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語文教學民主化的實踐及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語文教學民主化,應是社會主義教育民主化的題中之義。在人人享有均等的教育機遇以后,還須正視這樣一個不容疏忽的問題,即學生能否普遍受到平等的、民主的教學。民主化的教學觀應是跨世紀教師現代意識中極其重要的構成部分,是否在心靈深層培植這種觀念,這種教學品格,并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予以充分的實施,是衡量語文教師心理素質和人格的尺度之一。
      一、課堂教學專制的表現及其危害
  現實的語文教學情況并不盡如人意。教學專制的幽靈給我們課堂教學投下了一種陰影,給當代中學生思想發育造成了嚴重束縛。如果輕視教學專制的嚴重危害而聽任之,可能造成缺乏發散性、創造性思維的精神畸型兒。
  在目前語文課上,教學專制有下列表現:
  其一,轟炸式。不研究、不尊重學生的學習個性和智趣差異,也不思考、不探討如何藝術化地、創造性地落實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只是“地毯式”地將教學內容傾瀉給學生。課后,也不聽取學生的信息反饋,不主動了解他們吸收、消化情況如何。整個教學活動結構呈顯出一種單向的三點式循環,即教參→黑板→學生筆記,結果是“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后全忘記”。表面看,這是教學方法的欠當,實質上是教學觀念在作祟,即教師中心主義在作祟,將作為教學的接受主體的學生視為容器一類的被動工具。
  其二,訓斥式。這主要表現在對學生發言的評價態度上。本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自有其思維和表達的個性特點,其發言更不會完善無缺,對此已臻成熟的教師理當積極鼓勵和熱情引導,以促其踴躍思辨。但有的教師則不然:他們把自身擺在上位,以教訓甚至斥責的口吻,居高臨下地非難學生的發言,絲毫也不看到他們可取和進步的一面,同時又自覺不自覺地炫耀自身“智慧的優越”,客觀上凌架于學生的自尊和人格之上。
  其三,壓迫式。這是教學專制最典型和最集中的表現。有的教師總是排斥“微笑藝術”,甚至有意識地以陰天式的所謂“嚴肅”表情給整個課堂籠罩一層森嚴的氛圍,給學生心靈造成沉重的威壓。在教學的展開過程中,又冷酷和專橫地壓制學生的多向和求異思維,拒絕其創造性的發現。尤其討厭個別智力超常學生的“放肆”,不惜以斫殺其思維活力為代價來維持課堂上的所謂良好秩序。
  上述各種教學專制的表現,不過是擇要例舉,它們本質的特點在于:教學雙方的關系不是建立在人格平等、自然和諧的基礎上,缺乏連結心靈的情感紐帶,造成人性的扭曲和人倫的異化。從現象看,也許課堂上的氣氛是平靜的,而實際上師生的心理距離和心理對峙足以隨時撕破這種表面的平靜。即使教學能夠在高壓下“安然”維持下去,但這種專制作風給教學造成的巨大損失已無可挽回。作為有機主體的學生,由于受專制作風的沉重壓抑,智力的發展受到嚴酷的束縛,諸如多向的分析、獨立的判斷、創造性的發現等優異的思維品格都很難發展;不僅如此,各種非智力因素也受到斫傷,主動進取,自覺追求的激情減弱了,帶有個性特點的志向和興趣冷卻了,應該受到激勵的自主意識被消極、冷漠、少有樂趣的被動學習所取代。久之,作為能動主體的人格力量也削弱了,一切只是圍繞教師這個中心旋轉。
      二、語文教學民主化的若干實踐
  作為教學專制的對立面,教學民主則是現代民主意識在教師身上的美麗折射,是在課堂教與學的過程中粲然的閃耀。它體現為:教師始終以平等親和的態度去對待正在成長中的年輕一代,不但尊重他們含苞怒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也尊重其各不重復的個性、可愛的單純和爛漫的天真;不但尊重他們與己和諧的求同思維,而且也尊重其新銳有余、成熟不夠的求異思維。簡言之,從人格平等的基本觀念出發,不是將學生視為容納知識的器皿,也不僅僅是接受啟蒙、開鑿混沌的教育對象,而是人,是真正意義上的新生主體,是未來的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和詩人,是新世紀的開拓人和創造者。這就需要教師將感情的立足點完全轉移到學生身上來,與之同呼吸,共悲歡,再度品味求知的艱辛與幸福;這就需要教師不但具備豐富的知識、藝術化的教學能力,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格、恢宏的襟懷、開放型的思維模式,從而有足夠的心理能力來承受大膽的質疑和獨立的批評。
  至于如何在語文課實施教學民主,筆者從教學的基本規律和所面對的實際教學情境出發,作了初步嘗試。
