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代中國哲學觀念的變革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提要:本文通過分析和批判傳統辯證唯物主義的本體論及其思維方式,并在考察和研究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謂新的哲學形態即實踐唯物主義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哲學實質上是一種根本的生活觀,并由此認為中國的社會主義新時代開始于哲學觀念的變革,那么,它也必將完成于新的哲學觀念的變革。
  * * *
   一
  傳統上我們對哲學的理解是過分抽象和片面的,其理論表述也是不完善的。首先,有一個先驗論的觀點認為,物質與精神誰是第一性的問題是全部哲學的最基本問題,也是哲學的最高問題。這一觀點指出,對于物質和精神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哲學史上的兩條根本對立的路線:唯物主義的路線和唯心主義的路線。[①]這樣一種哲學觀念與其說是一種政治的哲學觀念,更不如說是一種經院的哲學觀念。因為它離開歷史時代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差異,總是先驗論地把物質與精神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看作一切哲學的首要問題和根本問題。其實,哲學在歷史上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不但哲學的基本概念發生了變化,而且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其思維方式和研究對象也都發生了變化,從而哲學的基本問題和最高問題也便必然相應地發生變化,只有那些最一般的哲學分類學問題才不斷保存下來。至于每一種哲學的主題,更是依哲學的不同時代和不同學派,甚至依不同哲學家的思想體系而不同。東西方哲學的差異更是如此。文化的不同、歷史的不同和民族的不同,必然地造就了東西方哲學的歷史主題的不同,同時也造就了東西方哲學的不同的思維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怎么還可以有恒久不變的哲學基本問題和最高問題呢?
  其次,就傳統教科書上所描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而言,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它在內容上一直未能創造出一個自身合理的邏輯體系,相反,它把所謂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割開來,造成兩個條塊理論,甚至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的理論內容也不能同一在一起,總是分別論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散裝的哲學。另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心正象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一樣,本該是在歷史唯物論上,歷史唯物論是馬克思平生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可是,在現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中,歷史唯物論只是一個后面延伸出來的一部分。并且,按照馬克思當初的哲學觀念,其實踐概念是他的新哲學的出發點和本體論范疇,可以由此創造出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體系。[②]可是,我們現有的所謂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都為著突出唯物主義原則的理由,單純把物質范疇當作哲學的出發點和本體論范疇,結果因襲舊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陷入了舊唯物主義的本體論永遠不能自圓其說的困境。
  其三,在我們傳統的哲學觀上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即哲學做為世界觀的學問就是人們對整個世界、整個宇宙,包括自然世界、社會歷史和人的思想在內的根本觀點。[③]亦即認為哲學是以整個宇宙和全部世界為其研究對象的,從而它是關于整個世界的本質的最一般的也是最概括的認識。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且不說這種舊的哲學觀所研究的世界里沒有人的主體地位,這一點無疑是一個根本的立腳點問題,就它在研究方法上也是錯誤的。比如說,舊哲學天生就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尾巴,卻偏要親自去揭示我們這個宇宙世界的本質及其總體規律,以盡哲學是研究整個宇宙世界的名份。實際上,認識這個宇宙世界的本質及其總體規律,別說不可能即使可能也不是哲學親自去做的,它要依靠各門實證科學才能完成。所以,舊哲學的錯誤更在于它否認了從個別到一般是一切人類認識形式的規律,哲學也不能例外。我們的舊哲學雖然講了人類認識的辯證法,講了人的認識總是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個別的辯證法,并認為這是人類認識的普遍規律,可是,它唯獨沒有把哲學的認識納入這一普遍規律之中。