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31)——“二二事件”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4月10日

“西安事變”后,南京軍事法庭判張學良有期徒刑10年,后來蔣介石出面特赦張學良。不過,獲得特赦后的張學良卻仍被“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引起西安之“三位一體”——東北軍,西北軍和中共的強烈不滿,他們紛紛指責蔣介石背信棄義,甚至決定若蔣介石不放張學良回陜,則不惜一戰。另一方面,蔣介石軟禁張學良后,何應欽在甘、陜部署了25個師,并于1937年1月初再次逼近西安,中共則一邊讓駐上海的中共全權代表潘漢年繼續同國府談判(潘漢年自中共1936年5月5日發表《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后,即代表共產國際和中共先在上海與張沖會商,后又在南京與陳立夫談判),一邊將紅軍主力集結到西安以北地區,準備支援東北軍和西北軍,同時又“反復無常”的電令西路軍東返以策應。1937年1月,中共接管了西北軍駐防的延安,中共中央從此遷至這里。

1937年1月5日,楊虎城及東北、西北軍將領致函蔣介石表示抗議。為了分化瓦解“三位一體”,1月9日,蔣介石提出甲、乙兩個方案,甲方案基本內容為:一、東北軍移駐甘肅;二、十七路軍移駐涇渭河以北;三、紅軍仍回陜北,防區另商;四、中央軍進駐潼關至咸陽一線;乙方案大致是:一、東北軍調駐安徽;二、十七路軍調甘肅;三、紅軍仍回陜北;四、中央軍進駐西安和陜西。對蔣介石來說,他是希望東北軍、西北軍接受乙方案,但張學良卻盼東北軍接受甲方案,使三軍得以靠拢,西北局面尚可維持,不致被各個擊破,他自己也返陜有望。

1月10日,周恩來在致張學良函中說:“只要中央軍不向此間部隊進攻,紅軍決不參加作戰。若進入潼關之中央軍必欲逼此間軍隊,為自衛而戰,則紅軍義難坐視。”。次日,周恩來又寫信給蔣介石,慷慨陳詞,要求中央軍盡快撤出陜甘,釋放張學良回西北主持大局。1月14日,周恩來與楊虎城商定:只要中央軍一發布進攻令,紅軍即向富平、蒲城開進支援關中。1月15日,楊虎城接到張學良來信,信中說:“關于改組政府及對日問題,準我等可在三中全會提出公開討論;關于兩案,盼兄等速即商討,下最后果斷。”。周恩來向楊虎城建議“堅拒乙案,對甲案可基本接受。1月16日,三方面會議決定:持和平方針;聯絡各方共同向即將召開之國民黨三中全會提出改變國策;防區分配與營救張學良同時進行;再決定派員去溪口見蔣。

1月17日,西安代表李志剛(西北軍)、鮑文越(東北軍)到溪口見蔣介石。蔣介石說:“張漢卿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再三表示要跟著我讀書、學習、修養,他自己不愿回去,你們也不能強迫他回去……西安方面必須按照南京提出的甲、乙兩案,擇一執行。”。鮑文越聽后非常失望,立返西安,李志剛則向蔣介石報告“西安群情憤激,東北軍、十七路軍團結一致,張先生若不能回去,他們要打仗。”。蔣介石說:“他們要打仗呀,要打就打,我早就準備好了”,“要打的話,我在幾天以內就可以消滅他們。”。于是,李志剛攜蔣介石致楊虎城的信函返回西安。

1月23日李志剛再來奉化見蔣,蔣介石又說,如果要戰,很短的時間就能消滅他們,并限西安于24日前答復并派代表至潼關與顧祝同談判,同日,楊虎城給出了答復,隨即派代表赴潼關談判。1月26日,潼關談判開始,這次談判只涉及到軍事問題,政治問題則留到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解決。至1月30日,談判已大致結束,西安接受甲案,東北軍7天內將渭河南岸部隊撤到北岸。

在潼關談判期間,談判的進展情況不斷傳到西安,東北軍少壯派聽到后異常不滿,因為無論是甲案還是乙案,張學良都回不來。此前兩周,對和戰問題,東北軍高級將領與少壯派的分裂已非常明顯,東北軍、西北軍少壯派聯合起來,堅決反對在張學良未被釋放前和平解決,其中應德田、苗劍秋、孫銘九3人成為東北軍少壯派的領袖,他們在基層干部中由下而上的發起簽名運動,要求營救張學良,不惜一戰。此外,這三個人還認為,東北軍高級將領,尤其是67軍軍長王以哲,放棄營救張學良是想取而代之。

