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孫子》 第四講 作戰第二 附錄:春秋戰國的武器(1)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武器分殺傷性和防護性。
    殺傷性武器,春秋戰國,主要是戈、矛、劍、戟、弓矢,還有殳、鈹和弩。
    防護性武器,主要是甲胄和盾。
    武器有長短,劍是短兵,戈、矛、戟、殳是長兵。長兵本身,也有長短。短者,只有一米來長,不足身高;長者,為身高的一倍半,甚至兩三倍,特別是車兵所用,長度必須超過馬頭,才能發揮實效。但長兵,很少超過身高的三倍。超過三倍就不好用了。這是近戰的武器。
    弓矢和弩是遠程的武器。
    下面做點介紹:
    (一)近戰的殺傷性武器。
    (1)劍。早期是匕首式短劍,來源是北方的草原地區,既是吃肉的餐具,也是護身的武器。劍和刀是一類,區別只在單刃和雙刃。古人所謂“輕呂”、“徑路”,就是這類刀劍。春秋末年,開始流行長劍。長劍,特別是質地精良的寶劍,反而出于南方,主要是吳、越和楚。長劍出,短劍也不廢。長劍便于戰斗,短劍利于護身,還可以搞恐怖刺殺,都是便于貼身使用的武器,故戰國秦漢,武士往往身佩刀劍。
    (2)戈。戈是勾兵,類似農器中的長鐮。戈頭,商代的戈是一字形,前有鋒,下有刃(叫援),后有柄(叫內),類似短刀。周代的戈是丁字形,為了便于綁縛和固定,還增加了下垂的部分(叫胡)。
    (3)矛。矛是刺兵,短矛叫,長矛叫錟,丈八長矛叫矟,即曹操橫槊賦詩的槊。矛頭,樣子變化很多,和矢鏃有類似性,可以比較研究。矛柄(叫柲)和戈柄(也叫柲)不同,戈是弧線打擊,和斧柄一樣,只有做成扁的,才利于控制鋒刃打擊的方向,矛只用于刺,柄是圓的,才方便。
    (4)戟。戟是戈、矛合一的器物。戈、矛可以分鑄,也可以合鑄,還有把多個戈頭裝在一個柄上的例子。戟矛叫刺。戰國晚期,戟的戈部,援、內左右上揚,都有刃,叫雞鳴戟。戈、戟是和車戰匹配,很有中國特色,但車戰式微,隨之衰亡,《武經總要前集》沒有這類武器。
    (5)殳。音shū,屬于棒類,后世叫棒(《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三)。它分三種,一種有錘狀的銅箍和上出的矛刺;一種也有這兩樣,但錘狀銅箍上還有旁出的刺,類似宋代的狼牙棒;還有一種完全不同,只有管狀的銅頭,無鋒,曾侯乙墓的遣冊叫“晉殳”。
    (6)鈹。音pī,是把短劍裝在長柄上,類似現代的刺刀,后世叫槍(《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三)。鈹流行于戰國時期,南北方都有,尤以趙、秦發現最多。這些發現,趙鈹無鐔,秦鈹有之,古人把有鐔的鈹叫鎩。
    (二)遠程的殺傷性武器。
    (1)弓矢。古人叫長兵,是可以遠距離殺傷的武器。弓矢最古老,舊石器時代就有。木石是最古老的武器,弓矢就是木石并用(當然,更原始的矢是木矢)。盛矢的器具叫箙,盛弓的器具叫韜。
    (2)弩,是一種奇妙的發明,學者認為,可能是受捕獸器啟發。我國,公元前4世紀,弩已流行。這種武器的起源地,可能在亞洲,特別是長江以南。歐洲使用弩,年代比較晚,學者懷疑,是從亞洲傳入,早期線索,不太清楚,明確可考的,是10—11世紀的弩。這種晚期的弩,可能是從阿拉伯傳入。弩和弓不同,它有弩臂置矢,弩機控弦,望山瞄準。過去,武舉應試,要考張弓的臂力。但強弩,手拉腳踹肚子頂(即所謂蹶張),人力難以拉開,還使用帶絞車的弩床。弩床,可以用一個弩機控制多個弩弓,叫連弩。連弩,射程遠,準度高,對付北方民族的馬隊沖擊,特別有效。現代的槍,就是弩的后裔,準星等于望山,扳機等于鉤牙。火器出現,騎兵衰落,正是這種反制武器的延續。
    (3)鏃。鏃即箭頭,石器時代,所謂細石器,很多就是石鏃。青銅時代用銅鏃。后來,還有鐵鏃。鏃多種多樣,帶骹的,帶的,有翼的,無翼的,雙刃的,三棱、四棱的,方的圓的,厚的薄的,各有各的用途。演習用的箭,前面是鈍頭,宋代叫撲頭箭。
    (三)防護性武器。
    (1)甲。古代各國,都有自己的甲胄,大同小異。希臘、羅馬的步兵,分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重裝步兵,上身穿前后兩片的銅甲:胸甲和背甲,好像烏龜殼,小腿上有脛甲,比較笨重;輕裝步兵的甲,是用銅片綴合,比較輕便。這是最基本的兩種。羅馬人還使用鎖子甲,一般認為,這種甲是來源于凱爾特人,但更早的來源是斯基泰人。它比第二種甲更輕,更適體。中世紀早期,歐洲流行鎖子甲,這是帶蠻風的甲,特點就是輕便。14—15世紀,情況轉回去,騎士又改穿笨重的盔甲,各種鐵制的盔甲(黑盔甲、白盔甲),把全身上下,每個部位都遮起來。我國也有這三類甲。第一類,叫兩當鎧,最早的樣品是西周時期的。第二類,學者叫札甲(用甲札編綴,故名),發現最多。戰國秦漢,出土發現,主要是曾、楚二國的皮甲(即革甲)。革是古代護具的主要材料,人用,馬用,車也用。漢代的金縷玉衣,古人叫玉匣或玉柙,其實就是玉甲。鐵甲,也叫玄甲,類似西方的黑盔甲。鎖子甲,傳入甚早,三國叫環鎖甲,估計是從西方傳入;唐代叫鎖子甲,是從粟特進貢。另外,還有木甲、布甲和紙甲(南方,鐵甲容易長銹,所以用這類甲)。古人把多層的布或紙縫在一起,或壓塑成形,道理略同防彈衣。防彈衣,不是硬碰硬,而是以柔克剛,最高明。由于手制火器(槍)的出現,17世紀后,甲胄在歐洲被淘汰,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發明鋼盔(helmet),第二次世界大戰發明防彈背心(bulletproof vest),還是盔甲(armor)的遺產。
    (2)胄。即后世的頭盔,有銅胄、革胄和鐵胄。革胄和鐵胄,出土發現的胄,有些也用甲札綴聯。胄,也叫兜鍪。學者認為,兜鍪是突厥系統的外來語。
 


李零 2013-08-21 15:29:37

[新一篇] 我讀《孫子》 第四講 作戰第二 作戰第二(8)

[舊一篇] 我讀《孫子》 第四講 作戰第二 附錄:春秋戰國的武器(2)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