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反思與中學歷史教學改革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歷史課堂作為培養學生創造力不可或缺的陣地,其運作質量如何,主要取決于歷史教師的創造力水平。歷史教師的創造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所培養的學生的創造力水平,二者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然而,目前的中學歷史教學,教師創造力水平令人堪憂。雖然幾經素質教育大潮的滌蕩,照本宣科、教條主義、死記硬背、死搬硬套、題海戰術、知識至上等制約創造力的幽靈陰魂不散。沒有富有創造力的教師,何談培養具有創造力的學生。筆者以為,正像文學創作離不開正常的文學批評、文學批評是繁榮文學創作的催化劑一樣,歷史教師個體的教學行為更需要教學批評的促進,處在缺乏批評與反思環境中的歷史教學,很容易被習慣性教學行為所誤導,舉步維艱,甚至可能誤入歧途。
      一、無意識的習慣性教學行為至今仍困擾著歷史課堂
    所謂習慣性教學行為,是指教師根據自己的經驗形成某些思維結論,這些思維結論以看不見摸不著的內隱形態支配的課堂教學行為。習慣性思維在教師的教學行為中經常性地發揮主導作用,在弱化教師的創造力、窒息學生的創造力方面,起著極容易被忽視的破壞作用。因為習慣性思維及其支配的教學行為往往是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偶然形成的,正像心理學理論所證實的無意識記有時比有意識記對大腦皮層的刺激更大,保持的時間更長一樣,無意形成的習慣性教學行為,往往成為束縛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的羈絆。一旦教師形成某種習慣性教學行為,就會以思維定勢的方式“生根發芽”,對后續的教學行為產生負面影響。習慣性思維的基本特征就是僵化、單一、求同,與創造性思維必不可少的流暢、變通、求異的特點格格不相容。
    習慣性思維的形成,與歷史教師在課程中主體性的缺失不無關系。長期以來,我國的歷史課程以“制度課程”的面目出現,課程的制定者和課程的實施者不能兼容,作為課程實施者的教師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有忠實地將課程制定者的方案傳輸給學生,課程制定者和課程實施者之間純粹是在單向地、機械地、專制地發生關系。久而久之,教師作為課程實施者,主觀能動性日漸喪失,追問課程、質疑教材的能力日漸萎縮,質疑能力和批判精神恰恰正是創造性思維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歷史教師的創造性就是這樣無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
    歷史教師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固然是改革開放以來歷史教育發展的最直接的動力。但大家見怪不怪的是,多數教師的發展是循著“接受教育”的軌跡運行的。在這種軌跡中,教材被奉若神明,置于一個權威的地位上。正是在讀這種教材的基礎上,很多教師在考這種教材的高考中勝出,大學畢業后,又教這種教材,自覺或不自覺地按自己所受的教育模式“復制”學生,如此循環往復。問題是,我們的歷史教材又是問題甚多的教材,“繁、難、偏、舊”尚且不算,更為嚴重的就是在“歷史教育”的天平上,明顯地向“歷史”的方向傾斜,最為重要的“教育”,不管是人文教化,還是思維能力,被可惜地淡化。這種歷史教學機制培養出來的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能力得到急功近利地增長,付出的代價就是其他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開發遠遠遜色。
    很多歷史課在過于追求完美的評價體系導向下,共同走向雷同和平庸。“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布置作業”幾乎成為千篇一律的歷史課堂程式。對導入新課,很多歷史教師加以片面的理解,多年如一日,習慣性地復習上節課的內容,連上本節課的內容;講授新課,則迫于評價體系的壓力,不得不照顧學生的“主體地位”,那就是將課本上一些事實性的東西提煉出來,讓學生幾乎可以不用大腦思考就回答,貌似熱熱鬧鬧,其實模塑出來的盡是些迎合形式的假“主體”;至于布置作業,那就是根據課后練習題的要求,不用動腦地照抄課文。
    歷史課堂習慣性思維的危機主要表現在,日常教學經驗和習慣總是充滿了大量表面的、淺薄的、甚至錯誤的暗示,教師在不知不覺中往往將一些在特定情境中獲得的認識,沉淀在大腦中,作為可以推廣復制的“公式”。豐富多彩的、有血有肉的歷史一旦“公式”化,教師的惰性就會油然而生,學生原本具有的創造潛質就會受到抑制,好奇心、探究欲受到損害,歷史教育就會走到“學生通過歷史課堂厭惡歷史”的盡頭。
      二、反思性教學行為成為提升歷史課堂創造力的手段
    既然習慣性教學行為多以“潤物細無聲”的內隱方式在頑固地發揮作用,歷史教師應對的有效方法就應該是針鋒相對地采取批判和反思的策略,經常性地對習慣性教學行為進行有教育意義的反省,使處于休眠狀態的內隱理論外化并及時得到矯正。
    首先,喚醒歷史教師的主體意識
    我們在不遺余力地為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振臂吶喊的時候,是否想到自己?在課程體系中,教師主體性的發揮同樣是不容忽視的。教師不僅僅是課程的實施者,更應該是課程的創生者,在創造性地實施課程的過程中,有義務、有責任,也有能力發展課程,課程只有從“制度課程”的神壇上走下來,走進教師,走進學生,課程才能轉化為“經驗課程”,課程因此才會注入無窮的生機與活力,發揮應有的作用。
