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這次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之一。究竟怎樣對待學習方式的變革?如何辯證思考學習方式的變革?在課程改革實踐中如何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方式的變革?這是課程改革中亟待解決的有關學習方式變革的幾個問題。筆者試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進行一些探討,提出一些粗淺認識。
一、課程改革中對學習方式變革的幾個誤區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并且將此作為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標志之一。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最終要落實到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上,學習方式的變革是課程改革中必須十分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從課程改革的實際進展看,各個實驗區的教師都很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但由于對學習方式轉變存在一些理論上的誤區,導致教學實踐上的簡單化,甚至出現一些偏差。
誤區一:轉變學習方式即“變接受式學習方式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三種學習方式”。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單一的、他主的與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要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那么,過去單一的學習方式指什么?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又指什么?
不少人認為,所謂過去的學習方式是指單純的接受性學習方式;所謂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就是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這三種學習方式。于是便有了轉變學習方式即“變接受式學習方式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三種學習方式”的理解。
誤區二:認為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就是完全否定過去的接受性學習方式。
在新課程實驗中,有些人把新課程提倡的學習方式僅僅理解為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并且認為沒有相應的學習活動形式的課堂就不是新課程的課堂。筆者曾經聽過一節初中二年級的歷史與社會課,教師為體現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一味強調學生的活動,讓學生自己查資料,提問題;還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再讓學生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回答完之后,教師只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好與不好的評價,而不再深入引導。這節課有上網查資料、有小組討論、有多媒體教學等多種形式,看似花樣繁多,但學生反應平平。隨堂聽課的一位資深教研員不無担憂地說:一味追求學習形式上的所謂變革,課堂上熱熱鬧鬧,但一堂課下來,教師展示知識以及價值引導的作用沒能體現,教師的特色和優勢也發揮不出來,學生卻沒有得到什么知識,學習能力也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課下與授課教師進行交流,那位教師也感到十分困惑。他說:“上課不敢多講,怕講多了,就又回到了老路,就不是新課程了。”
大量的調查還說明,在課程改革中不少教師在思想認識上存在迷惑、偏差,在學習方式上存在絕對化的傾向,缺乏辯證的揚棄的觀念,不能正確認識變革與繼承的關系。他們認為,新課程倡導新的學習方式,過去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就應該徹底拋棄,否則就不是新課程。這是一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在課程改革上的具體體現就是提倡新的,徹底否定舊的,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誤區三:在實踐新課程的學習理念時心存疑慮和困惑,固守傳統的陳舊的教學觀念和習慣,不知不覺中穿新鞋走老路。
走進實驗區,我們發現,一些教師在逐漸改變著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努力實踐著新課程,但也有相當多的教師新的理念尚未在頭腦中扎根,對新的教學方式剛剛開始探索,對新的教學方法還很不習慣,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存在諸多偏差:由于習慣于主導學生,習慣于學生的順應,程度不同地存在課堂上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無法完成教學計劃的現象;受傳統教材觀的影響,“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尊重教材”的傳統課程觀念根深蒂固,習慣于照本宜科,不敢創造性地運用教材,難以結合教師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而生成課程;對課改提倡的新的學習方式心存疑慮,担心練習少了,死記硬背的東西少了,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影響學生將來的中考和高考成績,一方面在課堂上盡力用新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一方面在課下卻依然沿用老辦法,給學生補課,搞題海戰術,不知不覺中穿新鞋走老路。
上述思想認識上、實踐行動上的種種誤區集中到一點,主要是對接受性學習方式的不同認識。有的把學習方式的變革與接受性學習方式完全對立起來,對接受性學習方式采取完全否定的態度;有的則對接受性學習方式采取完全肯定的態度,對傳統的已經習慣了的機械記憶、死記硬背學習方式十分留戀;有的則對如何促進接受性學習方式的轉變充滿了憂慮與疑惑。
上述誤區與困惑,雖說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現象,而且隨著新課程的推進會得到逐步解決。但由于這些誤區與困惑都無不涉及教育思想、學習方式變革的深層次問題,并且在當前嚴重障礙著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因此,必須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加以探討。
二、要辯證地看待接受性學習方式與發現性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較之于學習方法是更上位的東西,兩者類似于戰略與戰術的關系。學習方式相對穩定,學習方法相對靈活,學習方式不僅包括相對的學習方法及其關系,而且涉及學習習慣、學習意識、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等心理因素和心靈力量。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性學習和發現性學習兩種。這也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基本的兩種學習方式。接受性學習與發現性學習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點。