它不懂得哲學也跟各門科學一樣,也是通過個別來認識一般,通過有限達到無限的。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各門科學理論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是它存在自身的認識,而哲學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則是它超越任何實在的認識。任何一門具體科學和任何一種文化形態及其觀念,只要人們能夠從中看到整個世界,而以此解釋這個世界并創造這個世界,那么哲學就在其中了。比如:力學、數學、幾何學、熱力學、進化論、語言學、文化學等科學及其由此產生的哲學就是如此,因此,我們應該看到,哲學并不是直接面對整個世界的科學,這樣的哲學實際上根本不可能存在。相反,哲學總是一門間接的科學,它總是從某一種特殊的本體觀念出發來解釋世界和創造世界,構成一個個異光閃熠的各種世界觀和方法論。
  其四,與整個世界本質最一般最概括的認識論相關,舊哲學即傳統的辯證唯物主義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和主觀傾向,即它總是標榜自己的那一套哲學是最科學的,也是當今世界哲學理論的最高典范。不管現代西方哲學怎么花樣翻新、層出不窮,也不管東方哲學多么古老和多么精深,它們都只不過是哲學的某種不完善狀態或各種各樣的偏離形態,只有辯證唯物主義才是哲學的一般本質形態,是最標準的哲學真理。舊哲學觀認為一切哲學的基本問題和最高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由此把一切哲學劃分為唯物論和唯心論、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等哲學。好象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已經解決了所有這些哲學基本問題,所以它是最高形態的哲學,也是最完美標準的哲學。這一點雖然舊哲學沒有直接這么講,但是,這樣一種唯我科學、唯我完美的主觀傾向是十分明顯的。
  我們暫且不論這種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是不是最科學的哲學,就它表現為萬變不離其宗的全人類一般哲學的主觀傾向而言,應該指出這是一個哲學觀上的根本錯誤。正象世界是沒有“一般人”的現實一樣,世界上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所謂現實的一般哲學。那種脫離自己的歷史和民族文化,脫離自己的現實生活的一般哲學,如果說它們存在的話,那它們至多是一種經院哲學而已。我們的舊哲學不就是這樣一種經院哲學嗎?一個物質與精神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永遠把它看作是哲學的根本主題。誠然,一般也是一個客觀范疇,但是,現實世界是不單獨存在一般范疇的,一般總是寓于特殊之中。所以,哲學也一樣,必須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個問題到特殊,這樣的哲學才是我們自己的現實的哲學。
  那么,舊哲學為何犯了這樣一些違反辯證法的錯誤呢?根本的一點就是舊哲學仍然沿用舊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來理解哲學世界觀,甚至望文生義,認為世界觀就是人們對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對于整個世界的最根本的觀點。[④]說到底,就是舊哲學不懂哲學本質上是一種根本的生活觀念。這是一個根本問題,所以,我們必須改革舊的哲學觀念。
   二
  面對舊哲學的種種弊端和內在矛盾,尤其是隨著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成功發展,傳統哲學觀的改革已經成為理論上的必然要求。以高清海先生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哲學流派,是近年來比較令人注目的學術流派,高清海先生八五年編寫出版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一書,并于八八年出版了自己的學術專著《哲學與主體自我意識》。它們在我國學術界第一次打破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正本質的思想精髓,并由此在我國學術界建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體系,這的確是一種哲學觀念的變革。就此,高清海先生曾專門寫出論文,叫《論哲學觀念的轉變》,在這篇論文中,他指出,“世界觀究竟要解決屬于世界的何種矛盾?在我看來,世界觀的任務并不是要把局部領域的認識綜合起來,作出關于整個世界的完整陳述,即解決部分和整體或個別與一般的矛盾,而是主要解決由于人的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分裂的屬人世界與自然世界、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所分裂的屬人世界與自然世界,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矛盾。”[⑤]可見,高清海先生根本就在對世界觀的理解上與傳統哲學不同,提出了與傳統的本體論相反的認識論見解,并且指出這種認識論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因為歷史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實質就在于把哲學建立在實踐觀點的基礎之上。
