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碶老街的“清明上河圖”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北侖區新碶街道的一位朋友托人轉送我一本圖冊,接到手上就覺得特別厚重,看到包裝袋上印有“新碶老街風情錄”幾個手書字,亦拙亦稚,趣味橫生,落款是賀友直書并題,心里馬上就升騰起翻閱的欲望。“新碶老街風情錄”有十幅繪畫,繪的是七十多年前的新碶老街人民俗風情。第一幅“新碶頭”,看畫中民居錯落、船埠繁忙、人物各異、近景遠影、山水草木、形態靈動,腦子里一下子就跳出了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民俗畫“清明上河圖”。

  畫冊共有十多幅,“涼亭”表現的是鎮海縣小學校內外師生及居民的生活,“壩頭”再現的是過去的人怎樣將河里或海里的船通過船絞車調到海或河道里,其它如市日(集市)店鋪,新碶人的油車(榨油作坊),唱新聞、謝年、行會組織串馬燈舞龍等等,活脫脫地再現了新碶人過去的民居生活景象。

  說老實話,我對品畫并不在行。但閱此畫冊后,馬上就能夠感覺到畫工老到、筆下靈動,過去的歷史又撲面而來。賀友直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連環畫家、線描大師,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連環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功力非凡。

  就工作崗位和研究的興趣來說,我關注社區及社會建設。我總覺得現代的社區有過去“社區”的基因,或者說是含有過去生活的“元素”。賀友直老先生是新碶人,少小離家,晚年回到新碶,憑著幼時的記憶,繪畫出七十年前的新碶老街風情,反映當時的居民生活、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形態。而過去的生活方式,對于現代人來說,也是承接的脈絡吧。比如說,畫面中行會組織文化活動,反映的是一種社會廣泛自愿參與的組織形態,相當于今天的社區文化活動。

  現在的新碶也有鮮活的“清明上河圖”。北侖是全國社區建設的示范城區,廣大居民群眾通過文化參與、服務參與、管理參與以及政治參與,找到了自己在社區中的活動空間,同時也尋找到了個人需要的服務支持,找到了生活共同需求的精神訴求和共同進步的載體。如牡丹社區的英語俱樂部,每周一次的活動不僅吸引了原社區的核心會員,而且還吸引了全區的英語愛好者,連大專院校中的外籍教師都慕名而來,形成了場場爆滿的場景。一位老教師曾借用《還珠格格》中的歌詞來形容居民群眾與社居干部的關系,“你是風兒我是沙,纏纏綿綿到天涯。”這從居民群眾的視角中反映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找到了民需、民訴、民安、民樂的土壤,找到了自己安居、安定、安全的精神需求,營造出了一種人人依戀社區、個個維護社區的和諧氛圍。

  賀友直老先生在2003年“非典”橫行之際,花一年功夫給今天的北侖人留下了新碶老街的“清明上河圖”,藝術地再現了當年老街的民俗風情,為新碶、北侖以至寧波的文化建設作出了貢獻。同樣,我認為,在加強社區以及社會建設的今天,賀老先生也為現代社會建設提供了思考的素材,也可以說是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賀老先生有一段話:“一個人,對生養的父母及生長的家鄉是不會忘記的,我的人體里有父母的基因,在藝術的性格里,就必然含有家鄉提供的基因,能有今天,怎能不感恩家鄉?”從這個意義上說,北侖新碶過去的“清明上河圖”,也啟示了現在的新碶人,創造出了一幅幅生動活潑的新時代“清明上河圖”。


陳志衛 2012-08-14 22:31:46

[新一篇] 於梨華的青河夢

[舊一篇] 我們的“穿山造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