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八)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八)

4.能薦賢是賢人:薦賢軼事

  魏、蜀、吳三國人才濟濟,雖說是因其主善于用人,但也得力于薦賢者。

  能薦賢,首先要有“怕樂”之才,如不知賢,則不能薦賢,其次要出于公心,不怕所薦之賢超過自己。有些人正是害怕別人居己之上,因而嫉賢妒能,這種人不僅不能薦賢,且往往害賢。故能薦賢者也是賢者。三國有不少薦賢軼事:

  水鏡巧薦孔明

  薦賢也是一種藝術,如方法不對頭,就會力不從心,達不到薦賢的目的,水鏡薦孔朗很耐人尋味,其薦賢之方甚妙:說是薦賢,又沒有點名薦賢:說是隨便推薦,卻是在力薦。第三十五回寫劉備應請去襄陽赴宴,席間伊籍告知蔡瑁要害他,便離席上馬向西急逃:他躍馬過溪后,巧遇隱者水鏡先生。

  水鏡一望其氣色,已料到他是在逃難,并指出劉備至今猶落魄不偶,是因“左右不得其人”。又說:“今天下奇才盡在于此,公當往求之。”顯然,水鏡是有意向劉備薦賢,他籠統說”天下奇才盡在于此”,暗示此間有“奇才”,卻不具體說明何人,是為了引起劉備求賢的愿望。果然,劉備急問道:“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鏡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鏡雖不點出伏龍、鳳雛是何人,可是已明白告訴劉備:伏龍、鳳雛,不是一般賢者,而是大賢,得了一個便“可安天下”。這么了不起的人,劉備怎不想求之呢,忙問:“伏龍、鳳雛何人也?”水鏡撫掌大笑說:”好!好!”

  這時,還是不明指其名,又是一番跌頓。劉備再問,水鏡便顧左右而言他,要他“于此暫宿一宵”再說。這位“奇才”,必然引起劉備的懸念。深思念其人,便會出現“月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現象,劉備在晚間聽隔壁有人和水鏡的談話,便疑此人不是伏龍便是鳳雛,寢不成寐,一俟天曉,便迫不及待地求見水鏡,問昨晚談話者的姓名。水鏡沒有告訴他是徐庶,卻笑說:

  “好!好!”劉備再問,“伏龍、鳳雛果系何人?”水鏡亦笑說:”好!好!” 水鏡是很懂得心理學的奧妙的,他若現若隱地屢次介紹這位”奇才”的本事,道號,卻老是不點其名,總是笑說:”好!好!”,給劉備一個懸念又一個懸念;而越是想知其名,而不知其名,就越想見其人,這樣,這個“奇才”

  ——盡管還不知其名,已經深深地扎根在劉備的腦海里了。等到徐庶走馬薦諸葛后,水鏡先生才上門來拜訪劉備。劉備問:“元直臨行,薦南陽諸葛亮,其人若何?”這時,水鏡才具體介紹孔明的情況,說:“孔明與博陵崔州平、穎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皆密友。此四人務于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嘗抱膝長吟,而指四人曰: ‘公等仕進可到刺史、郡守。’眾: 問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量也。”

  時關羽在側,不同意說:“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過?”水鏡笑說:“以吾觀之,不當比此二人;我欲以二人比之。”關羽問那二人,水鏡說:“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眾皆愕然。水鏡先生推薦孔明,上次是虛薦,這次是實薦,上次是抽象描繪其人,這次是具體介紹其本事。如此薦人,確是煞費苦心,足見其薦人之鄭重。這就不得不引起劉備鄭重求之,劉備后來“三顧草廬”,實起因于水鏡的鄭重推薦。

  徐庶走馬薦諸葛

  非有心人不薦人:或為人盡其才,或為助人成事,或為報人之德。徐庶三者有二:他薦孔明,是因他感激劉備的留戀之情,想薦賢以助他成大事。

  徐母被曹操囚禁,操假其母手書召徐庶,劉備甚佩徐庶奇才,不愿離別,但以“子母乃天性之親”,乃割愛讓他歸去。來日設宴送行,劉備送了一程,又送一程,二人依依不舍,涕泣而別。劉備凝目而望,卻被一樹林隔斷。劉備以鞭指說:“吾欲盡伐此處樹木。”眾問其故,劉備說:”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留戀之情,溢于言表。正望間,忽見徐庶拍馬而回,勒馬對劉備說:“某因心緒如麻,卻忘一語:此間有一奇士,只在襄陽城二十里隆中。

