敏和卓的功績而修建的。額敏和卓是魯克沁王后裔,曾率吐魯番人民徙居敦煌一帶,墾荒耕種。因維護祖國統一,他在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的斗爭中屢建功勛,因此被封為郡王。
蘇公塔高聳壯觀,塔身呈圓柱形,通高44米,底部直徑10米,是新疆地區現存最大的古塔,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塔外形古樸,構造獨特,工藝精細,塔內既無基石,亦無木料,全部以磚塊筑成,外面疊砌成各種花紋,有菱格紋、水波紋等共達15種之多,富有韻律感。塔體于不同方向和高度,筑有14個窗口,塔內有72層臺階的盤道,人們可拾級而上,直達塔頂。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曾五次到吐魯番,多次造訪蘇公塔,每一次都有久別重逢的感覺。
蘇公塔與近旁緊緊相依的清真寺,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寺院為長方形,寺門朝東,呈尖頂拱形。寺內禮拜正東筑一拱頂大龕,與西面大龕相對,南北兩面各有20個拱頂相連。據傳蘇公塔和清真寺都是清代維吾爾族建筑大師伊布拉音等人設計建造。維族的經典建筑,當代與古代不同,南疆與北疆有異。有一些古建筑可以"修舊如新",但有一些標志性的"細節"卻是萬萬動不得的。
近來,在當地文物局領導的主持下,對其進行了維修。本來,對古建進行維修是必要的,但卻花了大量資金把周圍環境做了"現代藝術"處理。一些專家認為,這就未免"太過",看起來"美觀",實則破壞了原貌,少了歷史的真實感和厚重感,也違反了《文物保護法》。如修了個彩色大型花式噴水池,還建了個不倫不類的圓柱門,完全改變了原有歷史建筑的古樸環境。每一座清真寺都有其源流、派別和歷史,令人遺憾的是,對清真寺也沒有按原樣維修,而是用南疆式樣的四方棱柱束腰木柱代替了原來的原木木柱--在上面我們再也讀不出其生命的年輪了。


二、誰在克隆巴米揚大佛


2001年早春,在中亞荒涼的巴米揚谷地,騰起了一陣陣煙霧,在劇烈的爆炸聲中,兩尊舉世聞名的大佛被塔利班炸毀。
巴米揚大佛作為人類文明的遺產,一直受到保護,旅游業也成為當地的主要產業。巴米揚大佛被徹底破壞,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和同聲譴責。在大佛毀滅前后揪心的日子里,各國文物保護和佛教各界人士,也曾熱議過如何修復或者復制巴米揚大佛--但最終這些議論都歸于沉寂,因為重建工程不但費用巨大,而且易地復制出來的巴米揚大佛,與真實遺存無關,其宗教文化、歷史科學價值都不復存在。
從這年7月開始,四川樂山一家公司神秘地趕造巴米揚大佛,地點是在樂山大佛左側約一公里處的連心山。這家公司為什么不計成本敢于投入?
商業投入需要市場,要有回報。任何人造和仿制的景觀,都需要游客的認同。如前些年各地一哄而上的大觀園、西游記宮,其中不少景點就門可羅雀,但樂山的"巴米揚大佛"卻不愁。因為近旁就有一個"寄主",即世界最大的坐佛樂山大佛,借佛造"佛",風生水起,甚至無需進行炒作宣傳。每天到樂山大佛的游客如云,假如能把一半游客"吸引"到復制的"巴米揚大佛"上來,也有可觀的門票收入。
從東方佛都公園大門進入,有一條小路通往復制現場。施工期間,路口有專人把守,所有游人均被拒絕走近。連心山腳下就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的交匯處。施工一開始,山坡上就被遮得嚴嚴實實的,工程顯得神神秘秘,就連江上的船工都不清楚大佛是個啥模樣。
樂山"巴米揚大佛"的下面山腳邊,有一段圍墻。翻過圍墻才能看到大佛的"克隆"現場。距大佛足下200米遠的緩坡上修起了臺階,大佛是在山腰處依山開鑿的。巴米揚大佛被炸毀的那些日子里,國際社會試圖復制巴米揚大佛的一些設想也見諸報端。這時,樂山市一位領導建議在當地"打造"巴米揚大佛。樂山有世界上最大的坐佛,在樂山大佛腳下的江面上乘船,遠遠望去,江畔起伏隱隱的山形,還能辨出臥佛的身影,如果再"請來"一尊世界最大的大佛,"借佛生財",二加一就大于三了。不知是在什么場合,宴請、聚會還是座談,領導這個想法與老板一拍即合。有錢,說干就干,出資委托四川美術學院有關專家按原比例設計復制巴米揚大佛。
還是說說被冷落了千年的巴米揚大佛吧。
阿富汗中部巴米揚險峻的河谷,是連接中亞東亞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佛教徒朝拜之地。巴米揚大佛依山而鑿,一尊鑿于公元1世紀,高36?郾5米,披藍色袈裟;另一尊鑿于公元5世紀,高52?郾5米。
唐代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翻過蔥嶺之后,途經巴米揚河谷,瞻仰了雄偉莊嚴的佛像,崇敬虔誠。《大唐西域記》中有云:"王城東北山阿有石佛立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寶飾煥爛。東有伽藍,此國先王之所建也。伽藍東有鍮石釋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別鑄造,總合成立。"
