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于歐美半個世紀的后現代主義思潮進入中國十幾年來,由最初的陌生到認識,由簡單的否定到真正進入探討,至今已開始形成一種可觀的后現代主義研究的文化勢頭,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后現代主義興起的社會文化背景和理論淵源、基本內容和理論特征等,進行了學理上的分析;二是對后現代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現代化進程及馬克思的關系等,也開始予以關注和研究,提出了各種值得思考的問題和觀點,由此構成了一幅后現代主義研究的文化景觀。本文僅就第一個方面的研究擇要作一綜述。
一、關于后現代主義的界說
這個問題即使在西方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界說,其原因在于后現代主義并不是一個統一的流派或理論,它包含著各種各樣以至相互矛盾的思想,因此,對后現代主義很難給予一個明確而嚴格的界定。或許,一旦給出一個統一的定義,它就不再屬于后現代主義范疇了。所以,在中國后現代主義研究中關于后現代主義的解釋也是多方面的、多樣化的。大體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第一種觀點認為,后現代主義是一場圍繞著某些術語、話題和觀點而展開的爭論,因此,所謂后現代主義,不過是一種眾說紛紜的后現代話語。首先,后現代主義不是傳統認識意義上的概念,而是一個當代解釋學的概念。它所面對的是一個文本世界、語言世界、知識世界,它所探討的不是客觀世界的問題,而是通過語言建構起來的整個人類知識的合理性問題。所以,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話語,信奉的是“語言游戲論”。其次,后現代主義話語眾說紛紜,如哈桑的后現代主義首先是一種問題的存在,是指區別于傳統和現代主義的一些文化潮流和人生態度。杰姆遜則把后現代主義理解為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理解為一個文化的歷史分期概念,一個描述性范疇。利奧塔德的后現代主義則用來表達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知識狀態,一種對“元敘事的懷疑態度”,一種非同一性的精神,一套蔑視限制,專事反叛的價值模式,一個分析性和評價性范疇,等等。
第二種觀點認為,后現代主義是一種文化傾向,是一個文化哲學和精神取向的問題。信息時代的高科技發展帶來了合法化危機,導致一種反文化、反美學、反文學的極端傾向,生命的意義和文本的深度歸于消失,消費意識彌漫,商品意識普遍滲透。于是,形成了以復制化、消費化、平面化價值取向為表征的后現代主義文化。
第三種觀點認為,后現代包含兩種含義:一是從社會科學角度指稱的“后工業社會”;二是從哲學、藝術和文化角度指稱的“后現代主義”,它是一種對現代文化加以批判和解構的文化運動,以懷疑、批判和摧毀現代文明的科學理性標準為目標,強調所有文化和思想平等自由地并存發展。
第四種觀點認為,后現代主義是一種匯集了多種文化、哲學和藝術流派的龐雜的文化思潮。就文化哲學而言,后現代主義包括新解釋學、接受美學、解構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如果說,解構主義、女權主義是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積極推動力量,那么,西方馬克思主義則是后現代主義中一股激進的批判力量。各派觀點互相交叉乃至對立,構成了思想家不同的身份認同:德里達、利奧塔德、哈桑、斯潘諾斯等積極推進后現代主義,可稱為后現代主義者;哈貝馬斯、杰姆遜、伊格爾頓等批判抵制后現代主義,可稱為后現代主義的批判者;羅蒂、佛克馬、洛奇等對后現代主義進行客觀研究,是對后現代主義保持清醒認識的學者。推進、批判、研究的合力,共同構成了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
第五種觀點認為,后現代主義是對現代社會和現代化理論的文化哲學批判。它有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一種是以歐洲大陸為背景的懷疑的后現代主義,它批判現代社會造成的異化、殘酷和失望、歧義,對后現代主義抱否定的悲觀態度,認為現代社會的破壞使后現代社會成為一個支離破碎、病態、毫無意義、空洞、沒有道德準則、一團混亂的社會;另一種是以北美為背景的肯定的后現代主義,它批判現代社會的種種弊端,對后現代社會抱樂觀態度,或訴諸積極的政治行動,或倡導新世紀宗教,或鼓吹新的生活方式,選擇新的道德準則,進行新的社會運動,積極尋求一種靈活的、試驗性的、非意識形態的哲學本體論的智性實踐。
第六種觀點認為,后現代主義是西方后工業社會出現的一種含混而龐雜的社會思潮。它反映了當代人的社會觀、歷史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巨大裂變和認知視野及方法的根本變化,也反映了晚期資本主義的一些全新特征。新解釋學、接受美學、解構哲學、法蘭克福學派和女權主義構成其文化氛圍。它前期表現為“激進的后現代主義”,以徹底的否定精神破壞和摧毀現代世界及其思想體系,后期發展出“建設的后現代主義”,力圖以有意義的方式拯救支離破碎的世界秩序,通過有創造性的全新運動,建立一種與現代秩序有天壤之別的后現代世界。
