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給學生“幾把鑰匙”  ——中學語文教學應注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十字訣》中說過這樣一段話:“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的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這里的“幾把鑰匙”和“自動的開發”談的就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問題。自學能力是學生自己主動獨立進行學習的能力。它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包括注意、觀察、記憶、想象、思維、概括等多種能力。就中學語文教學來說,學生具有自學能力,就會“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能合度。”(葉圣陶 《語文教育書簡》)
  近些年,世界上科技文化發展迅速,隨著祖國的改革開放,知識量急劇膨脹,知識更新過程空前加快,這就對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學不能只滿足于讓學生學得現有知識,而應著力發展學生的智力,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廣大教師越來越感到改變長期以來實行的一套教法的必要,積極采取在以教為主導的前提下,以學為重點,教師指導學生獨立地進行學習的方法。
  在教學中,學是主體,教是為學服務的。學習是一種獨立主動的認識活動,教只是外因。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因。教學所追求的目標、內容和結果,無論簡單或復雜,都要落實到學生的學上,否則,一切都是空的。所以我們要真正擺正教和學的關系。教為主導和學為主體是應該而且能夠統一起來的。國內外的各種實驗證明,采取由教師指導學生自學教材的辦法,能比較好地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關系。因為學生親身實踐,獨立探索,全面地動手、動口、動腦,十分有利于鍛煉他們的自學能力。據《中國教育報》1995年5月2日報導,鄭州一中為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明確提出了“減少課時,提高密度,提倡自學,培養能力,發展特長”的口號,對學生具體實施“六解放”,即解放學生的時間、空間,解放學生的手、眼、耳、大腦。其核心問題是增大學生的自由度,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內在的積極性。這樣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國古代教育家、學者就很注意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問題。《學記》中關于自學的問題有這樣的論述:“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這里的“善學”“不善學”的區別,主要在于有沒有良好的學習方法,會不會自學。
  課堂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要解放學生,給學生學習主動權,就必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目前,中學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著“拼體力、拼時間”的現象,課上一些老師“填鴨”式的“滿堂灌”,課下學生被“練習”“作業”所圍困,師生疲憊不堪,而成績的提高卻不明顯。只有教師要教好,學生要學好,二者互相促進,才會“師逸而功倍”。正象美國教育家杜威所說:“要使教育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成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
  “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須教。”(葉圣陶《語文教育書簡》)意思是教師之為教,不在一味的注入,而在相機誘導,促使學生自己研究探索,自求解決。這才叫“善教”。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不注意對學生的誘導,學生在接受知識時只動用記憶力而缺乏思維的訓練,對知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種做法壓抑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他們智力的發展。中學語文教學進行自學的誘導有其優勢,語文教材不同于理科內容,學生一般是可以初步看懂的,教師只要善于點撥和啟發,學生通過自學完全可以深刻理解掌握。因此,沒有必要每篇課文都以講授為主,許多課文可以采用“自學”、“共學”和“練習”的方法。
  所謂“自學”,指學生預習課文。通過預習,理清脈絡、理解內容、體會特點、發現疑難、提出問題。所謂“共學”,就是讓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在課堂上展開共同的學習研究活動。教師在關鍵之處點撥,學生“畫龍”,教師“點睛”。然后,在“自學”和“共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去“練”,使他們把已學到的語文知識轉化為能力。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書簡》中有這樣的論述:“故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也。”實踐證明,這樣做,學生不是學少了,而是學多了,學活了。我曾給高一學生上過這樣一次語文課。課文中有篇自讀文章《人類的出現》,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學生預習的要求,課上讓學生自覺自由地發言。學生討論的興致很濃,各抒己見。關鍵之處,我給學生以啟發和點撥,使學生學習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同時,也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實踐說明,在平時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就要不斷采用多種激發學生自學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必須用手、用舌、用腦去工作!促使他去透徹了解教材,使它成為他的根深蒂固的習慣。”(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
  課堂教學固然重要,但把學生長期囿于課堂上,也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中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還要擴大學生的學習空間。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因此學習語文應和了解社會相結合。一方面讓學生把學得的語文知識應用于社會,另一方面讓學生從社會生活中汲取語言營養。特別是作文教學,更不能一味關在課堂上進行,應變封閉式為開放式。學生經常感到沒有東西可學,只好絞盡腦汁生編硬造,其主要原因不完全是他們寫作能力太差,而是缺乏多方面的文化知識和社會生活的實際感受。北宋時期的胡瑗在《安定言行錄》中說:“學者只守一鄉,則滯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盡見人情物態,南北風俗,山川氣象,以廣其聞見,則為有益于學者矣。”因此要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應多組織學生到自然界、工廠、農村,去觀察和分析外界事物,學生了解了社會,熟悉了生活,作文就會內容充實,生動活潑。
  發展學生智能,尤其是對學生進行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中學語文教學極其重要的任務,它必須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從講讀教材到課外閱讀到作文訓練,必須環環緊扣,持之以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并不容易,教師只有知識面廣,教學經驗豐富,工作責任心強才能做好。這就要求我們做教師的加強業務進修,提高職業道德觀念,以適應新時代中學語文教學的需要。
  
  
  
語文函授曲阜39-40G31中學語文教學白新繪19961996 作者:語文函授曲阜39-40G31中學語文教學白新繪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1:22

[新一篇] 應加強對實施素質教育相關政策的研究

[舊一篇] 應用題教學中的發散性思維訓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