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非教育模式開發的理論與貧困地區的實踐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
  人力資源開發在我國的重要性是緣于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的國情。通過開發我國蘊藏豐富的人力資源,使之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在生產中一方面彌補物質資本的相對不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進行創新,促進科技的發展。
  1.人力資源的開發方式。人力資源的開發包括教育、培訓、配置等多種方式,概括起來可以認為主要有兩種:對潛在資源的合理采掘和對已發現資源的合理利用。
  (1)對資源的采掘。也就是對人力資源進行縱深方向開發,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這一過程從個人幼年時就已開始。在幼兒園時老師就開始啟發孩子們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接下來從小學開始,學生一直在接受知識,增長見識,培養能力;工作后仍要參加在職培訓以及在工作期間邊干邊學,積累經驗,所有這些都可歸為對人力資源的“采”與“掘”,是挖掘能力和采集知識的具體方式。
  (2)對資源的利用。采掘并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利用。從小到大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積累,都是為了在工作中發揮出來,否則這種資源就沒有價值。對資源的采掘也就是人力資本投資的過程,是對資源的投入;而利用過程就是投入后的產出過程。但對資源進行采掘之后,如何利用它是很關鍵的因素,合理利用能事半功倍;反之,則會造成對資源的極大浪費。
  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這一過程:
  附圖F1028j05.JPG
  2.改變人力資源的利用方式能夠改變我國人力資本投資收益低下的現狀,促進經濟發展。我國尚屬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但全社會都已非常關注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注重教育興國及智力扶貧,每年都有大量的資金用于教育。這樣做能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注入永久持續的活力,增強發展的后勁。但非常遺憾的是,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所得的成果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世界各國的成功經驗表明,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是一切投資中收益最高、獲利最大的,但我國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尤其是教育收益率明顯低于世界各國平均水平。就我國國內各省之間來看,陜西省平均科技、教育和文化水平要高于浙江省,而浙江省的經濟發展明顯優于陜西省。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在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其他形式的人力資本增加了的情況下,仍然停滯不前并不只出現在中國或國內某些省份,而是一個許多發展中國家都遇到的問題。按照世界銀行經濟學家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第一,人力資本可能使用不當;第二,人力資本投資的類型可能不當,投資效率和質量可能不高,現有用于人力資源的開支可能在資金更合理使用的情況下能獲得人力資本更合適的數量、質量或類型。在我國確實存在這兩種情況。我國人力資源開發狀況不平衡,區域分布不合理,人才結構偏重于基礎研究,人才使用效率低,這與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僵化的勞動人事制度和不完善的勞動力市場有直接關系。當前正在大力推行的教育體制改革,有助于減少人力資本投資不合理的情況。以合理的投資方式培養出適合社會生產需要的人才是前提,而真正能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起作用的是對人力資源的合理使用。我們在對人力資本投資的方式進行調整的同時,不應忽視對人力資源使用方式的改善。
      二
  從理論上講,教育以外對人力資源的開發也就是改善對人力資源的使用方式,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1.資源的流動。環境對人的開發既是一種激勵因素,又是一種制約因素。當環境在起制約作用的時候,如果片面強調要人們去適應環境,則實質上往往要以消磨人的個性與創造性為代價,以壓制資源的開發為代價,是不可取的。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能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效用的環境,需要的是積極改變環境,由于靠個體力量改造環境不大可行,較容易的方法就是變換環境,流動則是變換環境最直接的方法。通過變換環境,求得具有激勵作用的工作環境、人際環境和發展環境,無疑可以促進人力資源的開發。
  2.資源的重新組合。人力資源與物質資源的一個十分顯著的不同點是,在物質資源中相同母體資源的組合不會產生質的突變。然而人力資源則不同,新的資源組合變換,效應會產生較大變化。另外,相同母體物質資源是沒有差別的,但相同母體的“活”的資源卻各不相同,這是人力資源與物質資源的另一重大差異。在人力資源的組合中,如果不考慮個體的個性,而是隨機組合,就可能造成組合的群體越大,群體作用反而越低的局面。例如,若兩個高能級的人放在同一群體,就可能引起能級抵消,甚至會產生負面效應,出現人才組合理論中1+1<2的現象。反之,如果充分科學地考慮到各人的性別、年齡、素養、習慣等因素,以恰當的比例形成互補互助的環境,使個體資源在群體發揮最佳作用的過程中得到相應的發展,形成1+1>2的局面,人力資源的開發便得以有效進行。
  3.資源的引進與輸出。通過從國外引進大量人才,能引進知識和智力。人力資源引進通常是以資源、資產、經營的整體引進為起始的,在資產、經營引進之后,必然帶動智能的引進,從而幫助加速實現國民人力資源的整體開發。人力資源的輸出則是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另一重要途徑。資源的輸出和引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良性循環,兩者缺一不可。
  4.重視對資源的測評。資源的測評包括評估和預測兩部分。資源的評估是由資源的單個評估與整體評估組合起來的。資源的預測是對未來資源整體開發科學、可靠、切合實際的推斷。評估是預測的重要根據。經過資源的測評以及其他調查,比如CDP調查、產業結構調查、經濟發展調查等,就形成了人力資源開發的規劃。只有通過合理的測評與規劃,才能了解現有人力資源的狀況,并對之進行充分合理地利用,使其發揮最大效用。
      三