1937年1月27日晚,東北軍青年軍官應德田等50余人向周恩來請愿,堅決主張等張學良回來后再撤兵,并要紅軍支持。周恩來解釋道:如果我們堅持,那么蔣介石一定不會放人,這樣就會引起戰爭;戰爭一起,張學良就更回不來了,甚至會造成混亂的局面,團結抗日的前途將不堪設想;只要我們“三位一體”堅持下去,張學良遲早會回來的。不過,少壯派并沒有被周恩來說服,苗劍秋連哭帶鬧說:“你們不幫助我們打仗,咱們就先破裂。”,孫銘九則跪下邊哭邊請紅軍出兵。萬般無奈下,周恩來才答復去紅軍司令部商量一下。

1月30日,周恩來、葉劍英、博古趕往紅軍司令部,與洛甫、彭德懷、任弼時、楊尚昆、左權等開會商定:只要東北軍、十七路軍兩方意見一致,紅軍可以暫時保留自己的意見而支持他們的主張,跟他們一起打,并電呈中央。隨后,毛澤東、朱德等回電:“我們與張、楊三位一體,應當同進退。”。當晚,周恩來趕回西安轉告楊虎城及兩軍少壯派軍官。

在此期間,東北軍團長以上軍官40余人在渭南開會,王以哲因病缺席,由董英斌代替主持。會上,何柱國首先發言,報告了潼關談判的進行情況,并力主和平解決,爭取南京方面釋放張學良。這一主張立即遭到應德田的反對,他堅決主張“不放張學良,即與中央軍拼死一戰”,與會者群起響應,當場簽名,無一人拒簽,于是戰爭便成為決議。

身為東北軍元老派的王以哲、何柱國等高級將領認為,與中央軍一戰則掀起內戰,不但無勝利的把握,更有違“兵諫”的初衷,可能更難獲得張學良的釋放。接著,王以哲等派飛機到蘭州將于學忠接到西安,因為名義上東北軍是由于學忠領導的。1月31日晚,楊虎城、于學忠、王以哲、何柱國、周恩來等在王以哲的寓所開會,旁聽者有應德田等人,會議由楊虎城任主席。在這次會議上,“渭南會議”所做的主張決議被推翻,與會者一致同意主和,先撤兵后救張,應德田等也未在會上提出抗議。

這一階段,西安城內謠言甚多,局勢十分緊張。1937年2月1日晚,西安街頭已經貼出了“除奸”的標語,應德田還宣布了王以哲、何柱國的罪狀,說他們暗通南京、收了蔣介石三百萬的賄賂,要取張學良而代之。2月2日上午,少壯派突然下手,特務團于文俊連長率隊闖入王以哲的住宅,開槍殺死67軍軍長王以哲,當時王以哲正臥病在床,不能自衛,身受九槍而死,其副官宋學禮也在寓所被槍殺。何柱國因事先逃到楊虎城公館躲避而幸免于難。當日,被殺者還有“剿總”參謀處長徐方,交通處長蔣斌,西北軍交通處長黃念堂。這就是所謂“二二事件”。

事件發生后,身在渭南的劉多荃師長和高崇民緊急研究對策﹐高崇民認為必須先制止楊虎城的動搖﹐然后令孫銘久等退出西安。于是,劉多荃立即命令他的一個團開回臨潼﹐擺出進攻西安的架勢﹐并聲言要為王以哲復仇。在此形勢下,楊虎城決定令孫銘久等離開西安,并派李志剛﹑鮑文樾于2月2日夜趕赴潼關進行和平簽字。2月3日晚,劉多荃所部開始由渭南撤出,4日全部撤至渭河北岸,與繆澄流的五十七軍靠拢。繆、劉在高陵會合后,即宣布接受乙案,東北軍遂被調離西北。

此后,東北軍陷于分裂,“三位一體”宣告瓦解,蔣介石達到了分化消滅東北軍、西北軍的目的。不久,楊虎城被迫出國考察,西北軍也被分散。至此,“三位一體”中除中共尚有實力,可與南京討價還價外,東北軍和西北軍都已無力再向蔣介石提任何條件了,只能一切聽命中央。事后,中共也十分后悔沒能很好的處理這次危機,以致讓自己失去后盾,孤軍奮戰,力不從心,委曲求全,節節退讓,勉強維持國共休戰的狀態。如果不是后來日軍急于發動“七七事變”,掀起中國全面抗日,“西安事變”所達成的國共休戰狀態能否繼續維持實在是難以預料,因此,可以說“二二事件”幾乎造成“西安事變”前功盡棄,而張學良遭終身囚禁也與此事件有直接關系。


三鑒齋 2010-07-20 15:01:25

[新一篇] 民國百年(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30)——關于“西安事變”的結束語

[舊一篇] 民國百年(六):對日作戰的艱苦八年(1)——“西安事變”后的國共和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