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 簡體 傳統 |
核心提示:2015年年初,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堂江與著名的教育家、遼寧省盤錦市實驗中學原校長魏書生、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以及上海建平中學原校長馮恩洪同臺論道。其間,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稱,他不太主張把學校辦成特色學校,倒是希望學校沒有多少特色。他認為,如果一所學校太有個性,就可能使一些不太適合這種個性的學生和老師無法張揚自己,甚至被邊緣化。 老師產生職業倦怠,并不是簡單的工資問題 劉堂江:我們把征集上來的問題進行了分類,大致分為五個方面。 第一類是教師管理方面的問題。自從2012年我們重新定義了“教育家辦學”后,大家都明白了,教師在教育家辦學過程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破解教師職業倦怠這個難題,提升教師的職業成就感呢? 李希貴:面對這個問題,我有三方面的感受。 感受之一:我們之所以認為這是難題,原因是沒有找到教育的本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復勞動,試問,哪一個人、哪一個行業不倦怠呢?正因為我們沒有弄清楚教育到底為什么,沒有激活內在活力,沒有因此而產生更高、更遠的追求,盲目地認為今年和去年一樣,明年和今年一樣,那必然會產生倦怠。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夠遵循教育規律,讓老師們體驗到教育的美好,他們的職業倦怠就會大大減少。其實,這種倦怠,在一些優秀教師的身上也存在,只不過,因為他們的品格、境界,使得他們“不用揚鞭自奮蹄”,但其實他們的內心也會有恐慌、彷徨,有時會毫無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 感受之二:很多學校的治理結構并沒有真正讓教師成為學校的主體,學校只是校長的,只是政府的,導致教師在學校的地位沒有得到彰顯,從而沒有積極性。我認為,如果可以通過制度設計把治理結構、治理主體多樣化、多元化,讓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決策主體,讓教師在某個領域,特別是學術領域有發言權,甚至能夠主宰學校的時候,他們就會把學校當作自己的學校,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把這項事業當作自己終生追求的事業。這個時候,他就會爆發出他的積極性,職業倦怠也就不復存在了。 感受之三:現在,我們學校的生態還存在一些問題,沒有建立起師生關系平等的綠色生態。固有的“師道尊嚴”使得教師理所當然地拿著自己既有的、固定的、想當然的想法去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去管理學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學生換了一屆又一屆,方法仍然不變。我希望建立一種基于平等師生關系的、能彰顯學生個性的學校生態。在這種生態內部,教師每天面對學生全新的挑戰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且多個領域并發,想倦怠都沒有時間倦怠。 綜合以上幾種思考,我想說,教師有職業倦怠,并不是簡單的“績效工資不合理”、“學校管理機制有問題”等原因造成的。盡管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我們還應該思考更深層次的解決之道。 希望學校沒多少特色,但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 劉堂江:第二類是辦學智慧的問題。有校長問:都說校長的個性是學校特色與品牌的核心。三位前輩認為自己的個性是怎樣的?與學校的特色與品牌有沒有聯系?如何使學校的個性和校長的個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取得優異的辦學效果呢?還有一位校長直接地問,三位校長有辦學的竅門嗎? 李希貴:對于一個校長來說,將自我個性融入辦學歷程,是很難避免的一件事,但也是需要慎重考慮的一件事。為什么這么說?第一,你不能把這所學校當作你自己的學校,因為你的任期只是這所學校歷史發展長河中短短的一段。學校是一個生命體,從誕生,到成長,直至成熟,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無論是誰都必須尊重她。第二,你要知道,作為校長,只有那些與學校辦學目標以及學校所追求的教育本質相契合的個性、價值觀,才是可以融合到學校發展過程里去的。 另外,我不太主張把學校辦成特色學校,倒是希望學校沒有多少特色,但是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這樣更好。如果一所學校太有個性,就可能使一些不太適合這種個性的學生和老師無法張揚自己,甚至被邊緣化。我在高密一中的時候,學校有一位特別優秀的化學教師,她每年帶的班,學生在填報志愿時,70%以上報的都是和化學相關的專業。那時我真替她高興。但如果換成今天的我,就會特別担心。為什么?一個班里肯定沒有那么多適合學習化學的學生,這70%的學生一旦離開這位老師,還有多少會喜歡這門學科?從這個例子來看,校長將自己的個性過多地添加到學校的文化里去,有時候可能會造成不太好的效果。 至于辦學竅門,我覺得沒有竅門。我做到的只是在學校管理過程中,盡量“往后退”——學生能解決的事,盡量不讓教師解決;教師能解決的,盡量不讓干部和校長解決。也就是說,發現別人的智慧,用別人的智慧去推動學校的發展,這是算“偷懶”還是竅門呢? 呼吁盡快制定《學校法》否則學校章程沒有充分依據 劉堂江:第三類是制度建設的問題。依法辦學的重要性,早在20年前就已經寫進了國家意志,但時至今日,很多時候還只是一句口號。請問,依法辦學如何在教育家辦學的過程中得到落實?