第七種觀點認為,后現代主義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或后工業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但也可能以變體的形式出現在一些受西方影響和知識分子先鋒超前意識的發展中國家。它在某些方面表現為一種世界觀和生活觀。它又是一種敘事風格或話語,其特征是對“宏大的敘事”或“元敘事”的懷疑和對某種無選擇的崇尚。作為一種闡釋代碼和閱讀策略的后現代性并不受時空限制,可用于西方文學文本和東方文學文本的闡釋。作為與后工業社會和消費社會的啟蒙嘗試相對立的一種哲學觀念,它同時扮演著表現其合法性危機的后啟蒙角色。它還是東方和第三世界的批評家反對文化殖民主義和語言霸權主義,實現經濟現代化的一種文化策略。因此,對于后現代主義這個概念,應該消除其強烈的西方中心論色彩,使之變為具有全球意義的后現代性概念。
二、后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的關系
后現代是相對于現代而言的,因此,只有進一步把握后現代與現代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后現代主義的內涵。對于這個問題,論者們提出了如下一些或相近、或對立的看法:
第一種看法認為,后現代是現代的結束,而不是現代的繼續和發展。從時間意義上說,后現代與現代都與一定歷史時期相聯系,具有時代意義,后現代意味著后于現代。一般來說,現代始于17世紀,止于20世紀60年代,接著便是后現代的興起。在后現代,工業社會轉向后工業社會,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新特點、新矛盾,后現代主義就是對此反思的產物。從思想觀點上看,后現代主義是對現代哲學文化的否定和超越。它以新解釋學和解構哲學為標志,其一系列觀點與現代哲學完全對立,從根本上推翻了現代哲學的本體論見解和認識論見解。
第二種看法認為,后現代主義否定和攻擊現代主義,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超越和結束現代主義。事實上,它只是延續和深化了現代主義的某些觀點,并將之推向思想的極端。因此,后現代主義依然是現代主義的一種發展,因為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之間,雖然存在著某些斷裂,但后現代主義依然保存了現代主義的一些基本精神;所不同的只是將現代主義殘留的傳統形而上學的尾巴和理論幻想徹底清除了。
第三種看法認為,后現代主義是后現代社會,即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晚期資本主義的產物,從表面上看是與現代主義的對立甚至是對它的否定,但實質上,它孕育于現代主義的母腹之中,同現代主義相似,是對晚期資本主義的抗爭,是對當代西方世界的痛苦所作的畸形表達,只不過采取了一種比現代主義更極端的形式,即消解深度走向平面,以自身的無價值顯示世界的荒誕和無價值。因此,后現代主義并不是現代主義的中斷,相反,正是現代主義的回波余緒。
第四種看法認為,后現代主義是現代西方哲學的最后階段,它既含時間的意義,更意味著西方哲學必然結局的邏輯意義。可以說,后現代哲學是后期現代哲學,從后現代哲學的譜系來看,它與許多現代哲學流派有著明顯的淵源關系。其中,尼采、維持根斯坦、海德格爾對后現代哲學影響最大。從后現代哲學的問題來看,在主體性、反映論、主客關系、實在性、真理、方法論等許多基本問題上,后現代哲學都未超越現代哲學的問題和結論。相反,它加深了現代哲學的內部悖論和危機,結束了在既有的理論框架和思維模式內發展西方哲學的可能性。所以,后現代哲學標志著現代哲學的終結,但卻未能超越西方哲學的傳統和現實。
第五種看法認為,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后現代的“后”有兩重含義:一是要超越和壓抑現代主義本身,二是表明時代的線性發展已使現代主義顯得過時。而從時間維度上看,后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并未隔開,文化滲透著過去、現在和未來,后現代主義是在現代主義的母腹中產生、發展并得以掙脫的。后現代主義只有在與現代主義的關系中,才能把握其歷史和本質。后現代與現代之間不存在一種本質的差別,它是可以擦掉重寫的一種建構,這取決于闡釋者的理論視角。因此,所謂后現代主義就是對現代主義的重新“釋義”或“賦義”;或者說,后現代性就是對現代性一些特征的重寫。據此來看,利奧塔德和哈貝馬斯之間的論戰,以及70年代歐美學術界的“后現代主義論戰”,其首要意義就在于一種話語建構。在后現代話語的建構中,現代話語也同時得到積累和增值。由此可以說,后現代主義的意義不在于它與現代主義的對立,而在于它反映了現代主義的內在悖論。
三、后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征和理論意義