玄奘是貞觀元年,即627年從長安出發的,貞觀十九年回國。《大唐西域記》是按照唐太宗的旨意,由玄奘口述、協助譯經的辨機記錄完成的。這兩尊立佛和寺院,都屬"國家寺院",當時為了建造立佛,阿富汗國王傾盡了國力,用光了國庫銀兩,還演出了國王及妻兒賜舍進寺院,又被群臣贖出的鬧劇。這國王有些像南朝的梁武帝。
令人驚異的是,法師有如同神助的超強記憶力和觀察力,真是非凡夫俗子可及,對于多年前取經途中經歷的往事,仍記得清清楚楚,連佛像的高度幾乎都分毫不差。一尊高"百四五十尺"--52米左右,另一尊"高百余尺"--30多米。"鍮石"即銅礦石,記載中"披藍色"袈裟的,應是一尊鍍銅的大佛,銅金屬氧化后呈藍綠色。受地形的限制,樂山市要打造的,大約就是這尊低一些的立佛。
復制在技術上不成問題。值得質疑的是易地"克隆"巴米揚大佛究竟有多少價值?還有,需要關注的是,遮遮掩掩開鑿的"巴米揚大佛"山崖,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麻浩崖墓的核心區。
麻浩崖墓是漢代樂山人仿生人住宅、鑿山為室的墓葬形式,被史學界稱為"南安各墓之冠",共有崖墓500多座,宛若一座筆立的山城浮雕。這些崖墓中,文物遺存十分豐富,保存有世界現存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真實地反映了漢代西南地區政治經濟、生活習俗、建筑和雕刻藝術。1998年,麻浩崖墓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前的1996年,麻浩崖墓與樂山大佛、四川峨眉山一起,共同被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國家還成立了樂山崖墓博物館。據《南方周末》報道,1989年,為了保護好這些稀世珍寶,四川省人民政府發文同意征用崖墓比較集中的明月村740畝土地、林地,作為麻浩崖墓群保護用地,但這些措施并沒有很好地被執行。近年來,對麻浩崖墓的破壞還在一步步加深、升級。1994年,在崖墓的740畝保護用地范圍內建設的東方佛都公司,正式對外營業。這家企業先后制作出許多大大小小的佛像,但"佛都公園"游人并不多。2001年初,東方佛都進入了麻浩崖墓的核心區,大肆"打造"37米高的巴米揚大佛,自上而下從頭部開鑿立佛。施工者主要來自重慶,近百名工人晝夜輪流不停地施工,致使麻浩崖墓保護區遭到了嚴重破壞。
復制巴米揚大佛工程,一開始就遭到了樂山大佛景區管委會的反對。2001年5月、2002年3月,樂山大佛景區管理委員會分別向樂山市文化局和樂山市政府遞交了報告--《關于東方佛都公司在麻浩崖墓違章施工的情況匯報》和緊急報告。期間,景區管委會還"多次書面及口頭制止非法施工"。但這一切都未能使東方佛都打造巴米揚大佛的工程停止下來。向當地政府的反映也如同石沉大海。2001年底,世界銀行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唐納德·漢克來到了四川考察,在樂山發現了正在建造的"巴米揚大佛",十分不解,就此當面向國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提出了質疑。
《南方周末》的報道責問,一家公司的違法工程為什么能如此肆無忌憚地進行?原因顯然是,當地政府"對此保持沉默",既未批準也沒有否定。于是有人懷疑,在沉默和回避之中,是不是還有一種默契?在復制工程快要完工時,消息逐漸通過媒體發布出來,這些報道大都是正面肯定和宣傳,如樂山大佛又添新景觀之類。于是,克隆巴米揚大佛引起了全國的關注。
國家文物局十分重視這一情況。2003年春天,國家文物局一位副局長親自帶隊對西藏、四川的幾處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狀況進行了現場檢查和調研。到樂山后,召開了座談會,與當地政府及文物部門的負責人座談,交換意見。國家文物局的態度是明確的,認為在樂山大佛邊上打造巴米揚大佛性質是嚴重的,已經對麻浩崖墓與樂山大佛造成了一定影響。
沉默終于打破了。
樂山市委一位副書記代表樂山市委、政府表態:仿造"巴米揚大佛"是企業行為,是違法的;"巴米揚大佛"雖然對文物沒有造成直接損害,但對景觀環境有不良影響;該事件反映了政府相關部門監管不力,大佛景區管理體制不完善。事件被曝光后,樂山市委市政府已經采取了補救措施。同時要求新聞單位不炒作,對采訪一概不接待;將大佛嚴密封閉,不對外開放;停止一切附屬工程;請文物保護、世界遺產專家現場考察研究論證,并提出處理意見,市政府將依據專家意見做出處理決定;認真學習貫徹文物法,提高認識,吸取教訓,堅決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峨眉山-樂山大佛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一家企業如何能進入樂山大佛地區,而且在保護區內建造了"東方佛都公園",仿制出數以千計的各地佛像,而且還在麻浩崖墓附近打造了"巴米揚大佛"?--問題的關鍵,正如樂山的官方意見所說的"管理體制不完善"。
體制上的問題在哪里,怎樣造成的?
