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里頻繁懷念故國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明末清初有個叫李雯的文人,才情絕倫名滿江左,曾與陳子龍齊名并稱“陳李”。陳子龍抗清殉節,李雯卻做了清廷的中書舍人。然而這舍人他做得并不安樂,始終慚愧失身喪節,順治四年就憂病而亡。

既見背于故人遺老,又因為詩文里頻繁懷念故國、自我懺悔,被清廷禁毀。這樣一個人,他的詩文集就叫《蓼齋集》和《蓼齋后集》。

《唐本草》引陶弘景的說法:”草蒿,處處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雜香菜食之。”

魏源這樣概括大清官場風氣:“不擔責任是成熟穩重,會踢皮球是聰明智慧,得過且過是辦事得體!”至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價值觀,誰信誰弱智。

這已經不止是同齡人正在拋棄他了,連晚輩都把他套圈了。孟郊當時憤懣吐槽的詩,今天搞文字工作的看了都會覺得戳心不已。

有人說,大明亡于反腐。有人說,大明亡于沒給李自成一個能上訪的渠道。還有人說,大明亡于魏忠賢亂政。而崇禎皇帝的哥哥,木匠天才朱由校,臨終囑咐比自己小五歲的弟弟時,卻說魏忠賢 “可計大事”。

魏忠賢主政期間,遼東的局勢也能保持平穩。由此可見,這位木匠天才的明熹宗,還是有一定識人能力的,魏忠賢的確是一個有能力的壞人。

是否誅殺魏氏?

如果頓兵于堅城之下,久功不克(古代攻城的辦法不多,只要城池足夠堅固,就很難打下來),就打成了消耗戰,這樣的消耗戰,如果曠日持久,幾個月半年這么耗著,那么對于攻城的一方,是一個致致命傷,用孫子的話來說,就是“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也”。一個農耕之國,剩余原本就不多,如果幾百萬成年男子長年離開土地,耽誤了農時,那么對于來年的生計,將是致命的。到了遍地饑荒的時候,想不亂也不可能了。

多說無益。可共富貴,共患難?可共趣談。

避免向無聊的人問無意義有意義的問題。

無須諷刺,因為現實是最好的諷刺。

不爭論,是跳出所在層級的無奈方式。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避免引起無聊的話題,不要引起無謂的辯論。

杜康酒


綜合 2022-01-09 11:25:01

[新一篇] 語言的盡頭是音樂的開始

[舊一篇] 解雇顧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