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 九重城闕煙塵生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
九重城闕煙塵生(1)
---------------


  九重城闕煙塵生——“安史之亂”前后的大唐帝國將軍們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圣人奏云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百馀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谷今流血。
  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
  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說。
  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
  周宣中興望我皇,灑血江漢身衰疾。
  詩圣杜甫這首憶含“開元盛世”的詩歌,其中所描述的人民安樂、路不拾遺的太平景象,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戛然而止,“漁陽鼙鼓動地來”,致使“九重城闕煙塵生”——“安史之亂”爆發了,偉大的唐朝自顛峰急劇向下滑落,中國歷史上最光輝燦爛的一幕歷史大戲,至此燈光一下子黯淡了。但是,江山代有英杰出。在波瀾壯闊的偉大歷史時代,又會有新的英雄因時依勢而出,五彩眩然,英姿勃發,令人目不暇接。
  “安史之亂”前,唐王朝各種社會矛盾積聚已久,加之國家“承平已久”,人民久不知兵,真正的“亢龍有晦”。到唐玄宗在任期間,始于南朝的府兵制已經弊病多多,耽于安穩而又不識遠謀的大臣們提出實施“募兵制”,這正好給了駐守唐朝邊域的蕃族大將們絕好的大施拳腳、招兵買馬的機會。盛唐武功赫赫,疆域遼闊,而硬幣的另一端,則又是這么漫長的邊境線需要戰斗力極強的將師去守衛,需要數量極大的邊兵,如此,駐扎邊地的蕃將,如安祿山等,大量招募“雜胡”士兵,不停地用蕃將把漢將替換掉,在遼闊廣大的戊區內,蕃將出身的節度使完全成了自己嫡系部隊的當然首領,各節度使轄區基本成為一個人說了算的獨立王國。
  歸根覓源,玄宗時期的邊鎮大將之所以能擁如此大的權力,大部分也應歸咎于權相李林甫。玄宗開元年間,由于張嘉貞、王鉷、張說、蕭蒿、杜暹都是以節度使的身份入知政事,即由將入相,漸成定例。“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掌權后,為了避免類似的“威脅”再發生,杜絕“隱患”,他向玄宗上奏說:“文士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而勇,寒人亦無黨援”。并假意讓出自己領任的朔方節度使給蕃將安思順(安祿山之族弟)。玄宗對此大加贊賞,覺得其言很有道理。諭旨發下,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武人皆專制一方,權重位高。窮李林甫本心,其實非常簡單:這些武將“不識文字”,更不是進士出身或有什么高閥貴族的血源,沒有任何機會被招進朝中頂替他的相位,由此可以保證自己一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以安枕無憂地當一輩子宰相。
  李林甫也不是平常人,他的曾祖李叔良是高祖李淵的堂弟。李林甫年青時就慧黠多藝,善于音律,乘間又巴結上玄宗的寵妃武惠妃,并竄掇玄宗廢殺太子李瑛等三個親兒,權傾一時。殘暴專橫如安祿山,內心深處,對李林甫也十分懼怕。他時時派遣線人去京都打探消息。如果哪次聽說李林甫對自己稍有微詞,就會嚇得這個胡人大胖子數九隆冬也一身大汗,躺在胡床上嚷嚷“我要死了”。
  掌握權柄的數十年間,李林甫位極臺輔,從未以國事為重,只知蒙弊皇帝,陷害同僚,排除異已,作威作福。“生既唯務陷人,死亦為人所陷”,李林甫剛死,后來居上的楊國忠也有樣學樣,派人誣稱李林甫生前和阿布思部落相互勾結準備謀反。案件鞠審時,李林甫的尸體還未入土,真正的“尸骨未寒”,朝廷就下制消去李林甫一切官爵,子孫除名流放嶺南和貴州偏僻地方,剖毀棺木,撬開李林甫的嘴挖出他尸體口含的大珠子,剝光身上的金紫禮服,把尸體隨便刨個坑埋掉。
  當時,安祿山任三道節度使(平盧、范陽、河東),軍權在握已近十年,一直秣馬厲兵,準備伺機而起。他原來本想唐玄宗死后再起兵作亂。楊國忠掌權后,一直與安祿山互相對不上眼,屢屢進言唐玄宗說安祿山要造反,玄宗一直不信。為了證明自己正確,有遠見之明,楊國忠“數以事激之”,想要逼使安祿山速反以取得玄宗對自己的信任。“(安)祿山由此決意遽反”。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天,安祿山偽造皇帝手敕,聲稱玄宗召他帶兵入朝討楊國忠。他聚集勁卒十五萬,號稱二十萬,煙塵千里,鼓聲喧天,一路向首都殺來。由于“海內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識兵革,猝聞范陽兵起,遠近震駭。”加之河北等地一直處于安祿山管治之下,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地方官員許多開門出降,稍好點的“棄城竄匿”,運氣差的“為所擒戮”,由此,長達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拉開序幕。
  時兮命兮自折棟梁——倒霉透頂的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大將
  初聞安祿山造反,楊國忠還“洋洋有得色”,大言道:“現在只有安祿山一個人真心造反,將士肯定不愿意跟隨。旬日之間,我肯定讓安祿山的首級獻于闕下。”沒料到,安祿山連陷博陵、蒿城,并攻下堅城靈昌郡。由于安祿山軍隊步騎散漫,各地城郭只見千軍萬馬撲天蓋地而來,老百姓驚駭至極,紛紛遭到屠滅。尤其是朝廷殺掉在京師當駙馬的安祿山兒子安慶宗后,安祿山狂怒已極,連投降的數萬唐兵唐將也一并殺掉,指揮大軍,又連陷滎陽等重鎮,至奔潼關。

//

---------------
九重城闕煙塵生(2)
---------------


  安祿山反訊初聞,當時正在京城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就自動請纓,向玄宗保證:“臣請走馬詣東京(洛陽),開府庫,募驍勇,計日取逆胡之首以獻闕下!”玄宗當即命人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并在十日之內于東京洛陽募得六萬兵,斷河陽橋拒守。同時,玄宗又命宗室榮王李琬為元師,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師,在京師招募十一萬軍士(皆市井子弟),統諸軍并進,由太監邊令誠監軍。
  安祿山功陷滎陽后,又破武牢,大敗經驗老到的唐將封常清,攻陷東京洛陽,縱兵大肆殺掠。都亭驛一戰,封常清又敗,師殘兵退平陜郡。敗退之際,封常清飛書請高仙芝力守潼關,修茸城池,“賊至,不得入而去。”東征期間,由于高仙芝與太監邊令誠數不相合,這位太監公公便趁入朝面君之際狠狠參奏高仙芝、封常清二人的“罪狀”,講封常清“以賊搖眾”,高仙芝“棄陜地數百里,又盜減軍士糧賜”。肝火正旺的唐玄宗聞言大怒,一改平日縱容武將的態度,加之當時還以為安祿山叛亂依舊是指日可平,正好想殺此兩個大將以威眾,就派太監邊令誠持敕令于軍中斬殺了高仙芝、封常清這兩位聲名赫赫的大將。
  高仙芝,本是高麗人(唐朝屬國),其父高舍雞投軍安西,從軍卒做起,官至諸衛將軍這樣的中級軍官。史載,高仙芝“美姿容,善騎射,勇決驍果”,是個弓馬嫻熟的美男子職業軍人。他自少年時代就隨父親至安西從軍,因父功獲授游擊將軍,二十多歲就拜將軍,軍職與父親相當。他在節度使田仁琬手下做事時,并沒有獲得重用。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此名怪異,估計也是少數民族出身的“蕃將”)很欣賞他,屢次加以提拔,至開元末年,高仙芝已升任為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唐朝在西域的屬國小勃律國國王因貪圖吐蕃的金銀珠寶和公主,投入唐朝的宿敵吐蕃陣營,阻擋驛路,致使西域二十多個城邦國家無法向唐朝進貢。田仁琬、夫蒙靈察等人多次派兵征討,均無功而返。最后,唐玄宗特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萬余唐兵前去攻伐小勃律。高仙芝治軍有方,兵分三路,三個多月千里行軍,不顧水急流變,冒險涉過婆勒川,一舉攻下駐有千余吐蕃精兵的連云堡(今阿富汗境內),隨后,一路狂攆,又斬五千多首級,生俘千余人,得駿馬千匹,軍資器械不可勝數。
  由于前路險遠,身為監軍的太監邊令城不敢再行前進。高仙芝派兵護衛這位“天使”留在連云堡,自己親自率兵跋涉冰川巨谷,直插小勃律都城(今巴基斯坦境內),神兵神將一般,盡俘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及一班王公貴族。不到兩個月時間,高仙芝已經押著大批俘虜和寶物勝利抵達連云堡,與正翹首時刻準備撤丫子逃跑的大太監邊令誠相見。為了使玄宗早日獲捷報,高仙芝馬上派人把勝訊寫成奏表飛報給朝廷。
  不料,高仙芝得勝之師回到河西,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見面后劈頭蓋臉一頓臭罵:“你這個吃狗屎的高麗奴!不識抬舉,算一算,自你作于闐鎮將、焉耆鎮守使、安西副都護,一直到安西都知兵馬使,都是誰推薦保舉你的?”高仙芝畢恭畢敬,回答:“全賴您所舉”。夫蒙靈察稍稍平了平怒氣,說“既然還知道我對你的恩情,為什么不把勝利消息先告訴我,讓我再奏表皇上!你這個高麗奴罪過不淺,按常理我得斬殺你,但念你新立大功,先不處理你!”話雖洶洶如此,夫蒙靈察此時根本不敢擅殺高仙芝,最令他狂怒的就是此次大捷沒能算在他自己功勞簿上。
  大太監邊令誠當時還很回護高仙芝,他把征伐小勃律的整個過程原原委委上奏給唐玄宗,又把高仙芝惹怒主師夫蒙靈察的事情也細細稟明,“仙芝立奇功,今將憂死!”太監奏事,往往夸大渲染,不由得玄宗感嘆高仙芝的功勞,怒惱夫蒙靈察的跋扈。很快,朝廷下表,授高仙芝鴻臚卿、攝御史中丞、代夫蒙靈察為四鎮節度使,并征夫蒙靈察入朝。一下子失去官位,夫蒙靈察“大懼”,很怕高仙芝對自己“打擊報復”。但高仙芝絕非狹隘小人,“每日見之,趨走如故”,仍舊對老上司畢恭畢敬。
  副都護程千里和大將軍畢思琛等人先前都是夫蒙靈察的紅人,職位又都在高仙芝之上,常常在夫蒙靈察耳邊講高仙芝的壞話。如今,皇上制敕忽下,高仙芝頓時成為這些人的“領導”,他們惶惶不可終日。要知道,唐朝節度使集地方軍政權力于一身,且“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尋釁殺幾個屬下將軍根本不是什么大事。為了“大局”穩定,朝廷絕不會因節度使根據軍中“紀律”殺掉屬將而怪罪下來。
  高仙芝坐在四鎮節度使的大帳內,凝神四顧,找到“一把手”感覺后,他把程千里叫到近前,只是說了一句:“公面似男兒,心如婦人,何也!”程千里羞慚滿面,俯首不答(此位程將軍后來也是盡忠唐室,安史之亂時死于王事)。高仙芝又對蕃將畢思琛喝道:“此胡還敢前來!我在城東有一塊年產千石的莊田被你奪去,記得此事嗎?”畢思琛忙跪下回復:“那是您可憐我營旅辛苦,獎賞給我的。”高仙芝一笑,說,“我當時好怕你啊,哪里是可憐你!這件事我本不想當眾講出來,怕你心中常常為此憂恐,現在說出來,也就沒事了。”由此,“軍情不懼”,不僅樹立了新節度使的威儀,顯示了大仁大度,又穩定了軍心,可以想見,高仙芝確實是個識大體、知大局的良將。

//

---------------
九重城闕煙塵生(3)
---------------


  此后,高仙芝一帆風順。他又于天寶九年(749年)率大軍討伐親附吐蕃的石國(今巴基斯坦北部),大獲全勝,俘其國王而歸。兩番征伐,使唐朝在中亞地區的威望達到頂峰,也使高仙芝本人的威名響震西域,連吐蕃和大食帝國也贊稱這位唐朝大將為“山地作戰之神”。唐朝拜高仙芝為開府儀同三司、右羽林大將軍,并于天寶十四年封其為密云郡公。
  安祿山反范陽。唐廷以玄宗第六子榮王李琬為討賊元師,高仙芝為副元師。也是天命示警,李琬上任才數日,就得暴疾而薨,只剩高仙芝一個人獨挑大梁。雖然惶急之下招募了數萬軍卒,但都是些不諳戰陣的市井俗人,真正的烏和之眾。同時,玄宗又派高仙芝的老搭檔大太監邊令誠為監軍。天寶十四年陰歷十二月,玄宗親臨勞軍,大軍開拔。陰歷十二月十一日,封常清敗訊傳來。十三日,安祿山打敗封常清,攻陷東京洛陽。
  在逃往陜州路上,封常清不忘告誡高仙芝:“累日血戰,賊鋒甚銳。現在潼關無兵,如果狂寇乘勝奔進,京師就危急了,應該急回潼關嚴守。”于是兩將率兵搬取太原倉錢絹,分給將士,剩下的就一把火燒個精光,免得留下資敵。“俄而賊騎繼至,諸軍惶駭,棄甲而走,無復隊伍。”雖如此,高仙芝已奔至潼關,修繕城防。安祿山騎兵大至,看見城堅池深,無可奈何舍潼關而去。此次潼關不失,誠為高仙芝的莫大功勞。
  至此,再插表一下另一個“悲劇英雄”封常清。
  封常清,本蒲州人。由于他外祖父犯罪,被流放安西。封常清父母雙亡,隨外祖父一起流放,自小就生長于安西。老頭子被派守胡城南門當門卒,仍舊不改讀書舊習,常常讓外孫封常清坐在城門樓上,手把手教他讀書識字。積年以來,封常清也博覽群書。后來外祖父老病而死,封常清孤貧無依,默默軍中,一直到三十多歲還只是個普通軍士。
  夫蒙靈察為四鎮節度使時,高仙芝任都知兵馬使,每次出門都有隨行副官三十多人跟從,衣甲鮮明,氣宇軒昂。封常清“慨然發憤”,進帳報名要當高仙芝隨從副官。高仙芝定睛瞧看,見來人身形瘦小,走路也一瘸一拐,相貌寢陋,當時就斷然拒絕。轉天,封常清又進帳報名,高仙芝很不耐煩,“我隨行副官人數足夠,何煩復來!”封常清也火了,說:“我傾慕您的英明高義,愿于左右伺候以聽驅遣。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明公您怎能這樣拒絕我啊。”高仙芝仍然沒有答應。封常清果然有毅力,天天“晨夕不離其門,凡數十日”,死纏爛打,高仙芝煩透了,就任他為隨從副官。
  唐玄宗開元年間,達奚部落背叛唐廷,整個部落自黑山往北向碎葉方向逃奔。夫蒙靈察受命,派高仙芝率兩千騎兵晝夜兼程,于綾嶺半路邀擊。達奚部落一路奔跑,人馬疲極之時,忽遇身著黑甲、手持陌刀、跨下駿馬的唐軍,嚇得魂飛魄散,紛紛為刀下之鬼,整個部落幾乎被一鍋端掉,只跑出幾個人。破敵之后,封常清在軍帳中為高仙芝寫“奏捷書”,文筆精審,把唐軍一路上的行軍路線、卻敵方略、戰斗過程等等詳情渲染刻畫,事事周全,“仙芝大駭異之”,由此才對封常清刮目相看。
  高仙芝回軍后,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派人喚高仙芝入帳領取唐廷的賞帛。未等進師帳,夫蒙靈察的兩個高級參謀劉眺、獨孤峻就迎前問高仙芝:“前幾日傳來的奏捷書是誰寫的?您手下怎么會有這樣的人才!”高仙芝連忙講出封常清的名字。隨即,封常清這么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隨從副官被請入節度使大帳,與夫蒙靈察的幾個高級參謀坐在一處,歡笑言語如舊相識一般,“至此人方異之”,全營上下都對封常清另眼相看。以此役為進升契機,封常清得授“判官”(軍中高級參謀)一職,逐漸以軍功不斷升職。
  唐玄宗天寶六年,在高仙芝擊破小勃律的戰役中,封常清也是有功之將。高仙芝代替夫蒙靈察為四鎮節度使后,推薦封常清為節度判官。不久,朝廷加授封常清朝散大夫,專職負責四鎮的倉庫、屯田、甲仗、支度、營田等事務。高仙芝每次有重大軍事行動,全賴封常清留守后方,保障一切征討所需的后勤給養。恰恰才為所用,封常清又才學不俗,明敏果決,成為高仙芝不能暫失的左膀右臂。
  高仙芝乳母有個兒子名叫鄭德詮,在軍中為郎將,自以為是節度使的“干弟弟”,從前又常見封常清以隨從副官身份常常侍立趨走于“干哥哥”身邊,很不把封常清當回事。有一次,封常清外出回營,眾將都迎前馬上施軍禮,惟獨鄭德詮打馬從封常清馬頭前突過,理也不理。
  封常清回到府衙,派人把鄭德詮喚入。衙中有門數重,鄭德詮每過一門,身后就“咣當”一聲大門緊閉,著實讓這個小子心中暗驚不小。鄭德詮走到議事廳,封常清從座位上站起,說:“我出身寒微,想當初為了一個隨從副官的職位,多次到節度使(高仙芝)府前哀乞,這些事情難道你不知道嗎?現蒙賞遇,朝廷命我為留后使,郎將你竟如此無禮,大庭廣眾之下,又有朝廷中使在,對我如此凌侮!沒辦法,郎將你要暫死以肅軍容!”未等回話,帳下軍校一擁上前,按在地上對鄭德詮行大杖六十,杖杖加力,鄭德詮未嚎叫數聲就昏絕,面朝地被人拖曳出去扔在府門外。