原來,東方佛都公司是在市場經濟中的大潮中,由樂山市文化部門建立的"以景養景"的企業,樂山大佛是由文化部門主管的,于是其公司有了進入"大佛景區"的優先權。后來雖然經過改制、脫鉤等等,但這家公司已經在大佛景區"扎根",而且取得了一片景區幾十年的"經營權"。問題"遺留"下來了,就像父母與孩子雖然已經分家,但你要讓他搬出去住,自立門戶,不那么容易。
不僅僅是樂山大佛。
一些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淡薄,重開發輕保護的現象普遍存在。為什么稱為文化與自然遺產?其核心價值是什么,保護的意義何在?對此許多人不甚了了。
一些景區和古跡,從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起,就需要投入資金,進行環境整治和宣傳包裝。其出發點很明確,就是為了拿一塊旅游"金牌",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申報成功之后當然要加強開發利用,把投下去的錢賺回來。有的景區花的是銀行貸款,借債還錢,天經地義。
宣傳材料里講的"雙贏","開發與保護并重"只是做做表面文章。申報前的評估是一回事,拿到"金牌"后又是一回事。只開發不保護、超負荷利用、不計后果地開發,盲目擴張建景區和服務設施--總之"把蛋糕做大"。事實證明,增設人工化景點和游樂項目,興建賓館、餐飲、店鋪一條街等,往往把景點弄得不倫不類。
黃山在皖南的徽州境內。
徽州是一個有著深厚商業與文化積淀的地方。
黃山與徽州的關系,是一個景區與一座城市,就像衡山與衡陽市、泰山與泰安市、西湖與杭州市,以及雁蕩山與樂清市、華山與華陰縣。
上世紀80年代,徽州撤地之時,終于把黃山市的名稱從黃山所在地移到了徽州,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利用黃山來提高徽州的"知名度"。
徽州是不是要改成黃山市,爭論進行了十多年,至今還在繼續。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其中隱含了某些領導以黃山的旅游業"帶動"徽州經濟發展的初衷。
有的游客從黃山市下火車,卻發現陰差陽錯,只是黃山市政府所在地屯溪鎮,離真正的黃山還有好多路。原來的黃山市改為"黃山區"后,山上與山下被分為了兩個縣級行政管理部門。
徽州從地圖上"消失了"。
是文化、景區與歷史定位的迷失?