在接受性學習中,教學內容是以現成的、或多或少以定論的形式提供給學生,并不依靠也不要求學生通過獨立的探索去發現知識,學生只需要將所學材料通過理解、記憶、整合、建構的過程,將新習得的材料構建于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將外在的顯性知識內化為自身結構化的知識,就算達到了學習的目的。其過程可以概括為這樣的程式:教師通過講解、演示呈現課程內容,學生通過聽講、理解、練習、復習、記憶等一系列學習過程學習課程內容,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提問、討論、講評等一系列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過程,使學生在原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把新知識作為有意義的知識建構為自身的知識結構。它的基本特點是:以掌握科學知識為基本任務,堅持認識的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強調教師對學生認識活動的指導性、可控性。
接受性學習并不都是機械的被動的無意義的學習。從學生認識活動的特征來看,接受性學習分為兩種。一種是被動的、機械的和無意義的學習,一種是主動的、積極的、有意義的學習。決定接受性學習方式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是積極的還是機械的,是有意義的還是無意義的,并不取決于接受性學習方式本身,其關鍵是學習主體的態度、目的、方法、認知發展水平以及發生學習的條件。國外心理學家提出學習的四個基本要素是內驅力、線索、反應和強化。這四個基本要素,實質上是學習發生的動力系統,決定著學習的性質。不少經驗豐富的教育工作者,根據多年的教學體會,認為能夠使學生發生學習行為的條件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從而積極發生求知反應,并做到及時強化和反饋。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學生把新概念、新命題納入到原有認知結構中而出現意義,就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心理過程,這種學習是有意義的學習。實踐表明,我國優秀教師都是按照這一規律進行教學的。他們“吃透”教材和學生,將有潛在意義的學習材料同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并通過各個教學環節不斷深化。
然而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接受性學習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它確實有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一是重課堂學習,重知識講授,如果運用不當,容易忽視學生智能的開發和培養;二是重教師的活動和作用,容易妨礙和壓抑學生的智力活動,使學生的思維發展緩慢;三是缺乏學習方法和形成能力的指導,容易忽視學生的探索求知欲望和創新精神。特別是那種被動的機械的無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是課程改革中必須根本轉變的學習方式。這種落后的有害的學習方式貽誤兒童少年的健康發展,必須予以革除。
發現性學習方式是大力提倡的學習方式。在發現性學習中,所學內容不直接向學習提供,而是在教師的指導、啟發下,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觀察、試驗、思考,在自己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去自行發現、自行總結、自行提煉、自行概括、自行升華,將發現的顯性知識和體驗感受的隱性知識,生成為個體化的新知識。也就是說,發現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研究現象、探索與發現規律、生成知識與創新知識的過程。盡管某些知識早已成為科學知識體系的定論,但對學生來說卻是第一次,是經過探索而發現的,是生成知識和創新知識的過程。其過程可以概括為這樣的程式: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設計課題的方式來呈現課程要求——學生通過探究與實踐發現事物的內部與外部的各種關系——通過討論、分析、總結、概括一系列過程,提示規律,生成新知識,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發現性學習方式以解決問題為主題,以增進學習者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才能為主要任務,以學生的自主選擇、自主探究為核心,強調教師的科學引導;以研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創新性學習為主要形式,強調對探究性認識過程的關注。
發現性學習的優勢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獨立解決問題和敢于創新的態度與精神。但是,發現性學習教學效果的取得,必須依賴于以下幾個條件:(1)教師應該更加主動地發揮主導作用。在這樣一個充滿探索精神與方法的學習模式里,教師的工作任務不是減輕了,而是更加艱巨、更加繁重了,不僅要備好課,而且要有一套完整的教學設計和科學的引導措施;(2)教師只有具有廣博、精深的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修養以及豐富的教學經驗,才能夠巧妙地組織和協調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3)凝結在教科書中的對探究性學習問題的設計,對學生思路的引發往往發揮著導向作用,因此要選擇一部較好的教科書,供學生學習使用;(4)發現式教學的實施要看教學系統的具體條件是否具備,不宜每堂課都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如果不顧學科的性質及內容的深淺程度,無限制地推廣使用,則對學生智力的發展也不會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發現性學習也存在一些缺點:(1)發現性學習不一定都是有意義的,也可能是機械的,也有可能出現形式化的傾向;(2)發現性學習方式的作用不是無限的、不是惟一的,一切真知未必都需要自我發現,大量的知識可以通過有意義的講授而獲得;(3)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并非是教育的全部目標;(4)發現性學習方式并不是傳授新學科內容的首要學習方式,特別是數學、語言等工具性學科和難度較大的新課程,需要依靠教師的講授、論證來引導學生對新課程進行理解,許多課程內容如果沒有教師的講授,學生很難理解,更不能接受和內化;(5)發現性學習太費時間,據國外某些學者研究,發現性學習要比接受性學習多花1.3~1.5倍,乃至更多的時間。
三、堅持變革與繼承的辯證統一,把接受性學習與發現性學習有機結合起來
