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兼評大孔子學說”學術研討會綜述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1997年6月14—15日,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主辦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兼評大孔子學說”學術研討會,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和香港中國文化研究基金會主席胡國亨先生提出的“大孔子學說”,進行了多方面的討論,特別是從方法論角度,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以及比較思維及其局限性作了反思。
  一、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及其批評的方法論思考 歐陽康認為:在跨文化研究中,應注意到一種特殊的“文化圍城”現象,即跨文化的隔障及其可能帶來的文化誤解。從本體論、社會政治學、認識論和價值論等四個方面來分析這種“文化隔障”現象,尋求比較文化研究合理性及其實現途徑。
  加拿大華人學者李創同博士認為,我們在討論傳統與現代化時,必須注意現代化的標準問題。從語言學上看,現代首先是一個“西方中心論”命題。我們要促使傳統文化現代化,就必須對現代化的標準進行討論。如從“選擇醫學”(Alternative Medicine)的角度看,不能用西醫的標準來衡量中醫是否科學。同樣,我們亦不能用西方文化,西方科學的標準來衡量我們傳統文化的價值。我們有自己的人文價值。現代化精神,即是包容與寬容的精神,而一定不是獨尊西方的文化虛無主義或獨尊吾術的文化國猝主義,現代化或應是現代人類對世界歷史、文明批判的綜合創新精神與實踐。
  段德智認為,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有可比和不可比兩個層次,不能僅用自然主義的方法來對待文化現象,一味地追求文化的普適性模式,亦應該關注歷史主義的方法,強調社會歷史的偶然性、不可比性、特殊性、不可重復性。要有限制、有節制的運用比較方法來研究文化,要超越自然主義,引進歷史主義。在文化比較中,要承認文化的特殊性、偶然性、不可重復性的前提下,進行文化的交流、輸入、輸出。這亦可以稱之為“文化解釋學”。
  二、對西方文化的態度 鄧曉芒認為,西方文化就是在一種矛盾中發展著,幾乎要達到毀滅境地。但我們在看到其缺陷的同時,亦應看到其解決的企圖、結果、成就,當然,西方人沒有徹底地解決他們文化的問題。但他們在擺脫矛盾時,其過程是值得研究的。不能抽象地講中西文化優劣,而要從現實性看兩種文化在現實中實現了哪些目的。
  江暢認為,西方文化就其內涵本身而言是極其豐富的。但市場、法治、民主、自由、平等、科技這六大概念則是其基本精神。而其文化在目前所表現出的生態破壞、吸毒等現象,只是表層的東西。西方現代文明確有缺陷,但有些問題不一定是西方文化的問題,如吸毒就不只是西方文化的問題。西方文化是一個變動的文化,對現代西方文明的自我調整,更新能力,應予以充分地考慮。
  香港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洪樹堅認為,在當前文化爭論中,往往有人持多元論而很少持分析態度。講文化多元,就必須注意到文化的防癌機制。目前的中國文化,是歷史最長、人口最多、沒有被西方“癌”吃掉的“大文化”,是在目前有機會發展出另外一種現代化的文化,因而探討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是有意義的。
  香港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李超平認為,對待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主要從國際角度和歷史角度來看,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對于其他民族所給予的,并不一定就是各個民族必要的。西方文化傳播如此之快,是與其殖民主義的文化政策有關,不能僅從其現象來評價其文化的價值。
  胡國亨認為,就西方文化的主要概念來說,“進步”是一種幻覺。西方文化所設定的一系列說明進步的指標如:①生物學上的由簡單與復雜;②人對自然控制程度的提高;③人類管理組織的嚴密化、效率提高,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④人的創新能力;⑤人接近完善等等,這一切均不能說明“進步”。就人及人的生活來說,本質上是矛盾的,個人與整體、靈與肉、男與女、本身與下一代、自己國家與外國等等,都是矛盾的。因而就沒有所謂的“進步”,而只有平衡。“中庸”則是風險最少的平衡原則。“大孔子學說”提出了可以擺脫矛盾的“中庸原則”,超越西方的“進步”觀念束縛,從而擺脫偏面、貪婪的心態。
  三、對傳統文化的態度 鄧曉芒認為,盡管傳統思想中,特別是孔子學說中有平等、自由的思想, 但在歷史過程中并未起到好的作用。2000多年前的孔子“平等”,恐怕只是紙上的。民主若無形式上的保證,就容易產生偽善。
  馮天瑜認為,考察以孔子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不能不正視兩個事實:①沒有獨立地創造出現代化文明,具體地說來,其表現就是工具理性的缺乏,沒有產生出現代的“民主政治”。②只在完成了現代化的層面上談孔了學說在內的中國文化的價值,那才更有意義。
  唐明邦認為,從管理學方面看,傳統文化有許多可以借助的資源。具體地說來,中國人在政治管理、工程管理、技術管理、海上交通管理、建設工程管理等五個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中國人的管理學原則,如崇德廣業等,在今天仍然有積極意義。
  胡國亨認為,作為傳統文化一部分,孔子學說的現代意義就在于他的治國理論,這一治國理論有三大綱領:足食、足兵、 足信。 足食對21世紀的中國人生活有直接的價值;足兵是保持中國的國際地位問題;足信是人民對政府信賴的基本要求。只有在足信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施行法律,實行法治。
  四、對“大孔子學說”的評價 劉綱紀認為,中國越現代化越要研究傳統文化。中國現代化決不是全盤西化,應該避免西方現代化的弊端,產生出比西方現代化更優越的現代化。同意胡國亨的觀點,要在現代化過程中,徹底清除近代以來的“文化自悲感”。中國文化具有宏大氣魄、高瞻遠矚的歷史眼光。
  朱傳啟認為:胡著中的“大孔子學說”思路,有氣魄,有遠見。這一論題,提醒人們不僅要看到西方文化的科學性,亦應看到傳統文化的合理性。“大孔子學說”從多層面、多角度地探討傳統文化的價值,在方法論上具有啟示意義。書中對西方現代文化的批評,具有普遍性的意義。但“大孔子學說”內涵還應該開拓,要吸納孔子以外的其他思想因素。
  鄧曉芒認為,胡著《獨共南山守中國》一書,在談論進化論時,只強調了其漸變的一面,而忽視了突變的一面。不應該從進化論的基礎上否定西方文化的價值。抽象地說來,中西文化很難分優劣高低,西方文化中心論和華夏文化中心論都不是一種理智的態度。
  五、對現代化概念的內涵、傳統文化與現代的關系及中西文化的差異問題的探討 趙林認為:在西方,近代化=現代化;在中國及非西方世界,近代化≠現代化,近代化=西化,而現代化則是從20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東西文化對壘、西方與非西方文化的對壘,實質是西方文化內部對壘的擴大化。因此,在目前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是非常明智的。吳根友認為,無論用傳統來批評現代文化、西方文化,還是用西方文化來批評傳統文化,用后現代文化來批評現代文化,這都是當下的中國人在從事自己文化創造時的一種策略,一種手段。要把文化批評的武器、手段與文化批評的目的分開。用傳統文化來批評現代文化弊病,用西方文化來批判傳統文化界的弊端乃是文化創造過程中“百家爭嗚”的表現,并不是用誰取代誰的問題,其本身恰恰展現了當代中國文化創新的開放性與生命力。
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131~132B5中國哲學吳根友19981998作者:吳根友,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武漢,430072。 作者: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131~132B5中國哲學吳根友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45:34

[新一篇] “中國禮儀之爭”與政治哲學問題

[舊一篇] “信仰但不歸屬”的佛教信仰形式    ——以浙閩地區佛教的宗教生活為中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