這幾年,專家們一再談到黃山北海景區的"城市化"問題。
根據黃山風景名勝區規劃,應該是"山上游,山下住"。由于山上的黃山風景名勝區和山下的黃山區行政上分設,互不隸屬。為了使"肥水"不流向山下,山上搞了很多賓館餐飲,為了留住游客,下午索道早早停止運營,致使山上居住的游客和管理人員不斷增多,景區"城市化"的趨勢加劇。山上人多,就有水源的供應問題,于是就修建大壩引水上山。發展旅游帶來的很大一部分經濟效益,歸了上市企業,由廣大股東分享、或用來填補其他經營造成的虧損。而黃山周邊地區,并未從黃山的旅游開發中得到太多的好處,反而有貧困化加劇的現象。
論及景區或自然遺產的管理體制混亂、商業化經營的原因,地方決策者均稱國家投入太少,地方政府資金缺乏,無力進行整修和保護,不得不引入"社會資金",改造基礎設施,以"提升品位"。企業化經營--把自然與文化遺產交給公司經營,"捆綁上市"。身份既是政府官員,又是上市公司的老板,各種好處都占了,當然樂意。
我在調查中發現,不少景區都有盲目開發的項目,如興建賓館、擴大景點,有負債治理留下的巨額貸款。景區有什么可經營的?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投入者的回報主要著眼于"門票"。
門票是最穩定的,只要不斷提價就能增加收入。峨眉山在"上市"時規定,每年門票收入的50%(一年3 500萬元左右)歸上市公司。企業的著眼點是經濟效益,是滾動發展,這無可厚非。于是,余下來的錢,除去管理費用,用于保護景點的資金,往往并沒有增加,反而有所減少。
--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的保護部門都是國家的"事業單位",在"鐵飯碗"越來越少的今天,壟斷著國家資源的這些單位,往往還被有的領導不斷塞進有關系的人員,更顯得機構臃腫,冗員過多。
一個著名石窟保護和管理經費嚴重不足。我問博物館館長,80元一張的門票價格不低啊,而且幾乎是純收入。一個年產值幾億元的企業,哪一家有三四千萬元的利潤啊?
博物館館長說出了經費不足的主要原因。他說,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貸了一些款。本來還貸是有能力的,但門票收入大部分要上交地方財政,這是當地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留給我們的就很少了。博物館有一百四五十人,其實只要一半人就夠了。可現在有用的專業人才進不來,又不得不接收安置領導的關系戶。
泰山前幾年提出要把泰山極頂建成一個"熱鬧非凡的天上人間"。
北京大學教授、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謝凝高是我的同鄉。一次,國家文物局召開了有關文化遺產保護的座談會,謝先生一發言,我就聽出了極濃的鄉音,再后來,就和他成了朋友。從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他曾數十次登上泰山。他說,登泰山在于一個"登"字,"登山如讀史",沿途有多少歷史文化遺跡,有多少自然景觀摩崖石刻啊,這些都需要細細地領略。
"五岳獨尊"的泰山是神圣的。過去連皇帝到泰山都要下馬步行登山,更不用說百官了。
登泰山至少需要兩天時間,先在山下住一晚,拜謁東岳廟,再從一天門、中天門到南天門,斗母宮、經石峪、壺天閣、云步橋、五松亭、升仙坊,一路上慢慢走認真看,登上玉皇頂已是黃昏。在天街上徜徉,次日凌晨,早起觀旭日東升,云海玉盤。現在,修建了三條索道,每小時往泰山極頂上的運量增加到1 500人。用這樣的速度,每天把數萬人源源不斷地送到0?郾6平方公里的岱頂上去,常常人滿為患。花幾十元錢買一張索道票,幾十分鐘就登頂了。旅游也有快餐,游客方便了,兩三小時就可游完泰山岱頂的主要景點。不少游人坐車來,坐車去,拍幾張照片,無需在山下住宿消費,自然也體味不到自然和文化的意蘊。主要受益的是索道公司,對發展當地經濟的好處也不多,泰安的老百姓和專家對此有不少意見。
木已成舟。再改,又要影響多方面已形成的利益格局,也難。
管理體制,觸及了一些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層問題。
一個景區,文物、宗教、建設、林業、旅游、環保等多個部門分割管理。存在有利益大家爭,遇事互相扯皮的狀況。其表現是一個景區有多個桂冠:"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自然保護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A旅游區"、佛教或道教協會等等。部門管理、地方管理,條塊交叉。結果是誰也管不了誰。
陜西省秦始皇陵區文物十分豐富。負責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文物遺址管理的是陜西省文物局下屬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負責秦始皇陵區文物遺址管理的是秦始皇陵文管所。僅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年門票收入就超過了一億元。1998年底,陜西省頒發了《關于深化旅游體制改革、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決定》,根據這一決定,由文物保護部門交由陜西省旅游集團公司負責全面經營和管理。
這一決定引起了文物部門的強烈反應。加快發展,就是把文物簡單地變成旅游資源?兵馬俑博物館對全國的文物保護工作來說具有指標性。如果按照這一思路發展下去,北京故宮博物院、八達嶺長城、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布達拉宮、曲阜孔廟等等,都應該交由旅游企業管理經營?