  長期以來,我國廣大貧困地區在經濟貧困的同時,也存在著人力資源上的貧困。貧困地區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內蒙古自治區、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貴州省、云南省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別為5.72年、4.41年、4.87年、4.15年、4.14年,而同期全國平均數為5.52年,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文盲、半文盲比例遠遠高于漢族地區。除此之外,由于貧困地區農村基本的預防性和醫療性衛生服務始終極為缺乏,貧困地區擁有的衛生機構和衛生技術人員也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造成人們身體素質的低下。
  這些現實說明了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投資刻不容緩,我國也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貧困地區的智力開發工作。教育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但正如前文所述,教育只是為經濟提供可供利用的人力資源,而經濟的發展最終還要依賴于如何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使其發揮對經濟的最大效用。我們應當在重視教育投資的同時,珍惜教育投資的成果——人力資源,不使它因為利用方式不當而白白流失或由于沒有人盡其才而遭到浪費。為達此目的,就應該改善目前人力資源的使用方式和發揮作用的環境,促進人力資源配置方式的最優化。
  如何改善貧困地區人力資源的利用方式,從而更好地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針對貧困地區的具體情況,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改進。
  1.強化競爭激勵機制對人力資源的開發作用。人力資源的開發需要外部條件的配合,但其內部因素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激勵是其中最具積極意義的調節機制。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受到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時,其能力可以發揮至80%-90%,也就是說,恰當的激勵機制,使人的能力提高數倍。
  我國廣大貧困地區,由于多數地處內陸,且由于文化上的相對封閉性,受國外的影響較少,市場競爭觀念較為淡薄,部分貧困地區還受宗教文化的深遠影響,使得所在地區人們安于現狀的思想十分普遍,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輕商鄙商思想根深蒂固,人們缺乏貨幣價值觀念,世代生活在一個封閉落后的社會環境中,視野狹窄,墨守成規,不愿接受新事物、新知識,認為讀書無用,這已經成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而有的地方辦教育也只是為了讓孩子考大學,尤其是農村,家長把孩子獲得一張大中專文憑視為擺脫貧困的農村生活和繁重的體力勞動的通行證。缺乏競爭意識的結果是隨遇而安,不愿努力去改變現狀,這是貧困地區人力資源得不到很好利用以及不能促進經濟發展的內在原因。因此,只靠增加教育投資是不能很好地解決所有問題的,首先得力求轉變人們的傳統思想。
  2.引進人力資源發展經濟。目前各地有許多到了退休年齡或年紀未到退休但因企業效益等原因而從崗位上退下來的技術人員,他們中的許多人仍然希望自己的才能有繼續發揮作用的機會,也有的人出于經濟原因仍想繼續工作。貧困地區的工作條件雖然艱苦,但卻能滿足這部分人繼續發揮作用的需要,因為這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較落后,先進地區已更新了的技術在這里仍可以發揮作用。合理引進這類人力資源,能夠使他們豐富的技術、經驗得以利用,也可以使本地工人的技術水平提高。當然要吸引這些人力資源到貧困地區,需提供一定的優惠條件,但從有利于地區經濟的發展來看,適當的支出是值得的。若引進的人力資源專業、層次適當,并不會危及當地勞動力就業,反而會與當地工人的技術形成互補,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另外,由于貧困地區社會服務落后,造成當前和未來人口素質低下,如各級各類學校教師的人數大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大多數小學教師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教學質量不高。解決這一問題,也可采取引進人力資源的辦法。可以每年從外地引進有經驗的教師或相當學歷的知識分子來本地任教。這樣做既能解決教師不足的問題,又能讓這些老師將全國各地的信息傳遞給尚在求學的青少年,使他們從小就能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有利于成為與祖輩不同的更有創造力和競爭意識的人。而來這里任教的教師因任職不長,不致于對自己的家庭、生活有太大的影響。不過,要實現這一構想,需要輸出地政府的配合,如根據引入地對其教學質量的評價,給這類支援貧困地區的教師以各種獎勵。
  3.在人事與經濟上優化人力資源發揮作用的環境,提高產出率。據調查,貧困地區的高層次人才含量并沒有大大落后于其他地區,但是其作用沒能得到很好地發揮。原因之一在于科研經費不足,在科研經費比全國平均水平低很多的情況下,所出科研成果就不會太多。能夠對經濟發展帶來的促進作用就較弱,使本地的科技力量薄弱。因此應對科研部門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增強其科技力量,就能提高現有產品和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使貧困地區大量具有巨大開發價值的自然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有力地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同時,還應當為科技人員提供發揮才能的寬松環境,對人力資源進行優化組合,使其轉向于能發揮最大效用的環境中。
  4.推動人力資源合理、有序地流動。人力資源流動的結果是使人們走出封閉的天地,找到能較原先更能發揮能力的崗位,活化人力資源,從而有利于人力資源潛能的釋放,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就貧困地區人力資源的流動方向來看,可以分為城鄉流動和區域流動。貧困農村地區向城市的人力資源流動可以用低廉的勞動力補充城鎮二、三產業發展所需的缺口,促進城鎮經濟的發展,加速城鎮的城市化進程,推動農村經濟結構的高級化,也可以溝通城鄉經濟文化的交流,加快農村的進步。但貧困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第三產業還沒有得到很好地發展,其所能接納的農村勞動力也十分有限,因此,貧困地區的人口流動主要應采取區域間的流動,也就是由西部內地向東部沿海地區、由貧困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轉移。這樣做有利于推進貧困地區的反貧困工作,加快脫貧步伐,有利于通過東西部經濟互動,提高投入產出效益。
社會科學輯刊沈陽31~34F102勞動經濟與人力資源管理顧瀟斐19981998顧瀟斐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上海 郵編:200072 作者:社會科學輯刊沈陽31~34F102勞動經濟與人力資源管理顧瀟斐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49:45

[新一篇] 人作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

[舊一篇]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介紹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