同現代主義相比較,后現代主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關于這個問題,有論者用“三個終結”來加以概括:一是“哲學的終結”,即思辨哲學和體系哲學的死亡。它要求結束幾千年來思辨哲學一統天下的局面,徹底擺脫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傳統。后哲學不再充當科學之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同其他文化形式一樣處于平等的地位。二是“真理的終結”,即絕對真理和理性原則的死亡。幾千年來的哲學以發現終極實在,建立絕對真理的知識體系為己任,后現代主義舉起反本質主義和反基礎主義大旗,從根本上否定了作為世界基礎而存在的終極本體及其絕對真理,倡導多元性、不確定性、無序性、矛盾性等。三是“人的終結”,即主體地位和人類中心的死亡。繼尼采喊出“上帝死了”,后現代主義又喊出“人死了”,提出反人類中心主義。在后現代主義看來,西方人本主義也是一種形而上學,它有三個致命的錯誤:賦予人普遍的理性本質,把人作為萬物的尺度;強調人作為思維主體具有自律意識和構成意識,得出人為自然立法的結論;在人類理性認識和社會進步之間劃等號,相信科學發展會推動社會進步。然而,后現代主義認為,西方文明的進程已證明啟蒙運動的失敗,科學理性的發展并未帶來人的自由和幸福,人類中心主義和主體性的張揚導致非主體化趨勢,需要給人重新定位。
也有論者將后現代主義的理論特征概括為三點:一是廣義的文化哲學運動,其首要任務是消解現代主義的負面影響,鼓吹“哲學的死亡”、“哲學的終結”。二是消解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對立的傾向,代表著二者合流的趨勢。它既批判科學主義理性的霸權化,也否定人本主義將非理性存在中心化。三是思維方式上的徹底反傳統、反權威的精神,倡導一系列與現代主義的主導觀念相反的后現代主義觀念,否定基礎主義、本質主義、表象主義。
還有論者把后現代主義的理論特征概括為反本體論、反認識論的立場,反中心性、反元話語、反二元論、反體系性的思維向度。在后現代主義那里,既反對人的境式本質說、主客二元性,不屑于對現實作出準確反映,又反對同一性、中心性和超驗價值觀,由此宣告人的死亡、作者的死亡和在場形而上學的終結,使任何本體論建構的企圖成為無法實現的夢想。與此相聯,后現代主義拆解一切具有中心指涉結構的整體性、同一性、確定性、永恒性、終極性,反元話語和元敘事,倡導差異性、多元性、內在性、暫時性、平面性,等等。
作為批判現代主義負面效應的后現代主義,其理論意義何在呢?現將論者的有關看法歸納如下:
第一,后現代主義在解構現代神話,倡導反本質主義、反基礎主義、反表象主義的過程中,體現了一種值得贊賞的知識態度。它反對絕對性的霸權和虛妄,揭露人道主義的內在虛構和暫時性,消解歷史進步觀念的盲目性。它試圖澄清:沒有什么東西為人類幸福和社會發展提供絕對保證。后現代主義的這種知識態度,針對著現代主義的“局限處”。
第二,現代主義在反中心主義的過程中,是作為一種相對于中心話語或主流意識形態而存在的邊緣話語,它在社會知識的運作機制中,不斷侵消、沖擊中心話語,并無意自立為新的中心話語。這提供了一種啟示意義,即在現代化過程中,應對作為主流意識形態或中心文化的“現代性”本身,始終保持一種審視乃至警惕的態度。
第三,后現代主義通過對語言的拆解,對邏輯、理性和秩序的褻瀆,消解了現代文明秩序的權力話語;通過對現代神話的顛覆,揭露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欺騙性和虛假性,消解了資本主義萬世長存的神話;它揭示出在統治秩序深層的盲點,現代人的精神空白和精神斷裂,以及歷史闡釋之外的歷史無意識;它企圖給沉淪于科技文明造成的非人化境遇中的人們以震顫,啟明在西方日趨嚴重的異化困境中痛苦的心靈。
第四,后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虛幻性的消解,是為揭示并返回其得以產生、卻一再被遺忘、被掩蓋的日常生活基礎,這也意味著去發現新建設據以出發的原初起點。它是后工業社會中一場新的思想啟蒙運動,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誕生,一個思想新紀元的開始。
第五,后現代主義在批判啟蒙理性、棄置境式哲學的過程中,表現出反對主客二極對立,尋求人與世界萬物和諧交融的理論意向,其對待以工業化為主體的現代化的態度上,表現出批判和超越現代工業文明的弊端及其負面效應的價值取向;在對現代性的否定和批判中,以極端的方式進一步表現出,從以理性方式認知外在客觀世界到更為關注人的生命意義之安頓的精神轉向;在否定以知識論為中心,以客觀主義、基礎主義、整體主義為本質的近現代哲學之文化霸權的同時,以偏執的方式,使自由精神從其禁錮和束縛中徹底掙脫出來。此外,后現代主義削弱和解構帝國的文化霸權和語言霸權,關注長期被遺忘、被擱置的、屬于他者話語的東方文化,導致文化全球化趨勢。
教學與研究8京43~46B6外國哲學田薇19991999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 田薇 作者:教學與研究8京43~46B6外國哲學田薇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0: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