任何改革都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創新離不開繼承,創新以繼承為基礎,繼承以創新為方向。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習方式的變革同樣有創新,也有繼承。傳統的接受性學習以聽講、記憶、模仿、練習等為特征,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導學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和技能。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應該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學習方式。在中小學課程中,有很多體現事物名稱、概念、事實等方面的陳述性知識就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探究,運用接受性學習的方式會更為有效。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接受性學習并不必然導致學習過程的枯燥和機械。我們反對和著力要變革的是被動的、機械的、無意義的接受性學習,對于那種積極主動的靈活多樣的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還必須堅持,還要大力倡導。學習方式的轉變并不是完全排斥接受性學習,而是引導學生由過去那種以教師為主體的機械、被動、他主的接受性學習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積極、主動、自主的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方式。
發現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目前我們廣大中小學教師還不了解、不習慣,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大力試驗、推行。要在教師指導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發現性學習,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實踐,培養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學會創造的能力。發現學習可以具體化為具有不同特征的學習形式,如以課題方式進行的研究性學習,體現創造的創新性學習,重視過程的探究性學習,與生活經驗密切結合的體驗性學習等。
在課程改革實驗中,要把重點抓好研究性學習作為推行發現性學習方式的突破口。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探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和態度,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小課題和長作業的方式,給學生一段時間完成,可以是幾周或者幾個月。不同學科都可以采取這種學習方式。
總之,由過去被動的機械的無意義的接受性學習向積極主動的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轉變,由單一的接受性學習向接受性學習與發現性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轉變,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自主、合作、探究。這就是新時代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的基本內涵。
學習方式轉變的核心是堅持兩種學習方式的互相結合、互相補充。兩種學習方式各有優勢,也同時都有一定的局限,二者并存在人們的學習實踐之中,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無論采用哪一種學習方式,我們的目的都在于促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在于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性。而有意義的學習和有效學習發生的根本條件是學習者積極而建設性地參與。因此,在運用接受式學習時,要注意避免孤立地呈現一些事實以及強化死記硬背等情況,不能像原來那么機械,那么消極,不要做過量的機械訓練,盡量減少它的負面影響,避免挫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運用發現性學習方式時,教師應努力創設一個充滿情趣,并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環境,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更多地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學習活動,例如實驗、觀察、課題研究等。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創造條件,使學生有機會相互交流,發表自己的意見,評論他人觀點。但在推行發現性學習中要防止兩種傾向,一是防止形式化傾向,教師不去精心設計,而是盲目地僅僅把發現性學習當作一種學習形式,追求表面化和形式化;二是不講條件和方式地濫用發現性學習方式,結果費時費力,造成大量的教學工作的無效性。
按照教學有效性和學習有效性的原則來選擇運用兩種學習方式。決定教學有效性和學習有效性的關鍵是教學目標的確定。接受性學習更適合于知識學習目標的有效實現;發現性學習更適合于創造力培養目標的有效實現。因此,要根據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單元內容和不同課型的不同情況,靈活地運用兩種學習方式。凡是應用接受性學習方式更有利于有效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的,就選擇接受性學習方式;反之,就選擇應用發現性學習方式;凡是把兩種學習方式結合起來更有利于有效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的,就把兩者有教育實踐與研究石家莊12~14G3中小學教育韓江20042004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要辯證地看待接受性學習方式與發現性學習方式,堅持變革與繼承的統一,把接受性學習與發現性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學習方式變革/接受性學習/發現性學習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一,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二,見本刊2003年第1期。——編輯注閻鳳橋劉Just Another Day
by Charlotte"Charlie"Volnek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eps a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mode absolute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ducation,which is full of human concern guided by "the human orientation thought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 the course especially concentrates on the development, need, growth, value and personality of human.韓江萍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北京 10003 作者:教育實踐與研究石家莊12~14G3中小學教育韓江20042004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要辯證地看待接受性學習方式與發現性學習方式,堅持變革與繼承的統一,把接受性學習與發現性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學習方式變革/接受性學習/發現性學習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一,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二,見本刊2003年第1期。——編輯注閻鳳橋
網載 2013-09-10 20: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