    近年來,我們一直在青島歷史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大力倡導“個性化教學”。為了給歷史教師解除后顧之憂,我們嘗試以初中歷史教學為實驗陣地,率先改變過去大一統的追求盡善盡美的評價方案,歷史課不求環環相扣、完美無缺,但求有新意、有創意。集約型的評價被粗放型的評價所取代,產生的積極后果就是教師不再盲目地迷信教材、迷信教學參考書了,而是根據自己的認識、自己的研究,對教材進行整合、延伸、刪減和訂正。“一招鮮”代替“大鍋飯”,“差異性”代替“統一性”,豐富多彩的的“個性”代替千人一面的“共性”,已經成為歷史教師的價值追求。為了避免習慣性,保證科學性,集體備課無疑是將內隱理論外化的制約機制,目前,在各初中學校已經走向制度化。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對教師的建議,只有等到教師以主體研究的心態與研究者發生共鳴,才有可能接受這些建議并對建議作個人化的理解和重構。除了教師,沒有旁人能夠改變教師的內隱理論。教師必須不斷地改變自己的思維策略、不斷地挑戰自我、超越自我。最好的教學可能只是教師不斷地挑戰自我的教學。理想的方式,既非教師自己孤獨地探索,也非完全由同行和專家控制,而是在借助同行或專家建議之后,教師逐步成為獨立的反思性教學者。
    其次,營造民主的課堂機制
    反思和批判,需要有民主的課堂機制作保障。對教師的課堂教學策略,尤其是閃爍著智慧光芒、富有創意的舉措,只要不背離思想性、科學性的軌道,我們提倡運用“延遲評價”的方法,進行沉淀、反思;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寬容度顯然要比對教師的還要大,牢固樹立“課堂就是允許出錯的地方”的觀念,不要讓學生為表達真實的想法而付出不應該付出的代價,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敢于置疑、學會釋疑,使歷史課堂真正成為問題解決的“問題場”,讓膽怯害羞、放棄思想等阻礙現代人發展的心理痼疾,在歷史課堂上得到矯治。
    再次,形成有效的教學反思機制
    歷史教師如果沉迷于按部就班地寫繁瑣的教案,勢必牽制本來就很緊張的精力和時間。德育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復習提問、講授新課、課堂小結、布置作業,所有這些,不管是布盧姆還是其他什么人的發明,再好的理論、再好的設計、再好的方案,一旦程式化、公式化,就會與僵化掛鉤。歷史教師年復一年這樣“八股文”式地寫教案,勞累是小事,消磨了創造的意識則無論如何不能算小事了。剛走上歷史課堂的年輕教師按這種繁瑣的程式寫教案,是正常的,因為需要錘煉教學基本功,若多年從教的教師還是這樣寫法,不是外力逼迫,就是自主依賴而不能自拔,其教學水平和課堂質量就很可疑了。
    我們對教案改革十分重視。年輕教師要求詳案,三年教齡以上的教師,簡案就行。教案的優劣,不取決于環節的完整,關鍵在于是否有創意、是否能導致教學行為受到學生的歡迎。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教案設計上,突出“課后記”的份量。要求歷史教師成為反思教學者,就必須將每節課的教學反思記錄下來,用紙筆文字的形式將“內隱理論”外化,從而在集體備課等環節上得到及時的張揚或矯正。我們對歷史教案的檢查目前最看重的就是“課后記”。
    歷史課堂要想走出模仿和復制的怪圈,就必須讓反思教學取代習慣教學,讓內隱理論外化,并不斷得到矯正。歷史課堂高揚反思和批判的大旗,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歷史教育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京76~80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陸20042004This poem was written by a terminally ill young girl in a New York hospital and was sent by a medical doctor,Dr.Dennis Shields.1.As/Since 2.because 3.for/because 4.because...because/5.Since/As/6.Because 7.because/for 8.Because 9.Since/As 10.for/because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成果,課題編號D/2001/01/023閻鳳橋劉Just Another Day
  by Charlotte"Charlie"Volnek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eps a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mode absolute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ducation,which is full of human concern guided by "the human orientation thought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 the course especially concentrates on the development, need, growth, value and personality of human.陸安 山東青島市教育局普通教育教研室,26602 作者: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京76~80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陸20042004This poem was written by a terminally ill young girl in a New York hospital and was sent by a medical doctor,Dr.Dennis Shields.1.As/Since 2.because 3.for/because 4.because...because/5.Since/As/6.Because 7.because/for 8.Because 9.Since/As 10.for/because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成果,課題編號D/2001/01/023閻鳳橋

網載 2013-09-10 20:51:40

[新一篇] 批判功能是高等教育的親本功能

[舊一篇] 承傳與創新:新課程與語文教學傳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