//

---------------
九重城闕煙塵生(4)
---------------


  受杖之時,高仙芝的老婆和乳母得訊,一直在衙外跳腳嚎哭,由于重重大門緊閉,想沖進去也不能。無奈之下,兩個婦人派人快馬稟報領軍在外的高仙芝。高仙芝聞聽消息,也大驚失色,嘆口氣,說:“肯定沒救了!”數日后回營,高仙芝心中惱怒,見到封常清不理不睬。封常清行事自若,也不為杖殺鄭德詮的事情道歉。不久,封常清又立殺犯令的大將兩人,“于是軍中股栗”,漸樹威名。
  天寶十年,高仙芝改授西節度使,仍保薦封常清作參謀長(由此可見高仙芝的大度)。天寶十一年,封常清代王正見為安西副大都護。天寶十三年,封常清入朝,攝御史大夫,獲賜甲第一區(豪華別墅一座)。雖功高賞厚,封常清為人清廉勤儉,每次出征或經驛途辦理公事,隨從僅一兩人而已,且賞罚嚴明,深得眾心。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訊傳至朝廷。唐玄宗于華清宮召見封常清,問討賊方略。由于久習邊事,封常清慨言回奏:“安祿山率兇徒十余萬進犯中原,太平日久,人不知戰。但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計日取逆胡之首懸于闕下。”玄宗正處于憂恐之中,聞言“壯之”。轉天,就授封常清為范陽節度使,授權他去洛陽募兵征討。
  封常清到洛陽后,“旬日得兵六萬,皆傭保市井之流”——這些平日里從未經過軍訓、挑担推車的老弱殘兵,實際上已經決定了封大將軍的悲劇結局。天寶十四年陰歷十二月,安祿山大軍渡過黃河,攻陷陳留,兵鋒正銳,先頭部隊已打到葵園。
  封常清派兵與安祿山的柘羯兵逆戰,“殺賊數十百人”。不久安祿山大軍繼至,封常清退入洛陽上東門,抵抗不住,最終各路賊兵功進四門,鼓噪殺掠。此后,封常清戰于都亭驛,又敗。退守宣仁門,又敗。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后,封常清不得已,率殘兵至谷水,西奔陜郡。半路,封常清遇見高仙芝,詳細匯報了安祿山的兵情兵力,囑咐高仙芝千萬不要輕敵,莫與賊爭鋒。高仙芝急忙率軍退守潼關,這才保證了通往長安最重要隘口的安全。
  唐玄宗得知封常清敗訊,非常惱怒,馬上下令削奪封常清一切官爵,令他于高仙芝軍中“白衣效力”。世事輪回,封大將軍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刑。即使如此,封常清仍舊無悔無怨,高仙芝對他也始終如一,仍然“令其監巡左右廂諸軍。”
  戰事如此吃緊,“代朕親巡”的大太監仍舊作威作福。“監軍邊令誠每事干之,仙芝多不從”。天寶六年的小勃律之役,遠在西域邊外,估計邊令誠知道自己能吃幾碗干飯,加上高仙芝當時人輕位淺,對監軍敬重有加。如今時勢有異,戰事危急,邊令誠不習武事,仍事事插手,難免雙方會產生齷齪。太監的性格仍似女人,“易怒而難消”。邊令誠回朝奏事,把高仙芝、封常清的“敗績”添油加醋地在玄宗面前一一陳講,對于二將的頑強和匆忙召募士兵的低素質卻只字不提。玄宗“龍顏大怒”,絲毫不念二將固守潼關之功,“遣(邊)令誠賚敕至軍并誅之。”
  邊令誠到潼關后,在驛南西街向封常清宣讀敕令。跪聽圣旨后,封常清言道:“我討賊無方,令國家蒙羞,死所甘心。但身死之后,有表章奏與皇上,請公公予以上達天聽。”言畢,隨身取出早已準備好的奏表,遞給邊令誠,然后,跪地伏首,慷慨受刑。
  封常清在臨終表章中,先陳述自己東京失陷后之所以敗逃,不是為了茍全性命,并向唐玄宗詳細講解與敵交戰后對安祿山叛軍的軍事分析和重新認識。接著,封常清又如實講述了洛陽敗績的原因和自己忍死敗退的情由。千載之下,可悲可憫:
  “……昨者與羯胡接戰,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將之兵,皆是烏合之徒,素未訓習。率周南市人之眾,當漁陽突騎之師,尚猶殺敵塞路,血流滿野。臣欲挺身刃下,死節軍前,恐長逆胡之威,以挫王師之勢。是以馳御就日,將命歸天。一期陛下斬臣于都市之下,以誡諸將;二期陛下問臣以逆賊之勢,將誡諸軍;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許臣竭露。臣今將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誑妄為辭;陛下或以臣欲盡所忠,肝膽見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則冀社稷復安,逆胡敗覆,臣之所愿畢矣。仰天飲鴆,向日封章,即為尸諫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歿而有知,必結草軍前。回風陣上,引王師之旗鼓,平寇賊之戈矛。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無任永辭圣代悲戀之至。”
  高仙芝從城外巡營回來,剛知道封常清被下旨斬首,還不知道自己也有份兒。由于高仙芝此時仍兵權在手,大太監邊令誠急忙找了百多名陌刀手跟隨身后,迎前對高仙芝講:“大夫您亦有恩命!”一聞此言,高仙芝知道大禍難逃,并無驚慌,只是跟隨邊令誠走到封常清受刑的地方,跪聽敕令。
  敕令宣達后,高仙芝很平靜,對邊令誠說:“率軍撤退,確實算得上是罪過,為此受死,我無異言;說我克扣士兵錢糧和賜物,就肯定是冤枉我!上有天,下有地,兵士皆在,足下怎么不知道實情呢。”
  刑場這外,此時已經密密麻麻圍滿了高仙芝招募而來的兵士。這些兵士雖跟隨高仙芝不久,但對這位豁達大度的將軍都很敬重。高仙芝扭頭對兵士們高聲說:“我于京師招募你們出來打仗,大家雖然得到一些兵餉裝備,其實遠遠不足。正想和諸位兒郎一起沖殺破賊,取高官重賞,不料想賊眾突來,我才帶領軍隊后撤至此,本意也是想為國家固守潼關。如果我果真克扣你們的錢糧,你們就說有;如果我沒有克扣錢糧,請你們說無。”

//

---------------
九重城闕煙塵生(5)
---------------


  話音剛落,數萬士兵齊聲大喊:“無!”其聲震天動地。
  太監邊令誠不為所動,他示意劊子手行刑。
  高仙芝凝視已身首分離的封常清尸身,感嘆道:“封二(唐人喜稱對方大排行以示親昵),您從一名無名小卒到大將,皆由我所引拔,又代我為節度使,步步有緣。今日,我又與您同死此地,真是天命如此!”言訖,刀下頭落。
  一天殺掉兩個大將,皇帝才稍解心頭恨意。思來想去,唐玄宗又召見因病在家休息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拜其為兵馬副元師,將兵八萬,加上高仙芝原來招募的兵士,號二十萬,軍于潼關,準備與各路人馬一起,會攻洛陽。
  由此,牽出“安史之亂”后第三位倒透血霉的大將軍——哥舒翰。
  “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哥舒翰是唐朝赫赫有名的戰將,從此首西北民歌就可見其英勇之一斑。不僅如此,大詩人李白在其《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一詩中,也曾言及這位蓋世英雄:“……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暢達萬古情。君不能貍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
  哥舒翰,是突騎施首領歌舒部落的后裔,以部落為姓。其父歌舒道元曾為安西副都護,世居安西。由于家財殷富,哥舒翰年青時代起就“倜儻任俠”,義氣重諾,酷愛酣飲賭博。一直胡混到四十歲,其父在長安患病去世。他在長安守喪三年,由于身無長技,又有一身公子哥的壞毛病,地方官很瞧不起他。為此,哥舒翰“慨然發憤折節,仗劍之河西”。畢竟自少生于邊陲,哥舒翰勇武善斗,深為大將王忠嗣所賞識,推薦他為衙將。
  哥舒翰自年青時代起就喜讀《左氏春秋傳》和《漢書》,深受書中人物放蕩不羈、慷慨豪邁的精神熏陶,做事磊磊大方,待人疏財重義,深受士兵擁戴。在新城討伐吐蕃時,同列有個副將不聽指揮,哥舒翰大怒之下當時就用木棒把此將打殺,軍容為之一振。
  苦撥海一役,吐蕃精騎從山頂排三列兵隊疾馳而下,哥舒翰一人立于馬上,手持半段槍逆其鋒而擊,三列人馬無不摧垮,大敗而去。自此,哥舒翰聲名大振。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朝廷授哥舒翰為隴西節度副使,仍于邊境抗御吐蕃。吐蕃軍隊當時常常四出搶掠。每到秋天麥熟之時,吐蕃就會派出大批精銳騎兵去唐軍積石軍屯田的地方去搶麥子,幾乎次次得手,并洋洋得意地把積石軍麥田稱為“吐蕃麥莊”。由于每次吐蕃兵都是勁騎有備而來,唐兵都不敢當其鋒芒,眼睜睜自己辛苦一年的麥子被吐蕃軍隊搶走。哥舒翰上任,得知這一情況后,就派將領暗中在積石軍埋伏兵馬,設下伏擊圈,靜待吐蕃軍上鉤。吐蕃五千騎兵驟至積石軍營壘,同往常時節一樣,唐兵皆龜縮于營內。吐蕃軍人笑語喧嘩,像拿自家東西一樣大肆搶掠。不料想,營門忽然大開,哥舒翰率唐兵縱馬馳擊,吐蕃人馬不久就被殺大半。剩下的殘兵拼命往外逃,又被埋伏的唐兵半路邀擊,最終“匹馬不還”,五千吐蕃精騎一個不剩,全命喪唐兵之手。
  哥舒翰打仗時善使長槍,在與敵兵戰斗中,他每次追及敵將,就以大槍搭在對方肩上,然后大喝一聲,待敵人驚顧之時,槍頭掉轉,直刺入喉,往往挑起三五尺高才扔于馬下。哥舒翰有個家奴名叫左軍,才十五六歲年紀,也勇猛非常。每次哥舒翰把敵將挑下馬,左軍就下馬揮刀,斬落對方首級,以做回營報功之用。爺倆兒配合默契,天生一對戰場上的兇神惡煞。
  同年,兼任河西、隴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受人誣陷,唐玄宗把哥舒翰喚至長安問訊有關他這位老上司的事情。
  王忠嗣的父親王海賓也是常年與吐蕃對戰的唐朝名將。王忠嗣年僅九歲,其父就于戰斗中陣亡,由于犧牲之狀非常慘烈,并使唐軍在戰役中大獲全勝,王忠嗣作為功臣子弟被接入宮中撫養,自小與后來的唐肅宗關系很好,一起讀書游玩。王忠嗣還是個毛頭小伙子時,唐玄宗有一次和他講論兵法,他“應對縱橫,皆出意表”。玄宗贊嘆不已,感慨說:‘你日后必為良將“。此后,王忠嗣在河西與吐蕃數戰,皆大勝。天寶初年,王忠嗣又大敗突厥葉護部落,烏蘇米施可汗的首級也作為戰利品懸于唐朝長安城下。尤其在朔方、河東兩鎮,王忠嗣頻戰頻勝,加之駁兵有方,真正是“長城”大將。“忠嗣佩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自國初已來,未之有也。”
  物極必反。宰相李林甫對王忠嗣非常嫉恨,“日求其過”,此外,唐玄宗當時急切地想攻克吐蕃的石堡城,親自召問王忠嗣進攻方略。王忠嗣回奏:“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攻此堅城,必死數萬士兵方可。臣恐所得不如所失,不如休兵秣馬,見機行事。”好大喜功的唐玄宗心中很不高興。李林甫見此機會,忙派王忠嗣從前一個下屬到京城告狀,說王忠嗣先前講過“我與忠王(后來的唐肅宗)一起長大,當擁戴他為太子”。玄宗大怒,派人立即把王忠嗣逮至朝廷,嚴加審訊,準備處以極刑。
  唐玄宗以哥舒翰代王忠嗣為隴右節度使,并于華清宮召見他。君臣一席話,雙方很感投緣。臨別時,哥舒翰極言王忠嗣無罪,玄宗起身不聽。哥舒翰一步一叩頭,跪地哀求玄宗,“言詞慷慨,聲淚俱下”。“帝感而寬之”,免去王忠嗣死罪,貶為漢陽太守(一年后,王忠嗣暴死,時年僅四十五歲。可見,只要涉牽皇家宮庭紛爭,無論怎樣也難逃一死)。

//

---------------
九重城闕煙塵生(6)
---------------


  哥舒翰上任后,首先在青海設神威軍,并筑應龍城,擊退吐蕃軍的進功,使吐蕃不敢再進犯青海。八寶八年,朝廷以朔方、河東等地十萬多軍卒全歸哥舒翰統領,集中力量進攻吐蕃的石堡城,在付出數萬人傷亡的代價后,終于占領該城(正如王忠嗣所預料,得不償失)。萬骨枯后,一將成名。唐玄宗授哥舒翰為特進、鴻臚員外卿,賜物千匹,并賜大宅美田以彰其功。
  哥舒翰一直與安祿山以及安祿山的族弟安思順處不好關系(估計是出于“同行是冤家”的心理,其實此三人從未在一起共事過)。唐玄宗知曉此事,趁著天寶十一年三人一同時京面見的機會,派高力士以皇帝的名義撮合三人一起飲酒。安祿山眼見哥舒翰如今也是皇上的紅人,加上喝酒喝得爽,一高興,就主動向哥舒翰示好:“我父親是胡人,母親是突厥,您父親是突厥,母親是胡人。我們血脈如此相類,怎能不感覺親近呢?”哥舒翰的回答很特別,大概老哥們讀過些書,愛引經據典:“古人講,野狐向自己出生的洞窟嗥叫,是不祥的兆征,因為它忘本啊。我哥舒翰怎能不盡心呢。”其實這話也是示好之意,沒什么“刺兒”在里面。偏偏安祿山是個粗人,以為哥舒翰拐彎抹角罵他“忘本”,大怒,酒杯一摔,罵道:“你這個突厥狗敢如此說話!”哥舒翰正要起身回罵,大公公高力士忙向哥舒翰使眼色,這才阻止了兩個人的發作。
  由于朝中宰相楊國忠和安祿山日生嫌隙,這位靠堂妹裙帶關系上臺的宰相就特別注意拉拢哥舒翰。玄宗天寶十三年,在楊國忠力贊之下,哥舒翰剛剛接到河西節度使的委托狀不久,又被授封為西平郡王,拜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
  哥舒翰自青年時代就是個酒徒,功成名就后,更加大魚大肉,醇酒美人不離左右。在土門軍蒸“桑拿”時,老哥們忽然得了腦溢血,摔倒在地,昏迷好久才醒過來。“因入京,廢疾于家。”哥舒翰也倒霉,如果在浴室里“嗷”得一聲歸西,肯定有“唐室竭忠之良將”的萬世英名,偏偏又被救活過來,“為善而不終”,使一世英名化為流水。
  安祿山造反,朝廷又以敗退之罪殺掉高仙芝、封常清兩位大將,只能起用在家養病的哥舒翰,拜為皇太子先鋒兵馬元師,統數十漢、蕃名將,率高仙芝舊部等二十多萬兵士,赴潼關“拒賊”。臨行,唐玄宗親自餞行,又加封哥舒翰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可謂榮祿已極。
  安祿山造反前,已居長安安享寶貴的安祿山族弟安思順深恐這位老兄日后造反會牽連自己,暗中不停上表唐玄宗說安祿山不是個好種,造反是遲早的事,以此為自己一家留后路(造反是誅族的大罪,安恩順事先告發,安祿山造反后果然沒有“連坐”他一家)。哥舒翰帶兵出發后,思起舊惡,派人偽造安祿山與安思順“里應外合”的書信,派人送玄宗呈閱,并請求誅殺安思順。唐玄宗此時對哥舒翰言聽計從,馬上下詔賜死安思順和他弟弟安元貞,兩家全部流放于嶺南偏遠之地。
  見此,楊國忠心里也開始打鼓,從前他力保的哥舒翰羽翼已豐,說不定哪天會奏自己一本,加之其擁重兵在外,不得不防。同時,哥舒翰手下也有勸他:“安祿山以誅討楊國忠為借口,如果將軍您留三萬兵于潼關,自將大兵回師京城殺掉楊國忠以清君側,不僅國權在握,安祿山進兵也失去了借口。”哥舒翰考慮半天,沒敢認同,說“這樣的話,我不也成了安祿山第二了嗎?”
  雖如此,“此謀頗泄”,消息很快就傳到楊國忠耳朵里。“國忠大駭”,趕忙入見玄宗,說:“兵法講,安不忘危。現在大軍全部都集結在潼關,萬一有個閃失,京師就太危險了。”取得玄宗同意后,楊國忠招募三千精兵,日夜訓練,以他的親信將領統駁。同時,他又招募一萬多兵士屯結灞水之上,以心腹杜乾運掌兵。哥舒翰害怕杜乾運從背后給自己來個“窩心劍”,假裝商議軍事,把杜乾運召至自己大營,一進大營就借事綁上砍頭,并領其軍。與安祿山還未開戰,楊國忠和哥舒翰這一相一將就開始互相算計,后果不難想像。
  無論如何,哥舒翰確實是將師之才。他認為,安祿山雖占有河北廣大地區,但所領皆是蕃將胡人,占領之地皆是依恃威勢,肯定不會持久。如果固守堅城,安祿山眾軍很快就會因挫沮而離心渙散,到時可以趁勢出擊。不料,楊國忠認定哥舒翰長期擁兵在外不出去交戰,害怕大將軍沒準兒暗地里會找機會先發制人琢磨自己,所以,他不停上奏玄宗要哥舒翰出師,以免師老兵疲。“上久處太平,不謀軍事”,玄宗自然聽信楊國忠的,不斷派中使催促哥舒翰馬上出潼關主動進擊安祿山,把安大胖子擒進京城萬剮千萬才解恨。
  哥舒翰緊急上奏,說:“安祿山久習用兵,現在暗藏精銳,以老弱兵卒引誘,肯定是有詭計。而且,賊兵遠來,精草無繼,利在速戰。如果我師輕出,正中其計!”玄宗不聽,認為哥舒翰懼敵,皇帝排遣的中使一個接一個,到來后語氣也慢慢加重。有高仙芝、封常清這兩個“前車之鑒”,哥舒翰無奈之極,很怕最后來個邊令誠那樣的太監,一紙詔書就能要了自己的老命。萬般無奈之下,哥舒翰大哭一場,集結大兵出關。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陰歷六月四日,哥舒翰大軍駐扎于靈寶縣西原。六月八日,十幾萬官軍南迫險峻高山,北臨黃河,亂哄哄前行與安祿山的崔乾祐數千人交戰,踏進賊兵的埋伏圈。哥舒翰自己和幾個高級參謀浮船河上,看見崔乾祐兵數很少,心中輕敵,就擊鼓催促兵士速進,唐軍將士也爭功,一擁而上,更無行列陣伍。有如大炮打蚊子,賊兵又居于高險之處,十來萬大軍氣喘吁吁爬了半天山,也沒找到幾個敵人,亂哄哄在山下聚成一團。山上敵人忽然沖下,殺掉不少唐軍。哥舒翰此時依仗人多,分遣兵馬,夾河鳴鼓,擁眾而前。

