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加強對實施素質教育相關政策的研究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必須有相關的政策和制度相配合。因此研究素質教育,也必須研究相關的政策和制度。
    一、升學考試制度
  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高考始終是懸在學生、教師和家長心頭上的一把劍。盡管高校實行擴招,每年錄取比例大大提高,但仍然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接受高一級教育的要求。因此,升學競爭就必然存在,而且會很激烈,這必然給學生的全面發展、給全體學生家長帶來影響。從今年開始,全國多數省市(區)都實行了"3+X"考試方案。"3+X"方案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無疑大有好處。它要求學校全面施教,廢除了所謂主科副科,因而能促使學生更加重視對中學所有課程的全面學習,有利于糾正偏科現象;它要求教師突出學科重點,改進教學方法,增加各學科相互滲透,因而給了學生更多發揮個性、才能的機會,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等等。但是,任何一種制度和辦法的出臺都必須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形成社會輿論,二是制定具體措施。形成輿論就要做好宣傳,使人們轉變觀念,端正認識,避免誤區。在"3+X"問題上,人們就存在有如下認識上的誤區:認為"3+X"會使學生更加偏科,它是要選定學生的個人特長,非選定學科就不用學;認為"3+X"能使學生少學幾門課,可以減輕學生負担;認為綜合就是相關課程的簡單相加等。這些都需要憑借輿論宣傳工作加以澄清。在具體措施的制定上,也應實事求是,充分考慮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情況。比如,河南是一個農業大省,人口的很大比例在農村,而農村學校教學條件普遍落后,實驗設備差,因此為了更保險,將有更多學生在"X"的選擇上做文章,這會使偏科現象更加嚴重。再如,"3"中的英語要加聽力測試,而農村中學有多少學校有語音教室?這就使農村學生進大學又多了一道門檻。所有這一切,都會給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帶來影響,因此不能不引起重視。
    二、教育評價制度
  教育評價是教育基本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是一把尺子,可以檢驗素質教育的落實程度。近幾年,教育評價方面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改革力度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對中小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價用等級加評語的辦法已在全國鋪開。但是也應實事求是指出,目前的教育評價,還不能真正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在許多方面仍須改進。
  (一)長期以來,在評價的價值取向上,主要存在兩種取向:一種是人本主義的。它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美的人,因而評價應以人的需要為基礎,重視人在評價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人的各種不同需要。與此同時,它片面夸大人的主觀需要,忽視了評價的社會性,從而使評價失去了客觀的統一標準。另一種是科學主義的。其評價標準按社會的需求確定,強調學校培養的人應為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服務。但同時,它把社會需要無限擴大,而忽視人自身的發展。這兩種評價各有長短。科學的素質教育評價應將二者結合起來,各取其長,充分考慮教育對社會和人的雙重價值。
  (二)在評價種類上,教育評價的種類很多,具體到學校,主要有學校整體評價、教師評價、學生學習質量評價等。單就這幾項來看,現實中注意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價較多,而對學校整體評價的研究較少,這種偏向也應糾正。
  (三)在評價內容上存在片面性。以學生學習質量為例,當前我們的教育評價還基本停留在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上,而對學生能力的評價則嫌不夠,對創新的評價更為缺乏。
  (四)在評價形式上,注重結果評價忽視過程評價,這樣極易忽略主體的發展過程及其心靈體驗。
  (五)在評價方法上,定性評價多而定量評價少,應讓二者結合起來,多一些辯證法,少一點形而上學;多一些思考,少一點觀望;多一些實踐,少一點空談。
    三、教育投資政策
  投入不足、經費緊張是目前中國教育的一大癥結,是制約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一大障礙。究其原因,人們往往用一句很形象的話來概括,那就是“窮國辦大教育”。就河南來說,則是“窮省辦大教育”。河南教育人口兩千多萬,抵得上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客觀地講,在教育投資上國家是盡力的,群眾是慷慨的,因此教育經費的絕對數呈逐年遞增的趨勢,但是問題還不少。按照《中國教育發展綱要》的規定,國家對教育事業的投資有兩個比例。一個比例是,到20世紀末,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NP的4%,而河南1996年、1997年、1998年3年分別為3.3%、3.1%、3.02%,不僅未達到標準而且連年下滑。另一個比例是,各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不低于15%,河南1996年、1997年、1998年3年分別為22.83%、21.60%、19.90%,雖然高于15%,但也是年年下滑。“兩個比例”之外,還有“三個增長”,即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撥款的增長高于同級財政性收入的增長,生均教育經費逐步增長,教師工資和生均公用經費增長。就我省情況看,其中第2、3項情況如表1。