秦始皇陵周邊保護區和阿房宮遺址等重點文物保護地區,因缺乏有效管理,人為破壞嚴重。曲阜孔廟交由一家深圳公司管理后,發生了水洗"三孔"的事件,還有,在汽車送貨的過程中,撞斷了一塊古碑。這些,都引起了全國的關注。
2002年年底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上,中央領導針對陜西省改變秦始皇陵等文物保護單位管理體制的錯誤做法,提出了嚴肅的批評,國家文物局局長也趕往陜西,會同當地政府專題研究糾正這一問題。
文化遺產是一項公益性、社會性事業,保護管理工作的專業性、科學性很強。由公司承包經營后,往往只注重投資回報,采取掠奪性經營、短期行為,游客越多越好,門票不斷提價,而在保護和管理上卻漏洞百出。所謂"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不能有效地管理,只用來賺錢,精神文化功能和社會公益事業的性質流失,所有權就成了一句空話。
黃山、峨眉山等文化遺產和風景名勝區"捆綁"上市,還有一大批后來者躍躍欲試。如果不是被緊急叫停,最后上市的早就不止是兩家了。


三、武當山遇真宮:"破房子"大火映見了什么?


武當山古建筑群與故宮、頤和園、長城齊名,被譽為"掛在懸崖上的故宮"。
1994年,武當山古建筑群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該組織在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書上寫道: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地方之一,這里融合了感化的智慧、歷史建筑和自然的美景,中國偉大的歷史依然留在武當山。
遇真宮位于武當山下武當北路,是一座紀念道教先賢張三豐的大型文物建筑,也是武當山著名景點之一。整個建筑群占地面積5萬多平方米,現存宮門、配殿、廊廡、真仙殿等建筑40多間。張三豐為武當拳的創始人,遇真宮是明朝永樂皇帝專門為張三豐建造的,至今已六百多年歷史,現存建筑主要為清代。
武當山管理部門把遇真宮租賃給私人開辦武術學校,造成了隱患。2003年元月19日夜,遇真宮大殿突發大火,武當山旅游區內無消防站,9輛消防車從十堰和丹江口市趕來滅火,可附近找不到消防水源,消防車只能到遠處取水。這場火燒了兩個多小時才被撲滅,遇真宮化為灰燼。
兩天后,中央領導在一份關于武當山主殿遇真宮被燒毀的內部材料上做了重要批示:"遇真宮主殿被毀,甚為可惜。湖北省政府要查明原因,嚴肅處理。各級文物管理部門要認真吸取教訓,加強和改進文物保護工作。"
又是管理體制問題。
"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這一管理體制的特點已無需多做說明。文物管理只是管理局下屬的一個科級部門。資金缺乏,仍然是一個主要理由。就在這場大火之前,管理部門剛剛把另一處重要古建筑太子坡修繕完,作為招待所創收。
在得知中央領導批示后,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趕到了現場。
站在大殿的遺址上,面對大火肆虐后殘存的幾堵墻壁,俞正聲神情凝重。
陪同的武當山管理部門的人,為了緩和氣氛,委婉地提示,遇真宮歷史上幾次毀損,現在燒毀的遇真宮大殿只是清代復建的"破房子"。
俞正聲毫不客氣地指出:"不要淡化遇真宮的文物價值。你說它是'破房子',可它在文物專家的眼里是價值連城的東西。我和你們一樣,都不懂它的價值,這只能表明我們的文化修養不夠,專業知識不多,但不能夠通過貶低它的價值,來逃避我們應當承担的責任!"
隨后,俞正聲一行來到了太子坡。這里的古建筑修復后改作招待所,經媒體曝光后,引起了各方的關注。俞正聲對陪同的當地負責人說:"我們要正確對待媒體的批評。文物部門在主管的古建筑中建招待所,知法犯法,性質惡劣,對直接責任人予以嚴肅處理是必要和正確的。文物保護是第一位的,在保護好的前提下,才談得上合理利用。當利用與保護有矛盾時,首先要服從保護。搞好武當山的保護,必須理順管理體制,改革內部機制。"
"水洗三孔"、黃山北海的城市化、武當山遇真宮大火、樂山打造的巴米揚大佛……終于,向商業和金錢海洋急速滑落的文化遺產、自然遺產保護工作,走到了一個拐點。
一些明顯的敗筆正在設法被"彌補"。
都江堰與青城山拆去了前幾年建造的兩條單軌車道和橫跨在寶瓶口上的索道,恢復了原貌。
洛陽龍門石窟拆除了不倫不類的"龍宮"旅游景點。
泰山也開展了景區環境綜合整治,清除了商業廣告牌和燒烤棚屋……
但有一些卻永遠無法補救,遺產正在無可挽回地變成"遺憾"。


燕南園愛思想 朱幼棣 2015-08-23 08:47:59

[新一篇] 首發 朱幼棣:后望書3——歐風美雨蕩滌下的中國城鎮

[舊一篇] 首發 朱幼棣:西北——缺水背后的真實(后望書5)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