//

---------------
九重城闕煙塵生(7)
---------------


  崔乾祐假裝示弱,兵士十十五五,或進或退,唐軍大笑。午后東風忽起,崔乾祐估計學過諸葛亮兵法,把數十輛點燃的草車推下山谷,很快樹木草叢接連火起,一時間煙焰熏天。唐軍煙薰火燎,眼都睜不開,互相你推我撞,前軍后退,后軍前逼,自己亂成一鍋粥,掉進黃河就立時淹死幾萬人,哀嚎救命聲振天動地。河邊的唐軍再也不敢進攻,爭相逃上黃河中運糧船逃命,由于人多,幾百艘船最后都因超載沉入河中,渾身鎧甲的士兵幾乎全都在黃河中淹嗆而死。最后,剩余唐軍把軍械綁縛在一起,以槍當槳,劃向河對岸逃命。最終上得岸來的,大軍僅存十分之一二。
  唐軍軍敗之情狀非常慘烈,山上的尸體填滿了斗門綿延數里的三條廣二丈深一丈的塹溝。見此勢態,哥舒翰忙帶領數百親兵渡河還營,一點數,總計還剩八千殘兵。驚惶之中,哥舒翰還算鎮定,逃至潼津,他把陸續逃歸的敗兵集合起來,重新守住關口。
  崔乾祐大勝后,稍稍休整軍隊后,馬上向唐軍撲殺過來。為哥舒翰一手提拔起來的蕃將火撥歸仁等人見大勢已去,暗中商議好要一起劫持哥舒翰投降安祿山。幾個人進得大營,擁持哥舒翰就往外走。“去哪里?”哥舒翰得過半身不遂的身子又經一路狂逃,還沒歇過勁來,忙驚問諸將。
  “大師,二十萬大軍,在您手中一天就覆亡殆盡,還能回朝廷面君嗎?高仙芝等人的下場您不知道嗎?”諸將向哥舒翰把事情挑明。
  此時的歌舒大將軍還算條漢子,怒道:“我寧可像高仙芝那樣被國家殺頭,你們放掉我!”如此奇貨可居,火撥歸仁等人當然不會放走。他們把哥舒翰綁在馬上,捆送至崔乾祐營內,以余軍歸降。至此,潼關失陷。
  崔乾祐也不敢怠慢,連忙以囚籠馳送哥舒翰于洛陽。安祿山見到哥舒翰,罵道:“你平常總是瞧不起我,現在成為我手下敗將,怎么樣啊?”青壯年時代萬馬軍中馳騁殺人的歌舒大將軍,可能又老又病的原因,也可能二十萬大軍喪亡殆軍的驚懼使然,他膝蓋一軟,一下子跪倒在安祿山面前,俯伏謝罪,說:“陛下是撥亂之主。現在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滇在河南,魯炅在南陽,為臣我現在為陛下您以書信招降他們,可平定這三方唐軍。”安祿山大喜,馬上封哥舒翰為司空、同中下門下平章事。隨后,安祿山大臉蛋子一沉,喚人把站在下邊等著的封賞的火撥歸仁五花大綁,喝斥道:“背主忘恩的東西,怎能容你這樣的人留在軍營!拖下去砍了!”安祿山此招,表明此人確實是一個大奸雄。一來可以激勵手下將士一心為主(安祿山自己),二來又賣哥舒翰一個大面子,試想,如果三面唐軍皆能由哥舒翰招至,死個粗疏忘恩的火拔歸仁算個屁。
  不料,哥舒翰昔日手下諸將接到書信后,都復書責罵他不死節,有失國家大臣的體面,并紛紛嚴兵以待,絲毫不為所動。安祿山這才知道哥舒翰此時個無用的廢物,又念起舊惡,就派人把哥舒翰殺掉了事。
  可見,人死一定要死的是時候,“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假如哥舒翰在土門的大浴室蒸桑拿時嗷地一聲歸西,肯定是因一生抗擊吐蕃而功名蓋世,不僅唐朝存在時會四時享受冷豬肉,后代萬世也會被人們作為竭忠保國的楷模。加上又有西北邊境人民的民歌頌揚,又有大名鼎鼎的李太白賦詩“表彰”,沒準兒經后世藝人再演義那么幾下子,跟關公并列門戶都不稱奇。可惜可嘆,老將軍死晚了,又拜倒于安祿山座下,一世英名,皆為流水。為唐朝出生入死大半輩子,晚節不保,向賊屈膝,史官蓋棺論定八個字:“丑哉舒翰,不能死王!”
  回想一下,公元742年,即唐玄宗天寶元年,唐朝設十節度使(十大軍區),其中九大節度使都是處于西北邊疆,只有河東一鎮治所在在較處內地的太原。唐玄宗中后期,由于郭虔瓘、郭知遠、王君廊、張守珪、王忠嗣、牛仙客等能將良臣的經營,吐蕃、突騎施、奚、契丹等異族遭受沉重打擊,已無能力進攻唐境,遠遠窺伺而已,唐朝只要稍于邊塞筑堅城待守即可。
  偏偏玄宗晚年好安樂,以為只要邊鎮不亂,即可高枕無憂。他哪里知道,節度使在外,重兵在握,有專征之權,兵之強弱多寡,將領之忠奸精英,朝廷一無所知。同時,安祿山等人又收買人心,以蕃將全代漢將,將士只知主師的恩威,根本不知朝廷的存在。加之唐玄宗晚期已承平多年,內地又無重兵防守,外強中干,重用文臣(又多是李林甫、楊國忠此等奸邪自私之人),因此,塞外精銳之師一反,內地全是疲弱烏合之眾,倉悴迎戰,交兵即潰。封常清、高仙芝等人再能戰斗沖鋒,對唐朝生有八顆忠心,再舍生忘死,也不過一身兩臂,不能呼風喚雨,沒有導彈核武器,冷兵器時代,只能眼著盛唐的大廈轟然中塌,無可奈何!哥舒翰雖有軍事干材,但其度量隘淺,不恤軍士,老病昏庸,又加上楊國忠竄掇唐玄宗再三催命出潼關迎敵,敗亡之勢,根本就不可扭轉,唐朝上下驕昏如此,三將敗擒,也在常理之中。時兮命兮,令人長嘆。
  臨危救難再構國家——唐朝中興大將李光弼、郭子儀、顏杲卿、張巡
  哥舒翰潼關大敗,消息傳來,“上始憂”,玄宗這個真正著了慌,六神無主。由于楊國忠兼任劍南節度使,安祿山剛剛造反的時候,他就早早讓其副手崔園暗中準備長途行軍所需,萬一有難,他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物質存儲逃往自己的兼任地區。唐玄宗向他問計,楊國忠馬上以蜀地為首選,玄宗當時腦子一鍋亂粥,當然也就答應下來。轉天上朝,楊國忠在朝堂上會集百官,問應敵之策,眾人皆唯唯不對。楊國忠惶懼流淚,說:“一直有人上告安祿山謀反,總共有十年之久,皇上總不相信。事已如此,不是我這個宰相的過錯。”下朝后,楊國忠忙使自己的堂姐妹韓國夫人和虢國夫人入宮,勸唐玄宗入蜀。

//

---------------
九重城闕煙塵生(8)
---------------


  安祿山大軍一路殺來,氣勢洶洶。潼關破后,長安指日可至。都城之內,士民都驚惶亂竄,不知所之。唐玄宗先下詔稱自己御駕親征,大小朝臣誰也不相信。上朝時,只有平時應到人數的十分之一、二。眼看告急文書一路飛來,安祿山軍隊已離城不遠,唐玄宗忙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集結御林軍,保護著楊貴妃姐妹、楊國忠、皇子、貴妃、公主、皇孫等直系親屬一幫人偷偷溜出,逃之夭夭。
  路經馬嵬驛,御林兵起事,殺楊國忠等人。玄宗無奈,下令楊貴妃自盡,眼看寵妃“輾轉玉顏馬前死”,老頭子心如刀割也無可奈何。入蜀之前,當地父老遮道哀求,懇請玄宗留太子李亨留在當地,以號令諸軍,抵御安祿山賊兵。不得已,唐玄宗留下后軍二千人與太子,自己在一行人保護下急忙往蜀地加速逃亡。
  長安城內,安祿山大開殺戒。賊兵把霍國長公主(唐睿宗女兒)等公主、王子、王妃、駙馬宗室盡殺于崇仁坊,并統統活挖其心,掏出來祭尊被唐廷斬首的安慶宗。同時,又虐殺楊國忠、高力士等人的親黨八十三人,皆用鐵制銳器撬開腦蓋加以殘殺,血流遍地。轉天,又殘殺皇孫及皇室郡主縣主二十多人,金枝玉葉,一時凋殘。至此,標志著光輝赫赫的盛唐時代戛然終結,唐王朝已在風雨飄搖之中。
  力挽狂瀾殊死報唐——中興大將之李光弼
  時至今日,只要說起唐朝“安史之亂”之后挽狂瀾于既倒的大將軍,國人只熟悉郭子儀,戲曲中又有《滿床芴》、《打金枝》等傳統折子戲,男女老少,都能知曉一二。仔細研讀各類史書,才知擁有興唐第一功的,當屬本來是契丹族的李光弼。《舊唐書》中,只把李光弼與王思禮、鄧景山、辛云京共列一傳;《新唐書》雖多篇過于精簡,卻把李光弼單獨成傳,待遇與郭子儀相當。南宋以后,估計屢次失國,漢人的民族意識空前高漲,總是把郭子儀等漢族出身的將師刻畫為光復國家的棟梁,有意無意地逐漸弱化其他“九夷”出身的蕃人大將。隨朝代遞嬗,又無民間戲曲、演義渲染,這些立有奇功的能臣武將們的事跡漸趨黯淡,幾近失傳。
  究其實也,赫赫大唐的創立者李淵家庭本來就不是純種的漢族,絕非后來編造杜撰的是什么李耳或李廣的后裔。李唐家系淵自北魏的西北民族雜居地區,或許是漢化的鮮卑人,或許是漢化的突厥種。皇室自身的民族模糊觀念和以“天下為已任”的雄才大略,李唐王朝的民族隔閡意識非常淡薄(其實漢族是文化意義上的民族),初唐時就有馮盎(百越)、阿史那社爾(突厥)、契苾何力(鐵勒)、黑齒常之(百濟)、李多祚(靺鞨)等“九夷”大將,忠心耿耿于唐室,為唐王朝東征西討,死命拼殺,青史有名,都是大唐“純臣”。因此,唐朝使用非漢族的“九夷”將領不是什么特別的事情。
  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留給后人這樣的印象,好象造反起兵、殘暴殺人的都是“異族”,其實他們手下充當首席軍師出盡壞點子的都是漢人。安祿山兵起,河北盡降,以至于唐玄宗哀嘆:“河北二十四郡,怎么就顏真卿一個忠臣!”即使與安祿山同宗的安思順,也是忠于唐朝,事前不斷向玄宗提醒安祿山要造反,雖然事后由于哥舒翰造假,使玄宗懷疑安思順和安祿山暗中勾結,下令殺掉安思順兄弟,但當時“天下冤之”,他們最終仍是唐朝不叛之臣。而且,以李光弼為最,在唐王朝最危急的時刻,“九夷四蠻”出身的將軍們,包括哥舒曜、白孝德、李國臣、白元光、荔非元禮等人,舍生忘死,力贊唐室,時至今日,他們的忠勇行節,仍舊令人感動,千載之下,依能使人至于唏噓泣下。
  李光弼的父親李楷洛,原本是契丹奠長。武則天統治時期,內附唐朝,官至右羽林大將軍,封薊郡公。吐蕃侵襲河源,李楷洛率精兵抵御。臨行前,老頭子不知怎有了預感,對人講:“滅了來襲的吐蕃賊,我也回不來了。”果然,平賊之后,李楷洛于回師途中病死,真正是“犧牲在工作崗位上。”唐廷大力褒揚,贈營州都督,謚忠烈。
  李光弼烈士子弟,自幼就不象一般孩子一樣嬉鬧玩耍。少年時代起,李光弼就精于騎射,性格嚴毅剛果,不茍言笑,讓人一見肅然,營中上下皆知這是個有遠大志向的好苗子。
  李楷洛死后,李光弼襲父封爵,在河西節度使王忠嗣手下任府兵馬使,充赤水軍使。王忠嗣一直慧眼識人,對李光弼另眼相待,他常常對人講:“日后能代我統兵的,非光弼莫屬。”由于在擊破吐蕃、吐谷渾的戰斗中屢建戰功,唐廷進封李光弼為云麾將軍。當時的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推薦李光弼為副使,知留后事(統管全部軍備后勤事務)。由于李光弼一表人才,為人磊落,安思順想把女兒嫁給他。“光弼引疾去”,推托自己有病,沒有答應這門婚事。由此,就可以見出李光弼出道時就有深謀大略,不把自己陷入這些權臣大將的關系網中,這樣,才能一心盡忠朝廷,免受私人的利誘恩惠。素與安思順不和的哥舒翰知道此事后,大豎拇指贊嘆李光弼是個漢子。當其時也,安祿山、安思順兄弟權傾朝野,平常人想巴結他們都沒門,而李光弼意堅辭不做“乘龍快婿”,志節確定不同反響。為此,哥舒翰“異其操節”,上表朝廷,征入京城為武官。

//

---------------
九重城闕煙塵生(9)
---------------


  哥舒翰鎮守潼關時,唐玄宗心中也打鼓,同時拜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收兵河西。臨行之前,玄宗問郭子儀有何良將可以推薦,郭子儀馬上就說出李光弼的名字。唐廷制下,以李光弼為云中大守,兼御史大夫,充河東節度副使。天寶十五年三月,李光弼以五千兵馬與郭子儀合軍,東下井陘,收復常山郡。史思明叛軍來援,李光弼數出奇兵,賊軍連敗,唐軍趁機攻撥趙郡。四月,唐廷又拜李光弼兼范陽長史、河北節度史。七月,李光弼率軍又在常山的嘉山一帶大破安祿山屬下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三大將,斬首萬余,生俘四千。史思明露發徒跣,只身一人逃往博陵。至此,河北大半郡縣重為唐軍所有。
  首伐連捷之時,李光弼清醒認識到,范陽是安祿山老窩,應該先予攻克,絕其根本。計劃未行,哥舒翰潼關敗迅傳來,唐玄宗逃往蜀地,一時間軍心大駭。唐肅宗李亨即位后,馬上派使臣授李光弼為戶郎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光弼臨危受命,立即提五千兵馬赴太原。
  當時,節度使王承業慌于軍政,侍御史崔眾在太原主持軍事,平時根本不拿王承業當回事,參見這位上司時也時常著甲提槍,隨便闖入,沒有一點上下尊卑規矩。李光弼聽說此事后,本來就對崔眾很反感。朝廷令下來,依理崔眾應把所部兵馬全部交予李光弼掌管。赴營參見新上司時,估計是牛逼已成習慣,崔眾騎馬率兵士與李光弼會面,雙方隊伍相交,崔眾仍舊大大咧咧安坐馬上,根本不行參見禮。李光弼大怒,喝令左右當眾把崔眾拿下,綁縛關押。剛把崔眾推走,朝廷中使趕到,說有任命崔眾為御史中丞的詔書,又問眾人崔眾在哪里,要他跪地聽封。李光弼答言:“崔眾有罪,已經關起來了!”中使連忙拿出朝廷敕旨給李光弼看。
  “現在要處斬的,只是侍御史崔眾。如果你宣讀制命封他為中丞,我就斬中丞崔眾。如果朝廷有旨拜他為宰相,我就斬宰相崔眾!”李光弼斬釘截鐵,擲地有聲。“中使懼,遂寢之而還。”兵荒馬亂,大將在外,有生殺矛奪之權,這位公公膽小得聰明,趕忙回朝復命。轉天,李光弼大樹兵仗,在軍中當眾斬殺崔眾,威震三軍。這崔眾也是倒霉蛋,撞在李光弼刀下,成為李將軍樹威立勢的犧牲品。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史思明等人率十萬多叛軍向駐扎太原的李光弼軍發起攻勢。當時,唐軍的精兵銳卒都被征調到朔方軍保衛唐肅宗,李光弼手下士卒連一萬都不到。面對十倍于已、來勢洶洶的勁敵,眾將都建議修城憑固,堅守以待外援。惟獨李光弼有自己的見解。“環城四周有四十里,現在派城內兵民大修城池根本就不現實,敵人馬上就殺至城外,到時大家筋疲力盡,連御敵的力量都沒有。”于是,李光弼親率士卒百姓,在城外掘壕溝為守,又下令挖塹溝數萬,周圍將士也不明就里,只能依命而行。
  史思明到太原城前信心百倍,對諸賊將說:“李光弼弱兵不過一萬,太原可屈指而取,然后我們鼓行而西,直攻河隴、朔方兩軍,再無后顧之憂!”沒想到,剛要攻城,李光弼派人先以二百人才能挽動的巨型拋石車猛砸大石,一頓亂轟,叛軍有一、兩萬人被砸成肉醬。史思明指揮兵士搭建飛樓,用木幔圍起,在中間堆土成山,想憑土山臨城進攻。李光弼兵士從下面把土挖空,土山轟塌。如此數合,史思明知道確實遇到勁敵,再也不提連戰速決的事情。
  史思明在城外張燈結彩,大宴兵士,又讓戲子在臺上扮成逃跑的唐玄宗,一來刺激城內固守唐兵,二來給叛軍當“宣傳隊”,鼓舞士氣。戲演到一半,臺上的幾個戲子忽然不見——李光弼派人從先前挖的塹溝壕洞一直鉆到戲臺上,掏空地層,戲子們自然就掉了下去。沒多大功夫,幾個戲子就被推到城頭,咔咔幾下,涂滿化妝油彩的腦袋就被扔了下來。“思明大駭”,把自己的統軍牙帳趕忙遷到距城很遠的地方。叛軍走動時,也個個眼睛緊盯地下,惟恐不小心自己也掉到下面的窟窿里面,腦袋搬家。
  相持之中,李光弼派人遍挖城外地下,可以說是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地道戰”——只不過唐兵不是躲在里面放冷槍,而是把叛軍營地的地下全部挖空。見時機成熟,李光弼假裝城內糧盡,派人向史思明“約降”。“思明興奮過望”,眼見在約定的時間有唐軍將領手執白旗出城,忙下令兵士放仗準備迎降。臉上笑容還沒消失,史思明身后軍營忽然發出巨響,隨即聲聲慘叫——軍士集結后,地面再也承受不住重量,紛紛“塌方”,幾千叛兵糊里糊涂全被活埋。再一轉頭,城上城下唐兵鼓噪大喊,精騎突出,一下子就殺掉近萬名叛軍。史思明下破了膽,轉身就逃。唐軍乘勝追擊,斬首七萬余級,獲軍資糧草無數。此次大勝后,唐廷遷李光弼為司空,封鄭國公。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光弼又代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不久,又為天下兵馬副元師。
  滑汴節度使許叔冀屢戰不利,向史思明投降,唐軍形勢轉惡。有人建議增益陜郡兵力,速保潼關。李光弼不同意,說:“兩軍相敵,尺寸之地必爭。今棄五百里地而退守潼關,賊軍益地,威勢更強,不如移軍河陽,北阻澤、潞,勝則出,敗則守,表里相應。”同時,他又做出悉空洛陽城的決定,讓全城官吏居民全部出城避寇,派軍兵運送守城軍備于其中。

