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作品原文
一條古時水,
劉叉《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詩意圖
  劉叉《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詩意圖[2]
向我手心流。
臨行瀉贈君,勿薄細碎仇。[3]
詩文解釋
  
寶劍在握,猶如貫注古今的流水在我手心流注。臨別之時把它奉贈給你,希望不要用它去報一己私仇。[4]
詞語解釋
水:比喻劍。[4]
詩文賞析
臨行贈別,詩人贈送的并不是楊柳枝,反而是一柄長劍。贈劍之意不是用其來「薄細碎愁」,而旨在用它來建功立業。用心良苦,情意殷殷。[4]
以流水喻劍,早已有之。但以水劍之喻作為主線貫穿全篇者并不多見。「水、流、瀉」環環相扣,給靜態的劍賦予了詩意的動感效果。[4]
 
這是劉叉在贈劍給友人時寫的一首小詩。詩之獨特處,在于通篇以水比劍。本來以明澈的秋水比喻閃閃發亮的劍光,古人早已有之。如《越絕書》說:“太阿(寶劍名)劍色,視之如秋水。”后來也有以水比劍以至直接將劍稱呼為水的。如李賀詩:“先輩匣中三尺水,曾入吳潭斬龍子。”(《春坊正字劍子歌》)劉叉這首詩不只是在一二句詩中將水與劍相比擬,而是把水劍的比喻作為一個基本構思貫通全篇,更是別開生面。[3]
“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說得很口語化,而頗有詩味:詩人不直說這是一把古代傳下的明晃晃的寶劍,而說成“一條古時水”;不直說寶劍“拿”在我手里,而是循著“水”的比喻拈出一個“流”字,說一條水向我手中流來,從而使得原來處于靜態中的事物獲得了一種富有詩意的動感。這種從對面著墨的寫法,較之平鋪直敘多了一層曲折,因而也就多了一種風趣。[3]
第三句還是循著以“水”比劍的基本構思煉字。劍既似“水”,所以不是一般的“奉贈”、“惠贈”,而是扣緊“水”字,選用了“瀉贈”。我們仿佛看到了一條流動著的“水”,流到詩人手里,又瀉入朋友掌中。如果直說成“我把劍送給你”,那就情韻全失,索然無味了。[3]
以上三句寫贈劍,末句是在贈劍時的殷勤囑咐。“薄”,是迫近的意思。這一句是說不要為了私人的小仇小怨用這把劍去作無謂的爭斗,弦外之音是應該用它來建立奇功殊勛。白居易在《李都尉古劍》詩中寫道:“愿快直士心,將斷佞臣頭;不愿報小怨,夜半刺私仇。勸君慎所用,無作神兵羞。”可以用來幫助理解末句沒有明白說出的這一層意思。
 
劉叉,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自稱彭城子,河朔(今河北一帶)人。主要活動在806年——820年期間(唐憲宗元和時期)。家境貧寒,常穿破衣木屐。他以“任氣”著稱,喜好評論時人。曾因酒后殺人,四處逃亡。等到朝廷大赦,就改為發憤讀書,后來寫得一手好詩。他聽說韓愈接納天下的讀書人,就去投奔,作《冰柱》、《雪車》二詩獻給韓愈。但劉叉也不是那種習慣于低三下四地寄人籬下的人,因此與其他門客不和,拿著韓愈作墓志所得的酬金離去。后來回到齊魯一帶,不知所終。[

 


李賀 2013-08-28 19:04:59

[新一篇] 致酒行 李賀

[舊一篇] 香港人的臺灣情懷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