  使君何不求之?”劉備問:“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說:“以某比之,譬猶駑馬并麒麟、寒鴉配鸞鳳耳。”劉備問其名,庶說,此人乃瑯琊郡人,覆姓諸葛,名亮,字孔明。此人乃絕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駕見之。若此人肯相輔佐,何愁天下不定乎?”至此,劉備才知水鏡所說的伏龍即孔明。

  由此可見,厚待賢,賢者才為之薦賢:不然,賢者避之唯恐不及,不會為之薦賢。徐庶曾投劉表,見劉表是無用之人,急遺書告別,那會想到推薦孔明。徐庶告別劉備,盡管歸心似箭,因深感劉備留戀之情,才引出孔明來。

  因此,要人薦賢,要從厚待賢士始,重用一賢士,將會引出其他賢士。

  孔明力薦龐統

  凡與己齊名的,薦之不易。戰國時,龐涓與孫臏俱學兵法于鬼谷子。孫臏學優于龐涓。涓為魏將,嫉臏之能,偽介于魏而削其足。齊國淳于髡出使魏國,乃得載臏歸,威王以為師。魏伐齊,臏設計困涓,涓智窮自刎。臏由是名顯天下,龐涓嫉賢妒能,客人終反害己。孔明與龐涓恰恰相反。龐統與他同彼知名,水鏡先生對他倆的評價是:“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可見龐統的才智與孔明不相上下。而孔明毫無嫉妒之心,力薦于劉備,對他關懷備至。

  鳳雛先生確是名不虛傳。第四十七回寫他一出場,便與眾不同:“欲破曹公,須用火攻,”這是孔明和周瑜不約而同的決策,但大江之上,一船著火,余船四散,要盡燒敵船,也是難事。龐統卻巧妙地借助于蔣干的引進,連夜去見曹操,獻上連環計,使曹軍戰船被燒個精光。龐統的“連環計”,可與孔明的

  “借東風”媲美。龐統雖立了大功,卻不被東吳所用。一直至五十七回,孔明來柴桑口吊喪后,向魯肅辭回,方欲下船時,只見江邊一人道袍竹冠,皂絳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說“汝氣死周郎,卻又來吊孝,明欺東吳無人耶!”孔明急視其人,乃鳳雛先生龐統。孔明亦大笑。兩人攜手登船,各訴心事。原來他倆是老朋友。孔明乃留書一封與統,囑說:”吾料孫仲謀必不能重用足下。稍有不如意,可來荊州共扶玄德。此人寬仁厚德,必不負公平生所學。”后果如孔明所言,孫權沒有用龐統,統乃投奔劉備。開始,劉備也以貌取人不重用龐統,后張飛去了解知統大才,乃回報劉備,恰逢按察四郡回來的孔明又力贊龐統之才,指出:“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所學,勝亮十倍。”劉備遂拜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孔明共贊方略。

  龐統隨孔明取川。孔明致書劉備借星異告誡切宜謹慎。劉備據孔明之囑,要龐統還守涪關。統大笑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龐統因急于立功,他未摸清敵情,便與劉備分路進兵,終于在落鳳坡死于敵人亂箭之下。孔明知龐統身故,為”吾主喪一臂”

  而放聲大哭。孔明愛龐統,龐統卻錯怪孔明,一是丞相之腹,一是謀士之疑,其差別如此。而孔明疼哭龐統,足見其愛賢借賢之心。

  闞澤以家保陸遜

  薦賢不易。賢既需人薦,說明此賢還未被眾人所認識,因而薦賢必然遇到各種阻力。闞澤推薦陸遜開始便出現這種情況。為報二弟之仇,劉備傾全國之師伐吳,所向披靡,江南之人盡皆膽裂。孫權以還荊州、送回夫人求和,又不允許,孫權大驚,舉止失措。闞澤出班奏說:“現有擎天之柱,如何不用耶?”權急問何人。澤說:“昔日東吳大事,全任周郎;后魯子敬代之:

子敬亡后,決于呂子明;今子明雖喪,現有陸伯言在荊州。此人名雖儒生,實有雄才大略。以臣論之,不在周郎之下,主上若能用之,破蜀必矣。如或有失,臣愿與同罪。”權說:”非德潤之言,孤幾誤大事,”張昭說:“陸遜乃一書生耳,非劉備對手;恐不可用。”顧雍亦說:“陸遜年幼望輕,恐諸將不服;若不服則生禍亂,必誤大事。”步騭亦說:“遜才堪治郡耳,若托以大事,非其宜也。”闞澤大呼說:”若不用陸伯言,則東吳休矣!臣愿以全家保之!”權說:“孤亦素知陸伯言乃奇才也!孤意已決,卿等勿言。”