//

---------------
九重城闕煙塵生(10)
---------------


  史思明軍隊到偃師,李光弼全軍趕赴河陽。雙方在石橋相遇,時值黃昏,李光弼令軍士持火炬慢慢行進,堅甲利矛,叛軍忌憚李光弼威名,沒有人馬敢突前進犯。史思明軍駐扎于白馬寺,南不出百里,西不敢犯宮闕,只敢在河陽南筑月型城,挖戰壕與唐軍相持。十月,賊軍攻城,李光弼指揮得當,斬千余人,生俘五千多人,叛軍掉入河中又淹死好多。
  南城方面,唐將李抱玉也使“詐降計”,忽然出兵擊襲,又殺傷不少賊兵。唐將荔非元禮在羊馬坡大破賊軍。各路賊軍雖潰敗,畢竟是燕山銳卒,很快又整合在一起,勁兵三萬,全力進攻北城,很有決一死戰的氣勢。唐軍城內兵少得可憐,全賴李光弼指揮得當,或給五百兵,或給三百鐵騎,或給幾十匹戰馬,又臨陣重賞英勇之士,殺掉幾個退兵敗卒,使得唐軍有必死之心,望旗而進,一舉斬敵萬余,生擒八千,俘獲敵軍大將三人。
  戰事正酣其間,還有一個小插曲。李光弼手下大將荔非元禮守羊馬城。戰事膠著之時,李光弼命令荔非元禮悉兵出戰。賊將周摯指揮八道兵馬,一邊填平壕塹,一面瘋狂進攻。荔非元禮乍開城門一沖,敵兵小卻。畢竟賊兵人多勢眾,攻意正盛,荔非元禮認為此時不是派精騎突陣的時機,就搖旗令步兵回陣,示弱誘敵。李光弼大怒,派人召荔非元禮回師營,想當眾殺掉以明軍法。荔非元禮對傳令兵說:“我正在戰斗中,來不及見主師,請回稟一聲,破賊后我馬上去!”在柵后望著賊軍越來越近,荔非元禮對手下將士說:“李公剛才派人召我,是以為我們剛才怯戰,要斬我以示眾。現在應該拼死一奮,戰死有名,以免因無功而受戮于軍營之內。”說完,荔非元禮下馬持刀,身先士卒,瞋目沖前,身后將士感奮,左右砍刺,無不以一當十,斬殺數百敵人,勢不可當。賊將周摯見勢不妙,慌忙遁走。(荔非元禮的兄弟荔非守瑜也是英雄。安祿山大兵初起,一路鋒銳無比,所向皆捷,惟獨行至嬰子谷,荔非守瑜只身一人,蹲地而射,竟射殺數百賊兵,還有幾支箭從安祿山乘坐的大軍車窗旁嗖嗖飛過,嚇得安祿山率從人繞道而行。荔非守瑜箭盡,又不愿被叛賊生擒,投河而死,十足血性。)
  南城的史思明仍不知北城軍敗,還在指揮叛兵猛攻。李光弼驅趕八千多俘虜臨河“展覽”,當眾殺掉數十人恐嚇敵軍。剩下的俘虜大懼,紛紛跳入河中往南岸游,唐軍刀砍箭射,幾乎一個不剩全部報銷。見此,史思明又率軍敗走。
  每次大戰前,李光弼都插一鋒利短刀于靴中,有必死之心,對屬下講:“我位居三公,絕不會活著被賊軍俘虜,誓死報效朝廷!”至此,見敵軍退敗,李光弼西向天子所居方向拜舞,“三軍感動”,歡聲震地。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廷又加封李光弼太尉、中書令。李光弼率軍進圍懷州。史思明率兵來救,再三為唐軍所敗。史思明揚言要渡黃河斷絕唐軍糧道。李光弼駐軍野水度一帶平地,四周豎立木柵為營壘。白天時,李光弼率兵巡營。當晚,他卒隨從馳還大本營。臨行前,他留牙將雍希顥留守,囑咐說:“賊將高暉、李日越都有萬夫不當之勇,今夜史思明一定會派他們來此劫營。你留守此地,切勿與他們交兵。敵人如果投降,就和他們一起來見我。”聽此一席話,李光弼屬下都摸不著頭腦,以為主師操勞過度,語無倫次。
  史思明聽諜報說李光弼在野水度,忙派人把李日越叫至面前,下死命令說:“李光弼駐守平地,你以五百重甲騎兵今夜進襲把他擒來。否則,別來見我!”
  李日越得到命令后,乘夜急馳,進攻唐軍營壘之前,他高聲喝問:“李太尉在嗎?”唐軍守兵回答:“已經走了。”又問:“你們有多少兵在營中?”回答:“一千人左右。”又問:“誰為主將?”答:“雍希顥。”李日越頓時來個透心涼,良久,他對屬下說:“今夜下死命令派我來擒獲李光弼,現在沖進去,最多抓住個雍希顥,回營也會被處死!”于是李日越一箭未發,下馬請降。雍希顥喜出望外,忙帶領這位勇聞三軍的敵將回營,受到李光弼熱情接待,朝廷馬上授以金吾大將軍之職。史思明賬下大將高暉得知此訊,也帶人歸降唐軍。
  眾將佩服之余,也很不解,就問李光弼,“您降附這兩個敵軍大將怎這么容易?”李光弼說:“史思明屢次攻城失敗,就想與我軍平地野戰。他聽說我當天扎營在外,覺得我正中其計,連夜派李日越來襲擒我,肯定下死命令給李日越。雍希顥無名之將,李日越抓他回去肯定不免一死。人情懼死,李日越不得不降;高暉勇斗名聲一直在李日越之上,聽說李日越獲授大將軍之號,他怎能不動心來降呢!”眾人大悟。
  唐朝諸軍畢集懷州城下后,決開丹水倒灌入城。賊軍頑抗,久攻不下。李光弼又使“地道戰”,派人挖洞偷偷入城,得到敵軍口令,潛上城樓,然后站在城墻上大呼,大開城門。唐軍一涌而入,立克懷州,擒俘安太清等三位賊軍大將。
  對唐肅宗有擁立之功的大太監、觀軍容使魚朝恩輕信史思明散布的假消息,認為賊軍思鄉厭戰,想要李光弼等人立刻收復東都洛陽。李光弼賬下大將仆固懷恩也暗中嫉恨主師之功,對魚朝恩大加附合,數次上表說賊軍可一舉攻滅。李光弼對形勢十分清醒,上奏說:“賊鋒尚銳,請候時而動,不可輕進。”朝廷不聽,派中使督戰,催促進軍。李光弼不得已,蒼猝設陣于北邙山下。賊軍一直窩火不能平地決戰,傾軍而來,拼死進攻。唐軍大敗,軍資器械喪失無數。賊軍乘勝又攻占申州、興州等十三州。李光弼上書請罪,唐肅宗此時也知道不是他的過錯,優詔不罪。不久,又下制李光弼掌管河南、淮南東西、山南東、荊南丘道節度行營事,出鎮泗州。臨行前,皇帝親自賦詩送別。

//

---------------
九重城闕煙塵生(11)
---------------


  危急關頭,李光弼抱病出征,入保徐州。接著,他派軍擊敗圍攻宋州唐軍的賊將史朝義,收復許州,俘獲賊軍大將二十多人。不久,李光弼又擊擒在浙東造反的袁晁,平定整個浙東。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唐廷進封李光弼為臨淮郡王。懾于李光弼的神威,一直擁軍自固的唐朝方面大將田神功、來王真、尚衡、殷仲卿等人相繼入朝復命,乖乖聽從朝廷調遣。
  大功如此,李光弼仍有岌岌可危之感。
  大太監魚朝恩和程遠振都對李光弼嫉恨得要死,天天想方設法背后進行中傷。(說起魚朝恩,就要說一下他統領的禁軍。本來,唐朝禁軍之始是那些隨李淵、李世民起兵的士卒。大唐建立后,為了照顧這些“從龍有功”的最早一批軍人,李唐把渭北的土地分給他們,以為禁衛親兵,當時叫元從禁軍。玄宗時,為了擊敗吐蕃入侵,在臨洮又以禁軍為骨干設置神策軍。“安史之亂”爆發,神策軍一千多人奔援長安,半路就已聽說京城失陷。神策軍屯駐陜州,太監魚朝恩就以監軍身份掌握了這只軍隊。太監手中有了軍隊,就完全擁有了廢立皇帝的威權。特別是到了后來的唐德宗時期,由于皇帝猜忌大臣,寵信宦官,神策軍竟有15萬人之眾,以至于日后有七個唐朝皇帝均為宦官所立。)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入寇,兵鋒直指都城,唐代宗逃往陜郡。皇帝下詔,命李光弼赴行在來援。由于害怕魚朝恩等人趁機殺害,李光弼一直遷延行期,不敢面君。
  昔日聞命赴難的大將軍,現在整日為一兩個沒有男根的大太監嚇得六神無主。而且,由于他威權漸失,不聽朝命,屬下將領田神功等人也慢慢不聽調遣。愧恥成疾,李光弼一病不起。身邊將吏向彌留中的大將軍問以身后事,李光弼感嘆道:“我一直為朝廷效命軍前,家有老母不能奉養,未盡孝子之職,還有什么可說呢!”只是下令把自己獲賜的金帛分給賬下諸將。很快,李光弼病死營中,年五十七歲。唐廷予以國葬之禮,謚武穆。
  后世史家對李光弼評價甚高,認為他完全可以與孫臏、吳起、白起、韓信這樣的古代良將相比肩,且品德方面,更勝一籌。殊不料,李大將軍晚年為太監所謀,困于口舌,不能自明,千方百計想保全性命,最終令自己處于更加危險的境地。驚懼成疾,竟以憂死,正是“工于料人而拙于謀已”,令后人嘆惋。古人謚法也非常有講究。李光弼被謚為武穆,武者,剛強直理、克定禍亂;穆者通繆,布德執義、中情見貌。然而,穆還有另一種謚法:武功未成曰穆。宋代岳飛,后來也被追謚為武穆。
  詩圣杜甫有首《八哀詩·故司徒李公光弼》,文學性地概括了他的一生事跡:
  司徒天寶末,北收晉陽甲。胡騎攻吾城,愁寂意不愜。
  人安若泰山,薊北斷右脅。朔方氣乃蘇,黎首見帝業。
  二宮泣西郊,九廟起頹壓。未散河陽卒,思明偽臣妾。
  復自碣石來,火焚乾坤獵。高視笑祿山,公又大獻捷。
  異王冊崇勛,小敵信所怯。擁兵鎮河汴,千里初妥帖。
  青蠅紛營營,風雨秋一葉。內省未入朝,死淚終映睫。
  大屋去高棟,長城掃遺堞。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龍匣。”
  雅望與英姿,惻愴槐里接。三軍晦光彩,烈士痛稠疊。
  直筆在史臣,將來洗箱篋。吾思哭孤冢,南紀阻歸楫。
  扶顛永蕭條,未濟失利涉。疲苶竟何人,灑涕巴東峽。
  完名高節福祿壽全——中興大將之郭子儀
  郭子儀,華州鄭縣人。其父郭敬之曾作過唐朝五個地方的剌史,也算是世家子弟。郭子儀其人儀表堂堂,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唐玄宗天寶十三年,為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如果沒有“安史之亂”,估計郭子儀象許多邊鎮中高級官員一樣,庸庸無為,度過富貴而乏味的一生。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當時郭子儀被任命為朔方節度使,以本軍出兵單于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出奇兵以山西插入,攻陷河東地區的戰略重地靜邊軍城(今山西右北衛鎮),斬殺胡兵七千多,是“安史之亂”后唐朝首次大捷。
  天寶十五年七月(公元756年),郭子儀與李光弼合軍配合作戰,在嘉山大敗史思明等賊將,斬首四萬,生擒五千,獲馬五千匹。河北十余郡重歸唐朝掌握。唐肅宗即位后,賊將阿史那從禮率五千騎出塞,與河曲部落數萬胡人企見覦身在朔方軍的皇帝。郭子儀與回紇首領聯兵擊敗賊軍,平定河曲地區。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儀在潼關大破賊兵,收復陜郡永豐倉。同年四月,安祿山被兒子殺掉,朝廷招郭子儀還鳳翔,欲圖大舉。五月,郭子儀進位司空,充關內、河東副元帥。十月,郭子儀率漢、回紇聯軍十五萬收復長安。與敵交戰中,郭子儀指揮有方,斬首六萬余級,唐兵重新奪回京城。百萬人民夾道歡呼:“不圖今日復見官軍!”
  至德二年十一月,郭子儀率兵又攻入東都洛陽,陳兵于天津橋南,士庶歡呼。至此,郭子儀因軍功加司徒,封代國公。率師回京時,唐肅宗親遣御林軍迎于灞上。面君之時,唐肅宗一句話發自肺腑:“雖吾之家國,實為卿再造!”

//

---------------
九重城闕煙塵生(12)
---------------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郭子儀在河上大敗賊兵,擒獲賊將安守忠。十一月,接連大敗安慶緒。轉年二月,鄴南戰役,賊將史思明大敗唐軍,處于后陣的郭子儀未及合戰就遇上沙塵暴,率兵士退保河陽。大太監魚朝恩借機進讒,朝廷召郭子儀入朝,削奪他的軍權。郭子儀怡然接受處理,沒有任何怨言。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三月,李光弼邙山大敗,魚朝恩退保陜州。轉年三月,河中、太原軍亂,兩地唐軍主師相繼為亂兵所殺。面對亂兵可能造反與史恩明叛軍結盟,不得已之下,唐廷重新起用郭子儀,以他的威望與德望鎮服各部兵馬,進封他為汾陽郡王、充任朔方、河中、北庭等數州節度使,出鎮絳州。唐肅宗臨崩前,把郭子儀叫到床前,托付后事:“河東之事,一以委卿!”郭子儀嗚咽流淚,誓以死報。
  雖然不斷受魚朝恩、程元程等太監誣陷,繼位的唐代宗仍然起用郭子儀,但也是留在京都虛位相待,不予實權。不久,唐將梁崇義、仆固懷恩相繼叛亂,勾引吐蕃、回紇軍隊入寇河西。
  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大軍深入而來,大掠奉天、武功,渡過渭水,一路東進,進逼長安。惶急之下,只能又下詔封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出鎮咸陽。由于久廢在家,郭子儀部曲舊軍已散。詔旨下達之日,他手下僅有二十騎人馬。一行人至咸陽時,吐蕃軍已經渡過渭水。唐代宗聞訊,慌忙棄長安奔陜州。逃跑途中,射生將王獻忠又叛亂,劫持豐王等十個王爺想投奔敵軍。半路為郭子儀遇上,十王轉危為安。由于郭子儀統兵有方,聲名又隆,一路上不斷有唐朝的敗兵散卒來奔,軍勢漸振。吐蕃入長安不久,唐軍與城內居民里應外合,虛張聲勢,竟使敵軍惶駭奔逃。
  太監程元振見郭子儀又立大功,害怕于自己不利,就極勸唐代宗遷都洛陽。郭子儀上表極諫,痛陳利害,代宗終于轉意,回都長安。面對伏地迎拜的郭子儀,唐代宗一臉悵恨,說:“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代宗廣德二年十月,仆固懷恩又引吐蕃、回紇、黨項數十萬南下,郭子儀受命,率軍抵御。轉年九月,叛軍已相繼進抵長安附近,京城人情恐慌,不知所從。關鍵時刻,唐代宗急召郭子儀從河中返長安。
  當時,郭子儀隨從軍卒僅一萬人左右,在涇陽屯軍。四周叛軍、回紇、吐蕃等軍隊有近三十萬,已經把郭子儀一軍圍得里三層、外三層。郭子儀急忙下令屬上四將分陣迎敵,自己親率兩千鎧甲軍出于陣前。回紇軍隊首領很奇怪,驚問唐兵:“主帥為誰?”唐軍回報:“郭令公。”回紇大驚:“郭令公還活著嗎?仆固懷恩講天可汗(唐代宗)已崩,郭令公也病死,中國無主,我們才跟隨他來到這里。既然郭令公還活著,天河汗也活著嗎?”唐軍答稱:“天子安好!”這下子,回紇首領有些慌亂,面面相覷:“難道仆固懷恩欺騙我們?”
  見此,郭子儀忙派使者去回紇營中曉諭:“幾年前回紇大軍跋涉萬里,幫助我大唐收復兩京,雙方休戚與共,關系甚洽。現在,你們為什么要捐棄舊誼,幫助仆固懷恩這個叛臣,如此下去,對回紇一點好處也沒有呵。”回紇人將信將疑:“都說郭令公死了,否則,我們怎敢至此。如果郭令公真活著,就讓我們親眼見一見。”
  使者回報。郭子儀馬上跨馬欲出。左右將帥都勸:“戎狄狼子野心,怎能相信!”郭子儀說:“敵眾數十倍于我軍,力戰肯定不能勝。我現在出去與他們相見,示之以誠。”左右將領要派五百騎兵扈衛,郭子儀搖手拒絕,只帶十幾騎輕裝而出。唐軍大呼:“令公來!”
  回紇如臨大敵,不知唐軍真假,前面數排弓箭手皆引弓搭箭,持滿欲射。
  郭子儀騎馬至陣前,摘去頭盔,對帶頭的回紇“大酋”親切問候道:“君與我前些年同生死、共患難,怎么現在一點也不念昔日情份啊?”見到果真是郭子儀本人,回紇首領大將們都扔掉手中兵器下馬拜禮:“果吾父也。”(真是我親郭大爺呵)
  于是,郭子儀邀請回紇眾首領歡飲,大贈金帛,誓好如初。酒席宴上,酒酣耳熟,郭子儀乘機勸說回紇首領:“吐蕃與我大唐本來是舅甥之國,現在背信棄義進攻我們。他們已劫搶牛馬無數,諸位如果能倒戈奮擊吐蕃,既能逐戎得利,又與我大唐重修友好關系,一舉兩得,多么好啊。”當時,仆固懷恩已經暴病而死,“群虜無所統一”,回紇人就答應了郭子儀。
  吐蕃軍隊已經得知唐軍與回紇軍“聯歡”的消息,驚疑雙方有詐,乘夜就引軍退走。郭子儀先派白元光等率一部分唐兵與回紇軍相合,追擊吐蕃,自引大軍繼后,于靈臺西原大敗吐蕃,斬首五萬,生俘一萬,得牛羊馬駝不可勝計,并追回被俘掠的唐朝士女。
  唐氏宗大歷二年(公元767年)十一月,郭子儀又以三萬步騎破吐蕃于靈州,斬敵三萬。
  由于魚朝恩一直嫉恨郭子儀,他派人挖毀郭子儀父親的墓穴,亂拋尸骨。在古代,刨挖別人的先人墳墓,簡直是深仇大恨。恰值郭子儀引兵入朝面君,眾臣心下疑懼,惟恐這位郭大爺一氣之下大鬧朝廷,鬧出個兵變什么的又把京城顛個底兒掉。唐代宗見到郭子儀,首先就談起這件事,想就他父親墳墓被毀之事代朝廷道歉。不料,郭子儀伏地大哭,說:“為臣我久為軍隊主帥,戰場上不能禁暴,時有軍士挖毀墳墓事件發生。為臣我不忠不孝,上獲天譴,不是別人的過錯啊!”如此,朝廷上下才安下心來,知道郭子儀沒有尋釁找碴的念頭。