  第一,設法在教室內創造一種平等寬松的民主氛圍。教室是展開教學的特殊環境,這里的感性氛圍對置身其中的學生具有潛在的同化作用,而在教學的初始階段,學生對室內氛圍的第一印象尤為鮮明和深刻。鑒于此,接受新班之始,筆者在教室中張貼一些條幅,諸如:“教亦是學,學亦是教”、“先做教師的論敵,再做他的朋友”、“爭辯使人聰慧,緘默使人愚鈍”等。同時,以飽含真誠的語言告訴同學們:一室之中,在座者均是主人,師生之間,只有年齡差別,沒有人格不等。并且鼓勵敢持批評意見的“反對派”的出現:從“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基本準則出發,不斷提出獨立判斷,不斷給老師提供完善思想的機遇——而這就是愛師的另一種更高的表現形式。這一系列氣氛的渲染,只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盡快泯滅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和人倫差異,為教學創設一種無拘束、無畏縮、暢所欲言、敢于爭鳴的健康心態和活躍心境。
  第二,提倡平等參與課堂雙邊活動。有師生之分,無尊卑之別。尤其教授文學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極易產生見仁見智的歧異,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即是也。故激勵學生放膽而言,不苛求成熟與完善,使其平等地參與到教學進程中來。基于有缺陷的發言勝于緘默這個基本觀點,筆者針對課文層層設疑,啟發和引導學生展開“舌戰”,在觀點的碰撞中,閃耀智慧的光芒,讓班集體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切實感到“展覽”思想的樂趣和榮耀。尤其倡導對老師觀點的合理“反叛”,引發師生之間的爭鳴,使學生意識到:生未必不如師,師未必不可超越。從而消除對教師的盲目崇拜感,激發學生自尊自信自強,建立平等參與教學的新型師生關系。例如,在講解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說《窗》時,筆者傾向于這樣的觀點:“墻”存在于視線中,而風景卻存在于近窗病人的想像中,他以描述想像中的美景來給予病友充實和精神樂趣,而小說正是通過前者的美的品格來反襯后者的冷酷自私,從而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人際關系的丑惡面。經過閱讀和討論,大家逐漸趨近于這個“共識”。然而,有位學生沉著地亮出了異見:近窗者也生活于資本主義社會,他的美在遠窗者丑的對照下愈見光亮度,因此認為老師所引出的小說主題是顧此失彼,有所偏頗;該同學又比較分析了兩位病人向窗口外望的視點高低、時間長短、心態平寧與紊亂這幾方面的差異,認為:作為建筑,墻可以存在,遠窗病人之所以用極端冷酷的手段奪得“窗口”卻只看到光禿禿的墻而不見美的風景,是因為他視點低、時間短、動作和心態慌亂不堪(即勉強用一支胳膊肘支起身子,氣喘吁吁,探頭朝窗口望去),這樣從審美的角度推出小說的主題應該是:目光短淺,心胸狹隘的自私者永遠無法窺見美,因為他與美隔著一堵永恒不倒的“墻”。當即,這位學生贏得了許多支持和鼓勵的掌聲,也令筆者由衷贊嘆。如果說該生的見解值得嘉許,那么他獨立思考、敢于突破既定之見的膽識更該得到褒揚。當然,并非學生的所有發言都完美無缺,教師首先應當肯定其思辨的勇氣和可取之處,次則以誠摯的態度疏導、辨析,令其心悅誠服,保持繼續主動參與教學進程的信心和熱情——這,正是實行教學民主的關鍵點。
  其三、請學生平等地參與評學。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具有最高的裁定權,卻忽視了學生的自評與互評。這實質上也是漠視學生主體能動性的一種表現。尤其當學生的自覺意識得到高度強化,內在的進取熱情已得到激發,整個身心已沉浸在積極主動的最佳學習狀態中,教師就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審慎地把學業的自評與互評權交還給他們。這既是對他們的品質的信任和能力的鍛煉,又能更加激發其活躍的主體意識,感受班集體內平等和諧的自由氛圍。基于上述考慮,筆者有限度地把一些客觀型的定量作業,諸如抄寫、默寫、聽寫、背誦等交給學生們自檢互評,取長補短;同時追補相應的監督手段,即不定期抽查,統批,了解情況,聽取反映,及時糾正個別不良行為。不但如此,筆者還在全面掌握情況的前提下,增加作文批改的公開性和透明度。除了結合懇談與點撥的面批外,主要采取互薦基礎上的公開評議。具體做法為:先由教師與學生共同擬定該次作文的評級標準,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按標準互評(教師巡回輔導);之后,組內推薦一定比例的優秀作文,由作者登臺朗讀;最后師生一起復評,決定等級,選出最佳作文。當熱烈、真誠的掌聲伴著笑聲在教室中蕩漾起來、溢出窗外,不但被舉薦和褒揚的學生,而且其他同學都陶醉在親切、和諧與喜悅的民主氣氛中,眼神中閃爍著主動參與評學的自豪感——此時,也正處于教學的佳境,師生同享教學收獲的歡樂,心與心緊密相貼,情與情融成一體。
