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一代梟雄曹操(西元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瞞,又名吉利。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東漢末年知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后世對他的了解與評價,亦多集中于這些層面上,因而忽略了曹操善于書法。 提及曹操,后人多聯想到昔人給予政治與軍事上的評價,例如: 東漢評論家許劭所言,流傳千古的著名評價:“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出自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謀臣郭嘉在對曹操分析與袁紹之間的差異:“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出自《三國志•魏書十四•郭嘉傳》)、有著絕妙才智的諸葛亮則在觀看情勢后曰:“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出自《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以及“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出自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七十一》)、魯肅對呂范道:“曹公威力實重。”(出自《三國志•吳書九•魯肅傳》)、周瑜曰:“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出自《三國志•吳書五十四•周瑜傳》)、李世民曾自為文祭魏太祖,曰:“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余,萬乘之才不足。”(出自《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七》) 曹魏王河邊揮毫 “袞雪”豈缺水? 然而,不可輕忽的是,這一位文武兼具之人,實則擅寫書法。但是,傳世墨寶罕少,因此鮮為人知。民間流傳著一則關于曹操揮毫,卻寫錯了字的故事。 據說在東漢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之時,曹操駐兵漢中褒谷口,他見到河流湍急,撞石水飛濺,仿若白雪,胸中突然涌起興致,便揮毫題寫:“袞雪”兩字。 身旁的隨從一看,不禁一愣,連忙提醒丞相,此“袞”非彼“滾”,少了水三點。曹操聽后,緩緩回曰:“一旁有河流,難道仍缺水!”隨后,曹操命人將這兩個字摹刻于摩崖石壁上。 后人對此故事的解釋,有兩類。一類為曹操有意舞文弄字,一類為他確實是在無意之間寫錯了字。 目前鑲嵌此二字的石碑正保存于陜西漢中市博物館內。“袞”字之狀,如同激流,富具活潑、激蕩之動感;“雪”字則呈顯平和、寧靜,充溢著陰柔、靜態之感。一動一靜、剛柔并濟,彼此調和,是為佳作。然而,左側多出來的“魏王”兩小字,不少學者研判,應是后人偽造,非曹操真跡。 余秋雨訪問漢中 研讀“袞雪”碑刻 據知名作家、學者余秋雨于《中國文脈》中寫道,他八年前曾訪問陜西漢中,聽聞當地朋友說有曹操書法碑刻,他即前往判定真偽。只見僅刻“袞雪”兩字的碑刻正位于棧道的石門下。余秋雨對兩字的評價為:“字體較近隸書而稍簡,比不上鐘繇,但也顯現一點功力。”在綜合經過對于河道與棧道的觀察、處于蜀地,偽造之理不甚充分、以“袞雪”兩字概括景色風光的文學境界的條件下,余秋雨認為大概是真跡,且像是曹操于軍旅中的隨筆應景。 余秋雨還提及清代羅秀書《褒谷古跡輯略》對于此兩字的評述:“昔人比魏武為獅子,言其性之好動也。今觀其書,如見其人矣……滾滾飛濤雪作窩,勢如天上瀉銀河,浪花并作筆墨舞,魏武精神萬頃波。” 接著,余秋雨進而再評論道:“在我看來,這種美言,牽強附會。曹操不會在山水間沉迷太久,更不會產生這種有關獅子和浪花的幼稚抒情。大丈夫做什么都有可能,唯獨不會做小文人。曹操寫字,立馬可待。他在落筆前不會哼哼唧唧,寫好后也不會等人鼓掌。轉眼已經上馬,很快就忘了寫過什么。” 魏武帝書傳世絕少 讀評論理解文墨 即便今人多不了解魏武帝的書藝能力為何,但憑前人給予的評價能夠略知一二:“魏帝筆墨雄贍。”(出自南朝梁庾肩吾《書品》)、“魏武帝姓曹氏,諱操,字孟德,沛國譙人。尤工章草,雄逸絕倫,年六十六薨。張華云:“漢安平崔瑗子、弘農張芝弟昶并善書,而魏武亞焉。”子植,字子建,亦工書。”(出自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與唐代張懷瓘《書斷•卷中》)、“曹操書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遙巖璀璨。”(出自宋代陳思《書苑菁華》)、”朱文公書,人皆謂出于曹操。操書傳世絕少,惟賀捷表,元時尚有本,文公所學必此。劉貢父學顏魯公鹿脯帖,文公以時代久近誚之。劉云:我所學者,唐之忠臣;公所學者,漢之篡賊耳。此又見文公之書出于操無疑也。“(出自明代楊慎《書品》)、“魏武帝銅雀臺上藏石墨數十萬斤。”(出自《涉聞梓舊五•瘞鶴銘考涉聞梓舊•石門碑醳涉聞梓舊•墨志》) 曹操的書法,雖然尚未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上品,但是覽讀這些文獻記載,按理來說,曹操也該歸屬為一位書法家。 看著這些評論,相信讀者于內心暗忖時,或多或少也有著同余秋雨一樣的自問自答(曹操自己的書法水平如何?應該不會太差。)吧!
“袞雪” 二字,據說是曹操僅存于世的書法摹刻(網絡圖片)
褒谷石門風景區(網絡圖片)
予新 2015-08-23 08:51:0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