//

---------------
九重城闕煙塵生(13)
---------------


  郭子儀為人,寬于御下,忠于事上,賞罚必信。雖屢遭幾個太監讒毀,但他處處小心,朝廷叫干啥就干啥,沒有絲毫怨言,故而唐肅宗、唐代宗對他始終信任。
  以魚朝恩之陰毒,也有被感動之時。有一次魚朝恩宴請郭子儀,屬下都害怕郭令公赴魚公公之宴有去無回,要他眾兵相護而去。郭子儀僅帶十幾個人仆人前往。魚朝恩很奇怪,問:“王爺您怎么隨從這么少?”郭子義告以實情。這樣一來,感動得這位曾大挖郭子儀祖墳的魚大公公也哭了:“令公您真是長者,別人能不對我起疑心嗎?”
  傲狠難馴的藩鎮土皇上田承嗣擁兵魏博,遇見郭子儀來使,馬上跪地西向拜舞,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來使說:“此膝不屈地人久矣,今為公拜。”
  李靈耀占據汴州,公私財賦凡經過他的地盤一概掠為己有,惟獨有郭子儀“封幣”(貢朝錢物)經過其境,馬上派兵衛護送,不敢掠取絲毫。
  此外,郭子儀麾下勛將數十人,一時都封王封侯,貴重無比,但郭子儀對他們頤指氣使,如使喚仆從部曲。那些人也恭謹俯首,孫子一般。其幕府參謀六十多人,后來也都成為將相高官,時人皆欽服郭子儀有識人之明。
  郭子儀為人也頗有遠見,該疏放時疏放,該謹慎時謹慎。他晚年在家養老時,唐德宗寵臣盧杞進謁。平時,無論什么王侯將相來看望,老頭子身邊都是妾姬侍奉左右,不避來人。聽說盧杞要來,郭子儀忙令眾妾侍退下,自己危坐,等待這位“鬼貌藍色”的奇丑大臣。相談之間,也謙恭有禮,態度溫和。盧杞走后,家人很奇怪,問:“令公您干嗎如此好待盧杞呢?”郭子儀說:“盧杞此人,貌陋而心險。如果有妾姬在此,看見他那樣子肯定會笑出聲。如此,此人必銜恨在心,以后他必登相位,一旦大權在握,追憶前嫌,說不定到時候我郭家會被他殺得一個不剩!”后來盧杞果然掌權,“賢者妒,能者忌,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完全應合郭子儀的“預測”。
  唐德宗繼位,召郭子儀還朝,進位太尉、尚書令,賜號“尚父”。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郭子儀病逝,時年八十五。朝廷震悼,皇帝親御安福門哭送,賜謚忠武。
  郭子儀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顯官。諸孫數十人,不能盡識。“富貴壽考,哀榮終始”。第六子郭暖,尚唐代宗女升平平公主,是京劇《打金枝》的主角,劇情不是虛構,歷史上確有其事。有一次夫妻二人斗氣,郭暖怒道:“你以為你爸爸是當今天子就不知自己老幾,我爸爸還不愿坐這個位子。”公主怒羞回宮,向父親代宗告狀。唐代宗是明白人,勸女兒說:“他爸爸還真是不愿作天子,否則,天下還真不一定是我李家的。”郭子儀聽說此事,怒火煩心,忙把犬子五花大綁,親自上朝請罪。唐代宗笑首說:“不聾不啞,不做親家翁。兒女們嘔氣說話,怎好當真?”雖如此,郭子儀回家仍舊大板子“伺候”了郭暖一頓。郭暖女兒為唐憲宗貴妃,后來生的唐穆宗。穆宗即位后,尊郭妃為皇太后,并追贈外祖父郭暖為太傅。
  因此,唐朝史臣裴土自就說過:“(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廷不忌,功蓋一世而主上不疑,侈盡人欲而議者不之貶,”確實是盛德所至,節高名完,為古代名臣所罕有。
  生死度外求仁得仁——“安史之亂”中的忠烈義士顏杲卿
  顏杲卿,瑯玡臨沂人。是唐朝大忠臣顏真卿的族兄,他們的五世祖顏之推(寫《顏氏家訓》那位大儒)是北齊著名大臣。顏杲卿年青時精于吏事,豪性剛直,頗有才干。開元年間,任魏州錄事參軍。天寶十四年,攝常山太守一職。由于當時安祿山兼任河北采訪使,顏杲卿也算是他的部下轄官。
  安祿山造反后,從范陽忽起大軍,以討楊國忠為名,忽然出現在常山郡外(今河北正定),猝不及防的顏杲卿和長史袁履謙開始不知實情,忙赴營中拜謁安祿山這位頂頭上司。安祿山好言安撫,賞給顏杲卿、袁履謙每人一幅官袍以示優寵,并派干兒子李欽湊率七千多軍兵守土門。回城路上,顏杲卿對袁履謙指著自己身上的新官袍低聲說:“我們兩個人怎能穿這東西呢?”袁履謙會意。于是,兩人暗中定議,顏杲卿派兒子顏泉明與太原尹王承業等人暗中聯系。
  洛陽失陷后,顏杲卿恐怕叛軍立即進攻潼關,國家社稷不保,想立即起兵。當時任平原(今山東陵縣)太守的顏真卿先殺掉安祿山使臣,派人通知族兄顏杲卿馬上在常山起事,切斷賊軍北路之軍。
  顏杲卿很高興,忙假傳安祿命令召賊將李欽湊往常山議事。李欽湊不知是計,被灌醉后殺掉,尸體也被投入滹沱河。見袁履謙拎著李欽湊的腦袋來復命,顏杲卿喜極而泣,終于順利起事。接著,顏杲卿又派人接連誘捕賊將高邈、何千年等人,派兒子顏泉明與內丘縣令張通幽等人帶著李欽湊的人頭與兩個賊將前往京師獻捷。
  經過太原時,張通幽因為自己的哥哥張通儒當時任安祿山的偽宰相之職,為開脫自己并顯耀自己的功勞,他勸太原尹王承業扣押顏杲卿表章,把大功歸于他們二人名下。王承業一聽動心,好言厚禮把顏泉明等人打發回常山,自己重奏一表,連同兩個賊將和李欽湊首級一同去長安報功。唐玄宗大喜,馬上封王承業為羽林大將軍。

//

---------------
九重城闕煙塵生(14)
---------------


  “已而事顯”,真相大白,唐廷拜顏杲卿為衛尉及御史中丞,拜袁履謙為常山太守。顏、袁二人傳檄河北,聲言朝廷二十萬大軍已至土門,并派百余騎兵為先鋒,一路快馬向南,馬后拖上樹枝,揚塵造勢。見到大路灰塵飛揚的景象,人們紛紛傳言唐朝大軍已至。消息傳開,正在因攻饒陽的賊將張獻誠棄圍而逃,趙郡、鉅鹿、廣平、河間兵士起事,斬殺安祿山偽署剌史,傳首常山。樂安、博陵、上谷等郡鎮也都閉門固守,以待官軍。
  安祿山在陜州,聽說自己老窩附近起火,“大懼”,忙派遣史恩明率平盧精銳軍卒與賊將蔡希德合軍,急攻常山。常山守軍極少,派人向河東求救,太原尹王承業不是東西,見死不救。常山軍民晝夜奮戰,苦斗六天,最后,糧水弓矢盡竭,賊兵攻陷常山,顏杲卿、袁履謙被俘。賊將令二人投降,皆不屈不罵。賊將把顏杲卿的小兒子顏季明推到面前,用刀抵在脖子上,威脅說:“現在投降,就留你兒子一命。”顏杲卿閉目不答。賊將一刀揮下,顏秀明身首異處。至此,河北諸郡,又全都復入賊軍手中。
  顏、袁二人被裝進囚籠,俘送洛陽。安祿山見到顏杲卿,大罵道:“你從前官職不過是范陽戶曹,我推薦你為判官,又薦你任常山太守,我沒做什么對不起你的事情,為什么要反叛我!”顏杲卿瞋目大喝:“我世為唐臣,常守忠義。得你推薦升職,絕不會配合你造反!你安祿山本來不過是營州一個放羊的羯奴,天子對你榮寵至極,沒做什么對不起你的事,你又為什么反叛呢?”安祿山被揭傷疤,惱羞成怒,派兵士把顏杲卿綁在洛陽天津橋的柱子上,從腳上開始肢解,以慢死來折磨這位唐朝義士。顏杲卿大罵不已,叛兵鉤斷他的舌頭,仍含糊大罵,至死不屈。顏杲卿的另一個兒子顏誕、侄子顏詡及其他近親宗屬,也都被綁在柱子上,先砍去手腳,然后加以臠割節解。被顏、袁二人誘捕送到長安砍頭的賊將何千年弟弟在傍觀刑,袁履謙含血猛唾其面,惹得這個賊子親自動手,更加酷虐摧殘這幾個義士。路旁行人見此輩義士慘狀,無不感傷流淚。
  一直在長安拿著賞錢過好日子的內丘令張通幽在楊國忠面前大講顏、袁兩人的壞話,因此兩位忠臣死訊傳來,朝廷也不加褒贈。后來長安失陷,唐肅宗繼位于靈武,顏真卿為族兄顏杲卿辯其枉狀。當時出逃于路的唐玄宗也知道消息,把已在普安做太守的張通幽拘至御前,杖擊而死。朝廷贈顏杲卿太子太保,謚忠節。
  顏、袁二人以一千多人馬的微薄力量,從起兵到失敗,總共不過十幾日時間,但正是他們的有效抵御,拖慢了安祿山叛軍的進軍速度,唐廷獲得了調動軍隊的喘息機會。唐室不亡,實賴這兩個文臣出身的忠義之士!
  見危致命萬世丈夫——“安史之亂”中的忠烈將軍張巡
  文天祥在其流傳千古的《正氣歌》中,他所列舉的“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的幾個忠臣烈士,其中有“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顏常山舌”是指顏杲卿舌斷仍噴血罵賊的壯烈事跡,而“張睢陽齒”,則講得是唐將張巡固守睢陽,以身徇義的浩然正氣。
  張巡,鄧州南陽人。史書稱其“博通群書,曉戰陣法。氣志高邁,略細節不以庸俗合,時人叵知也。”開元末年,他考中進士,顯然是個文武雙全的材料。先為清河縣令,政績斐然。任滿還長安,有人勸他巴結一下當朝顯貴楊國忠。張巡嗤之以鼻:“此人掌權絕非國家福祥之兆,怎能去攀附他呢。”不久,又被調往真源當縣令,到任后就立即捕殺當地為非作歹的土豪頭子,威振一方,民眾敬戴。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后叛亂,連連攻陷宋州、曹州等地,譙郡太守楊萬石降于賊軍,逼張巡為長史,派他西去迎接賊軍。張巡不受命,率屬吏哭于玄元皇帝廟,感召眾人,起兵抗擊叛軍,得眾千余人。
  當時,雍丘(今河南杞縣)縣令令狐潮想率眾投降賊軍,下屬百余人不從,全被令狐潮綁在一堆準備殺掉。恰值叛軍薄城,令狐潮出去接應,被綁的義士們乘間解脫繩索,殺掉看守士卒,迎張巡等人入城。張巡等人在城頭上殺掉反賊令狐潮的妻子兒女,率兵拒戰。
  令狐潮憤怒至極,帶上萬賊兵猛攻雍丘,城內唐兵僅二、三千人。面對驚恐之眾,張巡對諸將說:“令狐潮等人對城中軍情一清二楚,肯定有輕我之心。我們出其不意出擊,肯定會讓敵軍驚潰,乘勝追擊,定能大敗他們。”張巡就派千余人守城上,自己為前驅,以余軍分成數隊突然沖出城,令狐潮的賊軍猝不及防,一時退卻。轉日。叛軍又猛然攻城,張巡在城上搭建防護樓櫓,用柴火澆油燒掉敵軍攻具無數,令對方不能近城,并不時乘間攻出城外,殺敵甚眾。兩個多月內,大小數百戰,唐軍甲不卸身,負傷戰斗,最后竟打得令狐潮四萬賊軍掉頭而逃。唐軍乘勝追擊,差點生擒令狐潮。
  惱羞之下,令狐潮增兵又來,重新圍城。令狐潮與張巡是老相識,在城下勸誘張巡:“朝廷現在兵不能出關,天下大勢已去,您以老弱殘兵守此危城,盡忠無主,不如投降下城與我共圖富貴。”張巡答言:“從古義來講,君主殺掉父親,為臣為子的不能報怨。您以妻兒被殺怨恨朝廷,借賊之力想要報復,可以預見您最終一定為朝廷所戮,而且百世罵名難逃!您平生以忠義自詡,今日之事,忠義何在!”令狐潮羞愧而去。

//

---------------
九重城闕煙塵生(15)
---------------


  由于當時各地交通隔絕,城中有六名將領暗中聯合,一起到張巡面前表示說已經筋疲力盡,不如降敵。張巡假裝答應,轉天,他在堂上擺設天子畫相,率眾軍將朝拜,人人感泣。張巡下令士兵把六名將領引至堂前,責其不忠于國家,立斬于前。由此,將士人人思奮。
  城中糧食很快吃盡。張巡假裝率眾軍在城內建豎壁壘,作戰斗狀,令狐潮帶著大隊人馬來攻,剩下幾百艘運送鹽米的船只無人看守。張巡派人襲取,得糧鹽千斛,其余一把火燒光。不久,唐軍箭只射盡。張巡派軍士綁扎千余個草人,穿上黑衣,半夜用繩子吊下城墻。令狐潮兵士見有人下城,萬箭齊發,由此又得箭數十萬只。后來,張巡于夜間又用繩子吊下真人,賊兵于外望見,哈哈大樂大嚷“不上當”,殊不料這些敢死之士下得城來,大刀逢人就殺,賊軍大亂,營壘踐毀過半,逃奔十多里。喘定之后,賊軍又慚又怒,增兵重新把雍丘圍得鐵桶一般。
  又隔數日,城中防具漸竭,張巡就騙令狐潮,說實在守不住了要出奔棄城,但讓敵軍退居二舍(六十里地),讓出道路給唐軍突圍。令狐潮信以為真,答應下來。張巡率軍士空城而出,把四面幾十里地范圍內的房子全部拆掉,運回防備所需的木頭。令狐潮大怒,又引兵合圍,責問張巡失信。張巡說:“你給我三十匹快馬,我好與諸將乘之而去,此城就歸您所有。”令狐潮得城心切,派人送三十匹馬入城。張巡得馬后,分配給軍中最能戰斗的驍將,說:“明天賊軍出現,每人各取敵方一將!”轉天,令狐潮于城外等消息,張巡在城頭露面,對令狐潮說:“我想離開此城,無奈眾將不答應。”令狐潮聞言,差點氣死,勒兵欲戰。還未成陣,城門大開,騎著賊軍所送三十匹快馬的唐將奔出,直突入陣,轉眼之間有十四名賊將被擒,唐軍趁機進攻,斬首百余,得器械牛馬甚眾。
  令狐潮終于喪氣,跑到陳留(今河南開封),自己再也不出來和張巡近戰。
  四個多月以來,賊軍數萬人圍城,張巡兵僅二、三千,每戰都勝敵,著實不容易。至德二年(757年),安祿山被兒子殺掉,安慶緒繼位。叛軍大將尹子奇率十三萬大軍直破睢陽(今河南商丘),企圖攻取睢陽后,沿運河一線進發,盡取江南富庶地區。魯郡、東平很快失陷,濟陽唐軍降于叛軍。分析形勢后,張巡帶著僅有的三千兵卒赴寧陵,恰值睢陽太守許遠告急,雙方合軍,共保睢陽。寧陵一戰,張巡手下大將雷萬春、南霽云殺敵將二十,斬首萬余,投尸汴水,河水為之不流。勝訊達至朝廷,詔拜訪張巡副河南節度使。
  張巡想乘勝進擊陳留。賊師尹子奇聞訊,復率大軍圍睢陽城。張巡鼓舞將士,殺牛饗士,整軍將戰。十幾萬叛軍中,又有數萬同羅、突厥等族精銳,他們望見城下列陣的五、六千唐兵,衣衫襤褸,面目憔悴,都不禁大笑。張巡、許遠親自于陣前擂鼓,唐軍奮死,賊軍抵擋不住,奔逃數十里。
  相持至夏六月,唐軍忽守忽戰,弄得城外十來萬賊軍疲憊不堪。張巡派大將南霽云等人開城門忽然沖至尹子奇大帳近處,斬將奪旗而還。有個柘羯族大酋長親率千余重甲騎兵,耀武揚威,在城下高喊要張巡來斗。張巡暗中派數十名唐兵埋伏在護城河河道內,持鉤槍、陌刀、勁弩候著,約定聽見鼓聲一響就出擊。羯奠依恃人多,洋洋自得,城上唐兵突然齊聲大喊,鼓聲大動,埋伏的唐兵一躍而起,活捉了這個柘羯大頭目。后面眾賊欲救,唐兵勁弩齊發,射倒一片,只能眼睜睜看著埋伏的唐兵捆著羯酋又攀繩上墻,沒一個敢前去。
  賊首尹子奇聞訊出城,站于眾將之間向城上觀望。張巡想射死這個賊頭,但不知一群人中到底是哪個,就派人用根蒿草桿代箭,射向那一堆人。“中箭”的人見草桿大喜,因為這意味著唐軍已經矢盡,忙舉箭桿向尹子奇報告。張巡此時知道尹子奇為誰,忙令南霽云發箭,正中尹子奇左眼,只聽慘叫一聲,賊頭倒于地上。賊軍因此暫退。一個多月后,尹子奇左眼雖瞎,又率叛軍再圍睢陽。
  睢陽本來有存糧六萬斛,先前被昏庸無能的宗室嗣虢王李巨運走一半。至此,睢陽糧絕,城內唐兵每天只有一勺米吃,摻合樹皮和紙一起煮著吃。戰至最后,只剩一千多傷殘兵士,城池仍然不能被功破。最后,尹子奇索性不再攻城,在城外深挖地道,密樹木柵,只待城中唐兵餓死。眼見兵士餓得不成人形,張巡把愛妾喚出,對將士們說:“諸君一直挨餓,忠義不衰,我恨不能把自己的肉割下給你們當糧食吃!今出此妾,暫讓諸君填腹棄饑!”于是忍痛殺妾,以人肉為食。在場兵士皆匍伏痛哭,張巡強令眾人食之。太守許遠也殺仆人,作成干糧充軍。最后,城內雀鼠皆被吃光,唐兵開始煮鎧甲弩弓為食。
  當時,唐廷御史大夫賀蘭進明屯兵臨淮,另一位掛御史大夫銜的許叔冀擁兵彭城,這兩個人分屬朝廷不同的幫派,各自心懷鬼胎,怕對方趁亂攻擊自己,都坐看睢陽危急,不肯出兵相救。張巡派南霽云先去許叔冀處求兵,這位大夫只從城墻上扔下千多匹布給南霽云,氣得這位將軍在馬上高罵,喚許叔冀下城一決死斗,“叔冀不敢應。”無奈,張巡又派南霽云帶三十騎出城突圍前往臨淮求救。賊兵萬余一擁而上前來阻擋,南霽云彎弓搭箭,左右馳射,無一虛發,賊眾披靡,一行人趁機突出。