我們得知,2014年末,北京十一學校教代會通過了《北京十一學校章程》,相對于很多學校的章程被束之高閣而言,十一學校的章程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李希貴:早在十幾年前,我就呼吁希望盡快制定《學校法》,明晰各種權利主體在學校管理中的邊界,然而到現在仍然沒有回應。在我看來,學校是教育最基本的單位,如果在這個最基本的單位里無法實現法治化,那么整個中國的教育法治化,就是空中樓閣。 按理說,在沒有《學校法》的情況下,各個學校的章程是沒有充分依據的。但從具體的學校發展情況來看,它又是必須的。就北京十一學校而言,當學校的生態發生重大變化,從所有學生學一樣的課程,到每一位學生擁有自己的課程表之后,學校的多樣化、學生的個性化已經凸顯出來。這時,學校的管理如果仍僅靠校長或僅靠一個管理團隊,已經無法應對如此復雜的局面,也無法應對學生、教師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把決策的權力下移,并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哪些事情不需要校長決策,哪些事情教師就可以拍板……學校各個權利主體職責更加明晰,各司其職,就可以更好地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服務。 從表面上來看,2014年末十一學校的章程剛剛在教代會通過,其實,章程中規定的這些內容早已在實施了。只是用章程規定下來,讓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都能更加清晰和明確,這樣,老師和學生也會有安全感。現階段,這個章程只是一個過渡性的方案,當國家層面的《學校法》出臺后,當學校管理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處理得更加細致周到了,我們會進一步將其進行完善。 所有的改革都應站在激發學生、激活教師的立足點上 劉堂江:第四類是辦學理念問題。從魏書生老師的“民主+科學”,到馮恩洪校長的“合格+特長”,再到李希貴校長的“為40歲做準備”,請問,三位教育家是如何提煉出自己正確且富有個性的辦學思想的? 李希貴:其實,我沒有什么特別的辦學思想和教育思想,現在十一學校的改革也沒有任何口號。長期在學校工作,我們主要多了一些對“人”的思考。20世紀90年代末,當時教育部召集我們編寫《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有人提議把“以學生為本”寫進去,但幾經斟酌,最后還是中庸地改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足以說明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從根本上明晰自身培育“人”的價值,特別是缺少對對每位學生成長的關注,對每位學生未來幸福人生的關注,任何理念、思想、技巧、方法、模式都毫無意義。 非常幸運的是,我小時候讀了很多哲學著作,讀到很多關于人的追問:你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為什么在這個世界上活著……正是這些追問幫助了我,讓我發現,這個世界之所以存在,還是因為“人”的問題;之所以組成了一個社區,形成了一個國家,都是為了“人”的安全和幸福。因此,關注學校中每一個“人”的發展和幸福,是我在辦學中一直思考的問題。 記得有某個區域要進行教育綜合改革,負責人問我有什么建議。我告訴他:“不要為了改革而改革,你所有的改革,如果離開了學生和教師的發展,那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現在,很多學校和地區提出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口號,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我希望前提都是站在激發學生、激活教師的立足點上,都是以學生和教師的發展為根本目的。 未來的學校將是O2O的形態 這是無法回避的趨勢 劉堂江:第五類是關于教學改革的問題。各種信息技術現在都滲透到了課堂領域,有人說,這將是對傳統課程的顛覆,也有人說,信息技術應該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那么,面對現在的孩子們,面對這些信息時代的“原住民”,我們應該如何正確有效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教育所用? 李希貴:未來的學校將會被重新定義,這是我們無法回避的趨勢。它會是O2O的形態,線上有面向世界的學校,面向所有的學生;線下有許多轉型后的學校,也許兩三年以后,學生的知識、能力的培養模式會發生變化,我們的課堂也將會跨越邊界成為全球教室。當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習進度、深度都不一樣的時候,我們的學校到底應該做什么?這是北京十一學校面對今后三到五年時間第二次轉型的戰略。 移動時代來了,首先顛覆和考驗的是我們的觀念。越來越多的企業把用戶的需求和如何黏住用戶作為重大戰略目標;他們也改變了傳統客戶思維只關注大客戶的習慣,轉而面向一個個“最細胞”的用戶;他們還改變了傳統客戶思維中一次性交易的短期行為,轉而試圖與用戶成為終身朋友,進而希望與之長期合作,共同參與產品的開發。這些看似由技術帶來的思維方式變革恰恰是校園里極度匱乏的,如何松一松抓分數、抓教育GDP的那只手,讓教育者的眼睛不再僅僅關注教育的利潤? 當我們把學生看做用戶的時候,我們會更加在意他們的深度需求,面向每一位學生的因材施教才會扎根課堂,師生成為合作者,共同開發和創造適切的課程產品才有了可能,師生平等的校園生態才會自然顯現,這個時候,真實的教育才有可能發生。 無論我們是不是愿意,也無論我們是不是準備好了,以線上、線下學習相融洽的O2O學習模式已經來到了孩子們中間。線上學習的市場特性,必然要求每一家線上平臺強有力的粘性,而游戲化便成為平臺開發商的第一選擇。當線上的學習因為好玩而模糊了學習和游戲的邊界的時候,學習和學校都必須重新定義。
網載 2015-08-23 08:51:2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