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一、明清更迭的歷史動蕩
十七世紀的中國,明亡清興,王朝更迭,形成中國古史中又一個劇烈動蕩的時代。從廣義上說,明清更迭并不僅僅是指崇禎十七年(1644 年)三月十九日朱明王朝統治的結束,以及同年五月清軍的入據北京和四個月后清世祖頒詔天下,“定鼎燕京”。它是一個歷史過程,這一過程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其上限可以一直追溯到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清太祖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興兵,其下限則迄于清康熙二十二年,清廷最終清除亡明殘余,統一臺灣。
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明代,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其腐朽性亦越發顯現出來。及至明神宗萬歷之時,朱明王朝已入末世。其間雖有過張居正十年(1573-1582)的銳意革新,然而
曠世大儒--顧靈式-
頹勢已成,不可逆轉。天啟、崇禎兩朝,更是江河日下,猶如癰疽積年,只待潰爛了。
土地兼并,這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尤其是它的晚期,是一個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明末,不惟地主豪紳巧取豪奪,更有官莊的肆意侵吞。在以農民為主體的廣大勞動者身上,既有私租的榨取,復有官府繁苛賦役的重壓,而遼、剿、練三餉的加派。則更屬中國古史中所罕見的虐政。崇禎十二年(1639年),御史郝晉上疏,對加派的苛酷驚嘆道:“萬歷末年,合九邊餉止二百八十萬。今加派遼餉至九百萬,剿餉三百三十萬,業已停罷,旋加練餉七百三十余萬,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萬以輸京師,又括京師二千萬以輸邊者乎?”①在重重壓榨之下,人民生計蕩然。崇禎末年,自江淮至京畿的數千里原野,已是“蓬蒿滿路,雞犬無聲”。②
同經濟的崩潰相終始,明末政治格外的腐敗。閹奪弄權,士紳結黨,貪風熾烈,政以賄成,一片亡國景象。明神宗在位四十余年,蟄居深宮,侈糜無度。熹宗一朝,宦官魏忠賢一手障天。禍國殃民。魏氏黨羽,推行恐怖政治,黑暗腐朽,無以復加。崇禎帝當政十七年,盡管孜孜圖治,然而病入膏肓,積重難返。因此,崇禎一朝,事事仰承獨斷的結果,不惟于頹局無補,反倒使諂諛之風日長。這樣一個腐朽已極的封建專制政權,理所當然要遭到歷史的淘汰。
正當朱明王朝積弱待斃之際,地處我國東北的建州女真崛起。自努爾哈赤于萬歷十一年(1583年)興兵以來,短短半個世紀間,雄踞遼沈,虎視關內。皇太極繼起,揮師頻頻叩關,出
①《明史》卷 78。《食貨二》。
②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 72,《崇禎治亂》。·2.
廣世大德--顧美武一
個滿漢地主階級聯合鎮壓農民起義的局面。
然而清政權對漢族地主階級的聯合和保護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新王朝的統治,承認滿洲貴族在這一聯合政權中特殊的核心地位。對此不得有絲毫的異議,更不能擁號稱尊,否則便是天有二日,形同敵國。所以,當南明政權拒不接受這樣的現實之后,這一格局便迅速發生了變化。在農民起義軍蒙受重大挫折,局促西南一隅的同時,清軍揮師南下,以武力強迫江南官紳接受嚴酷的現實。順治二年五月,弘光政權崩潰。六月,清廷再頒剃發令,將滿人剃發習俗強制推行于江南。清廷重申:“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內外,直隸各省,限旬日盡行剃完。若規避惜發,巧詞爭辯,決不輕貸。”還嚴格規定:“已定地方,仍存明制,不遵本朝制度者,殺無赦!” 這樣的民族高壓政策,雖然使不少江南官紳低頭就范,但是也有更多的不甘民族屈辱者,挺而抗爭,投身到此伏彼起的反剃發斗爭中去。形勢的急劇變化,打破了滿漢地主階級聯合鎮壓農民起義的格局,民族矛盾一度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為大順、大西農民軍余部同南明政權的聯合抗清提供了客觀的條件。于是在清初歷史上,出現了以農民軍為主體的抗清斗爭高潮。但是,一則由于南明政權的極度腐敗,不惟沿襲亡明故態,官僚傾軋,黨爭不已,而且極力排斥、打擊農民軍。再則無論是大西軍還是大順軍,又都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領導集團,兩支力量始終未能有效地進行合作,甚至反目為仇,兵戎以見。這樣,經過十余年的角逐,到康熙三年(1664 年),抗清斗爭終于被鎮壓下去。至此,全國范圍的反民族壓迫斗爭基本告一段落,民族矛盾趨向緩和。
① 蔣良騏;《東華錄》卷 5,順治二年六月條。,4,
2022-12-08 19:01:5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