//

---------------
九重城闕煙塵生(16)
---------------


  賀蘭進明也是進士出身,但精神境界比起張巡簡直是天上地下,怯懦不說,又忌妒張巡聲威赫赫,恐怕自己助他成功守城后更顯襯得自己渺微,根本沒有任何出兵相救的意思。他反勸南霽云:“睢陽陷落是早晚的事,救也無益。”南將軍乞求:“城池應該還沒被攻陷,請您出兵,如果兵到時睢陽不存,我當以死相謝!”見南霽云勇武絕倫,賀蘭進明也頓起惜才之意,想把這位姿容俊美的青年將軍留在自己軍中效力。為此,賀蘭進明大擺宴席,盛設聲樂,與臨淮諸將頻頻舉杯向南霽云敬酒。
  絲竹艷聲彌彌于耳,山珍海味盈盈于席,南將軍悲不自勝,泫然涕下,說:“昨天我沖出睢陽的時候,將士們已經有一個月沒有牙沾粒米,天天吃樹皮、草根。現在大夫您不肯出兵相救,卻在此廣設聲樂請我大吃大喝,我怎忍心自己享用這些東西呢。即使吃進嘴里,想想睢陽城里的兄弟,又怎能下咽進腹!如今,主將派我的任務我沒有完成,霽云我留下一指以示信!”言畢,南霽云撥出佩刀,剁下一指。“一座大驚為出涕”。南霽云一口東西沒吃,縱馬離城。
  出城之后,南霽云抽箭回射佛寺浮圖,鏃深入磚,恨恨而言:“等我破賊后,必滅賀蘭進明,這只箭就表示我的決心!”大儒王漁洋有詩贊曰:
  范陽戰鼓如轟雷,東都已破潼關開.
  山東大半為賊守,常山平原安在哉?
  睢陽獨扼江淮勢,義激諸軍動天地.
  時危戰苦陣云深,裂眥不見官軍至.
  誰歟健者南將軍,包胥一哭通風云.
  抽矢誓仇氣慷慨,拔劍墮指何嶙峋?
  賀蘭未滅將軍死,嗚呼南八真男子.
  中丞侍郎同日亡,碧血斕斑照青史.
  淮山峨峨淮水深,廟門遙對青楓林.
  行人下馬拜秋色,一曲淋鈴萬古心.
  《南將軍廟行》
  (《全唐書》也載賀蘭明兩首長詩,語意慷慨,情深意切,與其在戰場上的怯懦和虛偽表現判若兩人,茲錄其《行路難五首》于下:君不見巖下井,百尺不及泉。君不見山上苗,數寸凌云煙。人生賦命亦如此,何苦太息自憂煎。但愿親友長含笑,相逢不乏杖頭錢。寒夜邀歡須秉燭,豈得常思花柳年。君不見門前柳,榮耀暫時蕭索久。君不見陌上花,狂風吹去落誰家。鄰家思婦見之嘆,蓬首不梳心歷亂。盛年夫婿長別離,歲暮相逢色已換。君不見芳樹枝,春花落盡蜂不窺。君不見梁上泥,秋風始高燕不棲。蕩子從軍事征戰,蛾眉嬋娟守空閨。獨宿自然堪下淚,況復時聞烏夜啼。君不見云中月,暫盈還復缺。君不見林下風,聲遠意難窮。親故平生或聚散,歡娛未盡尊酒空。嘆息青青陵上柏,歲寒能有幾人同。君不見東流水,一去無窮已。君不見西郊云,日夕空氛氳。群雁裴回不能去,一雁悲鳴復失群。人生結交在終始,莫以升沈中路分。)
  南霽云回睢陽路上,從真源和寧陵守將處各得馬一百多匹,軍士三千人,趁黑夜冒圍而入。叛軍驚起,眾兵層圍,南霽云率軍且戰且進,到城下時身邊兵士剩下不到一千。當時大霧彌漫,張巡聽見城外廝殺聲起,嘆息說:“這是南霽云回來了。”城門開啟,南霽云與士兵又把剛剛奪取的賊軍數百頭牛趕進城中。守城將士見外面并無唐軍救援大部隊,知道待援無望,紛紛相持而泣。
  賊軍得知周圍唐兵不救睢陽,攻城愈急。眾將中有人主張棄城東奔以圖將來,張巡、許遠堅持不可,認為如果丟掉睢陽,江淮必被叛軍一鼓而下。而且饑兵行遠,半路就會被消滅干凈。在最后的日子里,為了困守孤城,睢陽城內婦女老弱三萬余人戰死或將死之際都為守軍吞淚而食。“人知將死,莫有畔者。”可謂是一城忠義,千秋難匹。張巡在他生前最后一首詩《守睢陽作》中,表述了他自己的心境:“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一月,賊兵又聚眾猛攻,守城將士皆傷病不能再戰,大多數人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張巡西向拜跪天子:“為臣力竭不支,生不能報答陛下,死當為厲鬼擊賊!”士兵痛哭嗚咽,不能仰視。城陷。
  已成“獨眼龍”的賊將尹子奇按捺住一腔的邪火,迎面看見昂頭挺胸、被縛而來的張巡,陰陽怪氣地問:“聞公督戰,大呼輒眥裂血面,嚼齒皆碎,何至于此?”張巡答道:“吾欲氣吞逆賊!”尹子奇大怒,用刀刃剔割張巡嘴唇,撬開之后,果然見將軍嘴里只剩下三下顆牙齒。張巡怒罵:“我為君父死節。你依附叛賊,豬狗不如!”尹子奇以刀刃抵張巡喉頭要他投降,張巡大笑。
  見張巡不屈,尹子奇又踱到南霽云面前說降。南霽云低頭不吭聲。張巡大呼道:“南八(南霽云大排行第八),男兒死則死耳,不可為不義屈!”南霽云笑答:“欲將有為也(意思是本來想假裝投降趁機再找機會殺賊),公即有言,敢不致死!”搖頭不降。
  于是,張巡、南霽云、雷萬春、姚訚等三十六將同時被殺。張巡時年四十九。太守許遠被賊軍俘送洛陽,大罵不屈,至偃師被殺。事后,人們因為許遠未受慘刑而俘送洛陽一事議論紛紛,張巡的兒子張去疾成人后也追翻舊案,上訴朝廷說當時許遠有貳心。直至元和年間,大儒韓愈才予以定論:“許遠是睢陽太守,一般屠陷城池以生擒主將為功,所以許遠稍后死節只不過是徇節先后的問題,不存在許遠畏死而變節的事情。(許遠是唐高宗時大奸臣許敬宗的曾孫,或許因此人們對他的人品有疑。其實,忠臣之后未必忠,如岳飛之孫岳珂;奸臣的后未必奸,如許遠。)睢陽城被圍時內有軍民六萬,城破后,僅存四百人。古來忠節慘烈者,莫若此城!

//

---------------
九重城闕煙塵生(17)
---------------


  睢陽城陷三日后,代替賀蘭進明的河南節度史張鎬援軍大至;十日后,廣平王李俶(后來為唐代宗,攻名李豫)收復東京洛陽。張鎬知道張巡事跡后感動異常,上表朝廷請求贈謚。當時,朝中有好幾個腐儒還對張巡守軍在睢陽食人為糧一事大為抵毀,“與夫食人,寧若全人?”意即還不如或走或降,保全一城性命。朝廷猶疑之際,張翰、李紓等諸多當代名士紛紛抗表,極言張巡睢陽之守的顯赫大功,認為他沮遏賊勢,保全江淮,致使天下不亡,功勞莫匹。由此,天下再無異言。
  陋儒矜以小節,貶善揚惡,倘若睢陽數萬人得命(還不一定能活),江淮乃至天下百千萬人會慘遭殘暴的安史叛軍殺戮,而且,牽制住幾十萬叛軍攻圍一城,唐廷有足夠時間重新布署,反敗為勝。因此,以此保全天下之奇功,瑕不掩瑜。若以迂腐俗儒求什么“人道主義”眼光看問題,只要有敵軍壓境,大家一起投降算了,俯首泥中稱婦稱臣作順民以免死翹翹,如此,天理良心何在!忠孝節義何在!
  皇帝下詔,贈張巡揚州大都督,許遠荊州大都督、南霽云開府儀同三司、再贈揚州大都督,立廟祭祠,并重用這些忠臣的子孫。
  自雍丘守戰以來,不到兩年時間,張巡等人率兵抵御叛軍,大小四百余戰,斬敵將三百,殺傷敵卒十余萬。張巡進士為將,指揮若定,義薄云天,人皆盡死。正是依賴這些仁臣義士,唐朝才能亡而復存。時至今日,仍不禁感嘆漢、唐時代中國人的勃勃血性,寧死不屈,寧互食而不投降,真是勇烈大丈夫,比至弱宋、晚明,數十萬人解甲匍伏而降,仍難逃殘戮。古人之義,漸已遠矣!
  “安史之亂”起,唐朝的華夷大將,文臣士人,爭赴國難,忠心為主,顏真卿、戴履謙、程千里、段秀實、李嗣業、馬燧、李抱玉、李抱真、路嗣恭、王思禮、魯炅、王難得、辛云京、馮河清、白孝德、渾王咸等等,或中華茂族,或出身行伍,或高麗鐵勒,或突厥雜胡,智勇守節,心如鐵石,忘身許國,構著了中華民族信義忠勇的道德基石,千載之下,凜凜猶生!
  善始無終 反噬國家——“安史之亂”中的另類大將仆固懷恩
  仆固懷恩家族本是鐵勒九大姓之一仆骨部,因音訛為仆固,以部落為姓。歷史上,仆固部與中原王朝的關系一直是“時叛時降”,其祖先最早為匈奴別部,后又成為過突厥的臣屬。唐太宗貞觀二十年,包括仆固部落在內的鐵勒九姓附唐,幾世為金微都督,到仆固懷恩這輩,已歷四世。
  由于世襲武職,仆固懷恩對征伐戰斗非常內行,“曉識戎情,部分謹嚴”,雖然是個高度漢化而又通曉邊陲各少數民族內情的唐朝邊將。
  安祿山造反,仆固懷恩就跟隨朔云節度使郭子儀在云中(今山西大同)大破賊兵;在馬邑斬殺七千多叛軍;配合李光弼部在常山、趙郡、沙河等地苦戰,擊走史思明叛軍。唐肅宗即位后,馬上與郭子儀赴靈武勤王。由于安祿山引誘同羅部落叛變,仆固懷恩在郭子儀指揮下率軍迎擊。由于先戰不利,仆固懷恩的兒子仆固玢兵敗投降。小伙子機靈,后來乘人不備又只身逃回唐營。仆固懷恩大義滅親,“叱而斬之”。見到將軍連親兒子都不饒貸,唐軍將士無不以一當百,殊死拼斗,大破同羅部落,收繳器械、駝馬無數。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仆固懷恩又跟從郭子儀攻克馮翊、河東兩郡,襲破潼關。不久,賊將安守忠等人率大部叛軍進攻唐軍,雙方苦戰兩天,唐軍不支潰敗,仆固懷恩退至渭水,由于沒有舟船可渡,仆固懷恩抱著所騎戰馬的脖子渡河,幸免一死。五月,賊將李歸仁率勁騎五千邀擊郭子儀于三原北,“子儀窘急”,幸虧仆固懷恩等五將伏兵于路,打得李歸仁大敗而去。
  唐肅宗以廣平王李豫(后來的唐代宗)為元師,郭子儀為副元師,意圖收復長安、洛陽兩京。仆固懷恩帶領回紇六千多騎兵,與唐軍協同作戰,屢立殊功。兩京收復后,因功獲授開府、豐國公、同節度副使。
  長安一戰,唐將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后軍。安史叛軍十多萬人與唐軍對陣。賊將李歸仁挑戰,唐軍前進逼逐,叛軍突然起步直沖,出乎意料,唐軍后卻,軍中驚亂,賊兵趁勢亂搶唐軍器械輜重。胡人出身的大將李嗣業見形勢危急,對郭子儀說:“今天如果我不以身餌賊,我軍無孑遺矣!”于是,李嗣業脫光膀子,手執陌刀立于陣前,大呼奮擊。“當其刀者,人馬俱碎,殺數十人,(唐)陣乃稍定”。緊接著,李嗣業身后唐軍前軍各執長刀,如墻而進,大將身先士卒,所向披靡。
  安史叛軍皆是經驗豐富的職業軍人,見唐軍氣盛,就埋伏精兵于陣側,準備等唐軍前軍過后躍出偷襲。還未舉旗發兵,仆固懷恩從間諜口中知曉實情,率回紇騎兵蜂擁而上,把埋伏的賊兵“剪滅殆盡”,“賊由是氣索”,一下子泄氣反走。唐軍前后夾擊,斬首六萬多級,被踐踏至死或摔死于溝塹的也有萬余,“賊遂大潰”。如果沒有仆固懷恩截殺埋伏賊兵,雙方勝負還真難以預料。
  唐肅宗乾元元年至乾元二年(公元759至760年),仆固懷恩跟隨郭子儀把安祿山的兒子安慶諸包圍于相州。在五個多月時間里,他常為先鋒,“堅敵大陣,必經其戰,勇冠三軍。”李光弼代郭子儀為主師后,仆固懷恩為副,仍舊摧鋒陷敵,多次獲勝。乾元二年,他被唐廷封為大寧郡王。其子仆固瑒也隨父出身入死,軍中號為“斗將”。