  為使文武服其指揮,乃設壇授劍拜陸遜為大都督。

  陸遜資望未深,因而遭到論資排輩的張昭、顧雍、步騭諸大臣的極力反對。要挽狂瀾于既倒,闞澤認為非陸遜不可,乃以“全家保之”,可見其推薦之著力,更增強孫權用陸遜的信心。在大敵壓境之際,任用誰來掛帥,對東吳存亡至為關鍵。闞澤可說有眼力。而陸遜也不負其所薦。這個“內藏韜略”、“不露于外”的“書生”,他不理諸老將急于出戰的情緒,不管敵軍辱罵百般,而是避敵銳氣,堅守待機,終于在夜間用火燒敵四十余營,劉備僅以身免逃入自帝城。

  荀彧為魏薦賢士

  曹操因出身宦官家庭,士人多輕之,故操開始搜羅人才難。自從荀或投奔曹操后,因荀或的推薦,各種人才陸續來投。據《三國志·魏書》裴松之注引《或別傳》記載:經荀或的推薦而終為卿相的,就有十數人。其中有司馬懿、荀攸、鐘怒、陳群、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杜襲、辛毗、趙儼等人。郭嘉、戲志才。杜畿等人也因荀或的推薦,終各顯名。

  以上這些人,對于曹、魏事業的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荀攸隨操出征,多出奇謀,平冀州他的功勞僅次于荀或;魏國新建,他被任為尚書令。

  司馬懿則是魏國后期的支柱。他與孔明在秦川對峙時,屯田以守,消耗敵軍力量,使孔明不能越雷池一步,以病逝五丈原告終。

  荀或推薦人才不拘一格,根據其才而薦其所任。郭嘉“有負俗之譏”,因他有智策,乃推薦為謀士,故能發揮其所長。杜畿“簡傲少文”,因他有“蕭何定關中”之才,故推薦他鎮守河東。他在河東十六年,政績最佳,百 姓勤農,家家豐實,民無異心。

  荀或能薦賢,是因其知人。曹操認為荀或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唯伯樂能知千里馬,荀或不僅是操的”子房”,也是操的”伯樂”。

  曹魏人才濟濟,雖因曹操善于用人,但也與荀彧薦賢進才大有關系。

  東吳賢士輾轉相薦

  孫權繼父兄之業坐鎮江東后,能舉賢任能,是因東吳賢士輾轉相薦,始能集眾才干其周圍,與曹、劉鼎足三分。

  孫權曾向周瑜請教守江東之策,瑜說:”自古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為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后江東可定也。”權說:“先兄遺言:

  內事托子布,外事全賴公瑾。”周瑜自謙說:”瑜不才,恐負倚托之重”,乃薦魯肅以輔孫權。魯肅獻“榻上策”,孫權納為國策,它對保衛江東和鼎足三分起了指導作用。后周瑜病危,遺書薦魯肅以自代。魯肅向孫權推薦諸葛瑾,認為瑾博學多才,權拜之為上賓。瑾勸權勿通袁紹,且順曹操,然后乘便圖之。此策與孫策意圖相反。孫策被刺前,欲通紹攻操。這是“遠交進攻”的策略,因當時曹操與袁紹相拒于官渡,策欲襲許昌,迎獻帝。而瑾主張“勿通袁紹,且順曹操”,是因時易事異,這時孫權新政權未穩,無力攻操,故宜“巨順”之。會稽太守張紘又薦顧雍,其人嚴厲正大,為人少言,言必有中。后為丞相,是東吳的股肱。由于眾賢互相推薦,孫權得賢為輔,威鎮江東,深得民心。

  毛宗崗對東吳賢士輾轉相薦評價很高。他說:“人謂管仲不如鮑叔,以鮑叔能薦賢,而管仲不能薦賢也。今周瑜薦魯肅,魯肅又薦諸葛瑾,張故亦薦顧雍,其轉相汲引如此。管仲于臨終時,力短賓須無、寧越等諸人,而未曾薦一賢士以自代,然則如瑜、如肅、如紘者賢于管仲遠矣。”(第二十九回回評)

  羊祜臨危薦杜預

  羊祜是晉名將,他聞悉善于用兵的吳將陸抗被罷兵權,吳主孫皓暴虐日甚,大失民心,認為是伐吳大好機會,乃作表遣人往洛陽請伐吳,晉主不允所請。盡晉主同意伐吳,這時,羊祜年老多病,力不勝任。羊祜病危,晉主到其家問安,并深悔說,“朕深悔不能用卿伐吳之策。今日誰可繼卿之志?”

