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柳斌同志在《關于素質教育的再思考》一文中指出:“基礎教育要實現‘兩全’,即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最緊迫的任務是要轉向素質教育。”當前,在基礎教育中,各學科教學都圍繞著素質教育的目標相應地提出了本學科所承担的素質要求。學科教學只有切實地落實本學科的要求。完成本學科所承担的素質教育的任務,才可能使各學科互相滲透形成綜合效益,最終才可實現素質教育的總目標。
  本文試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確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促使學生全面地發展
  應試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單一的,即把目標定在如何提高學生的應試成績上,強化的是選拔意識,淡化了德育、美育、體育和普及意識。素質教育則相反,其教學目標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身體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質,促進學生主動、全面、活潑地成長,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社會的需要。因此,語文教學的目標應緊緊圍繞素質教育的總目標去設置,變單一化為多元化,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確立多元化的語文教學目標,具體來說,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凸現德育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
  在基礎教育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凸現德育功能,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一環。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的智能的同時,要充分地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適時地有機地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和智能的訓練,潛移默化地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傳統美德教育、科學思想和科學作風的教育,等等,使學生從小逐漸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的人生觀。
  2.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語文學科素質教育的中心目標是進行語文素質教育,即全面地、切實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因此,語文教學必須走出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文學分析課、語文常識課等的誤區,扎扎實實地加強字、詞、句、篇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把語文課真正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使學生通過努力學習,逐步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并能通過掌握和運用語文這個工具去自我獲取信息,拓寬視野,進行思想交流和社會交際,并為將來進入社會、服務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3.加強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美育對人的修養起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文章,這些文章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機地滲透審美教育,使學生或對美好、純潔事物向往和追求;或對祖國美麗的山川景物、人物的崇高品質和堅貞精神贊嘆不已;或對好人悲慘的命運、不幸的遭遇泣不成聲;或對腐朽、丑惡的東西怒不可遏……使學生受到美的魅力的熏陶、感染和啟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惡丑的能力,培養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理想。
  4.加強非智力因素的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推孟在《天才的發生學研究》一書中指出:在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兩類人之間差別最大的人格因素包括取得最后成果的堅持力、自信力、克服自卑的能力和責任心。這里所講的“人格因素”即心理素質,可見心理素質對一個人的事業的影響是多么巨大。因此,在重視智力因素教育的同時,要加強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具體來說就是要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動機、習慣、意志、情感、自信心、競爭意識、風險意識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形成完整的人格。
  5.減輕課業負担,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
  教師要從應試教育的誤區中走出來,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担,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加課外活動和體育鍛煉,增強學生的體魄和體能。在教學中還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的腦、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體活動中協調其身體器官的和諧發展,以利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
   二、構建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
   益
  素質教育的目標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的,課堂教學的目標體系決定著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知識、智能和身心健康的發展方向、規格和水平。因此,旨在實施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目標體系一經確立,更新教育觀念、優化課堂教學的結構、方法和手段就成為關鍵所在。
  1.更新教育觀念,面向每一個學生。
  國外有學者作過統計,在有作為的科學家、發明家中,小時候智力特別突出的只占5%,而表現一般的占95%,因此,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學生經過老師的悉心栽培和自身的奮發努力,都可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教師要改變以往眼中只有幾個“尖子”學生的觀念,增強普及意識,根據學生的獨特個性、興趣愛好、能力水平等客觀差異,努力發現他們各自的優點和長處,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尊重他們的人格,挖掘他們各自的潛能,在每一個學生不同的起點上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因材施教,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親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就可以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
  2.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整體教學效益。
  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的過程,只有當教與學兩方面的主觀能動性都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取得最佳教學效益。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結構時,首先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灌輸為主要方法的陳舊模式,實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有機統一,通過導、學、思、練等主要教學環節,做到精講導學、精講巧練,或以讀代講、以練代講,等等;并通過創設寬松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以求得教與學和諧共振的最佳效益。
  其次,要注意課堂教學的調控和信息反饋。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多變的過程,往往經歷由不平衡到平衡,又由平衡變為不平衡,經過教師的再次調控又趨于平衡,最終實現教學目標的循環往復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實現有效控制,即隨機調節課堂教學節奏,保證教與學的和諧進行和信息傳遞渠道的暢通,并注意保持信息的多向交流和多向反饋,及時了解教與學的實際情況,以保證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式、教學節奏等始終圍繞著教學目標,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益。
  3.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在教學方法上要注意最優化,教法研究要由教師如何教懂、教會學生轉移到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實現知識掌握(學會)與智能發展(會學)的統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授與學生知識,還應授與學習規律、學習方法,即把強化學法指導作為課堂教學結構的要素之一,將課堂教學中的學法指導科學化、系列化,讓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獲取信息,使學生從傳統的“學會”變成“會學”,從而在根本上優化學生的學習品質。在教學中還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學法上因人而異,具體指導,使全體學生實現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在課堂教學中,還應根據教學內容科學地合理地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優化教學手段,拓寬信息傳遞的渠道,提高傳遞的質和量,使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提高。
  
  
  
小學教學參考南寧1-2G39小學各科教學余維文19971997 作者:小學教學參考南寧1-2G39小學各科教學余維文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3:37

[新一篇] 語文教學 畫竹必先成竹于胸——淺談語文課教學設計

[舊一篇] 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實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