//

---------------
九重城闕煙塵生(18)
---------------


  唐代宗繼位后,仍以仆固懷恩為郭子儀的副手,為朔方行營節度。當時,史思明與回紇新登位的登里可汗搭上線,回紇派兵近十萬入塞,有侵擾進襲之意。登里可汗不是外人,他爸爸毗伽闕可汗的皇后(可敦)是唐肅宗親女,他自己的皇后是仆固懷恩的親女,因此,這位率大軍進塞的登里可汗實際上仆固懷恩的女婿。登里可汗上表,要與老丈人仆固懷恩和老奶奶(懷恩之母)見面,唐代宗下詔答應(此時他不能不答應)。仆固懷恩聞訊心中暗驚,怕有通敵嫌疑,不敢去和登里可汗見面。唐氏宗又下手詔,賜鐵券,明白表示朝廷無嫌猜之心。
  仆固懷恩與登里可汗在太原相見,敘翁婿之禮,“可汗大悅,遂許助唐廷討史朝義”。這句話也真應了“虜性反復”那句話,有奶就是娘,誰給好處就幫誰。于是,數萬回紇大軍在陜州扎營,隨時準備上戰場(到時幫誰還不一定)。
  洛陽一戰,仆固懷恩、李抱玉、馬璘等大將(包括大公公魚朝恩也親率一幫勁弩手加入)拼死斗戰,大敗史朝義十萬多賊軍,收復東京及河陽城。仆固懷恩一鼓作氣,乘勝逐北,壓賊而進,下鄭州、降汴州、撥滑州,追破史朝義于衛州。賊軍睢陽節度使田承嗣等人率四萬多兵馬來援,皆大敗,“賊徒駭散”,于是相、衛、洛、邢、趙、深、恒、定、易數州皆復降于唐軍。
  博縣一戰,賊軍背水決戰,又一敗涂地,積尸擁流而下。史朝義逃至歸義縣,又被追及的唐軍打得落花流水。窮蹙之下,史朝義逃入林中自縊身死。不久,田承嗣又向仆固懷恩投降。至此,“安史之亂”平。
  由于居功至偉,仆固懷恩被唐廷封為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令、單于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使。由于皇帝在先前有詔命,平叛后惟取史朝義一族,其余叛將皆赦免。因此,田承嗣、李懷仙、張忠志、薛蒿等人見仆固懷恩時都叩頭裝孫子,希望效力帳下。仆固懷恩自恃功高,認為自己“賊平則勢輕,不能固寵”,私心頓萌,就上書請朝廷分授這幾個力竭才降的叛將以“河北大鎮”,并大市私恩,“潛結其心以為助”,為后來這幾個人的割據一方埋下禍根。
  同時,唐廷下詔令仆固懷恩引登里可汗一班回紇兵馬回其原屬地。起先,仆固懷恩初到太原,太原尹、金城郡王辛云京(也是唐朝干城之將)一直懷疑登里可汗入塞是仆固懷恩這個丈人招來的,閉城不出,不敢稿軍,怕回紇軍趁機攻下太原。仆固懷恩送登里可汗回去,又路經太原,辛云京仍舊閉門不納,也不出城“熱情招待”。
  自以為功高震天地的仆固懷恩大怒,上表彈劾辛云京,并屯軍汾州,很想讓朝廷為自己出口惡氣,派詔使斬了辛云京后,自己再和登里可汗出塞。
  也是合該有事。大太監駱奉先先到太原辛云京處辦事,兩個人非常投機。辛云京就講仆固懷恩與回紇登里可汗暗中密約要造反,要駱奉先回京后把此事密稟皇上。
  從太原城出來,駱奉先路過仆固懷恩大營,依情依理也要去看視。家宴之上,仆固懷恩的老媽很不高興,責備駱奉先說:“你與我兒結為兄弟,現在又和辛云京這么熱乎,作人怎能兩面三刀呢……過去的事就算了,從今以后我們母子兄弟如初。”酒酣耳熱之際,仆固懷恩起舞娛客,駱奉先也大贈金帛以作回禮。有來有往,加上駱奉仙又是皇宮紅人,仆固懷恩想轉天回贈大公公一份厚禮。
  駱奉先心中小鼓一直打個不停,自稱有急事,固辭要走。仆固懷恩說:“明天就是端午節,今晚在此休息,過了大節再走不遲。”苦苦相留不住,仆固懷恩就派人把大太監的馬藏了起來。其實,這本是一片好心,就好象現在為了留住好朋友多住幾天,藏起對方車鑰匙一樣。
  駱奉仙惶急于心,半夜驚起,對手下說:“酒宴上老太太罵我兩面派,現在仆固懷恩又藏起我的馬不讓走,不是要殺我吧。”越想越怕,駱奉仙爬墻逃走。早晨起來,仆固懷恩到客館,見大太監已經無影無蹤,心中也暗暗叫苦,連忙派人帶著一大包金銀連同馬匹一起“追趕”駱奉先,在半路上把東西還給這位公公。
  雖如此,驚魂未定的駱奉先一回朝就上奏仆固懷恩要造反。知此訊后,仆固懷恩也上表請誅辛云京、駱奉仙。唐代宗充當和事佬,手詔和解三人怨隙。仆固懷恩心甚不平,怏怏不快。憤懣之下,上書皇帝自敘功勞,怨恨之意,謚于言表(此表肯定是其帳下文士之杰作,情深意切,文彩不俗,特錄于下):
  廣德元年八月二十三日,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令、朔方節度副大使、河北副元帥、上柱國、大寧郡王臣懷恩,刺肝瀝血,謹頓首頓首上書寶應圣文神武皇帝陛下:臣家本蕃夷,代居邊塞,爰自祖父,早沐國恩。臣年未弱冠,即蒙上皇驅策,出入死生,竭力疆場,叨承先帝報功,時年已授特進。洎乎祿山作亂,大振王師,臣累任偏裨,決死靖難,上以安社稷,下以拯生靈,仗皇天之威神,滅狂胡之丑類。無何,思明繼逆,又據東周,宸極不安,海內騰沸。臣謬承大行皇帝委任,授以兵權,誓雪國仇,以匡時難。闔門忠烈,咸愿殺身,野戰攻城,皆先士卒。兄弟死于陣敵,子侄沒于軍前,九族之親,十不存一,縱有在者,瘡痍遍身。況陛下潛龍之時,親統師旅,臣忝事麾下,陛下悉臣愚誠。大行皇帝未捐宮館之時,臣頻立微效,累沾官賞,遂被輔國等讒害,幾至破家,便奪兵權,逾年宿衛。臣雖內省無疚,終懼讒佞傾危,以日繼時,命懸秋葉,至將歸骨泉壤永謝明時。幸遇陛下龍躍天衢,繼纘鴻業,知臣負謗,察臣丹心,遂開獨見之明,杜絕眾多之口,特拔臣于汧、隴,再任臣于朔方。誠謂游魂返骸,枯骨再肉,使臣得竭駑蹇之力,效錐刀之功,上答陛下再造之恩,下展微臣犬馬之志。

//

---------------
九重城闕煙塵生(19)
---------------


  去年秋末,回紇伏義而來,士庶不知,悉皆驚駭。陛下以臣與其姻婭,令至太原祗迎,一切事宜,許臣逐便處置。遂與可汗計議,分道用兵,克復洛陽,平蕩幽、薊,惟有神策兵馬,頓軍獨住陳留。可汗時在洛陽,即被朝恩猜阻,要為流議,已失蕃情。臣自平賊卻回,天恩又令餞送,臣遂罄竭家產,為國周旋,發遣外蕃,貴圖上道。行至山北,被奉先、云京共生異見,妄作加諸,閉城不出祗迎,仍令潛行竊盜。蕃夷怨怒,早欲相仇,臣遂彌縫,方得出界。及其祖餞事了,回至太原,臣忝跡鼎司,又承重寄,奉先、云京曾無禮數,閉關不出相看。臣遂過汾州,休息士馬,凡經數日,不遣一介知聞。自以行事乘疏,恐臣先有論奏,遂乃構其謗黷,妄起異端,扇動軍城,以為設備。又臣從潞府過日,見抱玉只迎回紇,庶事用心,懇稱家資罄于公用,又與臣馬兼銀器四事,臣于回紇處得絹,便與抱玉二千匹以充答贈。今被抱玉共相組織,將此往來之貺,便為結托之私,貴在厚誣,務相傾奪。陛下不垂明察,采聽流言,欲令忠直之臣,枉陷讒邪之黨。
  臣實不欺天地,不負神明,夙夜三思,臣罪有六:往年同羅背叛,河曲騷然,經略數軍,兵圍不解。臣不顧老母,走投靈州,先帝嘉臣忠誠,遂遣征兵討叛,使得河曲清泰,賊徒奔亡。是臣不忠于國,其罪一也。臣男玢嘗被同羅虜將,蓋亦制不由己,旋即棄逆歸順,卻來投臣,臣斬之以令士眾。且臣不愛骨肉之重,而徇忠義之誠,是臣不忠于國,其罪二也。臣有二女,俱聘遠蕃,為國和親,合從討難,致使賊徒殄滅。寰宇清平。是臣不忠于國,其罪三也。臣及男瑒,不顧危亡,身先行陣,父子效命,志寧邦家。是臣不忠于國,其罪四也。陛下委臣副元帥之權,令臣指麾河北。其新附節度使,皆握強兵,臣之撫綏,悉安反側,州縣既定,賦稅以時。是臣不忠于國,其罪五也。臣葉和回紇,戡定兇徒,天下削平,蕃夷歸國,使其永為鄰好。義著急難,萬姓安寧,干戈止息,二圣山陵事畢,陛下忠孝兩全。是臣不忠于國,其罪六也。臣既負六罪,誠合萬誅,延頸轅門,以待斧钅質。過此以往,更無他違。陛下若以此誅臣,何異伍子胥存吳,卒浮尸于江上,大夫種霸越,終賜劍于稽山。唯當吞恨九泉,銜冤千古,復何訴哉!復何訴哉!
  且葵藿尚解仰陽,犬馬猶能戀主,臣忝恩至重,委任非輕,夙夜思奉天顏,豈暫心離魏闕,誠恐以忠獲罪,龜鏡不遙。頃者來瑱受誅,朝廷不示其罪,天下忠義,從此生疑。況來瑱功業素高,人多所忌,不審圣衷獨斷,復為奸臣弄權?臣欲入朝,恐罹斯禍,諸道節度使皆懼,非臣獨敢如此。近聞追詔數人,并皆不至,實畏中官讒口,又懼陛下損傷,豈唯是臣不忠,只為回邪在側。且臣前后所奏駱奉先詞情,非不摭實,陛下竟無處置,寵用彌深。皆由同類相從,致蒙蔽圣聰,人皆懼死,誰復敢言!臣義切君臣,志憂社稷,若無極諫,有負圣朝,敢肆愚忠,以干鼎鑊。況今西有犬戎背亂,東有吳、越不庭,均、房群盜縱橫,鄜、坊稽胡草擾。陛下不思外御,而乃內忌忠良,何以混一車書,而使梯航納贐?天下至大,豈可暫輕。伏承四方敷奏之人,引對之時,陛下皆云與驃騎商量,曾不委宰臣可否。或有稽留數月,不放歸還,遠近之心,轉加疑阻。且臣朔方將士,功效最高,為先帝中興主人,是陛下蒙塵故吏,曾不別加優獎,卻信嫉妒謗詞,子儀先已被猜,臣今又遭毀黷。弓藏鳥盡,兔死犬烹,臣昔謂非,今方知實。且臣息軍汾上,關鍵大開,收馬放羊,曾無守備,分兵數郡,貴免般糧,勸課農桑,務安黎庶,有何狀跡,而涉異端。陛下必信矯詞,何殊指鹿為馬?陛下倘斥逐邪佞,親附忠良,蠲削狐疑,敷陳政化,使君臣無二,天下歸心,則窺邊之戎,不足為患,梗命之寇,將復何憂,偃武修文,其則不遠。陛下若不納愚懇,且貴因循,臣實不敢保家,陛下豈能安國!忠言利行,良藥愈病,伏惟陛下圖之。
  臣今戎事已安,糧儲且繼,深愿一至闕下,披露心肝,再睹圣顏,萬死無恨。臣欲公然進發,慮恐將士留連。臣今便托巡晉、絳等州,于彼遷延且住,謹遣押衙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常卿張休臧先進書兼口奏事。伏惟陛下覽臣此書,知臣誠懇,特垂圣斷,勿議近臣,待臣如初,浮謗不入,臣當死節王命,誓酬國恩。仍請遣一介專使至絳州問臣,臣即便與同行,冀獲蹈舞軒陛。鄙臣愚慮,不顧死亡,輕觸天威,戰汗無地。
  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唐廷以回紇近塞、兩將不和,便派黃門侍郎裴遵慶帶著皇帝手諭到汾州諭旨。仆固懷恩心中冤曲日攢月深,抱著裴侍郎的雙足號泣訴冤。裴遵慶向他傳達了皇帝推心至誠之意,讓仆固懷恩入朝面君,以解嫌猜,仆固懷恩當下允諾。
  正打點行裝準備上路,仆固懷恩副將范志誠勸說道:“您現在讒言交構,有功高不賞之懼,奈何入不測之地呢?李光弼以憂死,來嫃以功誅,功不見容,兩個人就是先例呵。”仆固懷恩越想越覺得有理,就以懼死為借口,不去長安面君。
  裴遵慶回朝復命。不久,就傳來仆固懷恩的兒子仆固瑒進攻太原辛云京的消息。辛云京也是百戰良將,又早有準備,對陣下來,仆固瑒大敗,回軍途中,他就集軍包圍榆次。

//

---------------
九重城闕煙塵生(20)
---------------


  唐代宗憂心仲仲,任顏真卿為刑部尚書,想派他去仆固懷恩處進行宣慰。顏真卿持重老臣,建議道:“仆固懷恩現在騎虎難下,進退兩難,肯定不會進京來朝。他手下將士,也都是郭子儀從前的部曲,可以下詔派郭子儀替代他的軍職,再喻以逆順禍福,或許會來。”
  郭子儀剛到河中,進攻榆次的仆固瑒就因為鞭打漢族將士引起眾怒,被焦暉等偏將斬首,獻于闕下。一時間仆固懷恩屬下將卒迸散,聽說郭子儀來,紛紛來投,歸者數萬。
  仆固懷恩知道軍變消息,忙跑去告知老母。老太太也很生氣,怒叱道:“我一直告誡你別造反,國家待汝不薄。現在軍變,禍將及我,奈何!”仆固懷恩惶急天對,再拜而出。老太太提刀追趕,大罵:“吾為國家殺此賊,取其心以謝軍中!”仆固懷恩只帶了三百名親隨,度河而逃,到靈武才敢歇口氣,召集亡命散卒。
  唐代宗念其舊功,不加罪,派人護送他母親至京師,供養極厚,又把他最小的女兒收留,養育于皇宮之中。不久,老太太“以壽終”,并沒有因兒子叛逆被國家殺戮。朝廷為了安撫仆固懷恩,只是下詔罷免其軍職,仍拜太保兼中書令、大寧郡王。
  仆固懷恩鐵勒本性,剛烈不回,反正是破罐破摔,索性他就又誘結吐蕃,與回紇等諸蕃兵馬二十多萬入塞,攻陷豐州,進掠涇、汾一帶,為害不淺。一群烏合賊軍橫度涇水時,仆固懷恩被其手下舊將白孝德率兵打得落荒而逃;攻奉天,老上司郭子儀又把他擊退遁走。雖如此,吐蕃、回紇聯軍兵盛,四面進擊,直趨鳳翔,京師震駭。估計是憂憤成疾,仆固懷恩擁軍至鳴沙時突然暴病,幾天后就病死,其屬下以鐵勒舊俗把他火葬。
  仆固懷恩一死,首腦頓失,其屬下漢軍相互攻殺,回紇和吐蕃也各懷鬼胎,關鍵時刻,郭子儀單騎說降回紇,反擊吐蕃,唐朝又逃過一次大劫難(詳情見郭子儀事跡)。
  可嗟可嘆者,仆固懷恩一門,自安祿山之亂起,死于王事者四十六人;及其拒命朝廷,也攪擾了足足三年。唐代宗數次下詔,一直未有直接斥責仆固懷恩“反叛”的罪名。即使收到了仆固懷恩死訊,唐代宗仍舊惻然說:“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耳。”深究仆固懷恩起事初衷,也是無奈何之舉,尤其是大太監駱奉先、魚朝恩事事相激,加之又與大將辛云京不睦構隙,終使自己一生忠義事業,皆化為流水烏有,《叛臣傳》中,仆固懷恩名領首位,也真有些冤枉的。
  附:“安史之亂”的兩大魔頭安祿山與史思明
  負恩逆胡罪大惡極——“安史之亂”的惡首之一安祿山
  安祿山,本是營州柳城雜胡。其母出身卑賤,在突厥種落中作巫師為生,和男人鬼混時,懷上了安祿山。也不知這小子他爸到底是誰,巫婆就給他起了個突厥名:軋犖山(突厥語“戰斗”的意思)。后來,他跳大神的老媽嫁給突厥的一個下級軍官安延偃。安延偃在開元年間降唐,帶著當時年僅十幾歲的安祿山與另外一個突厥將領安道買的兒子安節厚(安思順是安節厚的兒子)一起過來,于是兩家人關系十分密洽,軋犖山就冒姓安,更名祿山。
  安祿山長大后,鬼靈精怪,出身貧賤的他不僅有副好身板,又通曉邊境六蕃語言,成為互市郎將(唐朝與少數民族買賣市場的管理員)。
  也是自小就不是好貨,安祿山監守自盜,偷了市場的幾只大肥羊去賣,被當時的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拿獲,綁在法場上判處死刑,準備殺頭。鬼頭刀已經磨好,劊子手正要揮刀,安祿山于絕望中大叫:“您老人家不要擊滅兩蕃的進犯嗎?為什么殺我這樣的人!”張守珪很少見到死囚有這么大膽子的,又見安祿山高大健壯,是塊戰場掄大刀的好料子,就下令放掉他,與史思明一起署為捉生將(類似偵察排長)。由于安祿山自小在當地長大,遍知山川水泉地理形式。加上他運氣好,沒過多久就以五騎人馬擒獲契丹數十人,很讓張守珪驚訝,逐漸提拔他。
  由于每出必有所獲,張將軍就便提拔安祿山為身邊的偏將。張守珪雖器重安祿山,但對他一身的臊肥肉很討厭。安祿山很會裝孫子,深知自抑之道,每餐不敢過飽,小心謹慎,漸得張守珪歡心,竟成為這位節度使的義子。由于有高干義父撐腰,安祿山后來被朝廷授為幽州節度副使,成為軍分區副司令長官。
  只要皇上有采訪使到河北來,安祿山就“百計諛媚”,不計成本地大出金寶進行賄賂。這些中央大員們一回朝,都交口贊譽安祿山,唐玄宗漸知其名。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安祿山獲授平盧節度使兼柳城太守。轉年,入朝面君,奏對稱旨,進位驃騎大將軍。又隔年,唐玄宗在長安親自任命他為范陽節度、河北采訪使。
  當時,李林甫用事,嫉惡漢族邊臣因軍功回朝作宰相危脅自己地位,便竭力推薦安祿山這樣的胡人將領任邊境節度將師。安祿山也很會“作人”,大黑胖子看上去憨憨乎乎,一步三搖,給人特別誠實忠厚的樣子。他又自稱為楊貴妃的養子,每入朝先拜見比自己少二十多歲的貴妃。玄宗奇怪,問為什么不先拜見皇帝。安大胖子大嘴一咧,說:“我們胡人都是以母為尊,先母后父。”玄宗更以為這位胡人性情率直,天真無邪,信任加重,并令楊國忠兄妹與安祿山結為兄弟。