  第四、請學生平等地參與評教。這不但是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效果的測試,更是對其胸懷和氣度,即是否具有寬容的民主意識的一種考驗。教與學是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的兩個組成部分,任何孤立的天馬行空式的教法,即使教師才華橫溢,亦不足取。作為具有現代民主品格和素養的教師,必然常常將關愛與探究的目光投向莘莘學子,傾聽其意見,追蹤其思路,探析其心態,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和方法,獲取最佳教學成果。這中間,聽取學生對教學的批評性意見,汲取其合理性成分,尤為重要。正因為如此,筆者主動邀請學生參與評教,把對教學的評估權交還給他們。除了用公開形式調查學生對語文課的情感態度外,每學期定期舉行評教懇談會,請大家提出自己的感受、批評與建設性意見,并且聲明:最歡迎有深度感的獨立批評,因為這從另一個角度表明你對語文教師的愛護。這樣,眾多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點點滴滴,議論紛出。他們的坦誠,他們用樸素的語言所表達的一管之見,使筆者真切領悟到:由于學生的思考是從自身的學習實際出發,故而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取而代之。懇談會后,每人以書面形式奉獻至少一條意見,內容包括對語文教學不足的批評、改進措施,最后可以不署名。平時,學生們的大膽放言更經常性地表現為即時即興、課前課后的點評。通過無拘無束的思想交流,教師可以篩濾反饋的信息,及時評估教學情況,作出相應調整;并且由于發揮了學生作為接受主體的能動作用,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王陽明語),主體意識更加強烈,創造性思維更加活躍,師生情感更為融洽。
      三、實施教學民主的功效
  德國完形心理學家萊溫,四十年代曾在美國作了“關于民主的領袖作風”的實驗研究,證明了教師引導學生在民主氣氛中學習,可以提高效率,對此,筆者經過自身的教學實踐,產生了強烈的同感。具體說來,至少可以收到下列幾方面的成效。其一,置身于民主氣氛濃郁的課堂,就如種子得到了適宜的溫床,接受主體的自我意識被催生、勃發,這樣學生情緒高漲,“思想發表欲”強烈,課堂氣氛呈現活躍、甚至沸騰狀。通過討論與爭辯,學生的心理潛能極大地開發出來了,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均得到實際的鍛煉,尤其是發散性、創造性和求異思維應運而生。其二,作為教學上第二種力量的“反對派”的存在,可以對教師的教學工作保持適度的壓力,使其時時謹慎,常常自省,不敢稍有懈怠。實際上,來自學生的智慧構成了對教師的另一種挑戰、另一種競爭,敢于迎受,則可使教學長期處于有生命力的活躍狀態,否則,即趨萎縮,陷入疲軟。其三,學生感受到師生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風,更激發對他的信賴和愛戴,這樣師生之間的所謂尊卑之別自然冰消雪融,作為教學之天敵的感情疏離與心理對峙就失去了產生的土壤。整個教學就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進行——而這種氛圍正是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順利發展的最佳環境。其四,在教師春風化雨式的熏陶下,學生的民主意識得到強化,獨立的人格結構漸趨確立,而民主意識和獨立人格正是跨世紀現代新人所應該具備的寶貴品質與素養,這樣教師在以言傳形式完成知識傳授的同時,也以身教形式的特殊魅力在執行著另一項應盡的天職——鑄造一代新人健全、完美的靈魂。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教師才算是完整地履行著自己的使命——傳播人類現代文明。
  
  
  
中學語文教學京4~7G31中學語文教學潘涌19981998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京4~7G31中學語文教學潘涌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0:13

[新一篇] 關于語文教學根本途徑的探討

[舊一篇] 關于語文教學課堂提問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