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大學思想啟蒙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浙江紹興山陰縣(今紹興縣)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

蔡元培為人寬厚、惻隱為懷,對中國社會及陋俗有透徹觀察;兩度遊學歐洲、親炙文藝復興後的科學精神及法國大革命後的思潮。他提倡民權與女權,倡導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讀書為官」的舊俗,開科學研究風氣,重視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帶的世界觀、人生觀、美學教育。

生平

清同治六年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府山陰縣(即今紹興)。他祖父蔡嘉謨在當地早已經商,並且有七個孩子。長子蔡光普為錢莊經理,也就是蔡元培的父親。蔡光普,字耀山,對人十分厚愛,與周氏結婚,育有七個孩子,蔡元培排行第四。

蔡元培一生凡三娶。1889年3月與元配王昭(仲明)結婚。1900年,王氏病逝,翌年續娶黃世振(仲玉)。1921年1月,黃氏病逝。1923年7月,續娶周峻(養浩)。周氏於1975年8月病逝。他們共有五子:阿根、無忌、柏齡、懷新、英多;二女:威廉、睟盎。

革命家

蔡元培6歲入讀私塾。11歲喪父後,由曾經念書的六叔蔡銘恩(茗珊)指導學習《史記》、《漢書》、《文史通義》等等。17歲考取秀才後,開始博覽群書。1884年,18歲的蔡元培設館教書。1885年,到杭州參加鄉試。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貢士,因故未參加當年殿試,光緒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補殿試,中二甲進士,點庶吉士,光緒二十年(1894年)散館授翰林院編修。留心新學,同情維新派。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殺害了他所崇拜的譚嗣同,使他深感清廷政治改革「無可希望」,斷然離開翰林院南下,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

1902年,在上海與章炳麟等發起成立中國教育學會,並擔任會長。同年秋又創立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學,創辦《俄事警聞》(後改名《警鐘日報》),提倡民權,鼓吹革命。

1904年,與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光復會,密謀武裝起義。次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5月,在駐德公使孫寶琦幫助下前往德國,入萊比錫大學聽課。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應陳其美來去電催促,取道西伯利亞回國。

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唐紹儀內閣教育總長,主張教育應從造成現世幸福出發,提出廢除讀經等改革措施,摹仿西方資本主義教育制度。不久因不滿袁世凱的專制統治而辭職。1913年旅居德、法,從事教育、哲學和美學研究。1915年與李石曾等組織留法勤工儉學,次年與吳玉章等組織華法教育會。

北大生涯
 
北大校長委任狀1916年回國,次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改革北大領導體制和學科、學制設置,創辦科研機構,倡導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他採取「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方針,大量引進新人物,不拘一格招聘眾家。北大很快即開學術研究、思想自由之風氣。他還支持日益興盛的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贊成文學革命,反對封建復古主義,倡導以科學和民主為內容的新思潮。他的努力終使北大成為「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孫中山致蔡元培函赴任前,蔡元培的眾多友人認為北大校方腐敗,如赴任有礙名望。孫中山認為,「北方當有革命思想的傳播,像蔡元培這樣的老同志,應當去那歷代帝王和官僚氣氛籠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國教育。」蔡元培慨然領命。

由於延聘和支持李大釗、陳獨秀、魯迅,辜鴻銘等人任教講學,使北大不僅成為全國重要的學術研究中心,而且由於他們這些教授作為或激進,或左傾,或保皇等不同思想的代表而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搖籃。五四運動中同情學生愛國鬥爭。1923年1月因抗議教育總長彭允彝提案逮捕財政總長羅文干,提出辭職,出走歐洲。

1926年2月回國,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工作。

1927年倡議成立大學院作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被任為大學院院長。後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九·一八事變後,奔走呼號,倡導抗日。11月27日和蕭友梅於上海創辦國立音樂院(即現上海音樂學院),是中國最早建立的高等音樂院校。

1928年於杭州西子湖畔創立國立藝術院(即現中國美術學院)。

1932年,與宋慶齡、魯迅、楊杏佛等人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對國民黨的特務統治,積極開展愛國民主抗日活動,擁護國共合作。他被選為副主席。1938年被推為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名譽會長[3]。

1936年,與陶玄、張靜江、李石曾等人在上海創辦世界學校,實行教育救國和科學救國,把學生從小培養成出國留學及有用的人才。

北京大學校園內的蔡元培像

華山路303弄入口

香港生涯

1937年11月27日由庄長恭、丁燮林2位研究員陪同,從上海到香港。

妻周峻(養浩)和子女在12月29日也到英屬香港。

1938年5月20日,「保衛中國同盟」及「香港國防醫藥籌賑會」於聖約翰大禮堂舉行美術展覽會。宋慶齡邀請他出席並且公開發表演說。時任港督為羅富國爵士。

1940年3月3日,年邁的蔡元培於寓所失足跌倒。3月4日便被送入香港養和醫院。3月5日病逝,卜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其著作輯有《蔡元培選集》。

教育理念
 
北京大學校園內的蔡元培像教育模式新穎,不拘一格,認為教育是國家興旺之根本,是國家富強之根基。教育思想靈活,兼容並包,不因學術爭議而排斥,廣泛吸收各家所長。「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他主張教育應注重學生,反對呆板僵化。他還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觀念。

故居

在上海和紹興均有蔡元培故居。上海的蔡元培故居位於華山路303弄16號,這裡是他在上海的最後一處寓所。

著作

蔡元培先生全集

紀念

香港浸會大學其中一個學生舍堂命名為「蔡元培堂」,以紀念蔡元培對中國教育事業的貢獻。而蔡元培堂一眾舊生及宿生,希望在國內發揚蔡先生的教育理念,於2007年9月在中國廣東省陽東縣成立全國第一所「蔡元培學校」。
 


蔡元培(鹤卿) 2010-07-17 16:38:38

[新一篇] 憲政專家民主理論大師

[舊一篇] 晚清改革家強權人物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