//

---------------
九重城闕煙塵生(21)
---------------


  安祿山見到皇太子,也不下拜。其左右悄聲告訴他,這位是儲君,應該下跪。安祿山裝傻,問:“皇太子是什么官職?”唐玄宗說:“吾百歲后他接替我當皇上。”安祿山作恍然大悟狀:“為臣不知朝廷禮儀,心中只有陛下不知有太子,罪該萬死!”這么一丑表功,唐玄宗更認為是大大的忠臣,無限歡喜。
  玄宗漸老,床上功夫漸衰。大胖娘兒們楊玉環往往用大錦被包著光屁股的安祿山到內宮中“喂奶”,以為笑戲。玄宗知道了也不懷疑,反正李氏皇族也是胡人血統,對男女之倫沒有什么特別的嫌猜。
  皇上恩寵如此,安祿山也大大咧咧。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安祿山進位御史大夫。由于深受皇上、貴妃的特別寵愛,安祿山上朝時,見到宰相李林甫也只是哈哈腰,不是十分恭敬。當時李林甫權傾天下,又以“口蜜腹劍”著稱,群臣沒有不害怕他的。見安祿山倨傲如此,李林甫就暗中吩咐王鉷如此這般。王鉷當時也位居大夫。一次,王鉷和安祿山兩人因公事進見李林甫,王鉷“趨拜,謹甚,不敢仰視”。見此,安祿山才知道面前這位“笑面貓”的厲害,“悚息,腰漸曲”。此后,李林甫每次與安祿山談話前,都預先偵知其內心隱情,早早把安祿山的“心腹事”點出來,“祿山以為神明”,試想,這位狡黠的大胖子見到比自己陰猾數倍的小瘦子,不能不怕,不能不服。因此,每次見到李林甫,雖寒冬臘月,也緊張得一身胖汗。看見威儀已立,李林甫就“接以溫言”,假裝和言悅色,在中書省接面時,脫下自己身上的衣袍蓋在安祿山身上,以示親昵。安祿山大喜過望,拜舞不已,也親昵地呼李林甫為“十郎”。
  在節度使任上,每逢信使上朝奏事回來,安祿山就問宰相李林甫對自己有什么“說法”,如果回答是“好言”,大胖子就“喜跳歡笑”;如果李林甫說“大夫近期應好好檢點自己的行為”,就會嚇得安祿山仰躺在坐椅上連呼:“哎喲,我要死了!”此事為朝廷優人李龜年(就是杜甫詩中“落花時節又適君”的那位音樂家)所知,當作笑話講給唐玄宗聽,老皇帝也哈哈大笑,很是覺得好玩,開心。
  安祿山晚年,越吃越肥,估計是報復自己在張守珪手下當“孫子”時的節食歲月,每頓猛填狂吃,大肚子垂至膝下,走路時要左右仆人扶持腋下才邁動步子。但一到上朝面見唐玄宗時,安祿山常作胡旋舞,“疾如風焉”。玄宗見此眉開眼笑,問:“你這大肚子里裝得什么啊這么鼓圓?”安祿山答:“只有一顆對陛下的忠心!”大喜之下,玄宗把女兒許配給安祿山長子安慶宗。
  為了不停地邀功博唐玄宗歡心,又抓住老年人心理,安祿山按月向朝廷進貢駝馬鷹犬等奇異之物。同時,他又多次欺騙契丹首領,邀請這些人歡宴,灌醉后殺掉,把腦袋砍下,尸體埋入一個大坑,前后殺掉數千人,都送入京城報功,說是打仗中斬獲的首級。玄宗當然不知實情,賜安祿山鐵券,進為東平郡王。在禁苑中射獵,每獲新鮮獵物,唐玄宗都要派人馳賜祿山,以示恩寵。
  后來,安祿山多次以討伐契丹為名,不斷擴充行伍和勢力范圍,兼三道節度使,權傾中外。
  由于楊國忠與安祿山疑隙漸深,他不斷向玄宗說安祿山要造反。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唐玄宗召安祿山入朝以檢驗虛實,大胖子提前已知道楊國忠之謀,如約前來,“帝意遂安”,再也不信楊國忠說安祿山要造反的話,并答應安祿山把三道中最重要的將師職位全部由漢人換為蕃人統領。歸鎮時,唐玄宗親自在望春亭餞行,以御服賜賞。賜服本來是示以恩寵,反而讓做賊心虛的安祿山心中暗驚,拜別后疾馳而去,日行三、四百里,至范陽老巢加強謀反準備。“人言(安祿山)反者,玄宗必大怒,縛送與之。”越是如此,安祿山心中愈懼。
  天寶十四年底(公元755年),安祿山假托承旨討楊國忠,起兵十五萬造反,一路勢入破竹,連連大勝。天寶十五年正月,安祿山占據東京洛陽后,見宮闕壯麗,心中大悅,僭稱雄武皇帝,國號大燕。正是由于他建國稱帝,部將又忙于四處掠取,沒有乘勝追擊,唐軍才有了喘息的機會。攻取長安后,安祿山又殘殺未能跑掉的唐室王孫公主一百多人,縱兵大掠。一路之上,郡縣城池,盡為廢墟。
  安祿山由于體肥嗜酒,體重達三百三十多斤。樂極生悲,當上“皇帝”后,胖逼身上長滿帶狀皰疹,而且眼疾加重,后來連東西也看不見了。由于病痛,本來生性殘暴的安祿山更加躁急,動不動就痛打殺戮左右從人。其子安慶緒害怕自己的太子位會被安祿山寵妃段夫人之子安慶思奪取,就與嚴莊(安祿山的軍師)等人相謀,想先下手為強。
  安祿山有個貼身僮仆名叫李豬兒,自小聰明伶俐,十幾歲時,安祿山親自用刀割去他的小雞雞。當時血流數升,從人用熱火灰給李豬兒的私處敷上止住血才得以活命,作為入室的閹人隨侍臥內。平素安祿山穿衣服,都有兩個仆人抬起安祿山肥肉大肚子,李豬兒用頭頂起這一坨巨肉,才能幫這個大胖子系上腰帶。帶狀皰疹帶來的巨痛使安祿山每每狂怒,不問任何原由就會用大棒子狂毆左右,李豬兒是臥內親隨,每天挨揍更多,心中“深怨祿山”。嚴莊、安慶緒把意思說明,李豬兒馬上答應。

//

---------------
九重城闕煙塵生(22)
---------------


  唐肅宗至德二年正月十五(公元757年)夜,嚴莊、安慶緒把門,李豬兒闖入臥內,舉起大刀朝著安祿山大肚一刀劈下。當時安祿山眼睛已經全瞎,雙手亂摸枕邊佩刀,怎么也摸不到,就手搖床柱大叫:“肯定是家賊殺我!”大叫之時,滿肚子肥腸內腑流滿king-size的大床,氣絕而死。安慶緒派人用毯子包裹起大胖子尸首埋于床上,矯稱安祿山旨意宣布自己為儲君。
  安慶緒性喜飲酒,又無大志,接連被唐軍所敗。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秋十月,郭子儀等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賊將史思明率十三萬兵來救,安慶緒情急之中把皇帝璽綬讓與史思明。
  史思明大敗諸路唐軍,安慶緒不得已與兄弟四人及親信左右前往史思明營中拜謁,被當場拿下,責以弒父之罪,一并勒死。(一同被絞死的還有以六千人潼關大破哥舒翰二十萬大軍的崔乾佑,估計此人想不到自己死得如此離奇、不堪)。至此,安祿山父子僭位,三年而滅。
  惡貫滿盈叛逆本性——“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二史思明
  史思明,原名崒干,為營州突厥雜胡,“史思明”還是唐玄宗親賜給他的漢名。其人是個瘦桿子身形,半禿,少須,端肩駝背,凹目歪鼻,性情暴躁,是個長相古怪的家伙。他和安祿山自小同鄉里,大安祿山一天,兩個人關系一直很親密。
  年青時,史思明先在邊將烏知義手下干事,知曉六蕃語言,和安祿山一起干過互市郎的差事。安祿山偷牛,史思明也不是什么好貨。他挪用公款事發,又補不上漏子,就往奚人居住地區跑,想穿越過這些部落再往遠處逃。
  半路,奚人偵察兵發現他,見他服飾可疑,舉刀就要殺掉他。情急生智,史思明忙說:“我是大唐使者,如果我被殺,你們整個小國都會遭受報復。不如把我抓起來見你們王爺,這樣,保我一命,你們也有功。”奚人偵察兵信以為真,帶著他去見本部落酋長。史思明很能表演,他見到奚人酋長也不拜禮,還說:“天子使臣見小國國君不用下拜。”酋長很惱怒,但見史思明態度倨傲,處亂不驚,便認定他是真的使臣。忍住怒氣,奚族酋長把他安置在驛舍里,好吃好喝好招待。臨行前,還安排一百多人護送,一是表示尊敬排場,二是想趁機與大唐修好,三是想這些人去長安后可以按人頭獲賞打些秋風。
  奚人部落中,有個名叫瑣高的將領,常常率眾侵擾邊境,殺人掠物,名聞唐廷。史思明想把瑣高帶回國中以將功抵罪,就騙奚人酋長說:“雖然這么多人跟隨我朝見,但沒有人有資格面君。我只聽說過瑣高的大名,可讓他與我回朝。”奚人酋長大喜,馬上派瑣高與其帳下三百精兵隨從。
  一行人到了平盧唐境,史思明暗中向邊防軍主將報信,說:“有數百奚兵跟我來國,名義上是入朝覲見,實際上是想乘機作亂,請趕緊準備迎敵。”唐將連忙布下埋伏,假裝好酒好肉擺上犒勞,一群人剛剛坐定,牛肉還沒吃上一口,就被突然沖入的唐兵圍住,一刀一個,幾百人全部被殺。瑣高也被綁上,史思明押著他送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處。
  張守珪嘖嘖稱奇,直說是“奇功奇功”,立馬升為折沖將。至于挪用公款的“小事”,誰也不敢也不會再提。就此,可見史思明的膽略,比楊子榮智取威虎山不差。而且楊子榮是文學人物,史思明事跡則見于信史。但其兇狡殘忍,也由此可見一斑。
  天寶初年,史思明頻頻立軍功,升至將軍,主管平盧軍軍務。有次因公事入朝面見唐玄宗,賜座交談,玄宗很器重這個胡人邊將。知道他當時已經有四十歲,玄宗還撫其背勉勵他:“卿貴在后,當大器晚成。”皇帝金口,馬上就升遷為大將軍、北平太守。天寶十一年,安祿山又推薦他為平盧節度都知兵馬使。
  安祿山造反后,史思明一軍為先鋒,開始所向皆捷,攻陷饒陽諸郡。一直到天寶十五年初,他才在常山被李光弼、郭子儀合軍擊敗,逃至博陵。
  本來叛軍就要被李光弼攻滅,忽然哥舒翰兵敗潼關的消息傳來,李光弼回軍,史思明躡后追擊,大破唐軍劉正臣部。由于史思明所率兵士是安祿山叛軍的精銳的部分,他們乘勝進擊,攻撥常山、趙郡、河間,大破顏真卿部下和琳的一萬二唐兵。
  接著,史思明又率部攻下清河。在信都,史思明又把老上司烏知義的兒子烏承恩包圍在城里,掠其母、妻、兒子。不得已,烏承恩投降,史思明“與之把臂飲酒”。由此,可見他還念一些昔日的舊情。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史思明包圍李光弼駐守的太原城,最后反被李光弼用“地道戰”打得大敗。當年十月,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等人殺死,史思明頓起自立之心。
  鄴郡一戰,安慶緒困守孤城,史思明率十幾萬軍起來,大敗唐軍,進而又殺掉安慶緒,并統其眾。
  混亂之際,史思明手下參謀耿仁智勸他向唐軍投降,由于當時形勢未明,史思明假裝答應。唐廷封史思明為歸義王、河北節度使。雖然假裝歸降,史思明“外示順命,內實通賊”,不斷招兵買馬,引起唐肅宗警覺。乾元元年(公元758年)5月,以烏承恩為副使,派到史思明軍中作“策反”工作,想伺機殺掉這個居心叵測的反賊。李光弼也對烏知思嚴加囑托,派他趕快行事。

//

---------------
九重城闕煙塵生(23)
---------------


  烏承恩是個草包,晚上多次打扮成婦人,夜入諸將家里“策反”。沒想到這些蕃將出身的將領對史思明很忠心,轉頭向史思明告發。
  由于沒有實證,史思明也下不了手。在賓館之中,史思明在烏承恩床下埋伏兩個人。夜見,烏承恩與兒子密談,說:“吾承上命除此逆胡!”床下兩人聞言突出。
  史思明馬上帶兵抓住烏承恩,搜出李光弼的書信以及寫有應該誅殺的叛將名單。史思明等賊將大怒,大呼:“我們都投降了,怎么還對我們這樣!”烏承恩是個松包,咕咚跪下,說這些都是李光弼指使他干的。史思明大怒,殺掉烏承恩和他兒子以及從屬兩百多人,重新反叛。史思明的參謀耿仁智勸他不要反復,這個賊頭親手用棍擊碎這個跟了他三十多年的參謀的腦袋。
  乾元二年正月(公元759年),史思明僭稱大圣周王。五月,更國號大燕,自稱應天皇帝。
  史思明部下兵將是安史叛軍中最殘暴的隊伍,每攻陷郡城,都殺光老弱男丁,以壯丁為挑夫,把婦女奸淫殆遍,兇淫無比。魏州一役,史思明軍一天就殺掉三萬多人,平地流血數日。稱帝之后,他又派間諜揚言自己軍士思歸,誘騙唐軍決戰。大太監魚朝思想立大功,力勸唐肅宗下令各軍進攻。不得已,李光弼等人出戰,唐軍大敗,河陽、懷州等軍事要地盡歸于史思明。
  人做孽,不可活。史思明乘勝攻陜州,被唐軍擋在姜子坂一帶。出戰不利,退守永寧。史思明下令筑三角城,約期一個月時間筑成,以貯備軍糧。其子史朝義率軍士苦干,城筑好后,未及泥抹外墻。史思明巡視到此,大怒,把史朝義、駱悅等大將召至面前,想殺掉他們以立軍威。史朝義戰戰兢兢,深知兇殘的史思明完全沒有父子之情,哀求說:“兵士太乏累,歇一歇馬上就上泥。”史思明喝斥道:“你愛惜屬下,就敢違我將命嗎!”立馬城下,目視兵士上泥,“斯須而畢。”臨走,史思明沖史朝義大罵:“等我攻克陜州,斬卻此賊!”
  史朝義大懼。駱悅等人也因兵敗懼誅,力勸史朝義先下手。史朝義不敢答應,駱悅等人就威脅說要投降唐軍。史朝義思慮再三,點頭示諾。
  當夜,史思明宿營中,其親信曹將軍率人守衛。史朝義等人召他來說明行事目的,曹將軍“不敢拒”。夜半時分,史思明因夢驚醒,據床惆悵。他平時特別愛聽優人唱曲,吃飯睡覺都有幾個戲子不離左右。由于他為人殘忍,殺戮為常,這些戲子心中也十分恨他。見他驚起,幾個人忙問原因,他說:“我剛剛夢見河里的沙洲上有群鹿涉水而至,鹿死水干。”說完,就起身上廁所。幾個戲子偷偷說:“鹿者,祿也;水者,命也。此胡命祿都到頭了!”
  正說話間,駱悅等人提刀闖入,不由分說就劈死數人,逼問史思明所在,余人忙指廁所方向。史思明聽見臥帳內響動不對,翻墻而出,騎馬剛跑到馬槽處,被追趕而來的兵將射中胳脯,滾落馬下。史思明忍住痛,問“何人造反?”,有人答稱是懷王(史朝義)起事。史思明老奸巨滑,哀求說:“我早上說錯話,才有現在這等事。你們別這么快就殺我,等我攻陷長安再殺我不遲。”一失往日兇暴之態,史思明連聲乞命。轉頭看見耷拉著腦袋的親信曹將軍,史思明又大罵:“這胡誤我!這胡誤我!”駱悅揮手,兵士把史思明捆個結實,幽禁在柳泉驛。
  史朝義心驚肉跳,見到駱悅等人復命,還連問:“沒有驚動圣人吧?沒有傷著圣人吧?”諸將回答說“沒有”。一行人偽造史思明詔書,史朝義繼位,并殺掉在外統軍的史思明親信大將周摯等人。為絕后患,駱悅等人先行動手,用繩子勒死了這位動輒就要人命的老上司史思明。
  比起史思明,史朝義為人寬厚,但沒有什么政治手腕。安祿山手下各大將本來就與史思明平起平座,史朝義繼位,眾人更不拿他當回事。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十一月,郭子儀、李光弼、以及仆固懷恩帶來的回紇兵合軍,在邙山與史朝義軍大戰,大破賊軍,斬首一萬六千,生擒四千多,降三萬兩千,叛軍精銳皆盡。此后,史朝義在四十多天內八戰八敗。最后,被仆固懷恩的兒子仆固瑒率軍包圍在莫州。
  寶應二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義在莫州城內大閱諸兵,準備做最后殊死一戰。其屬下田承嗣勸他說:“陛下您不如攜精銳將卒還至幽州,與李懷仙的五萬兵相合,再掉頭來戰。為臣我替您死守此城,等你帶兵來我們內外夾擊。”
  史朝義輕信,當夜帶精兵五千突圍。臨行,握著田承嗣雙手,以存亡為托。田承嗣叩首流淚,樣子極其“忠義”。已經上馬,史朝義又回頭,說“全家百口,老母幼子,全托付給將軍您了!”田承嗣深深下拜,淚眼不干。
  史朝義剛出城,田承嗣就召集諸將,說:“我們起事以來,攻破河百一百五十余城,毀人墳墓,燒人房屋,掠人金帛,壯者死鋒刃,弱者填溝壑。事已至此,大軍圍城,但自古禍福不常,或能轉危為安。明天我準備出降,諸位以為如何?”諸將知大勢已去,都連忙稱是。
  黎明,賊兵在城上高喊:“史朝義半夜跑掉,趕快去追!”唐軍不信。田承嗣就把史朝義老母及妻子兒子全都綁上押送到仆固處瑒,諸軍才知田承嗣是真降,輕裝縱馬,追殺史朝義。

//

---------------
九重城闕煙塵生(24)
---------------


  史朝義跑到范陽,精疲力竭。李懷仙授命其部下李抱忠閉城不讓史朝義進城,說:“你們史家人對天子時降時叛,沒有恩信可言,以后又要干什么呢!”史朝義乞求說兵饑無糧。念在舊日情誼,李抱忠派人送糧于開闊地。“朝義飯,軍亦飯,飯已,軍子弟稍稍辭去。”見周遭軍卒皆散,史朝義也沒辦法,只能流淚大罵“田承嗣老奴誤我!”單人獨馬,就近轉了幾個地方,皆遭閉門羹。最后,史朝義又跑回幽州,自殺上吊而死。平心而論,史懷義還真不是特別壞的人。李懷仙斬其首送于長安。至此,史思明父子僭號四年而滅。
  安史之亂,至此告一段落。史臣說得好:“彼(安祿山、史思明)能以臣反君,而其子亦能弒殺其父,事之好還,天道固然!”
  雖然安祿山、史思明兩個叛賊只折騰了七年,但使中原板蕩,千萬生命死于軍亂,與之而來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政以及黨爭之禍,最終把赫赫盛唐推上了不歸之路。錢起的《廣德初鑾駕出關后登高愁望二首》,正好用來做偉大唐朝由盛至衰的總結:
  長安不可望,遠處邊愁起。輦轂混戎夷,山河空表里。
  黃云壓城闕,斜照移烽壘。漢幟遠成霞,胡馬來如蟻。
  不知涿鹿戰,早晚蚩尤死。渴日候河清,沉憂催暮齒。
  愁看秦川色,慘慘云景晦。乾坤暫運行,品物遺覆載。
  黃塵漲戎馬,紫氣隨龍旆。掩泣指關東,日月妖氛外。
  臣心寄遠水,朝海去如帶。周德更休明,天衢佇開泰。

//


梅毅 2013-08-20 13:20:05

[新一篇] 帝國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 天潢貴胄橫空出世

[舊一篇] 帝國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