  祜含淚說:”臣死矣,不敢不盡愚誠:右將軍杜預可任,若伐吳,須當用之。”

  晉主以羊祜之言,拜杜預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事,在襄陽撫民養兵,準備伐吳。杜預是個儒將,為人老成練達,好學不倦,最喜讀《春秋傳》,坐臥常自攜,每出入必使人持《左傳》于馬前,時人謂之”左傳僻”。著有《春秋經傳集解》。由于他深入研究春秋各國的斗爭歷史,總結前人的經驗 教訓,并能結合實際予以應用,故善于用兵。他負起伐吳重任后,勢如破竹,吳人不戰而紛紛投降,終于滅吳,使晉一統天下。羊祜推薦杜預,可說是得人,因而能完成其伐吳之志。

  羊祜喜舉善薦賢,但他的薦人奏稿卻自焚之,不令人知。晉主問其故,祜說:“拜官公朝,謝恩私門,臣所不愿也,”薦人而不使其知,說明羊祜薦賢是為公而不是為私,足見其風格之高。 

第三章 謀略寶典

  《三國演義》集古代兵法之大成,是我國謀略的寶典。它描繪的各種戰爭的結果表明:一勇之夫必敗,有智謀的必勝,可見智謀何等重要。在這里我們將三國智謀分門別類,將之歸納為十二種,如能洞悉其奧妙,運用得宜,將使你在人際競爭中”百戰不殆”。 

一、攻心

  “攻心”戰略,歷來被著名的戰略家所推崇,都置于戰略的首位。能掌握”攻心”戰略,不僅事半功倍,甚至不費吹灰之力,能取得“全勝”。“攻心”戰略不僅是“伐國之道”的最善者,用于治軍、治國也如此:用于治軍,則將帥齊心,士卒效死,將不可戰勝;用于治國,則使人心服,上下一心,國家未有不興旺者,推而廣之,“攻心”戰略,凡有人際關系,需人做的事,無不可用之;運用得當,可收到意外的奇效。

  “攻心”戰略,提出于何時何人?有人說是春秋末期的大軍事家孫武,這不完全準確。孫武著的 《孫子兵法·謀攻篇》僅在原則上提出用兵最善之 法。他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不戰而屈人之兵”,孫武認為是“善之善者也。”

  在這里,孫武提出了他的“全勝”思想。他認為,要“全勝”,在于“伐謀”、“伐交”。孫武這個“全勝”思想,后來被戰國中期軍事家孫膜所發展,他 明確提出了“攻心”戰略。《通典》載:“戰國齊孫臏謂齊王曰:‘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務先服其心。今奏之所恃為心者,燕趙之權。今說燕趙之君,勿虛言空辭,必將以實利,以回其心,所謂攻其心也。孫臏把孫武的實現“全勝”在于“伐謀”、“伐交”的戰略計謀具體化了。他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伐國之道,攻心為上”的戰略。他認為要戰勝秦國,首先要從外交上孤立秦國,這就要展開外交攻勢,分化燕趙兩國與秦國的關系,先向燕趙“攻心”,而“攻心”不是靠“虛言空辭”,要給以“實利”,始能“回其 心”。后來,歷代不少戰略家,為了孤立敵人以打敗之,無不用“攻心”戰略,先從削其黨翼著手,因而取得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巨大勝利。

  “攻心”之術,有種種,如威脅、利誘、欺詐等都屬于“攻心”之術的范疇。但這些“攻心”之術也許能一時得逞,但非“善之善者”。曹操南征,劉琮納降后,致檄文于孫權,威脅說:“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于江夏。”這雖嚇得張昭等輩主張“投降”,孫權也一時為敵威勢所懾,但經諸葛亮、周公瑾進行戰略分析,拆穿曹軍外強中干的底子,堅定了孫權抗戰的決心,乃與劉備結盟抗操,終于在赤壁大敗曹操,董卓通過利誘,收買呂布殺了敵人丁原,但最后還不是被呂布宰了。“攻心”之術最善者,莫過于使“人心服”、“敵心死”。所謂“人心服”,是使人口服心服,樂為己用,所謂“敵心死”,是使敵心完全瓦解,不敢再進行反抗。《三國演義》有不少精采的“攻心”戰例,就屬于這類。下面將略舉幾例,以說明“攻心”之妙用。


2022-12-08 19:04:34

[新一篇] 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七)

[舊一篇] 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