  表1 我省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與公用經費 單位:元
  附圖G32c02.JPG
  (注:表中數據來自省教育廳統計表,下同)
  從表1可見,生均預算一項,普通初、高中呈下滑趨勢,生均預內公用經費全部下滑。其中普通小學和普通初中下滑比例較大,尤其是初中,竟下滑了近1/4,這種狀況怎么不讓人憂慮?國家投入不足,其他渠道經費情況如何呢,且看表2。
  由表可見,除學雜費增長和由于民辦教育的發展,社會團體和個人辦學經費有增長外,其他渠道教育經費投入均出現下滑。
  教育經費的不足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也成為學校亂收費現象的病根。哪位校長不愿全身心去投入教學,而愿“錢”字當頭,一年到頭為“錢”發愁呢?公用經費短缺,教學條件無法改善,部分教師工資不能按月足額發放,使校長不得不為“錢”而憂。因此21世紀素質教育的發展,恐怕不得不花力氣解決“錢”的問題。
  表2 我省多渠道教育經費投入構成
  附圖G32c03.JPG
    四、教育平等政策
  教育公平、教育平等作為人類追求“大同”的目標之一,有著極其誘人的魅力,因此成為我們的教育理想。但在現實中,教育的某種不公平依然是客觀存在的。因此21世紀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一大任務就是減少教育的不公平。
  面向全體是素質教育追求的目標之一,它的實質就是教育公平。應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同時面向每個學生的各個方面,而不能重此輕彼。一大批薄弱學校,特別是薄弱初中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初中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階段,因而誰都想讓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好的初中。因為上了好的初中,就可能考上好的高中,就可能考上好的大學。現行的小學升初中制度是劃片就近入學。因為不同初中的辦學條件差別太大,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上好初中,但凡有點兒“能耐”的家長都千方百計去改戶口、托親戚、找關系,一切可以用上的手段都用上了。因此有人感嘆,孩子上學比大人找工作還難。即便打通了關系,孩子被冠以“擇校生”之名,由家長拿高價學費不說,在“擇校生”與其他學生之間就有了一種人為的差別,這會給孩子心靈上造成消極的影響。“擇校生”現象不能遏止,根本原因還在于學校辦學質量存在差別。因此,要想從根本上取消“擇校生”現象,就必須盡快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而在這一方面,我省的任務實在太大太艱巨。至于地區之間的差別,也不可小看。表3為1999年全省18個地市初中生均公用經費,由表可見全省的“教育公平”就更難以實現了。
  表3 1999年全省各市初中生均公用經費 單位:元
  附圖G32c04.JPG
    五、要為特色教育和個性化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要求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發展。過去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好像一個模子里制出來的坯一樣,沒有多大差別。現在雖然經濟上已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學校教育的模式并未根本改變。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必須從政策上創造適宜學生自主發展的環境,也就是要把模子打破,這就存在一個放“權”的問題。上級要給下級放權,政府要給校長放權,校長要給教師放權,教師要給學生放權。所謂上級給下級放權,就是要由各地根據自身條件,因地制宜,從教育結構、教育規模、辦學體制、招生辦法等方面給予一定“彈性”,不要搞全省一刀切。所謂政府給校長放權,就是在學校用人權、財務支配權、制定教學計劃和設置課程等方面給校長以“自主”的權力。所謂校長給教師放權,就是在統一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下,允許教師在教學方法、管理方法等方面搞“百花齊放”,搞創新,而不要千篇一律,全校劃一。要允許改革,允許實驗研究,允許在一個學校實驗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師給學生放權,就是在統一的課程之外,要允許學生根據自身愛好和家庭條件去發展自己的特長,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允許標新立異,允許別出心裁,在統一的管理下,允許小自由。只有從上到下形成有利于人自主、自由發展的健康良好的環境,才能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
河南教育鄭州9~10G3中小學教育房鴻烈/王身佩20022002 作者:河南教育鄭州9~10G3中小學教育房鴻烈/王身佩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51:21

[新一篇] 應關注學生“怎樣學”  ——關于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的思考

[舊一篇] 應當給學生“幾把鑰匙”  ——中學語文教學應注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