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家庭教育中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姬君式)
  以行動謀求平等、發展與和平,而改善家庭教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行動要素之一。
  中國有史以來,“男尊女卑”盡管在相當長時期內為主導思想,婦女沒有取得男子平等的地位,但中國婦女在社會生活中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出現過杰出的文學家、史學家和科學家,在家庭教育中,歷代中國婦女也承担著男子同等或更多的責任,發揮著尤其重要的作用。中國是個文明古國,素稱禮儀之邦,中華民族擁有深厚久遠的教育傳統,在學校教育極不普及的歷史長河中,家庭成為保存和發揚民族優良傳統的關鍵場所,家庭教育承担著培養后人的社會責任。追溯到史前文化時期,我國就有向氏族晚輩進行保育和教育的場所,而承担這一責任的正是婦女。自有歷史以來,我國婦女重視家教的范例廣為流傳。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圣王明君、有德有識之士和英雄豪杰、文學家、史學家,都是和他們的母親的教育分不開的,如“叔敖母教子”、“孟母斷機杼”、“岳母刺字”……雖受歷史的局限,其中也有不少有口皆碑,傳頌千百年而不衰,影響著后人,使我們這個在歷史上對人類做過貢獻,又經歷過許多苦難和屈辱的中華民族,能始終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一歷史事實有力地揭示了“在當代家庭教育中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積極意義,也說明,這一主題對完成《內羅畢戰略》提出的主要目標之一“鼓勵婦女與男子分担父母責任”和第256段提出的“世界上的婦女應當做為非正式的教育者和社會活動的媒介,與男子一起,在同情、容忍、互相關心和信任的氣氛下培養年輕的一代的過程中起到特別的作用”具有現實意義。
  “家庭:在一個變革世界中提供資源與承担責任”。據近幾年對我國近百個良好家庭教育范例的剖析,進一步揭示了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今人類社會,為人際和諧、家庭和睦、社會穩定,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奠基,更加證明了在當代教育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必要。
  我國家庭教育史上的早期教育思想至今仍不失其光輝。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提出:“必使其講而習之于幼稚之時”。我國歷代還流傳著一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它十分形象地告誡一代代家長重視早期教育。我們形容兒童象“一張白紙好畫美麗的圖畫”,通俗地表述了兒童時期道德觀念、行為習慣尚未形成,可塑性最大、教育效果最佳。如我國明、清時期即有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三字經》,熔鑄科學文化思想道德為一爐,言簡義長,詞明理晰,三字成言,瑯瑯上口,如“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如襄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流傳了近六個世紀,現已被譯成英文,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作《兒童道德叢書》之一。明末清初的《朱子家訓》更是早期教育的讀物,其中“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等,貼近兒童生活,富有兒童特點。
  “仁”——“愛人”是家庭倫理的根本,首先重道德品質教育。我國儒家創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11—前497)最早提出“仁”就是“愛人”的思想,把“愛人”做為道德的根本要求,“仁”也是家庭倫理的根本。“仁者愛人”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人道主義的思想。中國傳統倫理,尤重“為學的目的”,認為教育首先就是要改變人的氣質、培養人的品德,即學習怎樣做人。強調“先器識而后文藝”就是說首先重道德品質,次重文藝技藝。當前我國家庭教育十分重視繼承這一優良傳統,對傳統倫理道德本著去糟取精,繼承發展,古為今用的原則加以繼承和發揚,從小教育兒童要有仁愛之心,孝敬父母,尊老愛幼,關心人,理解人,同情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有報國之心,熱愛祖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要有上進心,勤學更勤思,勤習更勤做,“自強不息”;要有正直誠實、勤勞節儉、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等良好意志品德。從“幼小童稚”時就進行這些必要的道德準則、道德規范和禮儀教育,長大就不會對必要的社會道德規范產生“抵牾”的逆反心理,以達到培養一代代新人預期的教育效果。
  注重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統一,是中華家教的優良傳統。孔子強調:“言必信,行必果。”“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王陽明(公元1472—1528年)強調“知行合一”、“知行并進”。不同的歷史時期均根據不同年齡兒童的特點,按照當時社會的道德準則和法規要求,對兒童提出合理、適度、具體、明確的行為要求,嚴格要求、嚴格訓練,不外乎從小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學習習慣,勞動習慣和文明禮貌習慣,培養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的精神。當今社會傳播媒介不斷發展,在家教中尤重“知行統一”已成為教子之必需。
  家庭教育的特點就是兒童在與父母、家長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在整個兒童時期接受家長為他的成長提供財物和給予感情上支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父母、家人的言談舉止、情操修養、生活習慣的好壞,都會無形地、直接地對兒童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關系到一個家庭乃至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道德風尚、文明水準。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簡明地闡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一個國家要提高民族素質,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廣大家長的道德水準和文化素養成為不可忽視的關鍵一環。
  中國家教的優良傳統,我們要不斷挖掘、借鑒、推廣并結合新時代的要求,賦予新的內容,使其能在當今社會中發揮更大作用。
  
  
  
《小學德育》廣州6-7G51幼兒教育姬君式19961996 作者:《小學德育》廣州6-7G51幼兒教育姬君式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0:36

[新一篇] 在嘗試中實施“嘗試成功”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舊一篇] 在成人院校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