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八法”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要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而詞和句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只有理解了文中的詞句,才能感受文章所蘊含的情感,才能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進行全面訓練。那么教師如何對那些直接影響課文內容的字、詞、句進行講解,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呢?有以下幾條途徑:
  一、轉換詞語,讓學生在換一換中感悟理解
  教師可以把文中用得非常準確的詞語用別的詞語替換,再讓學生說說原來的詞語好在哪里。啟發學生思考、領略這個詞特有的情味,體會作者用詞的獨具匠心。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滿了整間屋子”中的“堆”,可用“擺”代替。學生體會到“擺”是一個挨一個地放,而“堆”不僅有擺的意思,而且是一層撂在另一層上面,說明了數量之多。這么多的花圈又說明了什么?說明送花圈的人多。送花圈的人多又說明了什么?說明魯迅先生得到了許多人的愛戴。通過對一個“堆”字的挖掘,帶起了學生對整句話的理解,由對這一句話的理解,體會到了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愛戴和深切懷念的感情,實現了從詞到句到文到感情的飛躍。
  二、變換句式,讓學生在變一變中比較理解
  教師可以變換句型或語序,再和原句比較,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理解,讓學生體會課文中語言表達的力度或特點,并口頭表達出來,把思維引向深入。如《養花》一課中有句話:“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許多學生讀后對這個反問句的正面意思說不出來,要引導學生將這句話改成陳述句:“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就是真理。”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然后再引導學生通過認識兩種句式的聯系與區別,明白這兩種句式都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反問句表達的語氣和感情更強烈些,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反問句與陳述句的改寫訓練。
  三、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看一看中直觀理解
  課文中有些語句比較抽象,很難被學生理解,教師就要運用一些直觀形象的方法,將文字描述用出示掛圖、投影的方式,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生動的形象,進而理解課文。如《秦兵馬俑》中的一段:“它們神態各異:有的微微頷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相互配合,戰勝敵手;有的眼如銅鈴,神態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搏斗;有的緊握雙拳,勇武干練,好像隨時準備出征;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在學生的心中,很難清晰地想象出它們的樣子。這時,我出示多媒體圖片,當那些神態各異的兵馬俑映入學生的眼簾時,抽象的句子在學生腦中變成了活生生的實物。句子理解了,同時也啟迪和感染了學生的心靈。閱讀中的詞句訓練落到了實處,理解達到了融會貫通的境界。
  四、誦讀感悟,讓學生在讀一讀中會意理解
  每篇課文都會出現一些新詞難句,有的比較含蓄,有的往往難以言傳。要使學生領會課文意思,進而受到思想教育,必須加強朗讀訓練。通過朗讀可以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意圖,悟出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加深對課文的語言的理解,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中“兩北風呼呼地刮過樹梢”,句中“呼呼”本來是形容風聲的,指風刮得大而猛,但指導學生在朗讀中體味效果更佳。怎樣讀才能更好地體會到西北風的凜冽呢?開始讀時,學生認為“呼呼”“刮”都應該重讀,但指導學生用“重音輕讀”的方法,將一般作重讀處理的“刮”讀得輕些,讓學生試著品讀,讓他們的心靈在品讀中產生感應,仿佛置身于小興安嶺怒吼的松濤之中,更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就表現在對客觀事物形象生動的描述上。
  五、抓關鍵詞,讓學生在減一減中辨析理解
  課文中有不少美詞佳句,表情達意貼切傳神,可以用刪減的方法讓學生理解。這種訓練方法就是選準應重點理解的詞語或句子,根據需要把有關句子中的重要詞語或修飾成分去掉,然后進行比較,看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體會原詞的獨特作用。如《學畫》中的“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將句中“滴滴”和“滾來滾去”刪去,句子中花瓣上的清水,荷葉上的水珠是什么樣的就不具體了,不能顯出荷花和荷葉的美,整個句子就變得干癟而蒼白。由此可見,這兩個詞用得既準確又生動,把荷花的葉和花瓣描摹得惟妙惟肖。減一減的目的是為了反證這個詞語不能刪減去。
  六、設計練習,讓學生在填一填中準確理解
  填充式訓練就是把句中重要的詞句或隱去,讓學生填空,或添加同義詞,由學生選擇,再體會這些詞句在課文中所起的作用,從而培養學生準確用詞的能力,使學生的理解能力上升到運用階段。如學了《翠鳥》一課,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翠鳥(踢開,蹬開)葦桿,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銜起)小魚,(貼著,挨著)水面往遠處飛走了。這種練習,不僅可以引起學生對研究語言的興趣,而且能訓練學生準確用詞的能力。
  七、表演體驗,讓學生在演一演中入境理解
  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對那些表情達意比較深的詞句,用文字和口頭解釋學生又難以接受,可輔之動作做一做,演一演,把課文中語句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現出來,將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中,使學生在語言上得到感染,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如在教《一只小羊羔》第二自然段時,教師可指名學生扮演巴特,向大爺、叔叔、阿姨打聽小羊羔的失主,讓學生從中體會“到處”的意思和“打聽”的禮貌用語,以及巴特當時找失主時的心情。
  八、動口動手,讓學生在畫一畫中感染理解
  由于小學生具有長于形象思維的特點,因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繪畫,邊讀邊畫不僅可以激發興趣,加深理解,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使課文中所描寫的具體事物變成生動的畫面,形象地展現于學生的腦中,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認真讀書、品味詞句的好習慣。如《翠鳥》一文中對于翠鳥的外形描寫,有些學生記憶模糊,我就讓全體學生邊讀句子,邊畫翠鳥簡筆畫,并用彩筆分別給鳥的頭、背腹、羽毛、爪子填色彩。在讀和畫的過程中,我們通過品味詞句,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了直觀的圖畫,用圖畫形象地表現出了學生在閱讀中的感悟。

湖北教育武漢25~26G39小學各科教與學李天琴20082008
李天琴 陜西白河縣城關鎮桔子園小學
作者:湖北教育武漢25~26G39小學各科教與學李天琴20082008

網載 2013-09-10 20:51:17

[新一篇]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訓練

[舊一篇] 小學高年級英語寫作教學初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