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崇文宣武,徒留混賬東西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今天早上,在老北京看來是個噩耗的消息終于傳來:國務院正式批覆了北京市政府關于調整首都功能核心區行政區劃的請示,同意撤銷北京市東城區、崇文區,設立新的北京市東城區,以原東城區、崇文區的行政區域為東城區的行政區域;撤銷北京市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就是說曾經有過的北京崇文、宣武二區從此消失,代之的是原本就有的、只有方位而沒有特色的東城區、西城區。
  
  在這個城區調整的理由當中,其實還是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地方。例如調整的理由當中有這么一條:有利于加強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舊城保護任務由四個區承担,不利于統一建設、管理和整體保護。區劃調整后可以集中力量加快老城區改造,加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力度——我們都知道,老城區保護與我們這里所謂的拆遷式“改造”根本就是南轅北轍,當年北京雄偉的城墻變成了如今的二環路就是一例,更別說這些年房地產過熱而造成的老城區消失了。把加快老城區改造與加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力度放在一起,就像把鹿放在老虎的籠子當中,說這就是保護野生動物一樣不靠譜。
  
  至于說所謂精簡機構之類的理由,我們也還是報之以一笑為好。除了大領導可能少了幾個職位之外,連大領導的副職都不會少上一個,因為區域還是那么大、管的還是那么多,人家也說了,現有結構不動。要是現在的結構什么都不動,這能有什么用呢?1+1從此等于1.8了?
  
  其實對于這些我個人倒是不太有興趣去批判之,因為這種荒唐事畢竟太多了,合并兩區即使在北京這樣的地方進行,也不妨是看做所謂的“下很大一盤棋”的京城版,完全不值得期待或者不期待。但對于這個合并之后的名字,我倒是覺得有如扇了文化的一個耳光。
  
  自打小時候我們上學時就學過,首都北京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原本還有個全世界人民都向往的地方,后來覺得這么說實在有點太不要臉,所以就沒有了。但其他幾個中心的說法還是留存著的。政治、經濟中心還好理解,什么叫做文化中心呢?
  
  在我心中,北京的文化是那種無處不在的東西。無論是西山晴雪還是銀錠觀山、無論是鐘鼓樓的巍峨還是四合院的寧靜,在那些夏日午后的蟬聲中昏昏欲睡的胡同當中,也在紅墻碧瓦的故宮、頤和園里。北京之所以是北京,是只有它能夠崇文(區)、宣武(區),能夠號稱自己德勝(德勝門),這種文化的意向包含在了地名當中。
  
  不能崇文宣武,徒留混賬東西——并不是東城、西城這種稱謂不合適,但北京需要有那種文化所萃的地名,才能保證它的文化傳承。如果北京城里全是東方廣場而沒有了恭王府的話,這就已經不是北京了。
  
  而更為諷刺的是,我們投入數千萬元建立了一個網絡孔子學院,投入更多的錢滿世界建立這種學院的實體。但到了我們自己的家里,所有的瓶瓶罐罐都已經被打破無存,連那些名字都只能在歷史書上去尋找了。一個偌大的京城,居然留下的只是兩個表示所處方位的城區。我們自夸的悠久文化與精致的、足以號稱文明古國的東西,難道只是存在在古代與后世的書籍當中么?
  
  我們在歷次的所謂改造中,已經失去了這座被八國聯軍侵略者都贊嘆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城”,現在,即使連這個城市尚存的一絲文化韻味,都要被經濟發展良好東城、西城奪去么?我不知道什么才能真的算文化的罪人,但我知道毀滅文化者,必然是一個民族的罪人。

──轉自中國新聞周刊網站


五岳散人 2010-07-15 08:32:58

[新一篇] 蔡定劍:被誤讀的新加坡

[舊一篇] 一個大陸人的臺灣初體驗(組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