  應當指出,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體系的成就是巨大的,可以說它是當年真理標準問題講座在哲學理論界的一種延續和發展,而且它還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和開放的實踐的一種理論反映。就本文在上面提出的對舊哲學的四點批判,這種認識論體系按照自己的方式基本上解決了前兩個問題。但是,它卻沒有能夠解決后兩個問題,也可能就根本未曾發現這兩個問題。因為這種認識論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所做的努力都是在于揭示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真正實質,回到馬克思哲學那里去。他們認為馬克思與我們同處于一個時代,他的學說一開始就是批判傳統哲學的最大代表及其學派,因而強調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屬于現代哲學范疇。[⑥]這種觀點本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種觀點不但沒有從新時代的意義上看問題,而且仍然是從全人類的最高思維成果的意義上看待哲學,把辯證唯物論哲學看作是全世界的最高哲學和普遍真理,因而也是現代中國的最高哲學和真理,而無可替代。幾千年發展而來的獨特的中國哲學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哲學觀念及其諸多范疇,在現代中國的所謂科學的哲學體系中竟然完全不見了。這種情況能說是正常的嗎?這是一種合理的、合乎邏輯的歷史發展嗎?很顯然,它是有問題的,問題就在于它們總是離開中國的歷史觀念,而形而上學地追求所謂全人類的、甚至什么宇宙的全息哲學。
  實際上,今天的中國哲學做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意識形態核心,必然會隨著中國社會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其中一個根本的變化就是傳統的經院哲學必須也必然要轉變成為中國的現代哲學,成為一個反映當今中國人的生存觀念和生活意識的現代中國哲學。
  當然,在哲學的傳統與變革、發展與創新的問題上,人們的意見分歧是很多的。比如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上就存在著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分歧、舊本體論與新本體論的分歧,還有實踐的唯物主義認識論體系與實踐的唯物主義本體論體系的分歧,等等。這些分歧的實質和焦點全在于一個對本體論的理解上,這些人都是理解和闡釋同一個馬克思主義哲學,可是一些人認為它是本體論的,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它絕不是本體論的。有一篇文章指出:在作為統一的科學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出現以后,根本不可能有所謂本體論或自然科學的地位。任何重建本體論和自然哲學的企圖,實際上都只能模糊哲學和具體哲學的界限,肢解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統一的世界觀,把它拉向倒退。有鑒于此,我們根本不贊成所謂本體論的提法,認為它是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統一的科學唯物主義世界觀本性是不相容的。[⑦]還有象高清海先生等人也根本上反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本體論的理解,根本上認為現代哲學不存在傳統的本體論問題。[⑧]可見,分歧是嚴重的,但觀點也是明確的,所以問題實際上又進一步引向了現代哲學的本體論上。
  本體論是什么?本體論哲學是不是只能屬于馬克思哲學以前理論的一種根本形式?現代哲學,包括所謂科學的世界觀的哲學可不可以是一種新的本體論哲學?對這些問題的不同見解,便形成了不同的哲學學派,其中有保守的,也有進步的;有正統的,也有創新。
  由此看來,原來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本體系中本體論存在與否的不同見解,實質上已深入到了關于現代哲學乃至哲學本身的本體論上。當然,本體論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哲學格式問題,實際上正是在本體概念上最集中地反映著整個哲學的世界觀。而世界觀是什么的問題,簡單地說也就是哲學是什么的問題。歸根到底,我們重新回到了哲學研究的起點,重新思考哲學是什么的重大問題。歸根到底,我們重新回到了哲學研究的起點,重新思考哲學是什么的重大問題。一切好象再從頭開始,但是,這正是哲學新概念產生的必然過程和必要步驟。
   三
  哲學是什么?這個問題好象是一個哲學學的問題。哲學學也的確提出哲學是什么的問題,但是它永遠也不能代替哲學本身回答哲學是什么。因為它研究的是哲學這門學科,而不是哲學研究本身。所以,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還是哲學本身,只有哲學自己才能最終回答哲學是什么的問題。當然,我們的回答首先是問題本身,即不是要一個完整的定義,而僅僅是要從這里開始。
  我認為第一,哲學是什么的問題,尤其重新回答哲學是什么的問題,并不是如有的人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是哲學本身的問題。因為哲學學不可能在創造哲學新概念的意義上重新回答哲學是什么的問題,而只有哲學自己才能創造自己的新概念。
