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的意思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原指無力抵抗敵人,以逃走為上策。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
出處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古有三十六計謀,最后六計是敗戰計,而敗戰計的最后一計就是“走為上”。意思是“如果用了前邊35條計謀都不能成功,那最后干脆一走了之吧。”就是逃跑。不過這計和中國傳統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相悖的,因此歷史上也實在是沒多少人愿意把這條計謀拿來津津樂道了。

走為上計是‘敗戰計’中的一計
三十六計即:
勝戰計: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
敵戰計: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
攻戰計:打草驚蛇、借尸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
混戰計: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代虢。
并戰計: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
敗戰計:空城之計、美人之計、反間之計、苦肉之計、連環之計、走為上計。

三十六計的走為上計,常常被理解成“回避、逃跑是最好的策略”,甚至理解成“逃跑是三十六計中最高明的計策”。

這是一個誤會。誤會的原因與這個詞的結構不明確有關。從詞組結構的角度講,“走為上計”可以有兩種結構:“走/為/上計”與“走為上/計”。“走/為/上計”,是個陳述式的詞組,意義是“逃跑是最好的策略”; “走為上/計”是一個偏正式的詞組,“走為上”是這一個計策的名稱。毫無疑問,講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明顯是取后一種解釋的。三十六計的名字大都是四字格,只有最后六計是三字格,因此人們習慣性地在“走為上”之后加了一個“計”字。這就給誤會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從情理上講,也是這樣的。“走為上”是三十六計中最后一計,指的乃是:在最迫不得已的情況,在沒有其它辦法的情況下,離開戰場保存實力是最好的選擇。三十六計不可能把逃跑當成最高明的計策,沒有這么窩囊的“上計”。這是不言而喻的。

成語詞典中講“走為上計”,往往引用《南齊書·王敬則傳》的這段話作書證:“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這段話中“走是上計”的結構,與上面說的“走/為/上計”是相同的,解釋為“遇到強敵或陷于困境時,以離開回避為最好的策略”是沒有問題的。三十六計的“走為上計”,語境與它不同,不能混為一談。成語詞典對這兩種意義,自然應該分別解釋。

不過,詞匯的意義,最重要的,還在于約定俗成的用法。既然人們普遍地把“走為上計”理解為“逃跑是最高明的計策”,那就說明,這個詞已經有了這樣一個含義。平常講話論事,這樣用是沒有問題的。唯獨在兩種情況下需要分別:講三十六計的時候,不能歪曲它的本意;編成語詞典的時候,需要把這兩種意義區別開來。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犯不著這么大費唇舌。只是最近看李零先生的《兵以詐立》,好像他也有一點類似的誤會。他說“走為上計”是“兵法中的第一計”,又批評這是“以上策為下策”(p172)。這樣理解,似乎是有些誤會。想必有此誤會的人不少,才啰嗦這么幾句。

順便說一句,李零教授的《兵以詐立》寫得非常好,這是我見過的講《孫子》的書里講得最清楚最明白的一本,提供了很多準確的、清晰的知識,難懂的詞句都有深入淺出的解釋;而且,是最好讀的一本,比用語簡略而語意模棱的古注讀起來要舒服得多。推薦有興趣的朋友一讀。


網載 2013-07-25 20:10:36

[新一篇] 中國百家姓氏圖騰大全

[舊一篇]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宋之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1 楼 2014/11/24 下午 09:23:18 | 看看看看看看看過
看看看看看看困難庫存你奶奶你能我問問嗚嗚的確不容易我問問嗚嗚我問問嗚嗚我問問嗚嗚的話我問問嗚嗚我問問嗚嗚我問問嗚嗚我問問嗚嗚我不是我問問嗚嗚他的內人我不是我問問嗚嗚我不是我不是我不是你奶奶你能我問問嗚嗚我問問嗚嗚你奶奶你能你奶奶你能你奶奶你能你奶奶你能你奶奶你能你奶奶你能你奶奶你能他會不會我問問嗚嗚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