  第二,哲學的本質在于它是一種文化觀念,而且這種文化觀念只能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觀念,而不能是一種一般的人類文化觀念。因為人類文化的本質是哲學人類學或者哲學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它們與其說是一種哲學,實際上是一門人文科學研究,本身更多地具有科學研究的性質。哲學是根本不同的。哲學只有當它已經成為了哲學學的研究對象的時候,我們才可以從人類文化的含義上理解它的本質,否則,不能由哲學學的本質來代替自我設計的哲學的本質。
  第三,在哲學研究的對象上,它不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當然更不是單純的主體本身,而是這樣一種對象,它是已經從單純的主體出發,與客體發生全方位的關系的生活過程中,再回到自身的主體,亦即一種特殊的主觀性世界。正因為是這樣一種研究對象,哲學才可能是思辯的理論,否則無論在直接的主體條件下,還是在主體與客體的客觀關系條件下,本體論的思辯都是不可能的。
  第四,縱觀哲學史,可以看到哲學本體論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哲學在它發生的初期,其本體論直接從人們的感性認識和直覺等主觀性出發解釋世界開始,發展到其本體論轉化為某種科學的認識論,從而企圖建立起某種自然本體論的科學的哲學,可是此路不通,于是再回到了主體自身。全部哲學史就是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因此,按照哲學發展的這樣一種內在邏輯規律,并根據上述三點,好從客觀世界返回主體的一種文化的主觀性世界理論,我認為哲學的世界觀實質上是一種根本的生活觀。這是我自己的根本觀點,也是引導哲學新概念的根本出發點。
  應該說,世界觀的變化無疑是哲學觀念的根本變化,且不說由唯心主義的世界觀轉變為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或者相反,由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轉變為唯心主義的世界觀,這些是哲學觀念的根本變化:就是在同一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里,對世界觀內涵的不同理解同樣會給整個哲學觀念帶來深刻的變化。
  什么是哲學的世界觀?新概念哲學認為世界觀簡單地說就是一種生活觀。離開了主體的生活觀的那種世界觀是沒有哲學意義的。世界觀與生活觀就象橢圓軌道里的兩個焦點一樣,表面上看來再遠,也總是相互照應的,它們在實質上具有同一性,它們所映照的是一個世界,而且不能分離,并且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完全是合二而一的,它們完全是一個概念。而其中,生活觀是原點,世界觀是主體的生活觀的投射點。所以,簡單地說,哲學的世界觀是主體的生活觀的投射。
  那么,再進一步講,生活的內涵是什么呢?就是人們的生命的存在及其文化的存在方式。什么叫文化的存在呢?文化的存在實質上就是自然的存在已經轉化為或者正在轉化為某種以直接的物質存在為載體的一種特殊的觀念的存在和符號的存在。正是這樣一種觀念和符號的存在,才是哲學對象性存在,也才能由此形成哲學的觀念和概念。面對直接的客觀實在或物質存在不能產生哲學的思辯,只有從主客體關系上回到了主體本身,而在主體性觀念上把主體自身的存在投向客觀世界的時候,才能產生哲學的觀念和概念。
  由此可以發現,世界觀的內涵是極其豐富的,它包括從自我意識、自我本質到自我同一觀念,從生活的意義、價值追求、精神到審美、信念、信仰,它還包括從終極詢問到命運把握、生存智慧,甚至還包括彼岸世界觀等等。當然,哲學本身不是科學,不是最終答案,但是它通過本體論、邏輯和終極認識永遠要啟明生活的真理和智慧;通過認識、道德和審美觀永遠要探求生活的價值和精神,又通過生活的意義、智慧和生活的價值觀念及實踐精神永遠要創造生活的意義、希望和理想,如此等等。這就是哲學的世界觀。歸根到底,哲學世界觀的意義在于尋求一個生活的真理和希望。所以它是心中一盞不滅的燈,也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之光亮,照亮著世界。
  參考文獻:
  ①④艾思奇主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第3頁、第2頁。
  ②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
  ③參見肖前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
  ⑤見《哲學研究》,1987年10期。
  ⑥見《新華文摘》,1993年2期。
  ⑦見《哲學研究》,1982年8期。
  ⑧見高清海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序文。
  ⑨見拙文《本體論是什么》,載《東岳論叢》,1993年第5期。
   作者單位:大慶高等專科學校
   責任編輯:玄敏*
  
  
  
延邊大學學報:哲社版延吉15-19B5中國哲學金熙成19971997 作者:延邊大學學報:哲社版延吉15-19B5中國哲學金熙成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44:01

[新一篇] 論張恨水小說的文體現代性

[舊一篇] 論當代中國散文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